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

2025/08/28教案

此篇文章教学设计方案优秀(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 篇1

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整体感知全文。

2.认识并理解词语,荷叶,小水珠,摇篮,亮晶晶,挺机坪,透明,翅膀,蹲在,笑嘻嘻等词。

3.写两个字,是,朵。

教学准备

课件词语卡片有词语卡片的信封玻璃瓶尼龙纸

教学过程

1.揭题

师:(出示。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你能说说这荷花怎么样?(用上荷叶说话)。板书荷叶圆圆。

2.初读全文

师:这么美的一池荷叶引来了许多的伙伴,听听都有些谁。

听范读。

根据学生发言板贴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回答完毕后,出示。课件小动物。

师:可爱吗?我们一起来招呼招呼他们吧?指名,齐读。

师:自个儿大声读读课文,不会读的地方多读几次,想想还知道些什么?

3.读通课文,学习词语

指名试读。每一段2至4人,相机贴出词卡亮晶晶,停机坪,透明,翅膀,蹲,笑嘻嘻。

师:我们能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相机板贴。

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

摇篮停机坪歌台凉台

师:我们来认认黑板上这些词好吗?

小朋友齐声轻声读,男女生分开读,开火车读。

师:我让这些词回到课文中,并且都去掉了拼音,考考你们会读了吗?

学生自个儿轻声读。

师:想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开火车读。

根据学生回答在词语卡片打上问号。

师:小朋友这么多疑问,哪些小朋友们已经弄明白了。

重点理解:透明,停机坪,蹲,摇篮,笑嘻嘻

师把学生已经理解的词拿下,师:还有些问题我们下节课来解决。

师:信封里是这节课学的词,同桌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如果你的同桌不会,就教他。

4.写字:范写,学生书空,教师范写。

学生写字。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三个特色:

1.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每篇课文都是学生整体把握全文。每篇课文都是一块美玉,阅读时最忌零打碎打,整体感知全文才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整体感知也是为仔细分析,品位部分重点词句段,做下铺垫。

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体现在:看图说话,读书质疑,读中解疑。

2.从以读为本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堂上读得充分,读得有目的。《语文课程标准》上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不能以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不是纯理性机械的分析。我常常这样问学生,你能看图说说荷花的'样子吗?读了课文,你有不懂的地方吗?会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我对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把握不准确,课堂生成没有充分发挥水平。以至学生的质疑只是为了质疑,使这一环节走过场了,没有为课堂提供方向。

在安排学生读时,齐读过多,个别读太少,没有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特色来。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的11个生字,掌握课文出现的新词语,理解“威风凛凛、优哉游哉、衰老、炯炯有神、浴血搏杀”;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最后一头战象在死前的变化及它所做的事情,深入体会战象的思想感情。

3.继续练习快速阅读课文,从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中,体会村民对战象的友好、战象对村民的深厚感情和对逝去的战友的深切怀念,感受人与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从课文的相关语句体会人们与战象以及战象对战友之间的深厚感情。

教学准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写作背景,预习课文,了解大象。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能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交流对大象的了解

1.孩子们还记得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篇关于大象的课文吗?(《与象共舞》)大象可真是人们的好朋友,可以为人们做很多事情,大象还能帮助人们冲锋陷阵,这样的大象叫战象。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战象的课文——最后一头战象)。

3.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文章都写了些什么吗?本课的战象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你想知道他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4.简要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沈石溪被称为中国动物小说大王,这篇文章写的是他在1969年到云南插队时亲身经历的事情。(不仅引导学生弄清了“战象”的意思,还针对课题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 读课文,理解字词,扫除障碍

Kou jiāo gé

日寇 香蕉 皮革

三、速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阅读全文,说一说课文写了战象的哪些事情。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成为:英雄垂老——重披战甲——重回战场——庄严归去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在教学时注意把握时间,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因为是预习过,教师要教方法,不要逐字逐句地读,要快速把握段落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品味情感

1.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你喜欢的语句,也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认真读课文,找出描写嘎羧行为、神态的句子,体会嘎羧的高尚情怀。交流感受特别深的地方,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决,准备汇报自主合作。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2.抄写文中的生字和词语。

第 二 课 时 教学流程: 一、再读课文,说印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嘎羧的事情。学到这儿,嘎羧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预设:可能有“善良”“怀旧”“坚强”“忠诚”“英勇”等,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可以做简单的整理,以便明确下一步的研读目标)

(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已养成,本课课文较长,教学易从整体入手,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直奔重点语句进行学习,避免逐字逐句的讲解。)

二、研读语句,细感悟

1、找出描写嘎羧行为、神态的句子,体会嘎羧的英雄情怀。请你快速读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学生自由研读,教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

2、小组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3、集体交流:

(1)“第二天清晨,嘎羧突然十分亢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

“亢奋”怎样理解,从哪些地方看出亢奋?(急切心情,两只眼睛烧得通红,呕呕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它急着干什么?

