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2025/09/01教案

此篇文章《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朗读这首诗,能从读中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情感。

2、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两类人,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能理解作都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有这样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着中式的长衫,短短的头发根根直立着,目光深邃而炯炯有神,浓黑的胡须像大写的一字……他是谁?他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他是中国文化史的一面光辉的旗帜,民族的脊梁。我们第五单元学习的主题就是认识鲁迅,了解鲁迅,走近鲁迅,这节课,我们将起走进藏克家写的《有的人》,更加深刻的来理解这位伟人。板书:有的人

二、鲁迅的生平简介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1、提问:通过我们这一单元前面三课的学习,以及你的课外阅读,谁来说说你对鲁迅的了解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

2、我们一起再来温故一下鲁迅的简介。出示:幻灯片2。(学生齐声朗读)。接着出示一下个灯片,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的真实的'自我写照。

3、看看本课的写作背景。出示灯片3,师读。

三:读诗

1、出示灯片4,师范读。

2、师强调: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一定要声情并茂,把爱憎分明的强烈情感从字里行间给读出来。同学们自由朗读一遍后,点名朗诵。相机指点。

3、师:下面我们听听别人的朗诵。出示灯片5。

4、小组内朗读。(师:现在,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一起朗诵朗诵,待会儿,我们各小组间比比,哪小组读得更有感染力。)

5、小组间比一比。(师:别的小组在朗读时,其他小组要认真倾听,听听别人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有问题,以便我们在读的时候引起注意。其他小组读完之后要给予掌声。)

6、分角色朗诵,男生读诗的每一小节的前二行,女生读诗的每小节后两行。读了之后,师简单评评。

7、师生一起朗诵。

四、赏析诗歌。

师:读过我们的朗读,我们对这首诗应该有一定的理解了。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我们的理解。出示灯片6

1、在这首诗里面,诗人写了几种人?哪几种人?为什么要写另外一种人呢?学生自由回答或点名回答。出示灯片6的答案,师并加以小结:一种是骑在人民头上、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他活着不管别人死活的人,这样的人是人民的敌人,是反动派,是剥削者;一种他宁愿给人民做牛做马、宁愿做野草燃烧、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鲁迅先生就是这样的人。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是为了衬托鲁迅的伟大。由此可见,作者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2、回答灯片6上的第二个问题。学生回答后,打出灯片6上这个问题的答案并小结:对比是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写文章的时候,恰入其分地运用对比手法、从正反二方面来刻画和描述,往往能造成强烈的情感冲突,更能彰显文章的中心。

3、找出每小节的对比。边引导学生回答边出示灯片7。

4、学习第一小节中的对比。“活着———死了”分别指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这样的人我们有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生犹死苟且偷生行尸走肉。“死了———活着”又分别是指什么呢?引导学生回答,并打出灯片7上的答案。师:鲁迅先生虽然死了,他的精神还活在人民的心中。我们用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他呢?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虽死犹生英名永存流芳百世。

5、诗歌的第二、三、四小节,诗人又是从哪些方面方面来进行对比刻画的呢?分别出示灯片8、9、10,师加以指导学习。并小结:从对待人民的态度来说,有的人是横行霸道,作威作福;而鲁迅先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人生的目的来看,有的人是活着为自己,死后想留名,而鲁迅先生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对社会有影响来说,有的人一生都在侵害人民的利益,而鲁迅先生一生都在捍卫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奔走呼吁,奋笔疾呼。因此这二种人注定会有不同的结局和下场。

6、师:下面我们来读读这二种人截然不同的下场吧。出示课件11,师生一起朗读。

7、师:可见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一句歌词里所写:天地之间有杆称,那称砣是老百姓。也正如毛主席所说: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们说鲁迅先生的死属于哪一类呀?对,他没有死,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精神将万古长青!我们祝愿鲁迅先生……?引导学生回答后板书:鲁迅———永垂不朽!

8、出示灯片12,师:我们来看看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如何评论他的。师读。

五、总结拓展

1、师:同学们,学了这一课,我们有哪些收获呢?我们有哪些感悟呢?出示课件13。让学生自由发言或点名回答后,师打出灯片13问题的老师的寄语,师读。

2、再读课文。播放课件中的朗读配音rm,师生一起朗读。

3、课后同学们再读一读语文书中87页上作家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是“有的人”?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读自悟法合作学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鲁迅

1、出示课件(鲁迅的头像)让学生结合课文谈鲁迅(板书鲁迅人民)

2、引出课题(板书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3、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

4、教师配乐范读

二、引导读诗理解内容

1、“有的人”在诗中出现了八次,但它表示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一种“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另一种“有的人”指的是哪些人?(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

全诗在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做了怎样的对比?

2、从哪些诗句能看出是诗人为纪念鲁迅而写呢?

3、如何理解截然不同的“有的人”

4、人民对截然不同的“有的人”的态度。

5、如何理解“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6、怎样把这首诗读好。

7、你想对鲁迅说哪些心里话;你想对那些与人民为敌的人发出怎样的呐喊?

