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诗经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诗经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⑵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⑶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2、能力目标:
⑴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⑵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二、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雅”多是祭祀、宴会的乐歌和史诗,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多是宗庙、颂神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文。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关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水荇菜长短不齐,
采荇菜左右东西。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追求她成了空想,睁眼想闭眼也想。夜长长相思不断,尽翻身直到天光。长和短水边荇菜,采荇人左采右采。好姑娘苗苗条条,弹琴瑟迎她过来。水荇菜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好姑娘苗苗条条,娶她来钟鼓喧喧。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电视连续剧的一首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指名给下列词语中粗点字注音。
蒹葭伊人溯洄唏湄跻坻涘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蒹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逆着曲水去找她,清早露水变成霜。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人儿正在水那方。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一片芦花照眼明,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逆着曲水去找她,露水珠儿不曾干。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逆着直水去找她,那人正在隔水滩。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深远,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⑴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⑵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①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②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③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④“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⑶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读。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
《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其中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
含蓄美
蒹葭意境美
朦胧美
诗经教学设计 篇2
文本简析
由出自“周南”的《关雎》和出自“秦风”的《蒹葭》组成的《诗经》二首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两首诗都是诗经中的经典名篇,两首诗在主题内容上相似,情感基调相近,同时在艺术手法方面也都运用了重章叠唱和赋比兴的方式。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括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乡琼楼,给人以隔雾观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
目标定位
《关雎》《蒹葭》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感受领悟能力,此时有利于用来全面提升学生的“感受、领悟”和“赏析”“积累”的能力,就此确定了如下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
2.积累字词
3.感悟《关雎》《蒹葭》之美
4.背诵记忆
方法选择
诗歌教学应当重视朗读训练,古典诗歌教学亦如此,应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知诗歌的意象美,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感悟诗歌的情感美。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流程
环节一情感导入渲染氛围
情境导入:亲爱的同学们,大家认为我们人类最高尚的情感有哪一些?这些情感的核心内涵就是爱。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小桥流水到街头巷尾,到处都有爱的赞歌,这些爱发自内心,出于真情,当然,也包括我们人类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许多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写到男女主人公的感情,都会引用一句诗“关关雎鸠,在河之州,(故意停顿,学生齐答)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走入古代文学经典——《诗经》。请看大屏,关注学习目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用人类最高尚的情感自然引出人类最重要的情感之一:爱情。然后自然过渡到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为进入下一个环节作好铺垫。
环节二交流预习认识《诗经》
昨天同学们预习自己搜集了有关诗经的资料,现在同桌两人稍加交流,互通有无,我们有个关于诗经知识的抢答题,一会看看哪位同学准备的更充分,表现得更精彩。
自学诗经知识,抢答问题:
1.《诗经》在诗歌史上的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它收录了哪个时代的作品?(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
3.它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共收录了311篇,但有六篇只有题目没有内容,因此是305篇,《诗三百》)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根据诗歌的内容分成风雅颂)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歌皆出自“风”,多收录各地歌谣,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造。
【设计意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中学生应在对《诗经》有整体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走进《诗经》二首,这样的学习,会显得高屋建瓴。
环节三深情诵读初悟诗韵
大家的预习工作比较充分。诗歌的学习诵读非常重要,美读吟诵会启迪诗心,培养诗语。让我们领会诵读之美。
(读诗指导)诗经属于民歌,是诗歌的最早形式,是古代先民用最自然的,没有修饰的语言把生活唱出来的,呈现四言的特点,因此,我们用最自然的呼吸,最自然的节奏,二二拍,即可成诵。
咱们先在四人小组中选几句自己最喜欢的读读,然后推荐读的最棒的给我们范读。
咱们评价一下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谁来评价一下?有没有要提醒我们注意的字的读音?刚才大家听到的是《关雎》,推荐一位《蒹葭》的朗诵者。大家愿不愿意听听配音朗读啊?同学们美妙婉转的声音让老师也跃跃欲试,可以给个机会老师读读么?愿意听老师清读还是配乐读啊?
读诗啊,一定要投入,读出属于自己的感动。
【设计意图】
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可以用朗读把诗歌的情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个环节就是诗歌朗读的环节,主要指导学生怎样朗读《诗经》中的诗歌。这个环节有生读有师读,有生评有师评,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环节四感知诗意体验诗情
诵读文本之后,我们要“知其意”,了解文章讲了什么。咱们来走入诗经的内容之美。(换片)昨天同学们自由阅读了诗歌,根据课下注释初步了解了诗歌大意。现在请同学们展示一下用自己的语言诠释的文章内容。(学生交流两首诗的意义)
那些地方你有不同意见或者更好的解释呢?(交流疑点或难点)
【设计意图】
让学生更多的直接接触课文材料,结合课下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这个环节旨在教会学生学会古代文学的一种学习方法,即在初步疏通的基础上,象学习现代文一样概述主要内容,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
环节五问题提炼各抒己见
昨天老师留了博客给大家,晚上老师浏览大家的疑难或感悟,发现大家对诗歌文本的兴趣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上:
1.《关雎》中的男主人公最后和女主人公在一起了么?
2.《蒹葭》中写了很多景物,不能选别的景物么?
3.《关雎》和《蒹葭》都是爱情诗,干吗选两首?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老师点拨引领)
【设计意图】
网络早已渗入语文课堂,借助网络及博客资源汇集学生的疑问或感悟,在课堂上提炼显现,不能不说是种创新,这个环节运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则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
环节六赏析意境品情入情
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意思是作者为读者用文字描绘了丰富的画面,营造了独有的意境。再现意境,是读诗的最高境界。不是单单在诗的词句上下功夫,而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读者在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的再创造。关雎前两句的意境美,作为老师,我是这么理解的,大家看一看:谁来帮老师读第一小节?
