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读后感
此篇文章《人生》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人生》读后感 篇1
戴尔。卡耐基,美国教育之父,在20世纪初萧条时期,以激昂的演讲带给美国人民积极上进之风,而他乐观感人的思想在他的书《快乐的人生》可见一斑,教会每个平凡的我们如何快乐地生活,如何拥抱美丽人生。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黑乌鸦盘旋在我们的头顶上。我们也不可能只凭下定决心就改变我们的情感…可是我们可以变化我们的动作,而当我们变化动作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我们的感觉。而卡耐基告诉我们,忧虑便是挡在我们接近快乐生活的第一障碍。
所以,你感到不快乐,那么唯一能找到快乐的方法,就是振奋精神,使行动和言词好像已经感觉快乐的样子。如此,方可摆脱和战胜忧虑。然而,这并不难,通常,只要把受苦者内心的感觉,由恐惧改成奋起,就能把大部分我们所谓的邪恶,改变为对你有帮助的好处当我们变化动作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改变我们的感觉。 当命运交给我们一个柠檬的时候,让我们试着去做一杯柠檬水。只需控制我们自己的行为,就能控制我们反应。当你的行动能够显示你快乐的时候,根本就不可能再忧虑和颓丧下去了。唯有这样,才有可能更接近美好快乐人生。
下一步,就是如何培养快乐的心情。卡耐基坚信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我们由生活所得到的快乐,并不在乎我们在哪里,我们有什么,或者我们是什么人,而只是在于我们的心境如何,与在外的条件没有多少关系。除了你自己,没有别的可以带给你平静和快乐。一个人想要集他人一切的优点于一身,是最愚蠢、荒谬的行为。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谓幸福,是在于认清一个人的限度而安于这个限度。所以我们要自信,自我满足。找到自己,保持本色。同时,要学会爱别人。我们不要对任何人怀有恶意,却要对每一个人怀有喜爱 。卡耐基说,快乐是可以感染的,在传播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更多的快乐。所以,与人为善,便是我们应有的行为。
另外,卡耐基也向我们阐述了工作与快乐,金钱与快乐的关系。工作,将深深影响我们的一生;它可能造就我们,也可能毁灭我们。因此,我们不该把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人类有百分之七十的烦恼与金钱有关,但是人们在处理金钱时却出乎意料的盲目。如果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经济情况,不妨改变自己的心理。对于钱的出入、收支要养成一种有节制、有计划的良好习惯。这样,至少我们还有拥有富足生活的机会。
你将来的欢乐和困苦,都取决于你撒下的种子。等到将来,当你走进你的仓库,看见的是满仓的粮食还是没用的杂草…是光荣的成功还是凄惨的失败…都得看你如今怎样做。
《人生》读后感 篇2
清晨,本应该是在家里悠闲自在的吃一顿早饭的时间,可注重高效的上班族们急急忙忙地飞奔单位;而学生们也正争分夺秒的赶向学校,每时每刻都在为那最终的一场考试准备着,做不完的练习,写不完的作业。我们被高压和快节奏的生活压迫得喘不过气来,从早上被闹钟吵醒,匆匆忙忙奔向学校,备课、讲课、改作业,一天紧张忙碌的工作,累得筋疲力尽。美妙的音乐、泛着墨香的书本、一路的风景从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欣赏。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吗?
