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少年王勃的教案

2025/09/02教案

此篇文章少年王勃的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少年王勃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10 个生字,认识5 个二类字和2 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直面王勃

1、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一:少年王勃英姿勃发的图

2、询问:你知道这位英俊少年是谁吗? 生交流:王勃(相机板书课题)指导读题:多音字“少(sh ào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少年王勃有了哪些了解?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3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位少年英才,了解一下他是如何写《滕王阁序》的。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借助拼音初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思考一下: 从课文中你看到了一个( )的.王勃。

2、请你来展示一下你的读书成果。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正音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什么事情?

(课文主要讲王勃应邀参加宴会,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藤王阁序》,后来《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过渡:那你知道王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滕王阁序》的吗?写得怎么样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快速浏览课文,看看哪几自然段给我们介绍了这些内容。

学生浏览后交流:第2 —4 自然段。

三、品读课文,体验感悟

1、请大家把心放到课文中,跟随王勃一起走进滕王阁,走入那场宴会。自由读第2 —4 自然段,找找王勃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交流并出示: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1 )从“谁也不敢答应”看出什么?

(2 )客人们这时心里会怎么想呢?

(3 )指导读好这句话:体会客人们面面相觑,极其慌张,不只如何是好的心情。

2、面对都督的要求,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的王勃在干什么呢?

(1 )指读第3 自然段,其他同学看课件。

(2 )交流并出示: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

(3 )指导读这句话,从“凝望”、“边看边想”中感受到什么?王勃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美景?欣赏画面。从王勃“突然回转身来”你好像感受到什么?相机理解“胸有成竹”。

补充资料:上元二年(675 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你觉得王勃怎样?交流(出示成语:风华正茂 出类拔萃)

才思敏捷 后生可畏

文思如泉 笔下生花

(4 )指导朗读:景美人更棒

3、王勃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又是怎样写《滕王阁序》的呢?(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想象王勃是如何奋笔疾书,一气呵成的?交流指导读好这个情境。

过渡:王勃在事先毫无准备,在极短时间之内写的《滕王阁序》怎么样呢?我们来看他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体会诗意,欣赏秋景:

(1 )多媒体播放秋景图,想想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 )出示: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边读边欣赏秋景,边看边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

(3 )对比着读诗、文,体会意境。

王勃看到眼前的美景,浮想联翩,诗情大发,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了这篇千古名文《滕王阁序》。都督听人读到——(引读诗句)竟忍不住拍案叫绝——(引读)

请你也学着都督的样子来称赞王勃,指导朗读。现在我们就是参加宴会的宾客,你们有什么想对王勃说的?交流

有感情地齐读第4 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敬仰王勃

王勃这位少年诗人还写了很多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就是其中一首,出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配乐诵读)

五、布置作业,课外阅读

1、背诵课文3 、4 自然段

2、“自古英雄出少年”,如神童骆宾王,巧称大象的曹冲、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课后找找他们的故事读一读。

六、板书设计:

胸有成竹

少年王勃 文思如泉 奇才!

少年王勃的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课文共分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了事情的缘起,点明了事情发生的地点。第二、三、四自然段讲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第五自然段点明《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领悟佳句。另一张是今天滕王阁的美丽夜景。可借此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的向往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忘勃的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非凡才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

一、借助学过的历史人物导入新课。

1、师:有这样一句谚语:自古英雄出少年。从古到今,有多少有名人士从小就崭露头角。我们知道的有七岁就能作诗的唐代诗人骆宾王,机智过人、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板书:少年王勃)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显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1300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王勃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藤王阁序》这篇文章赞不绝口。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少年王勃》就与《滕王阁序》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有关。

二、初读感知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下面让我们来明确要求,一起走进课文。(指名读要求)

(出示)1、读书要求:

⑴读: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⑵画:画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新词。

⑶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下面请同学们按要求自学课文,小组交流。

2、 检查自读情况:

A、多种方法读一读生字词。(领读、个别读、齐读。纠正错误读音,强调个别词语的读音、写法:督(监督别人要用眼睛,所以下面是个目。)宴(上中下结构,写得应紧凑些。)序(田野的野右半部分,不能多撇。)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滕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三、精读全文:

第一自然段

1、王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是怎样写的?(指名读一读,其他同学找一找---才气)

第四自然段

课文中都督是怎样来夸奖王勃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有关内容交流。(出示--- “奇才!真是奇才!)

