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黄鹤楼》教学设计

2025/08/30教案

此篇文章《黄鹤楼》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黄鹤楼》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积累字词,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2、理解诗意和意境,品味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积累知识,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诗意和意境的把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整体感知:

黄鹤楼是位于武汉市蛇山上的一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悠远的千古绝唱。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二、分组读译,概括意思:

1、自由诵读,积累字词

2、范读指导,体会感情

3、小组合作,概括诗意

诗句翻译: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在目,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三、研读共品,自由赏析:

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板书:人去楼空)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板书:岁月苍茫,探究:体会两个“空”字的意思)

明确: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板书:惆怅、失落、孤寂)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板书:写景抒情)

4、尾联——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板书:悠长缠绵)

四、试题点睛,研讨探究:

1、对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中的“历历”和“萋萋”描绘出了什么样的景致?

明确: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五、拓展阅读:

欣赏李白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使李白搁笔,崔颢从此名气大盛。

六、布置作业:

朗读并背诵默写这首诗。

板书首联↘

↗人去楼空

登临怀古

颔联↗

↘岁月苍茫

颈联↘

↗晴朗明丽

写景抒情

尾联↗

↘悠长缠绵

——→惆怅、失落、孤寂——→思乡、忧愁

《黄鹤楼》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生字新词,比较“仰望”、“远眺”、“凝视”的差别,积累表示“看”的词语。

3.由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及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你知道杜甫的这两句诗写的谁吗?从这两句你又读出了李白的什么特点?”

“李白”“清高;孤傲;仙人;好酒;豪放;狂放不羁……”

“李白身上由内而外、骨子里面有一股气。你感受到是什么气?”

“豪气,傲气,仙气,骨气,有超脱世俗欲望的清气,有生命力量的生气……”

“李白斗洒诗百篇。他被尊称为中国历史上的‘诗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写他的课文——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在今天湖北省武汉市内。知道为什么叫黄鹤楼吗?”(示书上黄鹤楼图)

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书上怎样写黄鹤楼。”翻开书,谁读出来。

示: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从这句你读到了黄鹤楼的什么特点?”

“从‘俯’读到它的高;从‘临’读到它在长江边上;从‘飞檐凌空’读到它的高、美。”

“一个词——壮观。黄鹤楼的神奇壮观吸引了文人墨客在此题诗作画。李白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地方。再读——”

“黄鹤楼送别”

“课题只交待了地点、事情。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对题目作了具体的叙述。谁来读——”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迷蒙是什么意思?”

“因烟、雾而看不清楚。”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这就叫‘烟花三月’。现在的‘烟花三月’去扬州看的是琼花、芍药、牡丹,且有一个‘万花园’。”

“从这段你还读到了——”先自由发言,后出现以下提纲。

时间:暮春三月

地点:黄鹤楼

人物:李白、孟浩然

“李白当时30岁,孟浩然42岁。所以说是——年轻的李白、大诗人孟浩然。”

事情:饯行

“什么叫饯行——”“设酒食送行”

去向:?

“李白是大诗人。面对这样一个送别的场景,他泼墨挥毫写下了一首诗。请看——”指名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去向’是哪里?”

“扬州”

“从哪里知道?”“下扬州”

“题目中的‘之’是到、往、去的意思。广陵就是扬州。‘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扬州在当时相当于今天的上海,是一个繁华的、文化的都市,是文人们向往的地方。”

“读出一二两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故人就是老朋友,这里指谁?”“孟浩然”

“辞”是什么意思?“告别”

“谁告别谁?”“孟浩然告别李白”

“这里有两个表示方向的词:西、下。请看图——”出示从黄鹤楼出发到扬州的长江示意图。

“从图上我们清楚地看到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扬州又在长江的下游。用‘顺江东下’四个字就把这两个表示方向的词翻译出来了。读——”

“顺江东下”示箭头带字

“谁用李白的语气、第一人称来说说这一二两句诗的意思?”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孟浩然在黄鹤楼告别‘我’,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到此只能用10分钟)

“2-3自然段围绕‘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送’进行了合理的想象。各自读。思考:在这些文字中你读到什么?”板书:送

