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儿歌教案
此篇文章元宵节儿歌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元宵节儿歌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体验元宵节的快乐,让幼儿了解正月十五吃元宵这一民间习俗。
了解乐曲的性质,感受闽南歌谣的诙谐有趣,体验参与活动的愉快心情。
培养幼儿对民族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情感。
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理解相关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歌曲录音带,卖汤圆的情景录象、图画纸、水彩笔、卖汤圆的道具、进行相应的环境布置。
活动过程:
1、律动《喜洋洋》:幼儿根据欢快的音乐做相应的动作。
2、结合拍手游戏引导幼儿有节奏地朗读闽南童谣《天黑黑》,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3、幼儿观看录象,感受卖汤圆的活动过程,引入欣赏活动。
提问:你在录象里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你们是怎么买汤圆的?我们闽南有一首歌是唱卖汤圆的,歌名就叫《卖汤圆》。
4、欣赏感受音乐:
(1)完整倾听音乐,初步感受音乐的性质。
提问:你听了音乐有什么感觉?(好听、热闹、有趣)
(2)引导幼儿边听音乐边随意做表示高兴的动作。
(3)再次完整欣赏音乐,让幼儿进一步感受音乐活泼、生动的情绪,并运用相应的线条色彩来表现。
提问:这首歌的旋律节奏让你有什么感觉?
(4)展示个别幼儿的线条,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感受:
提问:你为什么用这种线条、色彩来表现?
(5)结合卖汤圆的录象再次完整欣赏音乐,理解音乐表达的内容。
提问:卖汤圆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快乐、
高兴)你还知道我们闽南有哪些小吃吗?(粽子、海砺煎、线面糊)
5、播放背景音乐《卖汤圆》,幼儿借助道具自由表现,活动自然结束。
6、活动延伸:在游戏区玩卖汤圆的游戏。
元宵节儿歌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回忆包元宵的情景,做出相应的动作。
2、探索用不同力度表现揉面(重)与搓元宵(轻)的动作,并能在音乐伴奏下有节奏地做出动作。
3、体验欢乐、热闹的节日气氛和劳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做元宵的经验。
2、熟悉《做元宵》歌曲。
3、将板凳围成“u”字型坐。
4、《卖汤圆》歌曲。
三、活动过程:
1、利用《卖汤圆》歌曲,激发幼儿对做元宵的'兴趣。
2、与幼儿一起讨论做元宵的步骤和过程,丰富感性经验。
3、引导幼儿欣赏歌曲,充分感受乐曲欢快的情绪,并回忆包元宵的情景,做出相应动作,教师将动作加以提炼,并用语言辅助,如“用力揉”、“轻轻搓”、“数一数”、“真高兴”。
4、教师随幼儿一起做动作,启发幼儿探索用不同力度表现揉面(重)与搓元宵(轻)的动作并能在音乐伴奏下有节奏地做出动作。“数元宵”和“表示高兴”的动作可让幼儿自由创编并做出,鼓励幼儿相互学习。
四、活动总结:
幼儿开展“闹元宵”庆祝会,幼儿分为集体、小组或个别表演这个律动,并品尝元宵体验欢乐,热闹的节日气氛。
元宵节儿歌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习俗,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氛围。
2、通过学习元宵节儿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喜爱和尊重之情。
二、教学内容
1、元宵节知识讲解:介绍元宵节的时间、起源、习俗等基础知识。
2、学唱儿歌:选择一首富有元宵节特色的儿歌,如《卖汤圆》、《闹元宵》等进行教学。
三、教学步骤
1、导入环节:
教师可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元宵节的主题情境。
提问互动:小朋友们知道什么是元宵节吗?你们在元宵节会做些什么呢?
2、主体环节:
元宵节知识讲解:教师详细讲述元宵节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元宵节有更深入的理解。
儿歌学习:教师播放并教唱儿歌,歌词中包含元宵节元素,例如:“卖汤圆,卖汤圆,大大的汤圆甜又香,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
3、实践环节:
学生跟唱并尝试独立演唱儿歌,鼓励他们用手势、动作来配合歌曲,增加趣味性。
可组织学生制作简单的手工艺品(如纸灯笼),并将所学儿歌融入到手工活动中。
4、总结环节: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强调元宵节的重要意义和儿歌中的文化内涵。
鼓励学生回家后将所学儿歌表演给家人看,并分享自己对元宵节的认识和感受。
四、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儿歌掌握情况以及对元宵节习俗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元宵节儿歌教案 篇4
【活动目的】
1、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民风民俗。
2、欣赏花灯,感受花灯的美。
3、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请家长帮助幼儿丰富元宵节的相关知识。
物质准备:
有关元宵节的由来及只要活动的.课件,谜语若干。
环境准备:收集各种花灯,布置灯展。
【活动过程】
1、结合课件讲解元宵节的由来和只要活动。
2、引导幼儿参观灯展,说一说:最喜欢那盏花灯?为什么?花灯美在哪儿?
