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说课稿
此篇文章将相和说课稿(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将相和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10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个历史故事,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博大胸怀。文中的三个小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且各有中心,又密切联系,合起来又成来一个完整的故事。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思想广博深刻,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和文字感染力。
本课是安排在讲读课文《草船借箭》之后,学生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拘于本课教材的结构安排别具匠心,比上一课复杂了一点,所以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深入,为下单元“前后照应,首尾连贯”作铺垫。以至我仍把“抓住重点练习段,理解课文内容,疏理条理,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立足“教材特点”及新大纲精神和学生实际,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弄懂每个故事各自的内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会文章的感情,培养学生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这一教学目标,把基础性目标与发展性目标有机融合,既体现词句训练(理论依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补充。)
【说教法】
(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引探法。)
根据本文篇幅长,结构独特,但故事趣味性强等特点,我决定在强调预习的基础上采用“变序导读法”、“举一反三法”和“引探法”有机结合。
变序导读法,即不按照文章结构的顺序去逐段进行讲读与分析,而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维支撑点,(本文便是造成将相不和的根源点,造成将相和好的是“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入手,追根溯源,寻清前因,达到读懂课文进行语文训练的目的。
举一反三法,既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迁移方法,因为这三个小故事独立成段,结合相似,可以“举一隅”而使学生“以三隅反”,省时高效。
(如果一个个都讲出来,不仅影响进度,浪费时间,还会使学生养成学习不假思索的习惯,丧失独立工作的能力。)
引探法,教师根据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在探究中提出的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比如对蔺相如品质的探讨文章更强调哪一种品质?你认为廉颇的品质好不好?好在哪里?
【说学法】
学生到了高年级,大纲对他们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所以,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巩固“圈点批注法”和“浏览法”,着重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的方法。
【说教学程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的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这节课我尽量减少提问,把腾出来的时间用在指导读书、感情和积累之上”。我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从题入手,初读课文,找出将相不和的思想根源及外部原因,重点导读“完璧归赵”,并小结学法。
第二课时:
1、通过学法的'迁移引导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继续探讨将相不和的外部原因。
2、通过总结概括人物品质,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现以第一课时为例说说教学程序。
一、从题入手,提契全文
揭题:将相和。(板书)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课题中的“将”、“相”分别指出谁?“和”又是什么意思。本提问的目的是:
1、检查学生的预习。
2、突出“题眼”和“字”,因为“和”字是本文的神之所在,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和”字的意思可借助体态语言,用手由外向内合拢的姿势助解,既避免了生硬的定义,又为故事的结局作象征性的提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和”就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文中哪能个段落、哪个地方写到了造成两人“不和”的思想方面的'原因。
(从课文题目迅速切入课文内容,以达到长课短教的目的,用浏览的方式,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初步了解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为下面将围绕“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一问题的展开找到了“思维点”。)
2、轻声快速地再读课文,看课文的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
(第二次读书,理清了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
板书: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三、导读“完璧归赵”,归纳学法
1、幻灯出示导读提纲:
⑴“完”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当时赵王和大臣们表现怎样?(了解当时的情况)
⑵蔺相如是怎样接受任务的?他是怎样同秦王作斗争的?结果怎样?(边读边想边动笔图画,并定上自己的看法)
⑶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
2、学生讨论交流(要求画出词句,写上自己的体会)。
3、师生交流:
第2个问题:
⑴接受任务采用对比法,既把赵王的着急与大臣的为难失态与蔺相如的坚定勇敢的句子拿出来读。(指导朗读)
⑵秦王捧壁细节我采用了设计“替换词语”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秦王的失信。
例:秦王双手捧住壁,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请把这里的“绝口不提”换上别的同义词。)
⑶蔺相如临危不惧,欲人壁同毁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朗读→评议朗读→组织试读,在读中体会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这样教学过程着眼于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也使人物的形象鲜活起来。
第三个问题是在前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教师又抓紧主线,紧紧围绕“和”与“不和”展开教学。做到有张有弛。
4、引导学生领悟:
刚才我们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了蔺相如凭自己的机智勇敢,(板书)做到完璧归赵,我们是怎么学习这一段?(归纳出三个步骤──即导读提纲)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用学过的方法,自学“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在教学方法上,我特别强调抓住“和”字提契全文。这样,前两个故事就不再是孤立的而应看作造成“不和”的外部原因。三个故事不再各自为政,而是前后联系,环环相扣。这一教学过程对基本功进行扎实的训练。突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同时渗透学习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式。
【说板书】
这一板书与教学过程抓住“和”与“不和”探究相一致,暗示前因后果,突出教学的重点,又为下一节的总结作铺垫。
将相和
↓
蔺相如→完璧归赵→不和
(机智勇敢)
↑爱渑池之会
↓国↓
廉颇→负荆请罪(知错就改)→和
将相和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六组课文《将相和》的第一课时。
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将相和》这篇课文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文以战国时期为大背景,以蔺相如的言行活动为主要线索,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爱国的高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从而告诉人们“和”的重要性。
其次,再来说说教法与学法。