“依依惜别;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他俩的深厚友谊。”

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惜别’的‘惜’是什么意思?”板书:惜

“吝惜、舍不得的意思。”

“‘惜别’就是——舍不得分别。”

“‘依依’是用来形容舍不得分别的程度深。”

“从哪里看出是‘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看出,他们都想遮掩依依惜别之情。”让两个“一会儿”变成红色。

“从两个‘一会儿’看出,两位诗人离别之前心绪很乱,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但性格狂放不羁的李白,再也控制不住这种依依惜别之情。终于——”

示: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实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请您满饮此杯吧!”

“‘誉满天下’的‘誉’是什么意思?整个词呢?”

“名誉、名声、名气。这里指孟浩然的写诗的名气。天下人都知道孟浩然的诗写得好。”

“你能背诵一首孟浩然的诗吗?”

“对年轻的李白来说,孟浩然的诗令他敬仰。但李白首先敬仰的是孟浩然的人品。请看李白写的《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范读。注意把“频中圣”中的“中”读成去声。

“你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这三句在我们这段话里都可以找到对应的部分。”让这三句变为红色

“从‘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四句看出,孟浩然终身过着隐居的'生活,没有做官。李白就敬仰孟浩然的这种人品。由此看出李白傲视权贵、超脱潇洒。”

“还从哪些地方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孟夫子’(‘夫子’是对人的尊称)。‘您’(5次)。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满’(我们敬重人的习惯:茶斟八成酒斟满)。”

“拿好书。让我们把李白的敬仰之情、读出来——”齐读李白说的那段话。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请您满饮此杯吧!’,依依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分别,往往带给人的是酸楚和痛苦。此时,李白惆怅、伤感。读出来——”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看出李白的心情,‘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四海之内如果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心心相通。”

“孟浩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他俩是知己。友谊永世不绝。不要悲伤。”

“‘赠别不作悲酸语’。

——清·孙洙《唐诗三百首批》”

“是说这两句诗全然没有忧愁苦恨,有的只是昂扬向上、乐观自信。”

“读出这种感觉——”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通过‘送’的场面看出李白、孟浩然之间情深、惜别”板书:情深、惜别

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这是写的什么场面——”

“这是写‘别’的场面。”板书:别

“在这字里行间你读到了什么?”

“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依依惜别之情。站立了很久很久。从‘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出,李白在江边目送朋友离去后还站了很久很久。”让“依然”、“伫立”、“凝视”变成红色

“‘伫立’是长时间的站立;‘凝视’是指聚精会神地看。这两个词更体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地伫立在江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李白依然地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

“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

“流哇、流哇——此处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一江春水永世不绝地流向天边。”示有涛声的一江春水

“为什么要写这滔滔不绝的一江春水,请听李白自己说。”

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哦,原来是以无尽的东流水喻无穷的离别情,以无尽的东流水喻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这样的写法叫情景交融。”

“此时李白的内心就像这长江的浪头一样在翻滚。不忍分别的人还是走了,他的内心有哪些情感?”

“有依依惜别,有难过、有惆怅、有思念、伤感、悲伤……”

“此情此景,诗人的诗性大发——他按捺(nà)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配乐出示该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你读——”生1读

“有朋友离去后的惆怅与伤感,你读——”生2读

“有对远去朋友的牵挂与思念,你读——”生3读

“把所有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大家读”齐读

“在文中划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思。”交流略

“‘唯’什么意思?”“只”

“组词——唯独、唯恐、唯一、唯有……

“长江上面应该是千帆竞过,怎么会是‘孤帆’呢?”