2、(板书:奇才)相机理解 “奇才”。

3、正是因为少年王勃很有才气,才被邀请来参加宴会,那么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王勃是个奇才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自然段交流。

第二、三、四自然段

(指学生交流2、3、4自然段)

下面让我们走进2、3、4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你选择的自然段,是怎样来写王勃是个“奇才”的。

第2自然段

(我们通过: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体会到王伯是个奇才的。因为从这句话可以体会到:写庆贺的文章很难)

第3自然段

谁起来交流一下第三自然段?(我们从“凝望”---体会到:王勃已经被江上迷人的秋景深深吸引住了。)

是啊,秋景真是迷人啊!让我们和王勃一起走进这迷人的秋景吧!(出示:远处,天水相连······)

谁来把王勃看到的美景读一读?

(指导朗读)

引导比较句子

再读课文

王勃站在窗前仅仅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的美景吗?(他会想怎样结合着这美景,来写一篇庆贺的文章。或他会想: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样写。)

如果只看不想会怎么样?(学生回答,引出“胸有成竹”,相机理解。)

小结:看着迷人的秋景,王勃就对这篇庆贺的文章----胸有成竹。真不愧是“奇才”啊!

让我们一起读这一自然段,在脑海中浮现一下这迷人的秋景吧! 第4自然段

我们是从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还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那位都督听完这句诗时竟忍不住拍案叫绝体会到王勃是“奇才”的。

“胸有成竹”刚才我们已经解释了,那么你能解释:

“文思如泉”: 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

“笔走如飞”:写文章速度快,一气呵成。

王勃写文章是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到底这样写出的文章好不好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奥,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你知道“拍案叫绝”:的意思吗?(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美。)

那让我们也拍着桌子称赞一下王勃吧!(拍桌子称赞)

王勃写的这句是诗真的这么美吗?你能说一下这句诗的意思吗?

原来写的就是第三自然段王勃凝望到的这迷人的秋景啊!如此美丽的奇景,使王勃的心中充满了创作的热情,当即就用这两句话把它描述下来了。(再出示,齐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你觉得怎样读这句诗比较好呢?教读落霞与孤鹜齐飞,天一色 。

6)同学们,王勃写的文章令都督拍案叫绝,我们平时写的文章能让人拍案叫绝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我们写文章时不边思边想,或观察不仔细。 )

(7)王勃面朝着赣江美丽的景色是目不转睛地看,而我们平时看景色不注意观察,王勃看景物的时候是怎样的?(边看边想)

(8)小结:这就是勤思考,我们要想像王勃写文章那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勤思考!

6、让我们捧起书,带着对王勃的敬佩,带着对他的赞美,一起读读2、3、4小节。(齐读)

四、总结:

今天,我们读了王勃参加滕王阁宴会的时候当场写下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才思敏捷,才华横溢的少年王勃。让我们一起记住当中的千古名句:(生再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五、延伸:

像王勃这样的年少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哪些人?(孙中山、司马光等)

六、布置作业

1、欣赏《滕王阁序》

2、搜集有关王勃的资料

板书设计

拍案叫绝

少年王勃文思如泉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更长天一色。

奇才笔走如飞

胸有成竹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巩固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 抓住重点自然段,进一步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少年王勃》,谁能起来交流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指名交流,进一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二、 积累内化

1、 朗读背诵

引导学生背诵第三、四自然段。进一步感受秋景之壮美。学习作者利用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正反结合突出了人物的个性品质的写作方法。

2、复述练习

说一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3、看拼音写汉字,重点指导写:督、宴、序

三、 拓展延伸

交流搜集的有关王勃的资料

四、 巩固练习

1、听写句子:

书: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少年王勃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

2、情感目标:从本课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3、技能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讨论交流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体会赣江水天一色、霞鹜齐飞之壮观、秀美的景象,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准备

PPT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课 堂 拾 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出示课题:少年王勃要求齐读课题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王勃给了你的什么样的印象?