也许,我们应该偶尔抽出那么几分钟,去体会一番什么叫真正的生活。翻开于丹的《趣品人生》,就仿佛变成了深山隐士,没有了尘世的喧嚣,没有了俗人的市侩,有的只是无限的宁静与雅致。一字一句,将人的灵魂领入了最纯粹的自然之中,带着我们感受古文化中的生活之趣。捧起这本《趣品人生》感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滋味。于丹讲述了古代名士富有情趣的生活方式,以各种事例告诉我们,高品质的生活并不是有钱人、有闲人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古代名士般悠闲舒适的生活。在书中,她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用休闲的方式找回淡定幸福的自己,也是一种生活的方法。于丹认为,悠闲是内心的一种发现,悠闲是一种乐趣,悠闲是生命的一个节拍。
我们感叹生活的琐碎和无趣,感叹幸福在今天似乎变成比成功更奢侈的一件事。我们自己把寻找快乐的能力给丢了,丢给了繁杂的生活、丢给了忙碌的时间、丢给了世俗的名利。我们所有的悠闲和情趣丢弃的无影无踪。
我们的生活需要一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来进行调剂,人生苦短,生存的意义不光在于奋斗和拼搏,还在于懂得欣赏擦肩而过的美丽和随处可见的淡然。正如书中的介绍:“于丹教授将带领我们体验古代名士的生活情趣,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杯茶,于闲适间找回生命本真,找回幸福的感觉。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无论生命的道路上多么忙碌,不妨忙里抽闲让自己停一停、静静心,回头看看最初的起点,向前望望最终的归宿,然后带着一个从容的自己,走上漫漫的人生道路。”
人可以憧憬未来,可以缅怀过去,但能够抓住的只有现在,如书中《序》里所说,做一些看似无用的事。为当下的生活增添一些趣味,在俗世生活中欣然品味“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意境。虽然由于自身的底子薄,达不到那样的高度,但是,我们可以多学习,取长补短,将能做的会做的,且有意境的事充分发挥。
《人生》读后感 篇3
心烦意躁,不知所以。无意中在一同学那看到了路遥所著的《人生》,顺手便拿来翻了一下,看了两页,就爱不释手了,深深地被主人公高加林的遭遇给吸引了,愈看欲罢不能,通宵把它读完了。
书中柳青如是说:“人生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时候……在岔路口上,你走错了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这一段话,概括了主人公高加林的一整个年轻时期。
从高考失利到民办教师高加林是幸运的,因为在此他努力过,奋斗过,这也是他应该得到的回报。
而从民办教师变成了一个大山里的农民,他被打回了原形,这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自己的教师职位无故被官二代的儿子所取代,现实是残酷的,在现实面前,作为第三代贫农的他又能怎样呢?他只能向命运低头,只能向梦想挥手道别,只能夹紧尾巴做一个贫农,依然像他父亲高玉德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
打回原形的他,适应不了农村的生活,适应不了农村的劳作,放不下的架子,容入不了农民的生活。没有了理想的他如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般,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变成好吃懒做的人,确切地说,是他干不了农村里的活。
而此时巧珍出现了,一个可以为自己所爱的人牺牲一切的农村姑娘,可以把生命奉献给爱人的姑娘。而她的出现,改变了加林,让他爱上了这一片黄土,让他热爱了劳动,也让他坚强地接受了现实。从而加林把对世事的怨恨,也发泄了这片黄色的土地里。从双手起泡流血还在拼命地锄地可以看出来,他不愿意就这样向命运低头。
当不正当机会来了之,他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他没有拒绝,选择了接受,从三无青年,摇身一变成了家喻户晓的县城大记者,自以为人生从此改变。
面对再次相遇中学时暗恋那个美丽而多情的城里女孩王亚萍,心中早已没了那一份自卑,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那一份虚荣,为了那一份自私,他选择了抛弃那个愿意为他牺牲一切的巧珍,选择抛弃生他的黄土,选择抛弃养他的白马河。他出卖了自己的良心,忘记了生活的原则。(看到巧珍与加林分手时,我被巧珍的悲惨境遇落下了两行清泪,不是我多情,是因为巧珍大过于伟大了,我在感慨,人生得一此女子,足矣)。
树大招风,风损树,人为名高,名丧身。正当他为自己将平步青云而暗自高兴之时,命运的神出来主持公道了,他被人检举了。再一次被打回了原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乡下人。