“李白心有所属,他的心已属于孟浩然,所以目中无人。正如歌词中所唱——我的心中只有你。此时,孤解释为孤单;‘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白想,孟浩然也会和他一样,因分别而孤独。此时,孤解释为孤独。”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要把它读成一般送别诗的忧愁苦恨,要伤而不悲。说说你的理由——”到文中去找。

“其一,此时的唐朝还处在强盛时期。国家强盛,臣民乐观自信。高适在《别董大》里就表达了这种感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二,此时,‘年轻的李白’,正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仕途上未受挫折,诗看似忧愁实质轻快。其三,这首诗写的是烟花三月。繁花似锦,春意盎然。其四,孟浩然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不是边关塞外。其五,其六,从诗本身的节律来看,首句定韵、双句压韵,押“ou”韵,响亮,三个字中有两个第二声,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感觉。”出示一二四句末字注上音节。”

再配乐诵读,读出一种大气、豪放……

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李白

“这两句诗是李白精神气质的写照。李白是天地交会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厚礼。读李白,读李白写的诗,能让我们保持生命本真的浪漫与想象。”

《黄鹤楼》教学设计 篇3

设计构想:

1、不论如何设计,但要实用、高效。

2、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3、紧紧扣住文本进行教学,教学围绕学生展开。

文本理解:

1、景色的美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即使分别时的情感也很唯美。如:暮春三月,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岸边杨柳依依等等都是在写景色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之景我想必是在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分别之时情真意切之美。

2、有关李白对孟夫子的敬仰之情:(1)、夫子之称呼 ,有诗为证《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云松。人品好,学问高才能成为夫子,李白后面的话也能验证孟浩然称为“夫子”理所应当。(2)、李白的送别中包含了6个您字,这是一种深深的敬意。(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举起的就被请孟夫子满饮杯中酒,那杯中承载的仅仅是酒吗,分明是对孟浩然的敬重、感谢、留念、不舍、祝福……而孟浩然接受了这一切,他的内心和李白一样,但作为兄长和老师,他强忍住内心的那份不舍之情,反而安慰李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足见二人情感之深。

3、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是黄金水道,历来都很繁忙,为什么此时

李白的眼中直看到了“孤帆”,而江面的片片白帆哪里去了,难道消失了?这孤帆还是因为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意重,“情”人眼里怎能容得半点沙子,更何况是那么大的帆船呢?真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为孟夫子一人也。远影碧空尽:长时间的站立在那江头凝望着孟夫子的船渐渐消失在天与水的尽头,正是文中所说的那个词语“伫立”,这一词语包含着李白的千愁万绪。

4、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煜说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在李白这里可以改一下:问君情能有多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流淌的仅仅是滔滔江水吗?套用周星驰的话来说就是:我对您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那流淌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是李白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李白的无限遐思……

5、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此时此刻李白的心中的离愁别绪萦绕在心头,他为什么会激动不已,诗兴大发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法学法研究:

1、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之深,还是要从文本入手,从咬文嚼字入手,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逐步深入体会文本所要揭示的主题思想。

2、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在读中感悟,以感悟促进朗读。

3、块状结构,层次推进,循环反复,突出重点。

教学设计部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伫立”、“凝望”、“按捺”等词语,并结合语境理解在课文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情和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并能体会李白的这首“送别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离愁别绪。

3、诗文对照,学会学习“文包诗”,并能掌握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古代诗歌的自我学习中去。

教学重难点:如上1、2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1、出示古诗

2、读一读古诗

3、议一议古诗

二、诗文对照学习

1、自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诗句

2、交流学习成果

分块交流:

板块一:……一会儿仰望天空的白云,一会儿眺望远处的长江,谁也不愿意触动隐藏在心底的那份离别情意……

理解:从他们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块二: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告别

理解1:李白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理解2:孟浩然的话又能感受到什么?

从二人的对话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板块三:李白伫立在江边凝望远去的“孤帆”,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理解:伫立一词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花画面?凝望说明什么?这个词语能解释古诗中的那个词语?

李白眼前的那一江春水滚滚东流,此时你认为那流淌的仅仅是谁吗?

