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读后感
此篇文章教育的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教育的读后感 篇1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埃·德·阿米琪斯,1846年10月生于意大利,陆军学校毕业后参军服役。在军中他就开始了文学创作,他的几个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意大利军报上,广受读者的欢迎。爱的教育是于1866年出版的。该书意大利语的原意是心的意思。另有副标题为“一个意大利小学生的日记。作者以日记体写了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学年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的神圣热爱。所以,这本书在意大利成了孩子们的必读之书。
全书共分一百篇,文章由三个部分组成:主人公安利柯的日记,安利柯父母的教子篇以及老师讲的九则故事。这三部分都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为中心,但内容各有侧重,体裁也有所不同。安利柯的日记部分,以第一人称讲述他的内外生活,其中有老师。家长的故事,但更多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儿童世界。他们有缺点有毛病,如不守记律爱虚荣有嫉妒心有的还欺负弱小同学,但孩子们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品德,这可是小说极力赞颂的地方,由于这篇文章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的日记,所以给读者留下了非常真实的感觉。
这本书之所以成为一本名垂千史的著作,不仅仅是因为他给人强烈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中所细心描写的爱国思想与美好品德。就如安利柯父亲曾给安利柯写过一封信。这里面包括了对安利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以抒情的笔调,优美的语句,歌颂了祖国的山川景物,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表达了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献身的决心。因此,我觉得这不但是讲给安利柯听的.,也是对千千万万的读者进行了一种不同一般的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典范。如这一段:我们意大利是一个富强的国家。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强,那时你们每个少年的应尽的义务也是你们应付的使命。少年是国家富强的原动力,少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少年的好坏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要使意大利比今天更富强,你们就要立志做个好少年。从今天开始我想把许多好少年的美德善行。一一编成故事来讲给你们听。希望你们拿他们做榜样,各个都成为意大利的好少年。
爱的教育真不愧是一本好书啊,他给了上千万的读者一个深刻的教育。他教育了我们各种各样优秀的思想品德。是我们的思想境界有了很大的提高。怪不得意大利的孩子如此喜爱这本书!
教育的读后感 篇2
在这个世界上,“爱”究竟是什么?我相信,《爱的教育》一定能给我们最准确的答案!
《爱的教育》整本书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在一年之内对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最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都不会过时的“宝书”。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其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蕴含着人与人之间浓浓的情感,让人感动不已。一群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爱国少年,他们如阳光一样灿烂、明媚。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是残疾,当然也有一些事沐浴在幸福之中的。从出身到性格,他们之间有着天壤之别,可是他们身上却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祖国深深的爱,对亲友真挚的感情。这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着一个个的小故事,使书中的人物烧到熏陶,让他们心中存着一份爱。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你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也享受着许多别人的疼爱与帮助。
小说里,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用朴素平淡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个貌似渺小,但实际上具有不平凡精神的人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例如:卖菜妇女、卖柴人、铁匠的儿子、老石匠的儿子、少年鼓手、父亲的老师、带病上课的老师……这些平凡小人物的命运和情感故事在我的心境激起了一阵阵感情的涟漪。安利柯的好朋友卡罗内,他不仅品学兼优,而且乐于助人。当一个同学丢失了买笔记本的钱,在大街上哭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钱给了他;还有哪个年仅11岁的爱国少年,为了祖国的尊严而拒绝别人的`施舍(尽管他十分急需那些钱);为救最低班的小学生而被车压碎了脚骨头的洛贝谛……他们对生活充满爱,为他人奉献,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正因为他们的“爱”,“我”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好。读完这本厚厚的书,我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与他们相比,我是多么的渺小啊!
我现在终于透彻的了解、领悟了爱。“爱”究竟是什么?爱是宽容,爱是教育的源泉,爱是伟大的,爱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多感受一份爱,就多一份温暖,多奉献一份爱,就多一份快乐,大家共同去感受身边的爱吧!
姓名:刘奕含
教育的读后感 篇3
《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家德?亚米契斯所著,它是记叙了一个孩成长的纪事与日记,《爱的教育》读后感。这本小说没有任何的豪情壮语,也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却通过对生活的朴素的描写,使人感受到一个最根本的东西,。
,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中深沉的亲之,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读后感《《爱的教育》读后感》。
如果说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一种对于生活的。读《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在感动中,我发现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的教育》中,把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的思考——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
教育的读后感 篇4
本学期,我拜读了何炳章先生的《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
《从教育原点出发》——“自育自学”理论与方法。共收入何炳章先生38篇文章。这38篇文章大体分成四个部分:《揭示教育本质的理论》,《坚持从教育原点出发的实验》,《点面磨剑近三十年》,《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从中有许多收获,得到许多启示。
在阅读这本书得时候,我结合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引导自学型课堂”的教改课题,重点阅读了关于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一部分。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课题正诠释着这句话。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把课堂变成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是我们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
何炳章先生在关于自学能力的培养这一部分里提到的做法:
1.提高全体教师认识。
2.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3.开展多种自学活动。
4.校内设立自学堂。
5.校外鼓励超前自学。
给了我教学观念的彻底转变,我在实际教学中尝试以下的做法:
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2、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自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提高自学问题的有效性,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
3、创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为此,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
4、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教育的读后感 篇5
本书向我们幼儿教师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支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我们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儿童,反思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书中谈到孩子的自发型对话。自发型对话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只要你给孩子时间去谈话,读到这里我深有体会,想到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个小事例。一次在课上,发现朱振涛和陈浩在悄悄讲话,朱振涛讲的很投入,甚至忘记观察老师。陈浩听的很认真,还不时的一起说几句。课后我将两个孩子叫到身边,问起了课堂中他们聊的话题。原来朱振涛在介绍自己昨晚新买的奥特曼玩具,并说下次带来给他一起玩。这是孩子们在交流自己的生活趣事,忽然我感到是不是我给孩子这样自由交流的时间太少了呢。每天各个活动安排很紧凑,每个活动都有一定的常规纪律,也许真该找个时间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真正去自主交流。于是我灵机一动,在课前挤出三分钟给孩子自由交谈,渐渐我发现孩子们上课随意聊天的现象少了,孩子们的关系密切了,交际范围也广了。在这种自由谈话中老师可以是一个观察者与倾听者,尽量不去打扰到孩子们的谈话,孩子们会在这种自发型的谈话中成长。
另外让我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中谈到关于课堂中的谈话部分细节。书中说到很多老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属于让孩子“猜测老师想法”的问题。老师如果不喜欢这个答案会让孩子继续回答直到满意为止或者是稍微改变之后再提问,孩子在这个提问中是被动的。回想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样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有时我的处理方式也会比较急躁不是很妥善的。当一个孩子回答老师的`问题不是老师所要的答案,也许会有两个现象发生,一个是老师终止了他的回答,另一个可能是他的答案没有得到老师的回应被忽略掉了。其实这两种情况都会让孩子比较沮丧,表现欲望减弱,也有可能发生更严重的事情就是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现在反思起来我想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表达的空间,提问也多提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要单一,让孩子在各种观点的碰撞下产生智慧的火花。
读完整本书还是思绪万千,一下子感慨良多。老师怎么可能去发现孩子是如何看待认识世界的呢?怎么可能与孩子一起探索他们的生活与成长的世界呢?怎么可能帮助孩子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呢?这么多的问题围绕着我,我想答案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倾听与支持,让孩子获得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与情绪情感。我想说:亲爱的孩子,老师会听你说,听你说你的故事,你的梦想,你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