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2025/08/27教案

此篇文章《往事依依》优秀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爱好文学,勤奋读书的好习惯。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反复朗读精彩语段,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文中刻画、描写读的情状。

四、课前准备

1、上网或查阅课外资料,了解作者。

2、回忆自己读书学习的经历。

五、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配乐磁带。

六、课时安排

一课时,四十分钟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为你打开一扇门》导入。

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每一位走进文学这扇神奇大门的人,从不会空而归,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也曾经痴迷于儿童画、动画片等等,回首往事,记忆犹新,今天,我们就来和于漪老师一起回到编织了她七彩世界的《往事依依》中,一起探寻人生的成长足迹,相信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得到启迪。

1、板书:课题、作者。

2、投影:作者照片,请同学汇报上网查询作者的情况。

(二)配乐朗读,了解课文

师:示范朗读,生:思考问题,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1、从哪一段可以看出是对往事的回忆?

2、全文写了哪几件事?例:看一幅画,读一本书。

3、于漪老师在教坛上辛勤耕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的成长源头是什么?(用文中的材料回答)

明确: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于漪的题词)。

(三)品味语言内涵

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认真默读课文,感受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句子引发你的联想,哪些句子引发你的共鸣,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档例(词或句子)用得好,好在这段写得好,使我想起了……

1、学生自由发言,在书本中遨游,发现文中美点。

2、对重点语段,组织全班学生齐读、感悟。

3、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点拨、评价,穿插放水泊梁山美景,祖国四季风光图片,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知道的`诗句、名言。

4、自由朗读,自己喜爱的语段。

(四)感情启迪

创建情境,通过刚才的品、朗读,我们可发现:阅读课文犹如走进了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文学这扇大门真是神奇啊,处处是名言绝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酷爱读书,几十年如一日。青少年时代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那么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作者一样的经历?你能否举一例来谈谈经历和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关系。

问卷调查:

1、你最喜欢什么书?

2、书中的故事、情感、形象为什么会使你着迷,令人陶醉。

3、回忆你印象最深的一段读书经历,并生动地写下来。

4、许多名著拍成了电影、电视,你认为读书好,还是看电影、电视好?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回答、交流。

教师评价、点拨:读书学习是是一辈子的事,从现在开始多读书、读好书仍然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提升个人修养,成为一位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的人。

(五)结束语

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接近尾声,但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给我们的启迪却会影响我们一生。最后,我们一起朗读第6段: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总结:同学们,牢记信这一节课,只要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像于漪老师那样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信今天的努力一定能铸就你们明天的辉煌。

教后记:本节课由于课前学生预习充分,加之课文本身浅显、易懂,辅之投影片等直观、形象的展示,整堂课学生学得轻松、活泼,讨论发言热烈、积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同学喜爱上文学,喜爱上语文课。

附:板书设计

看山水画好读书

读《水浒传》读好书

往事依依品《千家诗》读书好

听老师课

登北固楼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篇2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好处。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述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好处。

教材分析:

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

合作与探究精神。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资料,引导生尝试比较阅读。

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资料浅、易懂。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这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板书课题)

2、预习反馈:(出示幻灯)

师:昨日,老师布置了回家预习课文资料的任务,下面先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试一下大家的记忆力。请一位同学来读生字词。

徜徉(chángyáng)素蛾(é)婵娟(chánjuān)浩淼(miǎo)雨晦(huì)慷慨(kǎi)雕镂(lòu)镌刻(juān)谆谆教导(zhūnzhūn)心旷神怡(yí)

3、作者简介(出示幻灯)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于老师。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这和于老师青少年时期理解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这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的深刻影响。那么,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用笔画出这几件往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事?(出示幻灯)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

2、大家想一想,看山水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都能够归纳为看什么?能不能概括地再精练点?(明确:看图)

3、作者主要回忆了三件往事:看图、读诗、听课。(板书)

4、这三件事都与什么有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都与读书有关,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5、作者在小时侯读了哪些书?看了哪些图?

