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精选3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诵读古文,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语言。
2、整体感知内容。
教学难点:
1、读准字音:曝、雨、夹、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方式:激趣——自学——交流——诵读——拓展——实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点燃兴趣 。( 讲述赵王欲伐燕的历史故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时期,各个诸侯纷争形成了许多国家,其中有齐、楚、燕、韩、赵、魏、秦实力较为强大,称之为战国七雄。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最强了。它总想一统天下,可一举吞并六国又不太可能,所以秦国只能等待机会。有一次,赵国和燕国闹了一点小矛盾,赵王为了出这口气,想出兵攻打燕国。燕王听说了,就委托当时著名的游说家苏代,去劝阻赵王出兵。苏代只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就使赵王打消了出兵的念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故事有这么大的力量,居然能制止一场战争呢?
大家粗略的浏览一下课文,说说课文给你什么初步印象?
(1)全文只有59个字,就起了这么大的作用,制止了一场战争,真是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啊。
(2)古文乍一看晦涩难懂,读起来也感觉拗口,可细研究起来你会深刻的感悟到他的精辟、内敛、精炼。
你们想让老师讲给你们听坐享其成,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把这个故事读懂呢?
只有拥有一颗勇于探索的心,才能发掘出一片片未曾涉足的领域。
二、 激励自学,探究文意
1、出示自学方法:
(1)读文:多读几遍古文,直到读得通顺流畅为止。(2)质疑:有不懂的地方标出来,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向组内同学请教。(3)理解:联系上下文,参考译文,弄懂这个故事的意思。
准备好了吗?那就开始我们的探索之旅吧!
2、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三、展示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1、检查朗读情况,适当指导。(正确、流利、停顿适当即可。)
同学们,想不想展示一下你们的探索成果啊?谁敢第一个站起来读?
评议:通顺、有感情、有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一条一条逐步增加难度)
个别读,个别读,个别读,后齐读。
2. 有谁把重点字的意思也弄明白了?谁能站起来给大家讲一讲?除了讲这个字的意思,还要讲一讲它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方、曝、箝、雨、得、禽。)
在字词理解方面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如果还有问题,要注意把它放回语言环境中去感悟,去理解。
3、讲故事以检查学生是否读懂。
哪个同学能把这个故事简单明白地讲给大家听吗?
(指出直译与意译。引导学生意译,感悟两者的直接与生动、传神。)
4、归纳条理。
后人从这个故事提炼出了一个成语,叫什么?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争。
为什么争?怎样争?争的结果如何?(师板书:渔翁得利。)
5、明理。
两千多年前,聪明的苏代就是给赵王讲了这个故事,巧妙地劝阻了赵王,免去了燕国的一场祸患。 你能体会到这个故事的言外之意吗?
这个故事在今天同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可以警示我们什么?(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板书:权衡得失。)
四、指导诵读,感受古文魅力。
古文学懂了学透了,这回咱们再来读,看谁既能读出古文的味道,又能读出鹬蚌相争的厉害劲儿。
我想找3名同学来分角色朗读,想选一名朗读最好的同学当旁白,再选一只厉害的鹬鸟,一只厉害的河蚌。咱班谁最厉害?(师根据学生的推荐指两人;教师当旁白,全体男生读鹬,全体女生读蚌。)
这回呀,要求提高了,自己扮演3个角色,应该用3种不同的语调来演3个人是不是啊。练习一下,最好能背下来。
谁能做到有感情地背诵?举手的同学把书合上,站起来一齐背诵。
五、总结、拓展:
西汉的刘向专门把战国时候劝说君王将士的高招编成一部书,叫《战国策》。《战国策》一共有33篇。我们以前学过的成语《惊弓之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都出自这部书。
今天,同学们通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得利的故事,知道了做事要权衡得失。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懂得了怎样学习古文。如果通过学习,大家更愿意读古文了,那老师就太高兴了!
