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2025/09/01教案

此篇文章两小儿辩日的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篇1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的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这样做的呢?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

二、读通课文

1、试读,将读不准的.字音画出来。

2、报名,分小节读。

三、精读课文

1、出示挂图或放映影片,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思考他们在辩论什么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来读。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点拨。

4、背课文,复述故事。

四、研读课文

1、为什么两个小儿会有不同的看法,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资料回答。

2、假如你是“孔子”,当然你是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孔子”,你会对这两个小孩说些什么呢?现在我们就来练习表演《新两小儿辩日》。

3、分旁白、孔子、一儿、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交流,一小组表演,其他同学作评委,结合学生的评义,教师可提出自己做孔子和学生合作表演,在表演中相加点拨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5、教师就抓住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了解孔子为“万世之师”的道理,而不能让学生错误理解为被两个孩子的问题难倒。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六、指导学生有韵味背诵。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

1. 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 了解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执著的探索精神;

3. 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教学设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同学们对语文感兴趣,我认为办法之一就是不断地换换上课的花样(尤其是文言文),如:课本剧、朗诵比赛等。本文两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并不难懂,故教学时重点应放在朗读和背诵上。但朗读与背诵离不开字词句的理解,于是我想到了每节课的三分钟演讲,想先让大家整体感悟两个故事,然后引出一场擂台赛。

【课前准备】

1.分好两大语文兴趣小组的任务;

2.反复朗读两篇短文。

【教学过程 】

一.整体感悟:

1.(第一大组代表)三分钟演讲(由一位同学讲《夸父逐日》的故事,一位同学拿道具太阳、桃林,一位同学演夸父。)

2. 评讲三分钟演讲引出第二大组自认为更胜一筹的节目《两小儿辩日》(旁白1人,两小儿2人,孔子1人,孔子的`学生1人,老师可参与扮演孔子。)1

3. 两小组皆不认输,引出老师准备好的一场擂台赛。

二.重点研读:

1. 老师给两大小组分任务:第一大组负责《夸父逐日》问题解答;

第二大组负责《两小儿辩日》问题解答。

2. 老师提要求:a.各大组把本组所负责的文章读熟、读透,预测老师可能会提哪些问题。(字词句读背都要注意。)

b.分组讨论:相互解答本组成员所提出的疑问(侧重读与背)。

c.其间,老师为了让学生全员参与,可把两大组学生的学号分别放在两个抽签盒中。

三.合作探究:

1.擂台赛开始:

(1).老师先分别从两个抽签盒中各抽一个学号,读本组所负责的课文,老师选出读的最好的为擂主先答题,如答不出来,有两次向本大组求援的机会,答对一次得一分。

(2).老师出题:.《夸父逐日》:(如第一大组为擂主,先出以下各题)

a、生字注音:逐 渭 泽

b、生词解释:逐走 入日 不足 大泽 邓林

虚词:饮于河、渭 道渴而死 弃其杖

c、翻译句子:饮于河、渭 道渴而死 化为邓林

d、删去标点,读全文(略)。

E、三分钟内背诵全文。

《两小儿辩日》:(如第二大组为擂主,先出以下各题)

a、生字注音:盂 孰 汝 沧

b、生词解释:辩斗 去人 日中 盘盂 沧沧凉凉

虚词:问其故 一儿以日初出远 而日中时进也

c、翻译句子: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孰为汝多知乎

d、删去标点,读全文(略)。

E、三分钟内背全文。

(3)老师统计总分,选出下一轮(附加题)擂主。

(4)附加题: 《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两小儿辩日》:由孔子不能决也你受到什么启示?