看了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出示幻灯)

6、作者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的感受如何?(明确:身历其境,津津有味)(板书)

7、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原话,并齐读。

8、作者在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领悟到了一种什么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往事二:读诗

1、作者小时侯看图,那么到了学生时代,作者读了哪些书呢?

读《千家诗》

2、:从文中找出作者读了《千家诗》中的哪些诗句?

“万紫千红总是春,骚人搁笔费评章。”

3、好的诗句,不仅仅要多读,还要像于老师那样,在平时要善于积累词句,能够信手拈来,熟记于心。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背诵这四组诗句,看哪组背得又快又准确。

分组背诵诗句

4、同学们都背得十分准确。思考:这些诗句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5、对,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描述四季风光的。除了这些好的诗句以外,作者还从《千家诗》中读了什么?

“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

6、这些都是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作者从读《千家诗》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往事三:听课

1、作者回忆的第三件事是听课。听课给作者的启发是什么?两位老师讲课有何异同?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段。(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幻灯)

2、听课给了于老师什么样的启发?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老师入情入理的讲情……阅读的兴趣)(板书)

3、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有什么不同?

一位是教古文,一位是教白话文。

4、两位老师教的资料也不一样。第一位国文老师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在讲课时的神情是什么样貌的?(明确: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5、作者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明确:爱国)

6、第二位国文老师是教白话文的。老师讲了什么资料?(明确:田汉《南归》)学生齐读田汉《南归》。老师在讲课时,神情又是怎样的?(明确:老师朗诵着,进入了主角,那深深……感动了。)白话文老师的讲课,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发?

此后……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三、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呢?

(1)读书。

(2)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往事,当然离不开读书。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同学们,值得于老师回忆的往事太多了。那么,于老师为什么选取这三件往事来回忆呢?于老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第六自然段。齐读第六自然段。(板书)

2、通过与大家合作学习,我们一起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品味到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假如你是于老师,此刻的你想对往事说些什么呢?

(出示幻灯:与往事说声”谢谢”)

3、请大家思考五分钟,并在练笔本上试着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过会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佳作”,老师给大家带给了一篇范文。(出示范文)

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

谢谢你,一幅幅“水浒插图”,

谢谢你,石印本《千家诗》,

谢谢你,入情入理的国文课,

范文: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闺中密友,每次应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俊美……

四、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通过刚才大家对往事的“真情告白”。从中,我们能够发现:阅读课文,我们犹如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令人目不暇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作者从小作业:《文学与成长》

五、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身历其境,乐在其中

读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

听课――入情入理,激发兴趣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篇3

目标:

1、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

2、能通过朗读,感受本文语言的优美,并能具体点评。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4、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难点:

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课前学习:

学生了解作者,熟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做好批注。

学习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检查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探寻写作思路。

学习过程:

导入:

同学介绍自己查资料了解的作者,老师小结:“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她用她的亲身经历再次印证了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所写:“文学确是一扇神奇的大门,只要你走进这扇大门,就不会空手而归”。

查一查:

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

涟漪( )徜徉( ) 水浒( ) 水泊( )停泊( )浩淼( ) 歌咏( )重读( ) 阴晴雨晦( )镌刻( )

谆谆教导( ) 绚丽( )

读一读: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

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概括参考如下)

1、小时候观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懂得了生动的形象可形成深刻的记忆。

2、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美不胜收。给我带来了生活乐趣,使我热爱自然、获得美的享受。

3、老师讲课入情入理,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印象。激起我课外阅读的兴趣,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使自己的心和时代更加贴近了。

想一想:

探寻写作思路:

① 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② 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首先从全文来看: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其次从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来说,虽然选择的都是初中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况,但是写出了其中的.不同,一情溢于胸,头和身子左摇右晃。一个情满双眸,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里。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于开启心智、陶冶情操、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动一动:

CCTV-3有一个系列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今天就请各个协作组根据你对课文最感兴趣的一件往事,选择一个角度来制作本期节目。请各组先推选代表充当于漪、朱军,其他同学帮助代表们准备好发言提纲,要以课文为主要依据,参考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揣摩人物情感,设计人物语言。