(2)“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这是什么动作,嘎羧可能在想什么?

(从“呼呼吹去”“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 “象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嘎羧见到象鞍时内心涌动的对辉煌过去的深深留恋与回味!)

这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是做什么的?

(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从这里可以体会到当时战斗的惨烈,战象对战斗记忆犹新,对战斗对战友的无比怀念之情。披挂上象鞍有一种无比自豪的感情。通过对象鞍和嘎羧的简练描绘,深情地赞颂了嘎羧的英雄形象与气概)

“象鞍上留着弹孔,似乎还有斑斑血迹——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为什么战象见到战斗过的象鞍那么激动?为什么战象披挂上象鞍又显得那么英武豪迈?(可联系前面的威风凛凛,逐渐衰老和现在进行对比理解,教师的诱导,使学生切身体会到。)

(3)“嘎羧走了整整一夜,天亮时,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jiāo)石上亲了又亲,许久,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péng)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jiǒng)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

嘎羧来到哪儿?(原来嘎羧是要回到当年曾经浴血搏杀的战场。二十六年前,我们就是在这里把嘎羧抬上岸的。)

嘎羧来到这里干什么?找出文中的词语或句子证明你的观点。

“它站在江边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久久凝望”看出它一定又看到了二十六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寇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也纷纷中弹跌倒在江里。)

“亲了又亲”的礁石,嘎羧可能在想什么?

(也许是嘎羧曾经奋力杀敌的一处战场,也许是曾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从这些都感受到战象对战斗过的地方的留恋,同时也是对救它的人们的感谢,也是对死去的战象的深深的怀念。)

“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péng)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jiǒng)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

想一想,这是什么动作?结合“吼声激越悲壮”理解

嘎羧可能在吼什么?

(“震耳欲聋的吼叫”,也许是嘎羧在深情呼唤战友们的灵魂,也许在诉说它对战友的深深怀念,也许在告诉战友,它也将来陪伴它们……这样的悲壮,这样的深情,这仅仅是一头战象吗?这是一位让人满怀敬仰的英雄,这是一位让人饮泪歌颂的英雄!)

(4)太阳升到了槟(bīng)榔(láng)树梢,嘎羧离开了打洛江,钻进一条草木茂盛的箐(qìng)沟。在一块平缓的向阳的小山坡上,它突然停了下来。

“哦,这里就是埋葬八十多头战象的地方,我记得很清楚,喏(nu),那儿还有一块碑。”波农丁悄悄地说。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荒草丛中,果然竖着一块石碑,镌刻着三个金箔(bó)剥落、字迹有点模糊的大字:百象冢。

嘎羧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gǎo),在地上挖掘起来。它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又经过长途跋涉,体力不济,挖一阵就喘息一阵。嘎羧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终于挖出了一个椭(tuǒ)圆形的浅坑。它滑下坑去,在坑里继续挖,用鼻子卷着土块抛出坑;我们躲在远处,看着它的身体一寸一寸地往下沉。

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半夜,嘎羧的脊背从坑沿沉下去不见了,象牙掘土的冬冬声越来越稀,长鼻抛土的节奏也越来越慢。鸡叫头遍时,终于,一切都平静下来,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我和波农丁耐心地等到东方吐白,走到坑边查看。土坑约有三米深,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

它死了。它没有到祖宗留下的象冢。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嘎羧来到哪儿,它来干什么?找出它的动作

来到石碑前,选了一块平坦的草地,一对象牙就像两支铁镐(gǎo),在地上挖掘起来。

挖一阵就喘息一阵从早晨一直挖到下午太阳落山了,月亮升起来了,它仍在埋头挖着

嘎羧披挂了象鞍,凭吊了战场,怀念了战友,又在这里费劲了力气,从早到晚挖坑,他想做什么?

