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蝉》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蝉》教学反思 篇1
《螳螂捕蝉》的课文内容并不复杂,成语的理解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而螳螂捕蝉和吴国攻打楚国的相似之处,学生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那么我们课上呈现怎样的训练呢?第一处的点拨出现在“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这个环节中。学生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出发,都说到了少年以讲故事地方式劝说吴王,很巧妙。
文中还有哪些细节也能看出少年计谋的巧妙呢?学生必须细读文本才能找到。对话的地点在花园,时间在早晨,手中的弹弓和身上的露水,无不看出少年的用心良苦和精心谋划。恰当的时间和煞费苦心的道具准备,都是为了引到“螳螂捕蝉”的话题。只要吴王发现少年,问到弹弓,少年对成功劝说吴王就有了十足的.把握。
在讨论“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的话题讨论中,学生对于少年的足智多谋印象深刻,但也仅此而已。我进行了第二次点拨:“少年就一定会劝说成功吗?如果不成功,让吴王看出了他的用心后结果会怎样?”少年其实是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劝谏的。“少年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少年其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非常爱国的人呀!至此,少年的形象已经立体饱满起来,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又深了一层。
《蝉》教学反思 篇2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少年劝阻之“妙”,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一、引起疑趣,发现其妙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的“因”与“果”,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看看吴王想攻打楚国,开始态度如何?最后怎么样了?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引导。这里,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疑点以引起注意,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
二、转换角色,感受其妙
在激起学生探究少年劝阻“妙在何处”时,我再让学生读课文,感到少年讲的故事很妙,并启发学生通过生生朗读、师生朗读、分角色表演等方式把故事表现出来。学生以演促读,以读促理解,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互相协作的氛围。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层层深入。
三、复述故事,表现其妙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内化“理解”,通过复述表现“感受”。我在作业部分就布置了这样一题,让学生通过内化吸收,进行行动的复述,把少年劝的妙处表现出来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运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又可以内化文中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综合的言语表达能力。
,
《蝉》教学反思 篇3
《黄昏的蝉》一文有太多可挖掘的点,什么才是给学的什么才是学生需要的平日的教学我们往往什么都想教给学生,"贪多务广"是学不好语文的。所谓"舍得"便是有"舍"才有"得",这大概便是"简单"智慧的诠释吧!这篇课文着眼点应是结合课内外知识思考蝉的一生,体会蝉歌唱生命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二课时的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蝉的知识:发音,蜕变,产卵,生命过程,那部分给予我们生命的启示板书:生命的过程,接下来重点学习蝉生命过程的段落展开学习。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猜想,在读中感动。学生通过读感受蝉生命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度过的,学生有的感到蝉的耐性,蝉的坚持,蝉的孤独。
然而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引导学生学习林清玄的《知了》,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层面不再简单的理解地下的生活,从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蝉》教学反思 篇4
在备课过程中,我考虑到学习古诗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课上先讲述了学期古诗文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生疏。
在备课过程中,我还考虑到螳螂捕蝉与打仗的联系,如果老师只运用语言去描述,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张地形图,使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明白了文章要说明的道理:考虑问题要周全,同时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轻人)的特点: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难点得到解决。
在讲课过程中我还注重朗读的指导,教给学生朗读古诗文的方法,并运用多种方法读课文,从而激发学生朗读古文的兴趣。
《蝉》教学反思 篇5
xxxx年3月14日星期一下午第一节,我们班开展了“同读《螳螂捕蝉》的故事谈谈感受”的主题活动。
3月10日星期四上午第二节和第三节课,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的王琴玉老师给我们学校的六(6)班同学上了《螳螂捕蝉》这节课,听了王老师的课,让我感触颇深,王老师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扣课文及课后习题,紧抓读、练、说、背、写。王老师的幽默,语言充满童趣,让学生喜欢,学生上了一个课时,还想让王老师再上下去把课文上完。
3月11日星期五上午第四节课,听了王老师精彩的课,我也想给我们的同学读了这篇故事。我事先找到了《螳螂捕蝉》的古文、译文以及故事,课堂上组织学生读,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小练笔本上。
3月14日星期一下午第一节课就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同时由一组学生来主持,分别从故事内容的概括和读故事的感受这两个方面来谈,小组先讨论,可以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也可以评论故事中的人物,还可以品评故事的语言等等,小组长负责组织,组内每个同学都要进行发言,组内写字漂亮的同学负责整理和记录,组内画画好的同学负责配上图画和花边,其他同学要把小组讨论发言时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写在日记本上。
最后再请小组代表来发言,请小练笔上读书感受写得好的同学上来展示,请日记本活动感受写得好的同学也上来展示。
《蝉》教学反思 篇6
《螳螂捕蝉》的故事由西汉刘向编撰的《说苑正谏》中的《吴王欲伐荆》改编而来,讲的是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劝说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等到开始深入研读文本,才发现麻烦大了:这篇课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寓言故事!
课文中少年讲的螳螂捕蝉的故事是个寓言,但整篇文章其实是个故事,其结构类似于“文包诗”,螳螂捕蝉只是“故事里的故事”。可是教参里面很明确地说它就是一篇寓言,查了相关资料,也都说是寓言。到底是故事还是寓言?这个问题令我非常纠结。因为不同的文体,采取的教学策略是不同的。后来我想,编者把这样一篇故事放在六年级下学期,应该是有意图的。小学阶段学过的很多寓言故事,学生对于寓言的特征已经比较了解了,这个故事安排在这里,更多关注的可能是寓言的运用。当然,这篇课文中少年的高明不仅仅在于寓言的使用,但我的着眼点最后还是落在了寓言上,确定的基本教学思路是学寓言,用寓言。
基于这个想法,第一次试教时我把寓言故事拎出来单独讲。按照寓言的一般教学思路,读故事,明道理。然后讨论少年为什么要用这个寓言来劝吴王。结果发现,这样的教学实际上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原本精彩的故事变成了枯燥的分析,试教的效果也非常糟糕。后来,我调整了教学思路,把寓言放在故事中,重点讨论两个问题:一是少年为什么选用这个故事来劝吴王?力求在把寓言的文体特点不着痕迹地融入到故事的教学中去;二是少年为了用好这个故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这个问题着眼让学生体悟于少年劝说的巧妙,同时我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少年的一举一动和讲寓言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选择清晨,手拿弹弓,都是为了给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为让吴王相信这个故事做好铺垫。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我还是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采用了自读、讨论、交流的方式。通过问题的引领,让学生自读自悟。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设计了“少年,你的心思我来猜”的课堂情境对话。最后再让学生为吴王设计讲话稿,让他们将所学运用到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