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回延安》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回延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
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
《回延安》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延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回延安》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设想
诗歌重在诵读。通过朗读,可以逐步由认知生字词,深化到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等。可以将朗读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或范读,或齐读,或分组读,或对口读,变化形式让学生反复诵读,并由浅人深进行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
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反复地朗读,引导学生逐步由表及里地体会到文章的形式与内容有关方面的知识要点。
1、教师范读全诗。
(1)教师范读。
(2)疏通字词障碍。
参照“教学设计(A)”。
2、学生初读全诗,体会诗歌的基本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2)要求学生说说:这首诗和自己以前所读的新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3)教师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
明确:①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
②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
③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
④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对于“比兴”的艺术手法,教师可以适当多加介绍,以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生再读全诗,逐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采用问题组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1、问题组合一:
(1)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
(2)概括各个部分的中心意思,并填写下表:
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口延安
(3)体会: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2、问题组合二:
(1)学生齐读第一部分内容,然后标画出表现诗人回延安心情的动词。
(2)请选用其他意义相近的动词来替换你所标画的动词,看看效果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诗人写过去延安的生活,有什么意图?
(4)自读第三部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这一部分内容想像诗人与延安亲人相见时的场面,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出来。
(5)在写与延安亲人见面的场景时,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出这个热闹的场面的?
(6)女生齐读第四部分,然后从中选用一个词语概括这部分的内容。
(7)男生齐读第五部分,然后画出表明延安的历史功绩或者影响的词语或句子。
(8)回答:诗中写道:“赤卫军……青年团……红领巾,徒着咱英雄几辈辈人……”这两句话如何理解?
3、问题组合三:
(1)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请大胆谈谈你的.看法。
四、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
由于这是一首民歌体裁的诗歌,在语言上有它自身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体会时注意结合前面有关的介绍。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引入新课时的学习
二、指导朗读,要求读出诗歌中的感情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然后教师引导评判朗读在感情表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介绍写作背景。
介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背景的把握,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增强朗读的情感表达力。
3、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要求尽量读出感情。
4、听朗读带,比较自己与朗读带中的朗读在感情方面的表达差距。
有关朗读的指导请参照“教学设计(A)”。
5、指名学生朗读全诗,或者学生齐读全诗。
学生朗读后,教师注意及时准确进行评价,指出其中的优劣,进一步把握朗读的要点。
三、体会诗歌中修辞方法运用的效果
1、学生默读全诗,思考:这首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哪些?
明确:主要有比兴和夸张。特别是比兴手法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
2、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诗句体会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效果。
四、学习迁移
1、课前布置: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
2、交流。
指名学生讲述与延安有关的故事或介绍有关延安的资料。
3、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自己查找出来的资料,自由组合,5—10人一组,编一个“延安特刊”,比比哪一组编得好。
《回延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建议
一、结构思路
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激动满情怀
第二节,忆延安,圣地养育我
第三节,会亲人,欢聚话今昔
第四节,逛新城,旧貌换新颜
第五节,赞延安,圣地大贡献
二、思想感情
诗贵在有激情。诗人自始至终把握住了对母亲延安的感情,通过、爱延安、会亲人、寿延安、颂延安五部分内容来倾吐自己的激情。在抒情方式上,既有直接倾吐,又有间接抒情.或用动词,或描写,便感情抒发既酣畅淋漓,又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作品中思想感情一步步升华。诗人踏上延安的土地、见到延安的亲人,从。手抓黄土教不放,紧紧地贴在心窝上”,“。头扑在亲人怀”等诗句看出,诗人产生的是激动、喜悦的感情;诗人回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描写和延安亲人欢聚畅谈的情景及看到延安的新面貌之后,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当诗人又要离别延安时,从结尾两句诗可以领会到,诗人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上升到了巅峰。
三、夸张手法的运用
这首诗里有这样的话:“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极言亲人重逢说话之多。这种为了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作夸大的描述的修辞方法,叫作夸张。又如:“双手接定宝塔山”“满窑里围得不透风”等等,高耸入云的宝塔山怎么楼得过来呢?满窑里真的被人围得一点风也透不进吗?这样写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诗人热爱延安、热爱延安亲人的思想感情以及延安人民热烈欢迎诗人的真挚情景。
四、富于变化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作品每小节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