(5)师生共同评出这次擂台赛的冠军,给予鼓励。

(6)全体同学齐声朗读两文。

四、课内延伸。

联系实际启发学生学习古人执著探索的精神和谦虚诚实的品德。

1)、《夸父逐日》这篇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可联系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情况,鼓励大家要像夸父那样在学习上做到坚持不懈、敢于探索。

2)、《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所以要谦虚诚实,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联系同学们平时的学习情况,告诫大家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要谦虚好问,才能有所收获。

五、布置作业 。

(1)《读〈夸父逐日〉有感》或《读〈两小儿辩日〉有感》

要求:

A、字数300字左右。

B、要联系实际。

(2)两大兴趣小组在练习本上完成刚才对方的赛题。

专家点评:

这一教学设计渗透着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它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它关注学生的发展,力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既注重合作是学习,又注重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既强调了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言,即积累文字法、词法等知识,构建其知识结构,又不淡化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文,即从文本中获取审美体验。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解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借已学过的古诗词引出对日字的理解。

(1)引导学生背诵含有日。字的诗句。

(2)简释诗句中日字的意思。

(3)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理解课题,并导出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这个问题,便于下一步展开对课文的深入学习。

(点评:古今汉字的字意有近似之处。就从课文的标题来看,古今含义就大致相同。因此,假以耳熟能详的古诗词温故知新,学生就可以悟出题旨,并消除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章。

1.畅谈感受,明确方向。

(1)给出机会让学生畅谈初次接触文言文的感受,并及时归纳和小结,启发学生思考解决疑难的方法。

(2)根据各自己有的经验,提出学习课文的方法。

2.合作学习,疏通文章。

(1)提示学生采用适当的方法,把课文读懂、读通顺。

(2)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疏通文章。

3.检查学习效果。

(1)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2)复述故事。

(3)出示一组选择题,让学生选定两小儿辩斗的焦点,即解开上课之初的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

(4)通过写题板的形式,快速表达各自的选择结果。

(5)在学生基本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浅谈对重点词──笑的理解,并适时点拨。

(6)借助媒体画面展示全文。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口、动脑,感受诵读古文的乐趣。在多次诵读中,学生既能感悟文言文的特点,又能明确下一步学习的方向。)

三、品读课文,感悟寓意。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1)从文言文简洁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弄清两小儿辩斗的内容,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通过小组协作,分清辩斗的观点和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并再次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2)反复品读,品出对笑字的深入感悟。

(点评:在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分清观点和理由,并感受两小儿争论的氛围,激发学生边读边想。在反复诵读之后,促使学生对两小儿之笑有深入、独特的感悟。并通过谈论、诵读等形式,展现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感悟。)

3.尝试性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四、联系实际,理解题旨。

1.解开辩日之谜。

(1)提出辩日孰是孰非的问题。

(2)通力协作,解开辩日之谜。

(3)运用媒体手段印证学生的解释。

2.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2)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从而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点评:教学中为体现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的落实,精心组织如何看待孔子不能决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热烈的讨论之中悟出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

五、回味辩日,师生漫谈。

1.回味学习历程,书写心得。

(1)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历程,启发学生写出各自的收获和体会。

(2)通过写题板的形式,简明小结自己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2.漫谈体会。进行高效的师生互动与交流,拓展各自个性化的情感体验。

(点评:引导学生回味本节课的学习历程,为的是启发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体验,并用最简洁的表达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这种体验是自主和个性化的;它始于辩日,但期盼孩子们能超越辩日水平。)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熟练背诵《两小儿辩日》;

2.向亲朋复述故事,并聆听他们的体会。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会四个生字。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

⑴能根据书后注释疏通文意。

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3、德育目标:

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重点】

1、能根据书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两个小孩的小是否是对孔子的嘲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学法,倒入新课

回忆学习文言文《学弈》一课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弄懂意思,熟读成诵。

二、审清题意,质疑问难

板书课题。

思考题目的意思。找出重点字,并根据重点字提出你感兴趣的几个问题。

教师相机引导,板书:辩论什么、观点、理由、结果。

三、初读课文,弄懂意思

1、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弄文言文的意思。

汇报学习成果。

2、复述故事。

3、说说一说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四、练习朗读,熟读成诵

1、自读练习并总结朗读时的好方法。

2、选择自己读得最好的内容读给大家,同时介绍自己朗读时注意了什么?

3、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难点:“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设计情景:两小儿的问题难住了孔子后,孔子会说些什么?