请协作组代表展示本组准备的访谈节目

要求:请上台的代表在整个模拟过程中声音响亮,符合人物各自身份,以求在短时间内给人以丰富的内容,内容一定要归结到作者少年时代所读的文学作品对她后来人生的深远影响,即作者所说“使我一生受用不尽”;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看,可做适当记录,最后请同学加以认真点评。

练一练:

1、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篇4

一、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1929年2月出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1965年入党,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上海市扬浦中学语文教师。先后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等。

二、导入新课:

“凡与于漪交往过的人,都称赞她的做人。她正直,敏捷,纯粹,真诚,厚道;她胸襟开阔,性格开朗,才华横溢……”这是语文教育界对她一致的评价,她之所以从一个教育学专业毕业初教历史的中学教师成为一个有口皆碑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学家,和她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往事依依》中,于漪深情地追述了文学对她的深刻的影响。

三、整体感知:

范读课文(配乐)

听读要求:

1.用圆圈画出你认为优美的词语。

2.用浪线画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

检查听读:

1.请学生读画出的词语。

2.请学生读画出的句子。

小组讨论:这篇文章的语言如诗如画,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1.生说

2.师板书作结:

往事:看画读诗听课

四、课文赏析:

(一)第一件往事

作者在回忆这三件事时,情真意切,那么作者是如何写的呢?

小组讨论:

1.作者在看画时产生了哪些遐想?

生说师评,然后齐读第二节。

2.你们有没有过这种遐想,请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头脑里浮现出什么景象,有哪些感受?(放音乐)

让学生自由发挥。

(二)第二件往事

看画如此,那么读诗同样如此。

小组讨论:

1.文中哪些词句写出了作者读诗的感受?

讨论之后齐读第四节。

2.你读过哪些关于四季景色和歌颂祖国山河的诗?(小组课前收集,派代表发言)

(三)第三件往事

师:看画令作者遐想,读诗令作者陶醉,老师的授课同样令她难忘。

小组讨论:

1.在于漪心中,两位国文老师留给她什么印象,对她有哪些影响?

2.请生模仿读诗,谈谈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

问:依依往事,往事依依,这些往事为什么令作者如此难忘?

师引导:看画,引起遐想,使自己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读诗,陶冶情操,装点了

童年生活的花环;听课,倍受感染,激发爱国情怀。

五、扩展探究:

师: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这与她后来取得的成就有无关系,她成长的源头是什么?

1.学生讨论,教师引导齐读第六节。

2.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你们读过哪些书?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学生谈体会,师生共评析。

师总结:书有不同的档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我们要尽可能选择一些高雅的作品欣赏。阅读面不能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美的音乐、美术、摄影等,把感受写下来,丰厚自己的人文底蕴。(投影字幕)

六、布置作业:

随笔:用你生花的妙笔,写你自己的依依往事。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篇5

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写了小学时墙上山水画对我的影响,后又讲到学生时代读书的乐趣,最后讲往事对自己的影响,并抒发感悟。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回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2、理解文章叙事线索,条理清晰。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自觉主动的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1、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况。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乐趣,能与我们分享吗?

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二、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1951年毕业与复旦大学教育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简要概括出著者回忆的几件依依往事,并根据课文归纳出带给作者的感受。

回忆一:小时侯看画和《水浒传》,犹如身临其境。

回忆二:学生时代读《千家诗》,编织了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

回忆三:两位国文老师颂读诗歌的情况,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度。

回忆四: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记在心,一生受用。

2、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

与读书(画)有关。

3、“往事依依”应该有许多件,为什么作者的往事都是与“读书(画)有关”?

参考: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都市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

再说,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丽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4、作者回忆这些往事对我们青少年有什么启迪?

明确:从作者的依依往事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少年时代多读优秀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

三、品味欣赏

于漪的这篇散文,用一个字来评价就是:美。

美在哪里:形美、神美。

形美—语言风格、词语优美;

神美—思想内涵有深度和广度。

1、文中有哪些词语、句段最能打动你的心,为什么?

