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水的组成》说课稿

2025/08/26教案

此篇文章《水的组成》说课稿(精选4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水的组成》说课稿 篇1

《水的组成》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水的组成》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的组成》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4、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投影仪。

二、说教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探究学习

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学习情景

在上课之初,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观看之后,学生意识到人们对水寄予的感情和人们对水的熟悉程度。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都含有水。

[投影]展示下列资料

生物体内都含有水

2、实验探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

[引导学生看课本P45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而我们通过电解水也能得到“易燃空气”,并可以揭开水的组成秘密。

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在做实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

1、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实验完毕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现象:

①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②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验证实验

在得出上述现象后,紧接着问:

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 在前一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验证氧气的方法,自然会想到用木条去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向学生提问试管1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②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颜色呈淡蓝色。

教师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讲解试管2中产生的这种无色气体叫氢气,它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且火焰颜色呈淡蓝色,它就是拉瓦锡所谓的“易燃空气”。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出以下结论:

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简称负氢(父亲)

4、讲解总结

教师向学生提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和氢气两种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变化表示出来。

这个反应的反应物为水(化学式H2O),反应条件是“通电”,生成物为氢气(H2)和氧气(O2),所以此反应可表示为:水 氢气+氧气。

由此可见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教师向学生提出:电解水这个反应属于前面我们所学过的哪一种反应类型呢?为什么?

要求学生回答:因为它的反应物只有一种物质——水,而生成物有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满足“一变多”的特点,所以它应该属于分解反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气体——氢气,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多少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

1、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从网上了解到,氢气是一种新型能源,将会是未来世纪最主要的能源;

3、查阅资料可知,若是不纯的氢气燃烧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4、氢气名称的可能与它的密度有关,因为“轻”“氢”谐音。

看来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

谁能描述出氢气的有关物理性质呢?

1、从电解水的实验可见氢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若闻它的气味,还会发现它是一种无味的气体;

2、试管2内既有氢气又有水,而氢气的体积没有减少,可见氢气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

向学生展示氢气爆炸的投影。

氢气具有“可燃性”这个化学性质。那么该如何去检验氢气的纯度呢?你能结合课本图3—3进行描述吗?

学生讨论并总结: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的火焰。然后移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较纯。不纯的氢气不能点燃,需重新检验氢气纯度,直到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了才能点燃。

接着提问:是不是只要空气中混有一点点氢气或氢气中混有一点点空气在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出结论

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空气中有一点氢气或氢气中有—点空气点燃就会发生爆炸。它有一个限度,我们称为爆炸极限。若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就是氢气的爆炸极限。

刚才还有同学说到了氢气名称的由来,这确实与它的密度有关。在相同的条件下,氢气是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说,它是最轻的气体,因此,它的名称为“氢气”。

在能源逐渐短缺的当今世界,氢气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而被各国科学家看好。 展示下列资料

新型燃料——氢气

现代世界所使用的矿物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它们燃烧后产生较多的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寻找一种不会产生污染的燃料,是各国科学家努力的目标。

氢气作为燃料行许多突出的优点:第一资源丰富、以水为原料;第二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第三燃烧产物是水,无毒、无污染,且可以循环使用。所以,氢气被称作绿色能源。

据报道,1988年,前苏联采用液氢及天然气组成混合燃料,成功地进行了图—154喷气式客机的试飞。日本研制的氢引擎汽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研制的以氢为燃料的小型客力和货车已经接近实用阶段,大众汽车公司研制的10辆燃氢汽车,已试运行8万公里。1999年2月2日,世界上首辆用氢气和氧气作燃料动力的无污染出租汽车已在美国纽约街头亮相。这辆名为“千年出租车”的环保汽车几乎听不见任何嗓音,尾气排放量为零。

尽管氢能已在一些国家进行了探索性的使用,但日目这种绿色能源并没有被普通使用,这是由于氢能属于二次能源,需要借助别的能源来制取,加之生产成本高,经济上也划不来,所以尚不能普及。

科学家们预汁,21世纪氢能将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为人类造福,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将因此显著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将因此进一步提高。

可见。氢气真是未来世纪主要的能源,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并能为氢气的普遍使用作出贡献。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电解生成的氧气和氧气的组成与水的组成有什么不同。教师写出氢气(H2) 氧气(O2) 水(H2O),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

学生讨论后发现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水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你能说出以下物质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吗?

①铁(Fe) ②铜(Cu) ③过氧化氢(H2O2) ①高锰酸钾(MnO4) ⑤四氧化三铁(Fe3O4)

答案:分别是①1种 ②1种 ③⑤两种 ①3种

对学生讲解化学上我们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氧气(H2)、氧气(O2)、氮气(N2)、磷(P)等,把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水(H2O)等。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和化合物就是根据纯净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的,可见分类的方法在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的非常的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还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我们还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根据水、氢气、氧气等物质组成中元素的比较,我们还了解了单质和化合物。

五、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①两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②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二、验证实验

结论:

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

水(H2O) 氢气(H2)+氧气(O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氢气(H2)

1、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3、验纯方法:管口朝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若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已纯。

4、爆炸极限:4%~74、2%。

四、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水的组成》说课稿范文(通用9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的组成》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的组成》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探究水的组成是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在学习水的重要性、科学饮水、水的污染和防治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从而转入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有关内容的学习。

