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四年级教科书第58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重难点:
重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
难点:自主思考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我们在上课前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师出:1只青蛙,( )条腿。(并拍手)
生对:1只表蛙, 4条腿。
… …
师:你们的脑子转得真快,其实在这个游戏中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刚才同学们说2只青蛙8条腿,谁能列式?6只呢?18只呢?
2×4=8
6×4=24
18×4=72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师:观察这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其中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另一个因数没变。
师: 把第一个算式的因数同第二个算式的因数比较,扩大了多少倍?积有什么变化?
生:扩大了3倍,积也扩大3倍。
师:第二个算式跟第三个算式比呢?
师: 第一个算式跟第三个算式比呢?
师: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20倍,100倍呢?积会怎么样?
生:也会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这里你发现什么规律?
总结:(板书)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运用这个规律练习
24× 5=120 14×5=70
24×10=( ) 14×( )=210
24×20=( ) ( )×30=420
学生填写,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科学家都善于猜想,今天咱们也来一次大胆的猜想,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80×5=400
40×5=200
20×5=100
小结:两个因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4、运用规律练习
45×20=900 16×30=480
45×10=( ) 16×15=( )
45×2 =( ) ( )×15=120
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整体概括规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将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让语言更简洁。
板书: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乘法计算中一条特别重要的性质叫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三、验证规律
师:大家发现的这条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再举一例子,看是否一致,如果不同就不能下结论。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根据15×6=90,那么15×24=?,先根据规律来填写,再算一下。你会接着写吗?
四、运用规律练习
12345679× 9=111111111
12345679×18=( )
12345679×27=( )
12345679×( )=999999999
五、拓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0)=( )
(18×2)×(24÷20)=( )
小结:只要大家勤于思考,你还会发现积更多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学生回答)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 :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 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出示18×2=36和30×2=60,还是与(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
师: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具体应该怎么比呢?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1)师:如果这组算式从下往上观察,分别把上面的两个式子与底下的一个式子作比较,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验证规律。
师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你能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吗?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汇报情况略)
师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 ,积也除以几。
师 :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 :说得太棒了!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西藏教育捐赠和教师自愿者等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西藏。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在青藏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 )千米。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生 :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 :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 :第二个问题呢?
生 :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 :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 :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师 :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
生 :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 :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 :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生2:我会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方便。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 18×15= 18×5= 54×5=
师:比较18×15= 270和 54×5=270,你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想法吗?
生:为什么两个因数都变了,积却不变呢?是不是有什么规律?
师:多么有价值的问题!下课后你们用今天研究问题的方法去探究新的规律,老师祝你们成功!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四年级教科书第58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重难点:
重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
难点:自主思考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我们在上课前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看谁反应最快!
师出:1只青蛙,( )条腿。(并拍手)
生对:1只表蛙, 4条腿。
… …
师:你们的脑子转得真快,其实在这个游戏中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刚才同学们说2只青蛙8条腿,谁能列式?6只呢?18只呢?
2×4=8
6×4=24
18×4=72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师:观察这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其中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另一个因数没变。
师: 把第一个算式的因数同第二个算式的因数比较,扩大了多少倍?积有什么变化?
生:扩大了3倍,积也扩大3倍。
师:第二个算式跟第三个算式比呢?
师: 第一个算式跟第三个算式比呢?
师:如果一个因数扩大10倍,20倍,100倍呢?积会怎么样?
生:也会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这里你发现什么规律?
总结:(板书)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运用这个规律练习
24× 5=120 14×5=70
24×10=( ) 14×( )=210
24×20=( ) ( )×30=420
学生填写,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科学家都善于猜想,今天咱们也来一次大胆的猜想,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80×5=400
40×5=200
20×5=100
小结:两个因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4、运用规律练习
45×20=900 16×30=480
45×10=( ) 16×15=( )
45×2 =( ) ( )×15=120
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整体概括规律
师:谁能用一句话将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让语言更简洁。
板书: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规律是乘法计算中一条特别重要的性质叫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积的变化规律
三、验证规律
师:大家发现的这条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再举一例子,看是否一致,如果不同就不能下结论。那么我们来验证一下吧!