三、回到古诗

1、李白按捺不知内心的激动,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理解:什么叫做按捺不知内心的激动?引出“情不自禁”一词,追问:是什么情让李白激动起来了?激发学生不同的理解,带着种种不同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

2、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友人的祝福,对未来的憧憬,应该说基调不是悲伤,人说“自古多情伤别离”,李白多情,和友人离别他也很悲伤,但其中包含着更多的豪迈之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千古名作。

3、出示一两首其它的送别诗,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名作。

《黄鹤楼》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学过很多古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诗句让我们动情,“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诗句令我们落泪,“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诗句催我们奋起……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来体会李白的心路历程。

二、浅尝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引出课题:

过渡: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诗仙”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他诗篇的内容丰富多样,一些佳句名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

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便利,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有一位挚友叫孟浩然。孟浩然是何许人也?“诗仙”李白对他的赞美是“吾爱孟夫子”;“诗圣”杜甫对他的赞美是“清诗句句尽堪传”。由此可见孟浩然的人品和才华确实天下闻名,令人敬仰。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2、出示诗句:

指名读古诗,纠正读音。

题目中的“之”是什么意思?(解题)

广陵是指扬州。古代的别称。

之:到,去。

试着连起来解释题目的意思。

全班齐读古诗。

3、学习前两句。

学生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地名:扬州

4.学生质疑:为什么是“西辞”呢?(点名答)

A、孟浩然向东而去,与地处西方的黄鹤楼渐行渐远,是向西辞行的意思。

B、诗中还有这样的词语,注意到了吗?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烟花: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5、让学生根据这些重点词,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6、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三、品读古诗。

1、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首诗。(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过渡: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背景材料:让我们把时间再往前推5年,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 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

过渡: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出示课件)

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

解释“尽:穷尽,消失”“天际:天边”的意思。

2、学生质疑:

a、.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

b、为什么又唯见呢?

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再自由读诗。

指名回答问题a和b。

3、师总结。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4、(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再创情境。) 深情朗诵全诗。

( 师生同读)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老师也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

四、精彩回顾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吟诵,读出这对好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全班配乐诵读。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与诗人对话,得到了语言的滋养,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课的课后小练笔是把古诗中动人的友情写出来,可以加上自己大胆的想象。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黄鹤楼》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词,并理解其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4、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意思,并能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想象古诗所描述的情景,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歌曲《祝您一路顺风》。

3、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诗中所涉及到的人物与作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认识李白,孟浩然吗?知道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2、介绍李白和孟浩然,并且让学生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而导入课题。

二、讲授课文内容

(一)初读

1、让学生大概了解黄鹤楼,理解课题意思。

2、听课文读音,然后给课文划分节奏。

3、学习生字词。

4、练习朗读诗歌,然后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有节奏、更有感情。

5、奖励读得好的同学。

6、理解课文词语。

7、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古诗的。

(二)细读

1、请学生再读诗歌然后思考: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怎样的图景,李白这时候有心情

(三)精读

1、请同学们想一想:李白与孟浩然告别时能说些什么?发挥你们的想象,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李白站在岸边,看着好友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三、课外延伸

1、想一想,我们还学过哪些关于送别的古诗?

2、让学生由诗歌联想到现在的歌曲,比较古时候人们表达离别之情的的方式与现在的有什么不同?

3、欣赏音乐:《祝您一路顺风》

4、回忆一下,平时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看到过送别的场面?

四、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 叙事

三月下扬州浩然之广陵写景孤帆碧空尽

长江天际流

春景送别 情景交融 依依惜别

《黄鹤楼》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者简介:崔颢(704~754),汴州(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后来的边塞生活使他的诗风大变,风骨凛然,雄浑奔放。有《崔颢集》。

2、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黄鹤楼简介

黄鹤楼,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名楼之一,一百年前被大火焚毁;1985年它又重新屹立在长江之滨。昔日的黄鹤楼有“天下绝景”之称,今日的黄鹤楼更雄伟、壮丽。据史料记载,黄鹤楼始建于三国。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仅明清两代,就被毁7次,重建和维修了10次。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黄鹤楼》诗,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育。因这首诗,使很多人产生了对黄鹤楼的怀念,当黄鹤新楼落成之后,它的丰姿令人振奋,是很自然的`事。关于黄鹤楼有许多动人的传说。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炜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炜,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崔颢的诗与此有关。

二、多形式朗读古诗

三、深入感知古诗

问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问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问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想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问4: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四、小结:全诗借景抒情,抒写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五、再次朗读古诗

六、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