鉴于《将相和》这篇课文的脉络和主题都很清晰,结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课程目标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一理论,我决定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表演的方式,训练学生表演的能力和理解故事情节;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与探索,帮助学生理清完璧归赵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感受人物形象,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引导学生抓住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充分感受蔺相如机智勇敢的形象,
为了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在课堂教学中将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原则,采用“品读词句”“以读为主”等语文学习方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下面就着重来谈谈我的具体教学思路。
整堂课我分成四大环节,即“介绍历史背景”、“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和“品读完璧归赵”以及“课堂小结。”
一、介绍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为了让学生激发兴趣,我结合战国地图简单介绍历史背景,使学生了解秦国的强大和赵国的弱小。由此引出将相和这个有名的历史故事。
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借助揭示课题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二、检查学生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预习情况看学生是否了解了将相和的大体内容,使学生学会预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成功的预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自学书本知识,而预习的效果如何又直接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三、品读蔺相如
为了帮助学生弄明白这一问题,我将课堂充分放手交给学生,具体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蔺相如“勇敢、机智”,放手让学生去抓文中关键的语句,并通过“有感情地读”来体会蔺相如的人格特点。
1、一品蔺相如的“勇敢”
当蔺相如看到秦王并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时,他就理直气壮地说了这么一段话:“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其中的“撞”字就是一个很好的抓点,这一“撞”,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通过表演使学生理解作者用词准确和蔺相如的勇敢。
2、二品蔺相如的“机智”
可以抓住“看”体会蔺相如能察言观色,准确地揣摩人的心理,他采用“金蝉脱壳”之计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拿了过来;接着紧扣“理直气壮”,让学生去读、去演,读演结合,感受蔺相如的智中有勇;接着通过引导,让学生了解蔺相如相继采用“缓兵之计”明着是要秦王举行授城仪式,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故意拖延时间送璧回国,从而深切地体会蔺相如勇中有谋。
3、总结学法,即让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和抓重点段、重点句、重点词的方法学习长篇文章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利用秦王没有得到和氏璧而不会善罢甘休,还会想什么点子侮辱赵王?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留下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总而言之,这堂课我之所以如此设计,是为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努力做《语文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严格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形成立体式的目标体系,达到在“立言”的基础上“立人”的目的。
2、努力做到“以读为主”,我觉得“读”永远是最好的语文实践。读字,读词,读句……读文化!在这一节课中,我始终没有忘记这一点。这就是我的设计思路,谢谢大家!
将相和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将相和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将相和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将相和》。本组的主题是“中国古典名著之旅”,《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巧妙的运用过渡句来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得整篇文章脉络清晰,通过描绘人物言行,刻画了蔺相如不畏强暴、有勇有谋和廉颇知错能改的人物形象,讴歌了他们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
根据单元主题,依据本篇课文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设置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
3、引导学生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中得到情感的熏陶
由以上教学目标,分析学情,我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言行中品味其美好的品质。教学难点确定为:正确评价廉颇,体会他与蔺相如不和的原因,以及勇于改过的品质。
一、说教法、学法
高效课堂旨在让学生学有所获。因此,我重点由题目入手,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成“绝对孤立”,我抓住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是否正确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等描写进行体会,采用“析句品读、读写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进。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顾全大局”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二、说教学流程
基于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了谈话中初悟形象——默读中感悟形象——交流中深悟形象——延伸中拓展形象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 谈话中初悟形象
我首先围绕课题,结合三个故事小标题,把“将相和”三个字变成一个表达完整的句子。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内容,自然进入文本,初悟人物形象。然后,我将直戳矛盾焦点,引导学生找出将相不和的原因,引发学生思考,形成探究主题: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正确吗?使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矛盾点展开。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又做到了层层深入、主线鲜明、重点突出。
第二个环节 默读中感悟形象
《新课程》倡导给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在这一环节中,首先回顾,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进而引导学生在静心读书中运用这种方法展开对前两个故事的探究。
第三个环节 交流中深悟形象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语理事长崔峦先生也再三强调:与阅读分析式教学说再见,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一定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重点放在学习语文的实践运用上,不要在学生已经理解的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结。做到学生读懂的不讲,学生读不懂的讲其所当讲。在备课中我反复琢磨,依据学生实际预设三个教学难点。
第一处“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学生结合蔺相如临危受命的背景很容易体会出他的勇敢,但对于蔺相如谋略的认识会很肤浅,因此,在交流这句话时,我把教学难点锁定在两个“如果”上,引导学生体会蔺相如是从两方面估计了事态的发展,然后引发学生想象他是怎么说的,相信这样蔺相如有勇有谋、胸有成竹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学生掷地有声地朗读便能水到渠成了。
