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读后感
此篇文章中学生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中学生读后感 篇1
第一次接触《昆虫记》是小学时候,是学校里暑期推荐阅读书目,而我认为一些虫子有什么好看的呀,能写出什么,不外乎虫子们吃饭,睡觉,打架,找食物。当时是极不愿意地阅读完了。看完了自我感慨地说:“呀,还真的很不错!趣味极了。”贪玩的我很快就忘记了。
这个寒假再次拿起《昆虫记》细细阅读竟然有了很不一样的感觉。
《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一生都致力于昆虫研究,他把昆虫当成自我的好朋友,废寝忘食地观察各种昆虫的生活习性,用活泼生动的语言记录下来。展现给人们一个丰富多彩,诗情画意的昆虫世界。
“谁不认识这美丽的蝴蝶?它是欧洲最大的蝴蝶,穿着栗色天鹅绒外衣,系着白色皮毛领带”。瞧,这样优美的描述怎能不让人爱上这大孔雀蝴蝶呢!
他称蟋蟀为歌唱家,他用几百字来描述蟋蟀的翅膀,他提着灯在黑夜里极有耐心地等待着蟋蟀的光临。他明白蟋蟀们在什么唱什么歌,他明白蟋蟀们是伟大的建筑师等等。法布尔就是这样穿行于昆虫世界,连接昆虫与人类的桥梁,让更多的人了解昆虫,喜爱昆虫。
而我仿佛看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大自然中,一个看似怪异的人趴在地上,一边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一边往本子上记录,一边情不自禁地微笑起来,一边又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仿佛那昆虫能与他对话一般。
法布尔也曾遭到别人的嘲笑和不解,也曾遭遇生活的困窘,可是他从没气馁,坚持自我的事业,为世界贡献了这本既是科学又是文学的名著。
昆虫跟人类同处一个地球,它们也有日常生活、喜怒哀乐,而昆虫带给我们的启示是无穷的,所以我们也像法布尔那样与昆虫做朋友吧。
大自然的奥妙是无穷的,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听,鸟儿的歌声多么清脆,昆虫的鸣叫是多么迷人,绿草、鲜花是多么充满生机……听到,看到这些怎样能不赏心悦目,积极向上呢!
中学生读后感 篇2
一个暑假的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望着书架,随便拿了本书看了起来。起先,看着封面我就对这本书不感兴趣,囫囵吞枣的读了读,发现这本书蛮好看的,就一直读了下去。这本书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家住爱德华王子岛绿山墙的马修和马里拉兄妹,本想在孤儿院里领养一个男孩来帮忙,没想到却阴差阳错接来一个满脸雀斑又善于幻想的红发女孩安妮。
在被马修和马里拉收养以前,安妮曾经吃过很多苦,从小父母双亡,安妮辗转被几家人收养,帮忙看护孩子,每天感受着劳累和枯燥乏味的生活,只能依靠不停的幻想来安慰自己,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没有磨灭她的幻想和对生活的热情。
来绿山墙的路上安妮喋喋不休说着,诉说自己的幻想和灵感,诉说自己多么喜欢这里,呆板的马修,觉得这个精灵般的小女孩可爱极了。
安妮被收养后,却开始不断的犯错误:把最好的朋友黛安娜灌醉,和林德太太发脾气,把头发染成绿色,乱动马里拉紫色胸针,用止痛剂作面包…
虽然每次都给马里拉带来很多麻烦,但是她从不犯自己犯过的错误,每犯一个错误就改正了一个小小的缺点。她活泼可爱,理智勇敢,满腔的热情似乎永远不会熄灭。她努力学习,终于以全岛第一名的好成绩考上了高中,高中毕业又拿到了大学的奖学金。她成了马修和马里拉的安慰和骄傲,虽然马里拉是那样喜欢小时候热情可爱的小安妮,甚至为流逝的光阴悄悄的流下了眼泪,但是长大懂事的安妮一样让她安慰,她甚至无法想象以前没有安妮的日子是怎样度过的。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安妮了!她活泼可爱,善于想象,学习成绩好…就像《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但她学习很好。
这本书虽然薄,但蕴含的魅力可大了!有时间你一定要读读!