三、拓展延伸:

1、理解为什么题目不直接用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而用“有的人”?

2、让学生用上“有的人”“奉献”“索取”“我们”写一些东西。

四、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

有的人奉献

有的人人民

有的人索取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设想】: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融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进行创作写自己的《有的人》。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学生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的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3、学生通过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从而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做一个真正有价值的人。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品味出诗味。

【教学难点】:

深入文本,从细微处体会。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走进诗歌

1、谈话导入

“再会”鲁迅:同学们,我国近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他是中国文化的一面旗帜,曾被堪称为民族“英雄”。这位文学家就是——(鲁迅)。

2、出示鲁迅图片

这就是鲁迅,对于鲁迅你还有什么了解的?(生畅谈)

3、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理念:激情的导入,直奔“主题”。)

二、品读诗歌

1、请认认真真地读这首短诗,要读正确、读通顺。

2、正音。

课件出示诗歌第二节,这里有一个字特别容易读错,瞧!它就在这一小节当中,猜猜是哪个字?(呵)告诉大家这个字同“啊”字是一样的读音,那么,它应该读第几声呢?

自由读——指名读,并追问理由——齐读

3、齐读这首短诗

(设计理念:诗的语言是凝练、含蓄而又饱含感情的,以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尝试将诗人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感悟诗歌

1、研读品悟:诗中写了几类人?

2、生汇报、师适时引导。

师:真不错,大家说的这么多,我们的诗人臧克家把这些归纳为两类人——课件出示第一小节内容,归纳两类人:

(1)虽生犹死

(2)虽死犹生

3、师质疑: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是死了,为什么还有“活着却死了,死了却活着”呢?

4、指导朗读。

(设计理念:学生交流、并学会倾听,适时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语气,感情等。初步体会诗人的爱与憎,颂扬与鞭斥等情感。)

四、拓展诗歌

1、这首诗是纪念鲁迅的,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全诗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

这首诗除了歌颂鲁迅先生外,作者还歌颂了哪些人呢?请举例说明。

2、寻找鲁迅的影子。

虽然诗中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我相信诗人肯定不是忘记了,诗中肯定有鲁迅的影子,你从哪些诗句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想起了他的哪件事?

(生汇报,师相机引导,适时联系前面课文、课外资料,拓展对鲁迅的认识。)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深入文本,在寻找鲁迅影子中,进一步探究人生的价值,学生体会到作者对鲁迅的热爱、敬佩之情,从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含蓄与形象。)

3、激情拓展

同学们,鲁迅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他去世的时候,数以万计的人来追悼他,为他送行。人们把他的灵柩扛在肩头,把他的照片举过头顶,沉痛地哀悼这位伟人,这个不屈的战士!很多人都写文章来追悼他,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这样说——(课件出示,生齐读):他的精神是超乎慈祥的。他伟大,他坚强!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说——(课件出示,生齐读):他有颗纯洁的心,能接近青年。伟大领袖毛主席这样评价——(课件出示,生齐读):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4、配乐读

同学们,让我们捧起书,再读这首诗,把我们深深地敬仰送给那些让我们敬佩的人。

(设计理念:课外拓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鲁迅的热爱与颂扬之情,通过配乐朗读,进一步感受诗的魅力。)

五、学写诗歌

1、读得真好,我相信大家已经感受诗歌的魅力,但诗歌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语言、节奏、情感,还表现在它的写作特点上。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体会对比手法运用的好处。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

(1)导语激情,仿写诗歌。

巴尔扎克说过:诗句是一些种子,应当在别人的心底开花。这首诗已经扎根在同学们的心底,那么,我们让它慢慢开出美丽的花吧,这朵花就是写出我们自己的《有的人》。

(课件出示要求):

a、可以想想身边的`大人或同学们有什么优点和缺点,而且这两个优缺点是一组反义词,在一个人身上可以同时俱备。

b、想想是什么样的行为让他有这样的优点和缺点。

c、不同的行为会带来什么不同的结果?

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找伙伴合作创作,看看哪一个小组更有智慧。想好了就开始写。

(2)学生练写

(3)指名展示

(设计理念:训练学生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总结诗歌写作手法。“善教者授其法也”,六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模仿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并进行创作。)

3、激情总结。

同学们写的真好!你们的诗让我感到震撼!这节课我们开始叩响了诗歌的大门。下一单元,我们班的老师会带领大家去轻叩诗歌的大门,走进诗歌,会洗涤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情操,希望大家会爱上诗歌!老师更期望在我们同学当中能够诞生出杰出的诗人!谢谢大家。

(设计理念:衔接下一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

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继续完成个人诗稿。

板书设计:

有的人

虽生犹死

做像鲁迅一样的人

虽死犹生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

2.学习对比写法。

3.了解诗中的议论,认识诗歌哲理性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对比写法,诗中议论的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摘录臧克家《关于短诗〈右肘人〉》:

在旧社会里,我们看惯了这样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乡绅,残害压迫人民,坏事做 绝,罪孽深重,却妄想“流芳百世”,到处竖起“泽被乡梓”“德高望重”一类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为万古不朽的“伟人”。

《有的人》写于……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

2.看“学习重点”“预习提示”,明确学习本课的重点及内容。

3.读课文(定条件的由男女生结合,两人一组,每节诗由男读1—2行,女读3—4行,用 磁带录上音待评)

(二)课堂教学(以读带讲)

1.导入 新课(可借鉴吴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为《革命烈士诗抄》题词“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书课题,配乐,范读全文(放录音磁带或教师朗读。要求学生标出诗中对比句)

3.抽读课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师对朗读速度、节奏、语调的讽刺与赞颂,情感的爱与憎予以指导)

4.预习检测

(1)放两组录音作业,第一盘放1—4节,第二盘放—一7节,同学评。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____,怀着的情感而写的。 (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对鲁迅先生崇敬)

b.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课题更含蓄,便于对比突出主题,将鲁迅精神加以提炼、引伸,让读者获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诗句填空。“有的'人”在诗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欢一种人。鲁迅 属于____一种人。 (最佳选择是第二节中的2、4行。)

d.“纪念鲁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诗中表达感慨用的表达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议论)

e.通篇采用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故后____这两点来表现 他的伟大。 (对比,赞颂,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从不想到个人,人民热烈纪念他)

5.阅读研讨

(1)限时默读。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读每节诗的后两行)

(2)同桌互相听读。(针对以上问题互议,互谈)

(3)表情朗读。一人领全班合,齐读上面板书的有关内容。(注意激发颂扬情感) 问:

①为什么说有的人死了还活着?

②谁以“野草”自比?有何含义?“地火”又指什么?“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一种 什么精神?

③怎样理解“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经写出了对鲁迅的纪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吗?

(4)个别读。(带着下列问题)读每一节诗的前两行。 问;

①诗中给我们刻画了另一类鲜明的形象,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反差,这叫什么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这首诗从哪几方面把两种人进行了对比?诗的2—4节同5—7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呼应 的? (学生抢答,教师归纳)

(5)让男生(或女生)带着讥讽、诅咒的语调朗读以上 有关诗行。

(6)精读2—4节,再次体会对比的作用。 问:

1.你怎样理解活着的人已经死了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现实生活中的哪些 人?

2.为什么说“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3.(展开联想)请联系中国近(现)代史,举一例说明“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下场如何? 再举一例说明“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着的人”得到人民怎样的拥戴和回报?

(7)背诵全诗。参看板书。

6.揣摩运用

(1)处理课堂练习第五题。

(2)第七题在课前或课后阅读体会。不作讲解。

《有的人》优秀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体会鲁迅的伟大精神。

2、了解诗歌中运用对比的写作特点,体会诗歌结构与表达方式的特色。

3、能用合适的感情基调来朗诵这首诗,并体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涵与情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理解诗歌哲理。

一:引人,介绍背景。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有的人》,(板书)。文明之前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少年闰土》以及《一面》,同学们对鲁迅也有一定的了解。1936年,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快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这也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文明能忘记他吗?在鲁迅逝世后的第十三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来纪念鲁迅先生,作者用浓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是诗歌的一大特点。因此,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一起来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概况。

师:有谁了解呢?(课件演示,补充。)

师:出示鲁迅散文诗《自嘲》,本诗是鲁迅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写的',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时期。提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诗让学生尝试了解,引入对鲁迅先生的评价,由此进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感知特点。

师:全班齐读诗歌,标上小节,找出生词,并思考思考诗歌有什么特点?

不朽(腐朽)摔垮(倒霉)

特点:运用了对比和反复的手法。

三:品读诗歌。

师:听范读。思考两个问题1:文中写了哪几种人?并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2:找出诗中的对比句?(课件演示)

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中两个“死”字和两个“活”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呢?(课件演示)

师:谁来总结第一小节?

板书:1:作者揭示了两种人,指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观点。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这里表达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什么态度呢?“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从这句话你联想到了什么?(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师:“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表现出了一种什么精神?(出示《野草》阅读)

师:“有的人,他活着……”这两句话揭示了两种人对对社会产生的什么影响?

师:谁来总结2~4节?

板书:2~4:作者从两种人对待人民不同的态度中,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师: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五节:注重解释:“摔”“垮”以及之间的联系。

第六节:注重解释“烂”。以及青青草原给你带来的影响?

第七节:反动派得到了该得的下场,为人民奉献的人也得到了胜利与人民的尊敬。

师:谁来总结5~7小节?

板书:5~7节作者写了人民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感情。

师:显而易见,本文应该分为几段呢?

第一段:1……

第二段:2~4……

第三段:5~7……

四:精读课文,并总结。

师:齐读,并思考几个问题。

1:我们把这首诗的题目改成《纪念鲁迅》好不好?为什么?

2:学习了这首诗,我们懂得了哪些道理?

3: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