(它和曾经并肩战斗的同伴们躺在了一起)

4、战象为人们做了许多的事,人们又怎样对待大象的,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你的感受。

(1)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zāi)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它叫嘎(gǎ)羧(suō),负责饲养它的是波农丁。

(2)“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给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从“泣不成声”“系纱巾”“绑黑布”可以感受到村寨的人们对战象已经有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人们不能忘记战象在战斗中立下的赫赫战功,人们对战象的将要死去表达了极度的悲伤。顺势再巩固侧面描写)

“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村子走了三圈。” (从这里感受到战象也已经对村寨和村寨的人们产生了依依不舍之情,它也没有忘记村寨的人们对它的救助,对它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5、课文里还有令你感动、令你深思的语段吗?请有感情地读一读吧。[评: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想象,感受嘎羧善良、忠诚的高尚情怀,通过对嘎羧行为、神态的具体描写,让学生感悟到具体、生动的描写是本文一个重要的表达特点。]

三、拓展延伸,促升华

四、此时你想用怎样的语言来赞颂嘎羧,赞颂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呢?请写下你最深切的感受,写下你最诚挚的赞颂吧。(学生练笔,集体交流)

五、小练笔:嘎羧告别村寨的场面,驻立江滩回想往事的情景,都十分感人。选择一个场景,想象嘎羧内心的感受,并写下来。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 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荷花的方法和怎样把看到的、想到的结合在一起写清楚的。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的

1·仔细看图,展开想象,能力,想象能力。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前3自然段的生字新词,读懂荷花美的句段。 3·练习用 "有的……有的¨…·有的"写几句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前3自然段。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人。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那你知道大作家叶圣陶老爷爷喜欢什么花吗? 有一种花,古人曾赞美它《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叶圣陶老爷爷喜欢的花—荷花。你想跟老师一同去欣赏那满池的荷花吗?。

二、观察画面。

1·从整体人手,观察画面。 (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并有层次叙述。锻炼学生观察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2·完整复述。 说说这幅图画,再谈谈你看了这一池荷花的真实感觉。 (不要强求意见的一致。)

三、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找出不理解的词句。 注意:"胀"是翘舌音,要与"宝藏"的"藏"区分开。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挨挨挤挤 — 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展开 — 张开,铺开,伸展。本课指荷花开放。 饱胀 — 饱满得发胀。本课形容即将开放的花蕾。 翻翻起舞 — 形容轻快地跳舞。"

3、逐段读文,理清层次。 这么美的课文,老师读课题,谁愿意读哪个自然段,就站起来读。

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段落写出了画面的内容,剩下的内容写的是什么?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理清层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读中感语。

1·荷花有香味吗?你怎么知道的`?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读? (读出看花的急切心情。)

2·小组合作学习第2自然段。 先自由读,喜欢哪个句子就画下来,多读几遍,然后小组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就说什么。 (培养组内同学的合作精神。)

3·引读第2自然段,试着背诵。 (本环节紊在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4·讨论式学习第3自然段。 理解重点句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讨论申取长补短,提高学生分析力、表达力。)

5·指导朗读。 本文清新优美,要读出文章内在的韵味,受到美的陶冶。

五、课堂练习。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

为确保事情或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开展,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方案,方案指的是为某一次行动所制定的计划类文书。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优秀,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

二、设计理念

这节课第三、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所以教学时,读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都让学生边读边想,燕子是怎样为春光增添生趣的。学习第三自然段可引导学生议一议燕子的动作“斜着身子”、“掠过”、“横掠”、“沾”等,领悟燕子飞行时的轻快、灵活,通过课件,引导学生理解“晕”的意思,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欣赏。第四自然段图文结合,以读代讲,在读中想象燕子与春天的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理解“五线谱”、“音符”、“谱出一支春天的歌”的比喻意义,领悟课文“意”、“像”结合的恰当与巧妙。

三、教学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教材资料PPT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学了燕子这一课,让我们回一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燕子的特点。

2、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

羽毛——乌黑发亮翅膀——俊俏轻快尾巴——剪刀似的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燕子这篇课文。

(二)学习课文。

1、探究第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抓住了那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

词语。

(2)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教师边板书边帮助学生理解本段内容,板书的外形犹如一朵鲜花,体现了一种美感,有助于学生体会春天的美,并利用板书展

示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赶集”和“聚拢”这两个词。

(3)欣赏教学光盘中本段描绘的花红柳绿、莺歌燕舞、春意盎然的初春美景,再次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美的情感。

(4)指导感情朗读

2、探究第三自然段

(1)按课文内容说一说

(2)展开合理想象,想一想鸟儿具体的“掠”“沾”的姿势和叫声。

这一练习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把学生放飞到想象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同步发展的效果。