2、就连课文中的都督也忍不住要这样赞叹(出示句子:奇才!真是奇才!):引读奇才!真是奇才!

3、教师:什么叫奇才?

4、教师:王勃到底是什么样的奇才,让我们回到两千年前,重温王勃写作这两首诗的情景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这里你能体会到王勃是位奇才吗?

指导学生抓住听说请体会。

教师:少年王勃14岁就已经中得举人,名声远播,就连都督也忍不住要瞧瞧这毛头少年到底有没有才华。

三、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

1、请学生自由轻声读2、3、4小节,看看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是个奇才?

2、理解第二、三自然段: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王勃写文章时写得快?

(2)王勃为什么能在写文章的时候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是他以前就到过滕王阁吗?还是写这文章太简单了?他的文思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回答)出示: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

看来众人对当场写文章都感觉十分为难,难道这些来的人都是目不识丁的人?你说是些什么人?

对呀,来的不是才高八斗,至少也都是青年俊才,那他们怎么都不敢写,心里都在想什么?你能猜透他们的心思吗?

指导朗读

教师评价:那你能将体会到的客人们为难的神情给读出来吗?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众人的心态。

(3)当其他人在那儿你看我,我看你的时候,王勃却站在窗前凝望。他看到了什么?谁来把王勃看到的美景读一读?

(4)王勃站在窗前仅仅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的美景吗?如果只看不想会怎么样?

(5)正是因为王勃想好了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么样写,所以他提笔的时候才会(引读: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3、理解第四自然段:

(1)王勃写文章的时候速度特别快,那他写的文章到底好不好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2)拍案叫绝是什么意思?那你们也拍着桌子把都督夸奖王勃的话读一读!

(3)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写得非常好,尤其是哪一句让都督拍案叫绝?(学生回答并出示句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4)这两句话是滕王阁序中最出名的两句,至今人们还在传诵着。它所展现的美景就是刚才王勃站在窗前,凝望到的迷人的秋景。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再来细细体会一下这迷人的景色!

(5)如此美丽的奇景,使王勃的心中充满了创作的热情,当即就用这两句话把它描述下来了。(再出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齐读。)

(6)同学们,王勃写的文章令都督拍案叫绝,我们平时写的文章能让人拍案叫绝吗?为什么?

(7)王勃面朝着赣江美丽的景色是目不转睛地看,而我们平时看景色不注意观察,王勃看景物的时候是怎样的?(边看边想)

(8)这就是勤思考,我们要想像王勃写文章那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就需要我们平时多观察、勤思考!

4、让我们捧起书,带着对王勃的敬佩,带着对他的赞美,一起读读2、3、4小节。

四、教学第五小节

教师:于是(引读)王勃写的千古传诵名文。

1、你从哪个字词又体会了王勃的才气?板书:千古传诵

2、教师小结:王勃以14岁的.年龄,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挥毫泼墨,一挥而就,写成了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有名,即使两年后的今天依然广为传诵,王勃真是一位旷世奇才呀

五、背诵课文

1、同学们,王勃写的这篇千古传诵的文章中诗句描绘的景色,你们愿意来记记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两节。

2、让我们一起来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诗句描绘的情景永远记在心间。

六、拓展交流:

1、像王勃这样年少机敏的少年,你还知道哪些?

2、你觉得怎么才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些?

板书:

9

少年王勃

(奇才)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笔走如飞

拍案叫绝

千古传诵

齐读课题

学生1:他很了不起,因为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写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生2:很有才气、才华横溢、才思敏捷

齐读奇才!真是奇才!