根据15×6=90,那么15×24=?,先根据规律来填写,再算一下。你会接着写吗?
四、运用规律练习
12345679× 9=111111111
12345679×18=( )
12345679×27=( )
12345679×( )=999999999
五、拓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0)=( )
(18×2)×(24÷20)=( )
小结:只要大家勤于思考,你还会发现积更多的变化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展过程,感受发现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 、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 、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教学难点:探索发现规律并能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卡。
教材分析:
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①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 ②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③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倒,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激趣启思。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做几道题好吗?(课件演示)
先找规律,再计算:
110+120+130+140+150=()×()
497+498+499+500+501+502+503=()×()
220+230+240+250=()×()
学生尝试回答,教师启发学生说出计算过程中发现的规律。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顺利回答了问题,他们都善于观察,肯动脑筋思考,发现规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有许多规律等着我们去发现。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慧眼来观察,找规律,一起去探究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好吗?(出示课题)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㈠、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星期天,小明和妈妈一起去超市购物。小明的妈妈来到副食柜前,她准备买一些大米回家。妈妈提出问题考考小明:
㈡研究问题、发现规律:
1 、出示问题:
①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包,一共多少元?
②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0包,一共多少元?
③大米每包6元,如果买200包,一共多少元?
2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6 × 2=12 (元)
6 × 20=120(元)
6 × 200=1200(元)
3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
①第一个因数变化了没有?(没有)第二个因数变化了没有?(变化了)积变化了没有?(变化了)
②把第2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的.比较,乘以几了(乘10)?积有什么变化?(也乘10了)再把第三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的比较,乘以几了?(乘100了)积又有什么变化规律?(积也乘100了)③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④你能把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乘以几。
4 、出示问题:
①大包每包20元,4包一共多少元?
②中包每包10元,4包一共多少元?
③小包每包5元,4包一共多少元?
5 、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
20 × 4=80(元)
10 × 4=40(元)
5 × 4=20(元)
6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
①第一个因数变化了没有?(变化了)第二个因数变化了没有?(没有)积变化了没有?(变化了)
②把第2组的第一个因数同第一组的比较,除以几了(除以2了)?积有什么变化?(积也除以2了)再把第三组的第一个因数同第一组
的比较,除以几了?(除以4了)积又有什么变化规律?(积也除以4了)
③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④你能把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㈣验证规律:
(1)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下面每人也像例题这样,自己写出因数,设计因数的变化,用计算器算出积,算出积的变化。再看看是否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
(2)分组安排:(四人一组)
师询问哪些同学愿意研究第一个猜想(乘)、哪些同学愿意研究第二个猜想(除),进行分工安排。
17×12= 25×160=
17×24= 25×40=
17×36= 25×10=
8×125= 26×48=
24×125= 26×24=
72×125= 26×12=
在举例时对于所用的数据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所选数据要方便扩大与缩小)教师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学生操作
以一题为例,思考并在表中填写出你准备将因数作怎样的变化,计算积后再与原来的积相比,看看有什么变化。
(4)展示交流:
教师请两组同学分别介绍自己的操作情况,说说因数和相应的积各有怎样的变化。
我们发现的规律在这里也存在吗?在你所举的例子中也存在吗?㈤概括规律:
师:发现我们举了很多的例子,确实存在着刚才同学们讲到的规律,谁能把这个规律完整的表述?
同桌互说规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㈥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九第1 ― 4题。
㈦积的变化规律探索的继续。
出示练习九第5题。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 ×24=432
105 × 45=4725
(18÷2)×(24×2)=(105 ×3)×(45÷3)=(18×2)×(24÷2)=(105÷5)×(45×5)=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 =12、20×6=120、200×6=1200 ,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再出示20×4=80,10×4=40,5×4=20,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提出猜想。
学情分析
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