(3)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探究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辨析“几痕”和“几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两组线,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3)以读代讲理解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全文学生根据板书总结全文,可促进学生对全篇课文内容进行梳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在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有感情朗读,可使学生的思维再次受到熏陶,感情得到升华。

(四)拓展阅读

《春天的`联想》 《荷塘》 《打翻了》

《春水》

(五)快乐阅读

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的?想象一下,写成一篇小短文。

板书设计:

羽毛——乌黑发亮

外形美翅膀——俊俏轻快(活泼机灵)

尾巴——剪刀似的春光美

细雨微风拂柳丝

青草绿叶衬鲜花

飞行美——

轻快敏捷停歇美——春天的赞歌

《燕子》教学反思

3月5日下午,我们小语低段的老师进行了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经过大家的努力,我顺利地上完了三年级语文上册1《燕子》这一课,下面就这一课,谈一下我的课后感想。

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

动词反复甲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通过读句子生动、形象的描述令我和学生们赞叹不已。那么“沾”在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贴)那作者为什么不用“贴”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演示、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通过课件,观察图片,再闭上眼想象,然后用换词(把“痕”换成“条”或“根”)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

这一课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个别过渡衔接不够流畅。

第二自然段句子理解不够透彻。提问题过于散、碎。

如:春天都有哪些景物聚拢在一起了?

燕子飞行都有哪些特点?这样一问,孩子们就很容易地抓住这些特点来回答问题了。

教学设计方案优秀 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反义词在词义上的特点,并通过反义词识字。

2、初步认识近义词。

3、感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句式特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积累语言。

4、模拟“游客”和“导游”进行口语交际,提高交际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反义词识字。

【教学难点】

认识近义词,模拟“游客”和“导游”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1、收集风景名胜地区的资料。

2、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发现”

1、让学生自己先借助拼音读一读六组反义词,再读一读学习伙伴的话,说说自己是否发现这几组词的共同点(每组的两个词意思相反)。

2、师范读,生注意听老师的读音。

3、师生互读,读准字音。

4、小组交流认记生字,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5、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字,检验认字情况。

6、给生字找朋友:

退──腿险──脸读──卖反──饭间──简

7、“我说你说”──师生对说反义词:

⑴说教材里的词:

补充:好──坏新──旧上──下高──矮

明──暗开──关来──去前──后

多──少重──轻

⑵生生对说反义词。

二、学习“日积月累”──我会选

1、学生自读词语,看能否发现什么。

2、教师引导:

⑴老师站在脚室的.中央。

⑵老师站在教室的中心。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否一样?说明了什么?

(中心与中央意思相近,是近义词。)

3、选词配对,在读一读。

4、扩展:你还能说出一些近义词吗?

三、巩固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对反义词比赛:师与生对。比一比看谁对得快。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连线:

①找近义词②找反义词

美丽著名正简单

特别漂亮复杂反

中心非常买关

有名中央安全卖

愉快快乐开危险

二、学习“读读说说”

1、出示“!”与“。”,讲解感叹句与陈述句。

2、读句子,体会感叹句与陈述句的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句子:

⑴前是感叹句,后是陈述句。

⑵因为“花坛真漂亮“,所以“我要把他拍下来”。

4、方照例句说句子:

北京真________啊!我多么想________。

5、 仿照例句完成第三句。

6、 同桌互相仿说句子。

三、学习“我会读”

1、学生自读诗歌。

2、小组互读,比一比看谁最先背诵。

3、小组交流: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

四、展示台(交流课外识字的途迳)

1、展示课外识字成果。

2、展示自己搜集的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明信片。

3、展示自己的艺术才能。

第三课时

一、展示资料,选择伙伴

1、展示自己收集的风景名胜资料,让学生在展示出的资料中了解自己关心的风景名胜。

2、在展示过程中选择好自己的交流对象,组成“旅游团”。

二、分组交流

学生自由选择下列交流方式:

1、 “导游”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知道的情况,“游客”提问,“导游”解答。

2、“导游”在介绍的过程中,“游客”随时提问,导游灵活安排介绍和答问两方面的内容。

3、“游客”先提问,“导游”一一作答,然后“导游”再介绍游客没有问到而自己认为有必要讲的情况。

三、全班交流

1、各组推选最好的“导游”,在全班介绍风景名胜,并进行交流。

2、各小组推选出来的“导游”互相交换到别组带队。

四、总结

1、简单总结一下这次活动的情况,一起分享搜集资料的经验,交际的经验。

2、评出“最受欢迎的‘导游’”,“最受欢迎的‘游客’”等。注意转变角度,思考怎样看问题,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