①比兴关系:这是“信天游”诗节中大量使用的。所谓“比对,即比喻。古人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所谓“兴”,即起兴。古人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信天游”每节的第一句常用“比”或“兴”,目的都是为了引出第二句的内容来。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一节中,第一句是以“比”开头的,用羊羔吃奶比喻第二句战士的成长,目的是要说明延安母亲对延安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延安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又如第一句用“兴”开头。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等。这两节的第。句均以“兴”开头,诗人感物起兴,形象地写出了在延安学到了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又学到了文化,学到了革命道理;写出了延安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作用及做出的贡献。
以上“比兴”手法的例子为前句是比兴,后句是本体,也有前句是本体,后句是比兴的。如“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
②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又如“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的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诗人重返延安时之所以按捺不住心脏的跳动,正是因为他永远忘不了党和毛主席对自己的培养,诗人自己曾说过:“我是吃延安小米饭长大的,我喝过枣园和杨家岭的奶汁!”诗句正是传神地写出了作者怀念延安的热切心情。
③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五、动词的运用
全诗开头第一部分中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抓”“贴”“搂”“扑”,生动、形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用“抓”而不用“捧”,用“贴”而不用“放”,“抓”,原指手指聚拢,使物体固定在手中。这里有紧握不放之意;“贴”紧挨的意思,这里表现诗人对延安的亲密无间和诗人珍爱延安土地的强烈感情。“抱”和“搂”都有以手臂围住的意思,但不用“抱”而用“搂”,是因为“搂”表示大幅度动作,富有力度,这就更加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至于“一头扑在亲人怀”中的“扑”字,更体现出“情动于中而行于外”,这些外在的动作,揭示了作者的内心,表达出诗人见到延安亲人时的极度兴奋、喜悦。
六、鲜明的地方色彩
诗中的枣园、窑洞、宝塔山、糜子等带有延安的色彩,诗中所采用的信天游形式,是陕北民歌;诗中“登时”‘莫要”“几根根”等,取自陕北方言。诗歌表达的是对延安的深厚感情,所以诗中景物的描写、形式的采用以及全诗的遣词造句,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使诗的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回延安》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2.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出示课件
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
3.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出示课件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
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出示课件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
3.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
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延安”指什么?学生可以说出延安指的是延安精神。教师可让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样?请学生画出有关句子。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出示课件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教师可将这句话用投影打示出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并提高朗读能力。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出示课件
延安,/我把你/追寻,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安/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
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
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
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
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
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
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
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
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
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
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
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
九、作业
1、感情朗读全文
2、课外找找延安的资料
《回延安》教学设计 篇5
教学重点: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
1、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体会诗中修辞方法的表现力。
2、体会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感情。
3、能说出诗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品析诗歌凝练的语言。
教学要求:
领略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组织学生谈自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亲身感受。
2、介绍“信天游”的基本特点:章法上:两句一节,节数不定。韵律上:几节一韵,或一韵到底。语言上:七言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灵活自由。艺术上:多用“比兴”手法。
3、介绍写作背景,领会作者对延安的真挚感情,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二、诵读欣赏,理解意境
1、组织学生自由地散读全诗,将诗分成五部分。
2、看课文,听配乐诗朗诵,组织评价,确定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及诗的重音部分。
3、指名学生朗读,并组织其他学生评价。
三、质疑精读,赏析诗歌
1、组织学生诗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进行质疑,其他学生答疑,教师从旁点拨。
2、组织学生查找有关本诗的鉴赏资料,结合课文的批注[感悟品味欣赏],为这首诗的一个章节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3、师生归纳本诗语言特点:着眼于抒情;学习和借鉴陕北信天游的格式;语言的口语化、适当的地方化。
四、课后学习
上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有关延安的资料,然后整理成小故事或者小散文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