生:难得一见、绝无仅有的人才

指名读第一节

生:从听说体会到王勃14岁就已经名声很大,连都督都想见见,所以课文中用了请字。

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相关的词语。

学生交流。(板书: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

文思如泉、笔走如飞。相机指导学生理解

不是,跟王勃一样至少有点名气的人。

生1:当场写,没有什么思考的时间,太难了。

生2要是写砸了,那不是叫这么多的人笑话吗?不要砸了自己的金子牌子,以后就不要在都督这边混了。

生3:大家心里都知道孟学士已经写好了文章,今天就是让孟学士出风头的,不要得罪都督,以后吃不了兜着走。

学生根据体会朗读

齐读

读句子。

学生回答,理解胸有成竹。

读句子

指名回答。(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

理解拍案叫绝。

感情朗读。

齐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齐读。

生:写好文章不仅要细心观察,还要会认真思考。

生:应该是平时读书多,知识丰富,刻苦学习

齐读2、3、4自然段。

生抓住千古传诵体会王勃的才气

学生自读自背

学生齐背

生:学生联系到《咏华山》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的寇准,《咏鹅》的骆宾王,书法家怀素,破陋习的少年孙中山,砸缸救人的司马光等等,

生:像王勃那样勤于思考,勤观察,敢于表现自己

少年王勃的教案 篇4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体会“水天一色”、“霞鹜齐飞”的美丽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奇”。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本设计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将读作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品赏课文。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长江发源于青海,沿途经过十多个省市后流入东海,其中有个省简称为“赣”,谁能说出它的全名?聪明的同学们可以猜想江西境内的长江我们可以称它为什么?(赣江)

2、在江西南昌市赣江边,有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的三大名楼之一的`藤王阁,(出示图片)唐初始建,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了。曾多次被毁重建,但因为一个少年的文章《藤王阁序》而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就是王勃,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板书课题,出示王勃图片)一千三百多年前的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14岁的王勃受阎都督之邀,写出了千古传颂的《滕王阁序》。

板书课题:9、少年王勃

注意多音字“少年 shao”

3、看课题,你最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引出:“王勃是一个怎样的人?”中心话题。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二、初读课文 读准字词

1、让我们来读课文了解王勃。

2、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

3、自由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尤其是比较长的句子)、读通课文。

4、检查自读情况:

A、用各种方式读一读:

南昌 藤王阁 都督 宴会 文章 野鸭 披着 灿烂 读 《藤王阁序》 才气 秋景 庆贺 胸有成竹 文思如泉 千古传诵

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及时正音。

C、再次默读全文。

三、紧扣才气 顺学而导

1、通过初读,谁能说说王勃是个怎样的人?(板书:“有才气”或者“奇才”)

2、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奇才?为什么称他是奇才?

3、诗文吟诵,图文对照,品读“奇才”。

(一)诗

1、板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指导“鹜”的书写)

2、看着黑板你能再把这句诗来读一读吗?

3、让我们一起来正确流利地读一读这句诗吧。

4、这句诗短短14个字,却写出了4种各有特色的景物:落霞、孤鹜、秋水、长天。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诗句,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6、短短14个字却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让我们带着刚才的感受一起吟诵这句诗吧!

(二)文

1、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这诗句意思的句子。

2、出示句子: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辉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自由读句子,注意把句子读正确。

②指读。

③再读句子,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④先说说你仿佛看到的情景,再带着你的想象来读句子。

(放眼望去,蓝的天,蓝的水,连在了一起,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了。)

(我感受到了,在你的心中澎湃着一股激情,你真想亲眼见一见这美景,是吧!请你再读一读,让我们再好好地欣赏一下。)

⑤还有不同的读法吗?