再次踏上那生他养他的黄土,那个曾经愿意为他牺牲一切,却被他狠心抛弃的女孩已经嫁人了,而那个城里女孩根本就不会下嫁给一农民,不会跟着乡下人一起生活。所以他连最后的爱情也没有了。可是那曾被他抛弃的黄土没有抛弃他,选择了宽容他,选择了接纳他。
这一路走来,如同过山车般,经历的高高低低,尝尽世间百态,品尽世态炎凉。最终他回到了原点。
《人生》读后感 篇4
《拐了弯的人生》这本书。希望能对每一个银行从业人员有所警示和启迪,从沉重的案例与痛彻心扉的忏悔当中,引以为戒,吸取这些人生教训,遵纪守法,爱岗爱家。
元月一日,县联社就召开会议,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了《拐了弯的人生》一书,并认真思索,写出自已的感悟与心得。通过近一段时间对全文共13个经典案例的学习,书中的各位“银行员工”从光鲜的各个岗位到到阶下囚的转变,实在令人惋惜。然而他们徇私舞弊,狂敛钱财,给国家、集体、人民的利益造成了损害,确实让人痛恨,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他们在自己的职位上,有的利用自己的权利或是立场不坚定进行违纪违规的活动,有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进行犯罪活动。在他们任职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私利,索取非法收入,收受他人财物。他们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扭曲的灵魂世界,完全丧失了作为一名金融工作者原则,丧失了自已的职业道德,他贪婪、享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背离了集体,最终走向了咎由自取的灭亡之路。要知道人生如屋,信念是柱,柱折屋塌,柱坚屋固。在任他们职期间,没有真正理解“权”的含义,他把国家和集体赋予的权力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看作是敛财的工具。权是一把双刃剑,用好它,可为国家和集体造福,可拯救苍生,用不好,则害人又害己。我们应当牢记权力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无论自已在哪个工作岗位,无论你是从事会计、信贷还是负责人,都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组织、集体的信任而给予的,要对得起组织、集体、家庭与自己。
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
一、道德风险是银行内控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加强自已的法律知识的学习,需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学习。纵观案例中的人最初都有着淳朴的性格,对从事的职业有理想与抱负,拥有较强的个人能力、责任心以及开拓精神,都曾获得过各种各样的荣誉、头衔,获得过较好的业绩,个人前程是条康庄大道,幸福家庭也引人羡慕。然而是什么让头顶光环的人生之路拐了弯?其实从遵纪守法到违规违法仅在一念之差;因此,只有牢固树立法律意识,加强道德水平建设的学习,才能更地防范道德风险。
二、我们应当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坚持自修其生,自律其行。要在自己的内心深处经常清理那些不健康的心理和需求,时刻提醒自己“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必须守住做人的底线。
三、我们应当正确认识腐败现象的本质和滋生蔓延的原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牢牢掌握抓好反腐败的主动权,不被金钱、权力所迷惑,拒金钱于千里,不做权力的阶下囚。要认真学习各项《违规处理办法》、《业务经营不准》等各项文件制度,严禁触犯这些。
《人生》读后感 篇5
习惯,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可大家的行为习惯都不同,有的人的习惯是一放学回家就去看电视呀,上网呀。有的人一放学回家就写作业。甚至有些人竟然在早上有什么事情赶不及的时候,就连口也不漱,脸也不洗,久而久之,就算有时间,也不想去做了。
《让好习惯主宰人生》里面写着一个故事:一个穷人,他在路上捡到一本书,书里夹着一张羊皮纸,上面写着点铁成金石的秘诀,他知道了点铁成金石在黑海边,由于他习惯了捡起石头就扔掉的习惯,命运让他找到了点铁成金石,可他却习惯性的扔进了大海。在现实生活中何常不是这样呢?一个老师,他的手下有一个好学生,每次检查作业都看都不看一眼,因为他知道那个学生一定做好了的,并且做对了的。可有一天,好学生并没有做作业,老师依旧和以前一样,不看就通过了。那个学生想:反正我不做作业,老师也不会怪我,我的作业他看都不看。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天天欠作业。长大后一无所成,他开始怨恨老师,这个老师的不好的习惯,竟导致一个人的今后的辉煌如此的暗淡。所以你要注意你的行为,也就是你的习惯!