二、说学习目标。

因本节重要学习水的物理性质和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所以确定的学习目标为: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和观察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及对生成物的检验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三、说学情。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它是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学生早已经知道了。在物理课中学生已经知道了水的凝固点为零摄氏度,沸点为一百摄氏度。温度在四摄氏度时,水的密度为一克每立方厘米。所以通过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问题不大。关于水的组成,学生在前三章的学习中早已知道水用符号表示为:H2O 。即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教学难点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的过程,即从宏观理解转向微观分析。

五、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特点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为:讲解法、演示法、直观图示法;学习方法为:阅读法、观察法、练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在达标导学过程中,首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说出水的物理性质。紧接着通过电解水实验,学生观察到两个电极表面都有气泡放出,并且连接电源正极与负极的刻度管内的气体体积比为1:2.通过检验连接电源负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以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它是氢气;

连接电源正极刻度管内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是氧气。最后让学生分析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七、说板书设计。

为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学习目标,设计的板书如下:

探究水的组成

(一) 水的物理性质:无色、无气味、无味道的透明液体;一标准大气压下,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4℃时密度最大,为1g/cm3

(二) 探究组成水的.元素

1、 电解水的反应文字表达式:水 → 氢气+氧气

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是化合物,也是氧化物。

3、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八、说作业。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做能照顾大多数学生和少数优绩生的培养。作业题与学习目标紧紧相扣。

九、说反思。

通过导学案的运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能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水的组成元素,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水的组成》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的组成》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水的组成》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水的组成》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课题 1 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物质变化有了初步认识,为本节课探究水的组成奠定基础。水是生活中常见且重要的物质,通过对其组成的探究,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进一步构建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为后续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以及其他物质的性质和组成等知识做好铺垫,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涵盖水的电解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从而得出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结论,同时介绍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教材以实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推理,逐步揭示水的组成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

经过之前的化学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如仪器的使用、气体的收集等,也了解了一些常见的物质变化,这为他们理解水的电解实验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然而,对于物质的微观组成和元素的概念,学生的理解还比较抽象和模糊,需要在本节课中进一步引导和深化。

认知能力

初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直观、有趣的实验现象充满兴趣,但对于实验背后所蕴含的化学原理,还需要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和引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验和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起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学习特点

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准确描述实验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结论。

理解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能够正确判断常见物质所属的类别。

掌握氢气的检验方法,了解氢气的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设计和实施水的电解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经历从实验现象到结论的推理过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引导学生对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分类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水的组成的探究,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让学生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源,增强学生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水的电解实验及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水的组成结论。

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及分类。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水的电解过程,建立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

准确区分化合物和氧化物,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五、教学方法

教法

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水的电解过程、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以及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等,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讲授法:在学生探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对重点知识和难点问题进行系统讲解,确保学生掌握准确的化学概念和原理。

讨论法:组织学生对实验现象、实验结果以及相关概念进行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法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内容,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讨论问题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 分钟)

展示图片:展示地球表面的水体图片,如海洋、河流、湖泊等,以及日常生活中与水相关的场景,如饮用水、洗衣服、灌溉等。

提问引导: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它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你们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 水的组成。

新课讲授(20 分钟)

水的电解实验

实验准备:展示水电解器、直流电源、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等实验仪器和药品,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的名称和作用。

实验演示:在水电解器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接通直流电源,观察电极上发生的现象以及两支玻璃管内产生气体的体积变化。

现象描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请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学生可能会观察到:电极上有气泡产生,两支玻璃管内都收集到了气体,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体积大,体积比约为 1:2 。

气体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用燃着的木条检验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内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检验时的现象,并得出结论。学生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说明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现象和气体检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从而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结论。

微观解释

展示动画:利用多媒体展示水的电解过程的微观动画,将水分子在通电条件下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氧分子的过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

讲解分析:结合动画,向学生讲解水的电解过程的微观本质,帮助学生建立起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水的组成的理解。

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

举例对比: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如氧气(O)、氢气(H)、氮气(N)、二氧化碳(CO)、水(HO)、氯化钠(NaCl)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质的组成元素种类。

概念讲解:根据物质组成元素的种类,引出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分类练习:让学生根据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对上述物质进行分类,并请学生回答分类的依据。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对概念的理解,掌握物质分类的方法。

课堂练习(10 分钟)

展示练习题: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与本节课知识点相关的练习题,包括水的电解实验现象的描述、水的组成的判断、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辨析等。

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讲解点评: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讲解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析和纠正,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小结(5 分钟)

引导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水的电解实验、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等。

总结归纳:对学生的回顾进行总结归纳,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布置作业(2 分钟)

课后作业:布置教材课后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拓展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和保护措施,写一篇关于爱护水资源的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七、板书设计

在黑板的左侧,绘制水电解实验装置图,标注出电极、玻璃管、电源正负极以及产生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在装置图下方,记录实验现象: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体积比约为 1:2 。在黑板的右侧,依次书写水的组成结论、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及相关示例,如:

水的组成: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单质:O、H、N 等

化合物:CO、HO、NaCl 等

氧化物:CO、HO 等

这样的板书设计直观形象,突出了教学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水的组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掌握了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实验演示环节,由于部分学生距离实验装置较远,可能观察不太清楚实验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利用实物投影仪等设备,让所有学生都能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此外,在讲解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和区分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