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
此篇文章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中国有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其中,我最爱不释手的是《三国演义》。因为,《三国演义》不但写得生动有趣,也让我了解了一些道理。另我最印象深刻的道理,莫过于团结合作了。
当初赤壁之战时,曹操率大军二十万,对外号称八十万,一路南下,扬言要灭了东吴。东吴国君孙权忧心忡忡。大将周瑜自信地说:“主公只要和刘备联合起来,我只需三万精兵,便可破操。“孙权觉得这是一条良计,便派使者劝说刘备与其合作。刘备听了犹豫不决,诸葛亮耐心地说:”主公,虽然我们和东吴实力薄弱,但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互相支援。曹军并非坚不可摧。“于是刘备派赵云、关羽等大将领军二万,支援东吴。在刘备和孙权的紧密配合下,以五万兵力击败了四倍于自己的二十万曹军。这就是团结合作的力量!
团结体现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篮球比赛。有一次,我们篮球训练时打了一场练习赛。我们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突然,我的队友抢到了球,他的突破能力十分优秀,运着球一个灵活的转身就晃开了第一个防守队员。可第二个防守队员马上又上来防守,第一个防守队员也立刻转身防守。这时,我已经跑到了篮下并拍手示意。可他一意孤行,接着强攻。但一个人毕竟难突破两个人,于是,他没有成功,也没有把球保护好,球被抢断了。轮到对方进攻了,他们一起进攻,互相配合,挡拆、传球、假动作……所有能消耗我们体力的招儿全部都用上了。我们一下子就感觉体力不支了,他们乘机突破我们的防线,上篮得分。就这样,对方赢得了比赛。
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团结会让你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有一席之地。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相信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不用说,大家也应该知道我要写读后感的书是《三国演义》。
上个寒假,我读了这本书。我读得津津有味,让我印象深刻的段落有很多,什么桃园三结义、关羽过五关斩六将、赵云单骑救主、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
《三国演义》在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治势力中,曹操和刘备作为主要对立面,而把蜀国放在中心地位。孙权则主要是作为刘备抗曹的联合力量出现。这本书中小说通过一些段落刻画了很多生动的人物形象。
关羽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通过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不仅体现出了关羽的武功高强,更说明了他对于刘备的绝对忠诚。虽然曹操厚待于关羽,可是关于因为在桃园三结义,他不能忘恩负义,所以还是过五关斩六将的走了。还有就是他的胳臂被毒箭射伤了,名医华佗说要刮骨疗伤,而且要把胳膊绑在柱子上,因为怕他乱动。要知道,你就是蹭破一点皮也会非常疼,而当时还没有麻药,要把皮划开刮你的骨头,可能听了都会不寒而颤,而关羽说不用,而且还下起了棋。这更能体现出关羽的坚强。
从关羽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知道了不能因为一点诱惑就放弃自己的东西,而且做事要坚强,不能因为有一点小困难就退缩,要勇于面对挫折。读完了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我终身难忘。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三国演义》我已经不是第一次看了,书中的大致内容我都了解了,去年的寒假我也读了这本书,并且在那次的开学考试时我还得了99分,可见我对《三国演义》还是比较了解的。不过孔子曾经说过:“温故而知新”,再次阅读《三国演义》以后我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我以前看这本书时,我曾经说过:“这本书讲述了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群雄混战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不过现在我知道了,它只不过是根据历史改编成的小说而已,所以我不得不失望地说,《三国演义》与真正的三国历史有出入,有很多像“过五关斩六将”这样家喻户晓的故事都是罗贯中虚构的。但这就是小说的魅力,《三国演义》因为有了这样虽然虚构但是精彩的段子,它才会显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因而流传至今还闻名于世。
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解放全中国并把它建设得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的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的支持是革命胜利和国家稳定的根本。那么把这种观点代入三国时期后,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三个政权在建立时想尽办法让天下人信服,最后却都没能摆脱亡国的厄运。人民和国家领导人的理想是不同的,人民渴望和平的生活,而三国的统治者们都想吃掉另外两国夺取天下,因此,尽管魏国有着最多的地盘和人口,吴国有厉害得使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殒命的领导集体,蜀国有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诸葛亮,他们还是回天乏术,被淹没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其实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人民的支持都是革命成功和国家稳定的根本。三国之前,有商汤革命、武王伐纣、秦末乱世,这样代表多数人利益的政权推翻失去民心支持的历史事件,三国之后隋唐乱世、五代十国、元末大起义、明末李闯王、清末辛亥革命、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也在讲述同一个道理。