3、欣赏儿歌《做彩灯,闹元宵》
4、猜灯谜。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谜面贴在花灯上,教师读谜面,幼儿来猜。
元宵节儿歌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元宵节的来历与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
2、通过学习和传唱元宵节儿歌,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
3、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
1、元宵节知识介绍:
简单讲解元宵节的由来、习俗(如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2、元宵节儿歌学习:
儿歌选择:《卖汤圆》、《元宵节快乐》或其他适合幼儿的元宵节主题歌曲。
教师先示范演唱,然后逐句教唱,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含义,体验歌曲中的节日气氛。
3、创编活动:
鼓励幼儿在理解儿歌的基础上,尝试创编新的元宵节儿歌或改编现有儿歌,以小组形式进行展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通过故事、图片等形式引入元宵节的主题,引发幼儿的兴趣。
2、学习环节:播放元宵节儿歌,教师带唱并解释歌词寓意,让幼儿跟唱。
3、实践环节:组织幼儿进行儿歌表演,可以配合简单的舞蹈动作,增强表现力。
4、创新环节:分组讨论、创作或改编儿歌,最后每组进行分享展示,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四、教学评价
对幼儿在学习儿歌过程中的.参与度、理解力、创造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表扬幼儿的优点,鼓励他们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体验到元宵节的欢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元宵节儿歌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
2、能运用揉,搓,团圆,包馅等技能做元宵。
3、品尝元宵的不同味道,体验劳动的快乐。
4、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元宵节庆祝活动的乐趣。
5、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重点难点
能运用揉,搓,团圆,包馅等技能做元宵。
活动准备:
1、有关元宵节的录相。
2、黑芝麻,豆沙,五仁,不同口味的熟元宵。
3、花灯
4、黑芝麻,豆沙,五仁馅若干分别盛在小碗内,和好糯米粉并分成小团,干糯米粉
5、碗,勺子,抹布,塑料台布,盛元宵的容器皿。
6、欢快的庆新年乐曲
活动过程
一、观看“元宵节”录相,并引出主题。
1、小朋友们从录相中看到了什么?(吃元宵,看花灯,
猜灯谜,放烟花)引出元宵节的习俗。
2、教师讲解“元宵节”的来历,让幼儿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3、介绍“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元宵又叫汤圆,它象征着全家团圆,生活幸福甜美。
二、学做元宵。
1、小朋友们吃过元宵吗?(吃过)吃过什么馅的呢?(有五仁,豆沙,黑芝麻……)小朋友们真厉害吃过这么多口味的。那大家一起来看看老师这有什么口味的元宵,请小朋友来尝一尝(幼儿挨个品尝不同口味的.元宵,并说出其口味)。
2、元宵是什么形状的啊?(圆形的)你们想不想自己来动手做元宵呢?(想)
3、认知做元宵的原料—和好的糯米粉团,干糯米粉,黑芝麻,豆沙,五仁馅。
4、观察教师做元宵:先将小团的糯米粉揉一揉,搓一搓,团圆,再挖坑,然后把馅放在中央并包起来,最后再把它团圆。
5、让幼儿自己动手做元宵,根据教师讲解的做元宵时的重要细节:揉,搓,团圆,挖坑,包馅。并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馅料,最后将做好的元宵整齐的排列在容器皿中。
(小结:让幼儿了解元宵的形状,颜色及不同口味的元宵,同时能运用揉,搓,团圆,挖坑,包馅等技能制作元宵。)
三、品尝元宵,体验劳动的快乐。
1、教师出示花灯,让幼儿跟随音乐玩舞花灯,猜灯谜游戏。
2、煮元宵的同时教师把碗,勺摆放好,幼儿洗手。
3、幼儿品尝元宵,互相说说此时心里的感受,体验劳动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