中学生读后感 篇3
《活着》讲述了一个坎坷的人生经历:地主少爷福贵年少时玩物丧志,败光家产,过上了穷苦的生活,穷困之中他为母亲寻医,半路上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之后解放军俘虏了他,回乡后他的母亲早也过世,妻子家珍一个人照顾着儿女,可女儿凤霞已经生病成了聋哑人。之后家珍得了软骨病干不了重活;儿子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死;凤霞又在与二喜结婚后,生下苦根难产而死;二喜又因吊车出差错被水泥板夹死;可怜的苦根因为日子穷苦吃不饱肚子,最终吃豆子撑死家中……难得又短暂的亲情温情,被一次次撕碎,只剩下一头老牛陪着福贵一齐回忆过去……
人为什么而活着或是因为家庭,或是因为社会,或是因为职责。而福贵眼中,活着是为了活着。福贵一次次丧失了生活的目标,白发人送黑发人,他成了家庭的支柱。老年的他最终能过一点安稳幸福的日子,却一次次丧失了亲人,最终是与一头老牛相依。活着再也没了期望,只是单纯地为活着而活着。
无论我们出生在哪里,生在怎样的环境,有着怎样的条件,我们都是为活着而打拼,为活着而承担各种职责和压力。在睡不着的深夜里我们也沉思过:自我为什么活着每个人都生活都会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可能不是很大,也可能不是很小,无论大小,这个目标支撑着我们努力活下去,它是我们奋斗的力量来源。与其说生活的目标支撑着我们活下去,不如说寻找下一个新的目标是我们活下去的目的。
生活中有的人因为一两次失意而丧气,自甘堕落,失去自信甚至妄想自杀。这样的人太多太多,试图以死来实现人生的人,并没有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真谛。死亡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结局,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向死而生,让我们拥有一份好好活着的感动,从容应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
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简单又明了。生命的性告诉我们要尊重每一个生命,珍惜活着的时光、拥有的一切。用笑代替哭,为了心中的目标,为了生活的信仰,在死亡的伴随下努力活着。
中学生读后感 篇4
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荣幸的,我们身处的地方是一片延绵了上千年的肥沃土地,是一个拥有着”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的豪迈气息之国度,是一个散发着东方神秘气息的九州之地。而作为华夏儿女的我在品读完《史记》后,更是深刻感受到了这段从夏到西汉这漫长的3500年历史的豪迈,悲壮和辛酸。
鲁迅先生曾在文中写道: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但也许项羽便是例外,他定是一位英雄,一人在上,万人在下,为了大好江山奋力打拼;也拥有着韧性的反抗和敢单身鏖战的精神,面对上万追兵毫不胆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含恨而终。他完全可以选择搭船回家修身养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卷土回来重新报仇,但却并没有这么干,仅仅因为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杀掉船夫,封住了自己的唯一退路与敌军死战到底。我们可以说他就是傻,为了面子连命都不要,但我认为这更是一种性情中人的表现,他不愿放弃的精神令人敬佩。在中华文明之中如项羽般为追求正义二字所谓的英雄又哪只一个?姬昌父子召集兵力抵抗在当时强大的商王朝为的是因为炮烙之刑惨死的冤魂,为的是比干的一颗赤胆忠心,勾践夫妇卧薪尝胆,为的是报灭国之仇,重耳在外流浪多少载,为的是重登帝位流传千古;哪怕是太史公司马迁为了撰写《史记》自选宫刑,强忍着屈辱坚强生活,他们所做的一切又何尝不是一种英雄的表现呢?
”人固有一死,或轻如鸿毛,或重于泰山。“在我们看来高高在上的《史记》,细细品读后更是一本揭示了跌宕人生的故事集。那一句句太史公曰令人记忆犹新,永远铭记在心。其实,《史记》又只不过是我们泱泱中华的一部分罢了,无数发生在西汉后的激昂历史也会令人好奇心倍增,也许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吧。
中学生读后感 篇5
寒假疯玩了几天,突然记起班主任貌似还留了一个作业:写篇读后感。
在初中的一个暑假里,我曾粗略的阅读过《简爱》。而今再次细读,又有了新的收获。
《简爱》作者夏洛蒂。勃郎特,她出生在一个贫困而又多灾多难的家庭,当时革命势头正健,国家由农业向工业国过渡,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壮大。这些都给她的小说创作上打上了可见的烙印。《简爱》这本小说,主要通
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生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生平等、不向人生低头的坚强女性。
简爱是个孤女,从小就寄住在李德家,受尽欺负,简爱并没有向这非人的生活低头,她用她坚韧的意志度过了她的童年。在渥德学校就读六年后,之后又留在学校任教两年。之后因为家庭教师这份工作,她认识了罗切斯
特,在桑菲尔德庄园中,他俩相知相识相爱······在与罗切斯特以及他第一任妻子这三人的`感情旋窝中,简爱仍然高贵的人格尊严,她并没有妄自菲薄,在英格拉姆小姐咄咄逼人之下,她优雅的气质和不羁的言谈举止
让人折服。简爱也很快离开了庄园,她不想去破坏别人的婚姻,也不想自己的婚姻里有任何的分享。
然而,在简爱获得一部分遗产,有贫困渐渐转向富裕的时候,庄园的一场大火烧光了罗切斯特的所有财产。罗切斯特也在救自己妻子时烧伤,他双目失明,并丧失了生活能力!此时的简爱当然不会对他弃之不顾,因为她
对罗切斯特的感情从未改变。罗彻斯特在庄园被烧毁,眼睛瞎了后,向简爱求爱的一独白:“简,你肯嫁给我吗?”
“肯的,先生”
“一个比你大20岁的瘸子,你得伺侯他的人。”
“是的,先生”
“当真,简?”
“完全当真,先生。”简爱不加装饰的回答也表现出了简爱于罗切斯特之间纯洁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