第二个教学难点是“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的教学,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只是理解了蔺相如敢于直面秦王,与其展开殊死搏斗的勇敢,但对于蔺相如抓住秦王的弱点装样子吓唬秦王以使人璧两全的计谋理解不到位。于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蔺相如勇敢的表层认识后,抛出一个挑战性问题:蔺相如到底是真撞还是假撞?同时组织正反方辩论。相信,辩论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语言、吸收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理解蔺相如谋略的难点便会不攻自破。
第三个难点,教学“他走到秦王面前逼赵王击缶……。”一句时,学生通过字面对蔺相如的勇敢易于感受到,但我并没有局限于此,教学中,我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补充史记原文“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chì)之,左右皆靡(mǐ),于是秦王不怿(yì),为一击缶。”蔺相如怒发冲冠,离秦王只有五步远,他要用自己颈项里的血血溅秦王。古人认为,颈血溅身是非常不吉利的,这使得秦王左右的侍从拔刀相间,而蔺相如两眼瞪得如铜铃般大小。大喝一声,谁敢上前。使得他们直后退,最后秦王不得不为赵王击了一下缶。通过这一补充学生不禁深切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还会更加深入了解到蔺相如的无畏、大义凛然。资料的补充不但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语言活动中初步了解了古人古文,而且对蔺相如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和提升了。
在前两个故事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次出示廉颇对蔺相如的评价。进一步印证廉颇对蔺相如存在误解。相信这样抓难点——悟全篇——学写法的教学,不但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内容,感悟了人物的性格,学到了表达方法,而且实现了长文短教,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第四个环节 延伸中拓展形象
崔峦先生还曾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我设计一个小练笔,引导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方法进行补白。目的有两个,1让学生外化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2做到正确评价廉颇突破难点。
作业设计:
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温儒敏教授曾撰文说:学生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是发展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阅读才能不断促进学生精神成长,完善人格。因此我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以介绍耳熟能详的史记人物,开展名著之旅,从而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形成新的阅读体验另外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A阅读名著B充实练笔内容
三、说板书设计
板书:
将相和
相:不畏强暴 有勇有谋 顾全大局
将:百战百胜 勇于改过
板书设计展现人物形象。简洁明晰。
将相和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将相和》是一个流传千年的动人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要如列传》改写的,被选入12册第三单元,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写出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不和好的发生,发展过程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为国家利益顾全大局的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能改的爱国精神。
三个故事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即第一个故事是第二个故事的起因,前两个故事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结果。第三个故事又是第一、二个故事的结果。如果把这三个故事看成一个整体,课文的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又是整个故事的起因。
纵观全文蔺相如“完璧归赵”,不辱使命,在“渑池之会”为捍卫国家尊严不惜以死相拼,面对廉频的羞辱而忍辱负重以及后来廉频的“负荆请罪”,这些“豪举”的产生都源于“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这一思想基础。古人云“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式下,《将相和》这个故事无疑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
A类目标
1、掌握璧、诺、瑟、怯、缶、拒、卿7个字的音形义。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诸位、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类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个故事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2、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进一步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理解课文,概括特点的读书方法。
C类目标:
1、懂的“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从小培养热爱祖国、团结协作的品质。
2、体会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品析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和廉频忠于国家、顾全大局的高尚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四、说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思维不够灵活。
五、说预习作业的布置
1、正确朗读课文,认识课文的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找找有关《将相和》的图书或戏曲片看一看。
3、把课文读两遍,说说“将”“相”各指谁?并分别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三个故事。并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抓题眼,带动对整篇课文的阅读。为了避免将三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教程“绝对孤立”,我将视觉投向课题中的“和”字,有“和”必有“不和”,将矛盾的焦点聚焦到蔺相如所说的“话”上。在教学中紧紧扣住蔺相如的言行,采用“读议结合、读演结合、读写结合”的方法,逐层推进。在读中展开对话过程,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力求把蔺相如这一人物形象定格在学生眼前,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思想植根于学生心中。
学法:
读议结合、读演结合。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七、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是检查学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读的熟练程度及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下面主要说第二课时的过程: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完成B类教学目标1,需要时间大约10分钟。
1、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设计意图】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涵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些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的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