例如:a、第二段写看画入了神几个词语用得准确贴切“凝视”“进入画中”“徜徉”。寥寥数语把一个痴迷于想象的小学生形象勾勒出来。

b、文中描写两位国文老师朗读诗歌的.情况,一个突出描写“左右摇晃的身子”,一个突出描写“注满情思的眼睛”。写“我”听课的感受也很精彩。

2、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在对下列往事的描写中,分别侧重于哪个字,请填出:

回忆一:以趣动人

回忆二:以美动人

回忆三:以情动人

回忆四:以理动人

四、小结本课

五、布置作业

1、借助资料,深入理解课文。

2、《补充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检查作业,继续分析品味。

二、品味欣赏

3、逐一感受四则回忆

①以趣动人

作者能这样做,她用了什么方法,你会吗?

明确:凭借想象和联想

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就是与艺术品产生共鸣。方法是:一、培养兴趣;二、融自己于其中去联想和想象。

欣赏宋代《清明上河图》,说说你在画中看到、听到、闻到、感受到……

今后在阅读、写作、鉴赏艺术作品中,要运用这种方法去训练自己,相信每次同学们都能够在艺术的天堂中得到陶冶,逐渐脱离低级趣味,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

②以美动人

全班齐读第四段,作者列举的诗句分别是春夏秋冬,分别用括号括出来。

“春草嫩绿夏草青,秋草枯黄冬草尽;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除课本上的诗句外,你还能说出描写四季景物的诗句吗?

春天: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谣看近却无。

夏天: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天: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冬天: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往事依依》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积累相关的歌咏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诗词,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过程与方法:听读、默读相结合,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情感体验价值观:使学生了解到“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一个金色的少年时代,每个童年都有令人难忘的岁月,同学们的童年有哪些乐趣,能与我们分享吗?今天,我们要跟随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回忆她童年的“依依往事”,去一同感受童年的人、童年的事、童年的一切。

课题、作者

二、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文章记述了哪几件“依依往事”?

小时侯:看图画:(1)小屋里的山水画

(2)《水浒传》中的一幅幅插图

学生时代:读石印本《千家诗》

听讲课:(1)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听教辛弃疾词《南乡子》

听教田汉新诗《南归》

2、这几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都与读书有关。

三、请同学们到文中找一找,这几件事分别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尽量用课文中的.词句回答。

看画《水浒》:如临其境、津津有味——单纯而朴素的童真童趣

读书《千家诗》: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美丽的生活花环——使我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听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对这几件往事的回忆,给我们展现了作者当年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不断地成长的思想情感历程。真是往事依依。“依依”是什么意思?留恋。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往事依依”,难以忘怀?学生找文章首尾部分“记忆犹新”、“铭刻在心”。文章开头紧扣“依依”,结尾回应“依依”,中间叙事围绕“依依”,在追溯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中,涌动着一股情感的热流。

四、我们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可以探寻到她成长的源头。那就是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我们的人文修养。正像赵丽宏在《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的那样: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大量的阅读,的确让作者受益匪浅。我们读这篇文章,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收益。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品一品,好在哪里?

学生朗读。

学生读、讲;教师点评。

xxx积累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四字短语用得恰到好处;

xxx化用古人诗句,对称呼应,韵味十足。

2、齐读诗句春夏秋冬

同学们也读了很多诗歌,其中有描写四季风光的吗?

说说、背背

3、学生如说不出xxx化用古人诗句,就补充。

实际,作者在文章中还化用了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原文如下: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希望课后能够背诵。

五、培根说:“读书使人充实”,同学们有过哪些阅读的体会?哪些文学作品将你的精神摆渡到了更高的境界?学生发言。

六、想一想,于漪,一位七十多岁的长者,如果就在现场,你想她最想对在座的同学们说点什么呢?

——抓紧时间,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

好,我就用这句话结束这节课,愿与同学们共勉:珍惜光阴,多读书,读好书吧!课后请同学们制订本学期的读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