我们经常说,少数服从多数,人民永远是多数群体,人民的利益永远是领导人应服从的利益,我从《三国演义》中读出了这样一个大道理。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当“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三国演义》主题曲飘进我的耳朵时,我被它荡气回肠的旋律深深吸引,于是我利用暑假看了这本书。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名著,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天下之间发生的故事,在这段时间涌现了无数英雄人物。
在书中我最欣赏的是诸葛亮,诸葛亮又称伏龙,从“草船借箭”与火烧新野“等可以知道他是足智多谋的。他的智慧塑造了他的淡定,“谈笑间,羽扇轻挥,强橹灰飞湮灭”。我长大了也想成为一名军事家。我要好好学习,因为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是要靠不断地学习积累而成的。
在书中我还喜欢刘备,其实许多人都觉得刘备的江山是哭来的,实际因为他有很强的管理才能,不然赵云、黄忠这些猛将怎么会忠于他?不然诸葛亮这样有胆略,才智的人怎会竭力辅助他?并还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我们从“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这句话里看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和拥有高尚的品质,这句话也是我今后的行为标准。
我最厌恶的是吕布,其实吕布的武功是《三国》中最强的,“三雄战吕布”中就可证明。但他不仅没有干出一番大事,也没名留青史,还背上了“三姓小儿”的骂名。这都是他一次又一次背信,失信所造成的。吕布给我一个深刻的教训:不能失信于人。
看过《三国演义》后,我想到了“乱世出英雄”这名话,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法制社会里也需要英雄,但更需要许许多多诚信,守法有能力的人。大家和我一起努力吧!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狼烟苍茫,追忆古时风采,那是武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年代;是热血儿郎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沙场;是天下英杰齐聚的乱古盛世。
“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天下之大,大不过他心中的雄心,路途艰难,挡不住他“周公吐哺”的志向。许邵评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天下人皆忌恨他道“曹贼,”可世人又有几人曾知他也曾一腔热血,只为复兴汉室。犹记年少轻狂时,董卓霸京,朝廷要官人人惊慌,只求自保,唯有他,在聚会中众人啼哭时大笑,笑这些庸庸无为的懦夫只会像小女儿般啼哭。只有他,一人独往,献宝刀,刺董桌,事虽败落,可那少年豪气已经锋芒毕露。
此身哪怕道消魂散,亦要挽狂澜于既倒。一纸檄文,聚十八路诸侯与关外,败汜水,破虎牢,夺长安,兵临洛阳。天下太平,汉室复兴不远了。当他激动的向各路诸侯要求乘胜追击的时候,他愣了,所有人的迟疑,所有人的蹉跎,他看透了,这各路的诸侯皆为自己啊!他更没想到,丧心病狂的董卓竟然火烧洛阳!他看向各路的诸侯,仰天大笑“尔等皆不配与某为伍!”说罢自领兵马迎救天子,站在那燃起熊熊大火的洛阳前,他的心在滴血,他无能的`狂怒,十八路诸侯竟无一人与他同心!时光的洗涤,烈火中的蜕变,枭雄出世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合百万青兵,官渡败袁;一统北方。意气风发,志在千里,他梦里的太平盛世要来了。剑指江东,他的盛世美梦只差一步之遥!可,又是一场大火,那烈火灼烧碎他的美梦。焚烧他的雄心,他无意的抚摸自己的胡须,银白色的胡须映在他的瞳孔,他也老了啊。从此就不问世事吧,安享天年之乐不是一场美事呢。可那朝廷,那皇帝都在盼着他死啊!他是乱世的枭雄,他不允许自己的失败,北征乌桓,内平西凉之乱,他仍是不倒的雄杰。“倘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他本躬耕于南阳“苟且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与诸侯。”可先帝三顾草庐,托付国家大事,他终是离开了自己的草庐,最后看一次这里的山水,从此便是永别啊。夙夜忧叹,一片赤诚之心,辅佐刘家汉室,世人笑他诸葛村妇,夏侯惇说未曾听闻小儿。来吧,让世人看到卧龙的风采吧!火烧博望坡,连江东,舌战群儒;借东风,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世人惊叹的见到一个龙的惊起。可叹,纵使此心用尽心力,也难扶大厦于将倾,白帝城托孤,扶后主,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只是无奈,并落五丈原。“苟且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愿先生之灵虽过千古仍可安心。
一观三国,那是少年的时代,是天下英杰的时代。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6
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总算被我给“啃”完了,好辛苦呀!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使我记忆犹新。例如:蜀国五虎将中,忠义并称的关羽;鲁莽冲动的张飞;勇敢慎重的赵云;少年成名的马超;老当益壮的黄忠。我对他们的印象都非常深刻。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中华智星——诸葛亮(诸葛孔明)。
诸葛亮生于乱世,因此隐居山林,不问世事。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让他极为感动,使其甘心为之驱驰。诸葛亮刚出道,就上演了火烧新野的好戏,杀得曹军丢盔弃甲,狼狈而归。紧接着他又出使东吴,舌战群儒,气势非凡,达成了联吴抗曹的战略。赤壁之战,他草船借箭,借东风。智算华容,真当高管仲、乐毅一筹。杜甫的《八阵图》就是赞扬他而写;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刘备“崩殂”之后,蜀国陷入一片混乱与危机之中,此时诸葛亮作为蜀国的顶梁柱,更是鞠躬尽瘁、呕心沥血地辅佐刘禅(阿斗)。安居平五路,修好东吴,坚持联吴抗曹的战略。稳定了蜀国的局势,然后他又七擒孟获,平定南蛮,解除了蜀国边界的战略;此后更是六出祁山,其中的事迹如:空城计、 五丈原镶星等更是广为流传。
尽管诸葛亮最终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宏愿,但他的博才多学、丰功伟绩仍流传后世、光照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