六、作业:
1、给文中的鹬、蚌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局。(相争则死;相助则生)
2、搜集古文,运用学法,感受快乐。
板书:
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
权衡利弊
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是一篇文言文寓言故事。这则寓言通过描述鹬和蚌相互争斗,两败俱伤,最后让渔翁得利的故事揭示了双方争利、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反而使第三者得利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课文穿插到苏代劝阻赵王出兵的故事之中,旨在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伊始我用故事导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效果,将孩子们的目光、思绪吸引过来。后在学法提示下鼓励孩子们自学研究,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引导学生诵读、自学古文。接着鼓励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成功快乐。 学生读古文要入情入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情感和文字本身产生共鸣。鼓励他们背诵,积累优秀的古诗文。后再进行拓展实践,培养学生学古文的能力。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6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书读好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教师要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2.语文教学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前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并学习正确的运用语言。并注重引导学生想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二﹑教学背景
1.教学内容分析:
《鹬蚌相争》讲的是河蚌刚刚张开蚌壳晒太阳,一只鹬看见了,就用嘴啄住了它的肉, 蚌紧紧夹住了鹬的嘴。它们双方互不相让,谁也不肯放开谁,结果一起被渔人捉去了。这则寓言生动地说明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2.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
3.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学生事先查找鹬和蚌的相关资料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并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2.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3.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展开想象表演故事。
教学重点: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懂得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鹬和蚌的图片)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了解鹬和蚌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就鹬和蚌的外形和生活习性两方面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鹬和蚌的图片,了解两种动物的外形特点,交流课外资料,了解鹬和蚌的生活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3.谈话:这节课我们就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
(二)了解故事内容,理解寓意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读一读:鹬蚌相争 毫不示弱 啄 夹
啄、夹各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文,思考: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4.请学生按提示说一说:
河蚌刚张开壳晒太阳,鹬( ),蚌( ),双方( ),结果( )。
(课件逐步呈现每一步)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请学生说一说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二)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默读课文,思考:(1)鹬和蚌为什么会争斗起来呢?
(2)它们是怎么争斗的呢?
(指答读文)
2.展示课件:鹬蚌相争时的对话内容的文字片
3.指导学生朗读
(1)问:鹬被蚌紧紧夹住了,如果你就是这只鹬,你会怎么想?
追问:你要是这只鹬,你会怎么生气地说?
感悟,有语气朗读
(2)问:鹬这样生气,蚌害怕吗?它表现得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知道的?
(毫不示弱)
(3)帮助学生理解“毫不示弱”
提问:“毫不示弱”你怎么理解?
(生说说自己的理解,师小结:“毫不示弱”表示一点儿不比对方弱。)
[设计意图:实现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义的目标,为造句做准备。]
(4)指导造句
“毫不示弱”用到什么地方比较合适呢?
试着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5)指导:你要是这只蚌,你会怎么毫不示弱地说?
(6)分角色朗读,同桌互读。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出鹬“生气”和蚌“毫不示弱”的不同语气,使他们初步体会双方“互不相让”的态度。]
4.鹬和蚌谁也不肯放开谁,谁也不肯让着谁,双方互不相让,结果怎样呢?(被渔夫捉去了。)
5.请学生戴上鹬和蚌的头饰进行表演。
[设计意图:再现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本剧表演,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鹬和蚌此时的心情,为揭示寓意做铺垫。]
三)回归整体,揭示寓意。
1..展示课件:鹬蚌相争的完整动画片。
[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对故事有个完整的了解。]
2.指名分角色朗读全文,请学生思考:鹬和蚌为什么会一起被渔夫捉去了?你认为鹬和蚌怎样做就可以不被渔夫捉去?