【设计意图】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主要完成B类目标2和3,约需15分钟,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的.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频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题。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频、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这一环节主要完成B类目标1,约需5分钟。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频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你觉得本课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八、说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频 和 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
板书设计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展现文章脉络和故事之间的因果关系,简洁明晰。
将相和说课稿 篇5
一、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材六年制第11课《将相和》。
二、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12册教材第四组“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这一重点训练项目中的课文。《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一篇历史故事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廉颇知错就改以及他们两人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协作的品质。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密相关。文章篇幅较长,语言简练,人物个性鲜明。根据教学大纲、教材编排意图、课文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作以下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一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二是学习掌握“廉颇、璧、侮辱”等7个词语。
2、操作目标:一是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二是品味“完璧归赵、绝口不提、理亏、示弱、能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三是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四是复述“负荆请罪”的故事;五是弄清第一自然段和下面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六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教学重点:
1、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语感及其它语文能力。
2、借助课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各段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情趣、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具准备:借助挂图、投影仪、课本剧等辅助教学。
三、教学程序:
(一)、设疑导入,整体感知
教师出示课题《将相和》,通过预习让学生了解:
1、课题中的“将”指谁?(相机教学生字“廉颇”)“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教师介绍时代背景。让学生围绕课题,提一些问题。这一设计的依据有三条:1、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如何。2、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训练学生质疑、表达的能力。3、是突出题眼“和”字,使整篇课文的教学有所依傍。如果把课文视作一个圆球,是球就必定有球心,有了“球心”,课文这一“球体”必定会对它保持向心力。课题中的“和”字就是本篇课文的“神”之所在,就是“球心”,抓住它可使全文神聚,让三个故事最终说明一个道理。
2、教师提示是“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3、让学生再读课文,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并请学生上台板书小标题,思考课文哪些部分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负荆请罪”则是写了两人如何从“不和”到“和”的过程)再根据小标题,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练说。这一设计的目的是:第二次读书,把书读通,理清课文的思路,将课文的三个故事作为一个事件来对待,树立联系地看问题的观念。
(二)、读议悟法,举一反三
这一环节分三步进行。
1、读议悟法。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首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完璧归赵”部分,突出以“骗”对“骗”,再指导学生用“~~~~”和“——”划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接着,交流从中读懂了什么,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品质。最后讨论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如学生提出:“蔺相如是真的要撞柱子,还是故意吓唬秦王呢?为什么?”这个问题必须通过认真读书,联系上下文,积极动脑思考,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蔺相如既不是一定要撞柱子,也不是单纯地吓唬秦王,他是见机行事。如果秦王因爱玉而妥协,他就不撞;如果秦王一切都不顾,派人抢玉,他就会真的撞柱而死,让头颅与玉俱碎。这既能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又能反映出他的机智。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得,诱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争论,不追求统一、标准的答案,让学生谈出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阅读体验,点燃那种充满灵气的思维火花,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保证。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方法,读文、圈划、领悟、质疑,总结了学法,为以下放手自学作好了铺垫。
2、半扶半放。抓住“逼”字按照以上学习方法学习“渑池之会”,突出以“逼”制强。讨论:廉颇说得有无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学习围绕“和”与“不和”展开讨论,始终不脱离这一主线。在自学汇报及师生评议过程中,重点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领悟。
(1)、渑池会上,赵王和秦王分出了胜负,还是打成了平局?
(2)、这一功劳应归功于谁?指导学生加强朗读,并配以一定的表演以烘托气氛。这一设计让学生把书读懂,前两个故事写蔺相如因有功而升官,本是应该的',却成了两人不和的外部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高潮蓄势。
3、自学交流。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突出以“避”对“傲”。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自学“负荆请罪”部分,并质疑问难。再结合课文插图,四人共同商议,廉颇、蔺相如会各说些什么?请几组学生上台表演两人的对话。既填补了课文的空白,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以上的教学,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文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本,以读书为主,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主读”,让学生“自觉读”,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自能阅读,做阅读的主人。
(三)、深究课题,突破重点
三个小故事中,哪个集中写了将相和好?为什么还写另两个故事?通过深究课题使学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这样设计,旨在进一步夯实重点训练项目。再读课文,让学生把书读好。
(四)、总结评价,课外延伸
1、学完全文,四人小组讨论:你对蔺相如、廉颇有什么认识?你最大的收获和体会是什么?
2、课外作业: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排练课本剧。这一设计的依据是:以课堂为中心,横向拓展,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符合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正如曹禺所说:“学生演戏里的人,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想象和表演的能力,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
附:板书设计:
将——————————相
廉颇和蔺相如
(知错就改)(爱国)(顾全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