(烟波浩淼,一碧千里,多么美的景色,怎么看也看不够。轻轻地读,把它深深地藏在心间,细细地去回味。)

⑥这么美的景色,想看吗?静下心来,好好地欣赏一下。

(放课件)

⑦这眼前所看到的景色,与你刚才想象的一样吗?带着新的感受,我们再来用心地读一读。

⑧师生共读。

3、少年王勃用凝练的字词、奇妙的想象将这赣江美景浓缩成了一句千古传诵的名诗。出示【齐读】

4、在王勃的《腾王阁序》里像这样的名句还有很多。

5、难怪,当那位都督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指板书:“奇才!真是奇才!”

①什么叫拍案叫绝?(动作演示)

②谁来当一回都督,夸一夸王勃。

插叙:原本这位都督的女婿,也是一位学士,事先准备了一篇文章,打算在这次宴会上展示一下的,让别人写也只是客套话,这么短的时间,写出一篇好文章,确实很难,哪想,少年王勃不但写成了,还写得特别好,难怪都督要拍案叫绝。王勃让都督从很生气到很欣赏,的确靠的自己的才气。

四、小结本课 设置悬念

今天是诗文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我们通过诗文初步领略到了少年王勃的丰采,我也通过诗再一次感受了教学的快乐。课文还有哪些词句可以体现王勃真是个奇才呢?我们下节课继续研读。

五、拓展延伸 敬仰王勃

1、搜集并背诵王勃的名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

2、读有关王勃的故事。

少年王勃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俺们学习一篇人物故事。(板书:16少年王勃)

2、简介王勃

3、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一直到今天,人们还对这篇文章赞不绝口。王勃是怎样《滕王阁序》的呢?俺们学完课文就知道了。

二、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想一想: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非常有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南昌藤王阁都督宴会一篇秋景突然朗读邀请文章一起拍案叫绝《藤王阁序》千古传诵

2、讨论:你从哪个词可看出王勃写的《藤王阁序》非常有名?

3、理解“千古传诵”一词

四、学习第一、二节

王勃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成这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的呢?

1、自由读1、2 段

2、交流

(1)“探望”还可怎么说?

(2)简介《藤王阁》。学“阁”。理解:整修一新。

(3)都督为什么请王勃参与宴会/

(4)都督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人们的表示怎样?(齐读)

五、学习生字

六、指导写字

少年王勃的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少年王勃在腾王阁赴宴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腾王阁序》,显示了王勃的文思敏捷与才气横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四段。

3、体会赣江“水色一天,霞鹜齐飞”的`壮观、秀美的景色,感受少年王勃的才思敏捷,才华横溢。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江上的“水色一天,霞鹜齐飞”的壮观,感受少年王勃的文思敏捷和才华横溢。

难点:理解《腾王阁序》中诗句的意思。

教学策略:

让学生观察图,使学生身临其境有所感悟;联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咀嚼,体会意境。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情激趣。

1、同学们,你们学过王勃的诗吗?能背给大家听吗?他的诗写得怎么样?

2、读课题,今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写《腾王阁序》的。

二、导知明标。

三、导学获知。

1、借助拼音,学习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标出自然段。

3、指导学生观察图,弄清图意。

4、齐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5、同桌读生字,讨论识字方法。

6、师生交流识字方法,口头组词,理解字义。

7、齐读,指名读生字。

8、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9、齐读课文。

10、指导学生描写和书写生字。

四、检测评价。

1、指名认读生字。

2、齐读课文,说说诗句是描写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同学们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我们继续学习。

二、导知明标。

三、导学获知。

1、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2、小组讨论探究:王勃写《腾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是什么?

3、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①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段讲了什么?

② 示范读第二段,思考:当都督要客人写庆贺文章时,客人们的表现是什么?

③ 小组读第三段,讨论:当客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在干什么? b、观察图,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美景? c、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d、王勃看到什么美景?

④ 齐读第四段。思考:哪些词句表现王勃的文思敏捷?哪里看到诗写得好?

联系第四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意境。

⑤ 指名读第五段,这段讲了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5、练习背诵。

6、总结全文。

四、检测评价。

1、指名背诵

三、四段。

2、完成课后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