3.讨论: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利用动画把教学活动推向高潮,朗读全文,使学生的.认识与课堂教学具有完整性。最后揭示出寓意,懂得互相谦让的重要性。]
(三)练习
同桌互相演一演“鹬蚌相争”的故事。
(四)小结:学完课文,谈谈体会。
(五)作业
1.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再去搜集一些其他的寓言故事,读一读,体会它蕴含的道理。
板书设计:
鹬蚌相争
鹬——啄 (生气)
互不相让——>被捉
蚌——夹 (毫不示弱)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我理解了( )等词语的意思。[评价要点:啄 夹 毫不示弱 互不相让等词意的理解]
2.我会用“毫不示弱”说一句意思完整的话。
3.我能讲述故事的内容,知道了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是因为( )。
4.通过学习我知道“鹬蚌相争”的故事告诉了我们( )的道理。
[注:每项评价内容都分为“优秀﹑良好﹑达标”三个等级。]
(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本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表演课本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指导学生充分地朗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逐步理解寓意,懂得道理;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的境界。
六﹑本节课设计亮点:
《鹬蚌相争》是一篇寓言故事,它用一个小故事生动地说明了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的道理。故事虽小,道理深刻。我认为自己在此次教学设计中以下两方面做得不错:
1.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教学内容声情并茂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激发学生动脑、动口、动情,全身心地参与学习过程,使他们乐在其中,学得自主、有效。
2. 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研读,调动学生的认知、想象和情感,细细揣摩、体味,不断深化对文本主题的认识,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则文言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懂得“通假字”的含义。了解文言文中一些特有的虚词、代词。明确汉语中的古今意义的不同。
2、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3、有感情地诵读文言文,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读准字音:曝、雨、箝、喙、即。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
2、正确理解“方、曝、箝、雨、得、禽”的意思,为正确理解古文意思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积累语言,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培养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情景渲染:(出示课件:视频)。回溯中华悠远的历史长河,两千多年前有一个群雄并起、烽火连天的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征战不断,百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中,最强大的秦国对其他六国虎视眈眈,而六国间因为一些小矛盾而大兴刀兵。有一次,赵王因故对燕国不满,欲兴兵讨伐。燕王委托辩士苏代去赵国游说。
2、出示原文、播放课文录音。
3、认识“鹬”“蚌”,引出课题。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段文言文,采用你喜欢的'方式去明确字音,一直将文句读到通顺、流利为止。
3、指名读、教师正音。
三、精读古文,加深理解。
1、老师从这篇简洁的文字中,提炼出了五个表示动作的词语。它们是:(出示课件:曝、啄、箝、舍、禽。)
2、齐读。
3、这五个词在文中分别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联系句子,(出示课件)结合译文来理解。然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五句话。
5、请同学们结合这五个动词简单叙述这个小故。
6、逐句理解五个词意以及五个句意。重点强调:“曝”“方”“箝”“喙”“其”“而”“者”“禽”“舍”“之”。
四、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1、造成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当初他们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它们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
2、自由朗读。
3、指导朗读“鹬”的话:
A、“鹬”的话是什么意思?
B、它气急败坏的说();它咬牙切齿的说();它火冒三丈的说()。
4、指导朗读“蚌”的话:
A、“蚌”的话是什么意思?
B、它暴跳如雷的说();它气势汹汹的说();他怒气冲天的说:()
5、分角色练读。
6、齐读全文。
7、此时此刻,鹬和蚌都落入了渔夫的手中,他们的心里做何感想?指名回答。
8、同桌讨论:为什么它们宁可“两败俱伤”也“互不相让”?(教师板书)指名回答。
9、小结:它们只想着自己所拥有的有利条件,而没有想到自己也处于死亡的边缘。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必然是(两败俱伤)最终(渔翁得利)。(板书:渔翁得利。)
10、教师小结,画出箭头,完成板书。
11、配乐朗读。
12、全体起立,配乐背诵这则文言文。
五、总结全文,揭示寓意。
1、听了这则小故事,此时的赵王会怎么想?(出示七国图)。于是!(出示原文)(王曰:---)
2、教师小结战国时期辩士的才华同时展示寓言的魅力。
3、请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体会。
4、今天学习了这一课,希望同学们能牢记鹬蚌相争所揭示的道理。我们要对这些人说:(指名说)。
5、出示寓意。齐读寓意。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这个故事被西汉的文学家刘向收录在《战国策》中。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战国策》一书,它对我们的思想、行为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