学生想象,汇报。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5、交流背诵此文言文的方法。

6、学生练习背诵。

7、检查背诵。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搜集资料,解决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内容。

(2)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3)学会有计划地整理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

1、文意的疏通,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章蕴含意义的挖掘。

2、如何对待身边的事物和评价身边的人。

3、了解有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的天相知识。

学习内容

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最早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不但进步,不断成熟。他们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随时以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记录下自己对身边世界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大学问家。可是,大学问家也有遭尴尬的时候。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文章充满了思辩的智慧和冷静的`思考。《两小儿辩日》记载了两小儿对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的辩论,告诉我们要敢于探究,并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全文自然形成三大块:

第一块:见两小儿辩斗。作者把两小儿辩斗的故事放在孔子东游列国的途中,暗示读者:孔子作为大教育家、政治家,学识非常渊博,再加上周游列国,一定比常人更加见多识广,这个稳稳当当的开头和戏剧化的结尾形成强烈的反差。

第二块:听两小儿辩斗。这一部分的内容采用对话的方式介绍了两小儿辩斗的具体情况。首先两小儿各提出自己的观点。甲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乙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接着两小儿各自从自我感觉的角度陈述自己的理由。甲小儿从视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因而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乙小儿从触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温度低而中午温度高,说明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

第三块:评两小儿辩斗。两小儿对于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又有听上去让人难以驳倒的事实依据,因而连大学问家孔子也无法判定孰是孰非,不仅如此,还遭到两小儿的奚落。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局限性,即使是大学问家,也不可能了解这个方面的天文知识,其实两小儿的说法都不正确。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散尽,就显得太阳小。夜里,太阳照到地面的热度消散了,因而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照到地面,因而感到热。其实,不管太阳是大还是小,人的感觉是冷还是热,都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但正是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辩斗,启发了人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告诉人们要正确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文章在语言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主体部分采用对话的形式,在简单的言语中,作者善于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句是“如车轮”,一句是“如盘盂”,从视觉的角度具体地说明了太阳的形状和大小。而“则其日中如探汤”则采用类比的写法,从触觉的角度,说明了太阳给人的感觉。此外,文章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三次运用反问句,这些反问,充满了自以为是的肯定和对大学问家智慧的怀疑。这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细细品味的地方。十三四岁,正是如梦如幻的年龄,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学生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肯质疑,有主见。但又往往容易自以为是,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在要求弄清文章大致意思,积累了一定文言实词的同时,也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正确、客观地认识身边的人和事。

研读与赏析

1、文章艺术特点:本文较好的体现了《列子》一书的艺术特点,一是文辞简约,一是描摹生动。

本文共117个字,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层次分明。同时,文章描摹生动,一方面,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描摹太阳的形状用了“如车轮”、“如盘盂”,既符合孩子的语言特色,又形象生动。另一方面,文章的语言锤炼到位,极富表现力:如“沧沧凉凉”一词,就把清凉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结尾一个“笑”字,更把两小孩当时的俏皮和嘲讽的形象刻画出来了,倍增讽刺效果。

2、孔子东游时,见两小儿辩斗,为什么主动去“问其故”?如何理解孔子问之后“不能决”并且受到两小儿的嘲笑这一内容?

孔子游学,本身就带有学习和传播儒学的目的,见两小儿辩斗而主动去“问其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连圣人也不能免。《列子》属于道家著作,而孔子是属于儒家学派,又以博学著名,因此《列子》里写这个故事,有意讥笑孔子的无知。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文章,熟读释疑。

2、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积累。要注重对文中“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等重点字词进行理解和积累。可以通过流利地朗读古文,来培养文言语感;可以复述故事,分析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3、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样可以开阔思路,提高文言文个性化阅读能力。

4、要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注重品德的修养。

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两小儿辩日的故事内容。

(2)积累一定的文言词语。

(3)学会有计划地整理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

1、文意的疏通,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章蕴含意义的挖掘。

2、如何对待身边的事物和评价身边的人。

3、了解有关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关系的天相知识。

学习内容

整体感悟

中华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最早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不但进步,不断成熟。他们不断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随时以丰富多彩的文学样式记录下自己对身边世界的思考。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大学问家。可是,大学问家也有遭尴尬的时候。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两小儿辩日》这篇文章,文章充满了思辩的智慧和冷静的思考。《两小儿辩日》记载了两小儿对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的辩论,告诉我们要敢于探究,并客观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全文自然形成三大块:

第一块:见两小儿辩斗。作者把两小儿辩斗的故事放在孔子东游列国的途中,暗示读者:孔子作为大教育家、政治家,学识非常渊博,再加上周游列国,一定比常人更加见多识广,这个稳稳当当的开头和戏剧化的结尾形成强烈的反差。

第二块:听两小儿辩斗。这一部分的内容采用对话的方式介绍了两小儿辩斗的具体情况。首先两小儿各提出自己的观点。甲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乙小儿认为: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接着两小儿各自从自我感觉的角度陈述自己的理由。甲小儿从视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太阳大,中午太阳小,因而太阳初出时离人近而中午离人远。乙小儿从触觉的角度出发,认为早上温度低而中午温度高,说明太阳初出时离人远而中午离人近。

第三块:评两小儿辩斗。两小儿对于太阳距离地球远近的问题,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又有听上去让人难以驳倒的事实依据,因而连大学问家孔子也无法判定孰是孰非,不仅如此,还遭到两小儿的奚落。

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思想的局限性,即使是大学问家,也不可能了解这个方面的天文知识,其实两小儿的说法都不正确。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散尽,就显得太阳小。夜里,太阳照到地面的热度消散了,因而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照到地面,因而感到热。其实,不管太阳是大还是小,人的感觉是冷还是热,都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但正是这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辩斗,启发了人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告诉人们要正确地看待身边的人和事,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也不能以偏概全。

文章在语言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主体部分采用对话的.形式,在简单的言语中,作者善于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一句是“如车轮”,一句是“如盘盂”,从视觉的角度具体地说明了太阳的形状和大小。而“则其日中如探汤”则采用类比的写法,从触觉的角度,说明了太阳给人的感觉。此外,文章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三次运用反问句,这些反问,充满了自以为是的肯定和对大学问家智慧的怀疑。这都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细细品味的地方。十三四岁,正是如梦如幻的年龄,处于这个阶段的中学生们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肯质疑,有主见。但又往往容易自以为是,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所以在要求弄清文章大致意思,积累了一定文言实词的同时,也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正确、客观地认识身边的人和事。

研读与赏析

1、文章艺术特点:本文较好的体现了《列子》一书的艺术特点,一是文辞简约,一是描摹生动。

本文共117个字,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层次分明。同时,文章描摹生动,一方面,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描摹太阳的形状用了“如车轮”、“如盘盂”,既符合孩子的语言特色,又形象生动。另一方面,文章的语言锤炼到位,极富表现力:如“沧沧凉凉”一词,就把清凉的感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结尾一个“笑”字,更把两小孩当时的俏皮和嘲讽的形象刻画出来了,倍增讽刺效果。

2、孔子东游时,见两小儿辩斗,为什么主动去“问其故”?如何理解孔子问之后“不能决”并且受到两小儿的嘲笑这一内容?

孔子游学,本身就带有学习和传播儒学的目的,见两小儿辩斗而主动去“问其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连圣人也不能免。《列子》属于道家著作,而孔子是属于儒家学派,又以博学著名,因此《列子》里写这个故事,有意讥笑孔子的无知。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文章,熟读释疑。

2、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积累。要注重对文中“辩斗”、“盘盂”、“沧沧凉凉”、“探汤”等重点字词进行理解和积累。可以通过流利地朗读古文,来培养文言语感;可以复述故事,分析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分析能力。

3、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常识、历史典故等,可以自己搜集资料,课堂交流;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这样可以开阔思路,提高文言文个性化阅读能力。

4、要学习古人探求自然,大胆质疑和务实的精神,注重品德的修养。

体验反思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明白知无止境的道理,不能因为片面的看法而对客观事物和人作出错误的评价。

拓展延伸

阅读《破缸救友》,完成以下练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注释:

(1)了:明白,懂得。

(2)指:同“旨”,意思。

1、翻译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a.退为家人讲为:

b.群儿戏于庭于:

c.众皆弃去去:

d.破之之: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篇短文赞扬了儿时的司马光的哪些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