其后的一个故事里,讲述了一群年轻人去北京的一家外贸企业面试,本来十拿九稳,可是因为他们的随便翻别人的东西,被淘汰了。这告诉我们,即使你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你没有一个尊敬别人的好习惯,也没有人喜欢和你在一起。就算你是时间上最傻的人,你十分尊敬人,大家也会慢慢的喜欢上你的。如果你学业有成,自以为了不起,对别人大吼大叫,大家只会觉得你很雄,谁也不愿意和你相处,一开始在你背后指指点点,然后就开始当面指责你,再后来就讨厌你,一直到不想和你说话,甚至不想看见你。所以说,好习惯的重要性也是很强的。
第三个故事:一个朋友的'女儿在打电话时十分有礼貌,一开始就说:“您好,请问您找谁,这里是×××家。”故事中虽然没有提起朋友的女儿打错电话的时候应该怎样说,我想,她应该会说:“对不起,我本来是打×××的电话的,因为我的疏忽,带给了您的不便,请原谅。”在生活中,有些孩子在半夜一不小心打错了电话,她的反应马上是挂了电话。在生活中,礼貌也是一种好习惯。
老子说过:“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陈蕃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啊!你连最简单的事都不会做,怎么会做天下最难的事呢?你连最细小的事都做不到,怎能做到天下大事呢?连一座房子都扫不干净,怎能扫得了天下!
有时,你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习惯,比如说,你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学习认真,那么,你为什么不去自己培养自己呢?就算你的老师、家长没有培养你的好习惯,你想要好习惯,那就培养吧!也可以让家长协助你的。
来吧,朋友们,让好习惯主宰人生吧!
初一:肖忆南
《人生》读后感 篇6
当《教育与人生》放到我的手里时,我就认定它是我长久的手边书。书中叶圣陶先生的话就像是一股力量,能够推动我走进真正的教育中,这股力量将我以前对教育的简单想法一一击破,同时细腻地指点着。这本书将让我受益无穷!
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中,叶圣陶先生说道:“小学教育是为着小学生的,小学教师是栽培小学生的。原来人之所以可贵,并不在他既已为人,乃在他将进而为更高尚的人。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如果能参加正人人类的进化历程,便算是个有价值的人。”学会做人,是最根本的。在学校中,学习知识固然是一种培养学生的途径,但无法将所学的融入到生活中,学生得到的仅仅是知识,而不是智慧和人生。
在我第一次直面41个孩子的时候,我比他们更紧张。很多慌乱的时刻会出现在自己身上,我曾用严厉的语气责怪过他们,但第二天再见面,他们依然真诚地对着我笑,我便开始想该怎么做才是真的对他们负责。
面对这群天真的孩子,没有人会喜欢将他们埋进无边的题海里,当他们在奔跑的时候,我能被他们努力的表情所感动。而成为一个教师后的我,对自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就是为了让孩子不会对我感到失望,更不会让他们自己在困难中失去前进的信心。
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一个多月,和学生的相处也开始熟悉。孩子就像魔术师,他们每天都在变,我每天都能感受得到。他们会帮助别人,积极地伸出手,不仅仅是借与还,还懂得了与他人的分享;有人看到地上有垃圾,拿起扫把就扫,其他的人便会迫不及待地加入进去,即使握着扫把的手还不够灵活。见到老师会微笑着问好,放学时记得向老师告别。
其实我喜欢摸摸他们的头,或是拉拉他们的小手,可同时我也明白与学生太亲近,会有反效果,于是我常常板住脸。回想一下,板着脸的表情一定太难看了,孩子们接受不了,都离我远远的。“如果有一面镜子在前面,也许自己看了也会嫌得可厌。”先生的这句话就是对我说的,现在的我正在改变,我有更多的耐心走近孩子们,仔细地帮助他们改正作业直到真的弄懂为止,心平气和地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让他们也学会和身边的人相互友爱。
以前的我并没真正懂得如何与儿童相处,如果接受他们的情绪,如果处理他们的想法。直到现在才知道,原来用轻声细语更容易贴近学生,用温柔更容易说服孩子的小脾气,用一点细微的关心可以把他们的“不听话”赶走!而正是老师的态度引导了学生的态度,老师的脾气改变了学生的脾气,老师的为人影响了学生的为人。
这些点点滴滴也许只是我看到的一小部分,而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就是用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时间越长,积累得越多。我的学生让我懂得了更多,我也希望我的付出能让他们真的得到收获。我想看到他们不论在快乐与难过中,还是在成功与失败中,都能不停地学习,不停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