那片小洲,风中曳(yè)荡着嫩如黄金的柳条,地上绣满了灼(zhuó)灼欲燃的花朵,蚱(zhà)蜢像酒徒那样吮吸朝露,蝴蝶二三结伴,忽东忽西,戏耍正欢。水鸟儿雄雌和鸣,呼朋引伴;比翼双飞,时起时落;交颈而戏,好不亲热。
油油的草色,清清的河水,让我心旌(zhǐ)摇动。对岸的曼妙姿影胶着(zhuó)我的眼光,那是世间第一位风华绝代的善良女子啊,是我梦寐以求的好伴侣。
(分析写法,如合理的想象及句式、修辞、词性等方面的特点)
(布置作业)《诗经》两首,美轮美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唯美的画面,请同学们课下选取一处自己最喜欢的,展现其中的意境美。假如你要用文字描绘的话,应该通过合情合理地联想与想像,侧重时间、环境的描写及人物的刻画。
【设计意图】
教师示范引领,把自己进一步品读诗味的办法教给学生,学生领悟方法后再去揣摩语言中包含的情感,理解就更深了一层。放飞想象,再现画面,让学生可以切身感受诗中主人公人的心境和诗情。
环节七手语记忆情感导航
博客上,有同学给老师留言,问道怎么记忆才会比较容易,语文背诵记忆的技巧有很多老师今天要教给大家一种新的记忆方法----手语记忆法。(伸出双手,大家一起手语记忆)
学习了本文,正处于成长发育中的同学们,可能会一些懵懂的情绪,老师要提醒大家,现在我们正处于学习和成长的黄金阶段,男女情感里我们比较遥远,有位哲人说---人生紧要处只有几步,我们要好好的把握啊,幸福掌握在我们手里。
这节课,我们全情投入,赏析了《关雎》《蒹葭》之美,用短短的45分钟来鉴赏博大精深的《诗经》选篇,自是远远不足的。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泉,开阔、丰盈、简单、洁净,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希望课下同学们更加深入地走进诗经,品味古典魅力,感受华夏文明!
【设计意图】
教师用新颖的手语记忆法再一次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在简单舒展柔美的手语操中轻松完成对文本的记忆。这一表演激活了课堂,充分体现课堂上因材施教的授课方式,活化了所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而初中的男孩女孩对爱情的懵懂也需要老师的正确引领,引导学生思考真爱的意义,人生的价值。
诗经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文学常识。
2、分清《诗经》中特有的语助词和语气词,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词义与用法。
3、把握女主感情的变化,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4、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忠贞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情操。
5、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落实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鉴赏文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诗歌表达的“怨情”,准确把握女主的感情变化过程。
教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启发法、多媒体展示法。
一、《诗经》相关常识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诗经六义:风、雅、颂(体裁),赋、比、兴(艺术手法)。四言诗,朗读节奏:二二拍。
二、歌曲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野百合也有春天》。大家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这首歌讲述的是一对情侣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句“爱你/想你/怨你/念你/深情永不变,难道你不曾回头想想昨日的誓言”,缠绵凄恻,令人动容。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将要把我们带入古代一个缠绵凄恻、充满怨情的故事里去。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她和他之间究竟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由于年代久远,要进入这个故事的话,需要我们先用现代汉语将这个用上古文言记录的故事破译出来。下面,进入破译关。听朗读录音,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与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听朗读时用心体会女主情感的变化。
3、播放录音后用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的音、义。
氓之蚩蚩、夙兴夜寐、垝垣、自我徂尔、汤汤、渐车帷裳、靡、口至、隰则有泮、于嗟鸠兮、犹可说也、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匪我愆期、尔卜尔筮、以我贿迁、三岁食贫、将子无怒、无食桑葚。
重点:学生找多音字,教补充:将、裳、渐、载
通假字:匪、无、于、说
实词:氓、夙、寐、靡、体、咎、愆、筮、贿、食贫、嗤
4、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情感变化。
5、这是一首叙事诗,大家注意找出叙事线索。叙事线索是什么?
6、明确:女子的感情变化。具体来说就是女子的怨情变化。
7、下面我们进入故事来看,怨情变化的过程。
三、赏析课文
1、男生齐读第一、二段,女生讲述其大意。
2、这时女子的怨情还没有出现,她追忆当年恋爱的甜蜜,幸福感洋溢于字里行间。
3、这时女子的性格:热情、温柔、痴情。
4、男子的性格:看似忠厚老实:抱布贸丝——醉翁之意不在酒。
5、女子是否答应?为什么?
6、明确:没有,因为在古代,男女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才能算正当的被认可的婚姻。但是,女子与氓约定“秋以为期”,并且“将子无怒”,充分体现了女子的温柔。
7、第二章,女子开始了又喜又忧的相思。“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望穿秋水,泪雨阑珊···笑靥如花——瞬息间的喜怒哀乐,只为意中人的来去变化不定。短短十六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恋爱期间女子相思成灾的种种心理。(简要介绍卜、筮,当时的婚俗,是一种迷信的做法。)
8、生再齐读,注意读出第一章回忆时的渺远、缠绵之感,似低低絮语。第二章热恋要读出热情之感。
9、女生齐读三四章。男生讲述大意。
10、通过“比兴”手法,从“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转入议论,转入“婚变”怨情开始出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润泽美丽,她和男子的爱情也十分滋润。“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暗示女子容颜憔悴衰老,她和男子的爱情也逐渐进入枯竭。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比兴,劝诫女孩子不要和男子沉溺爱情。因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句话如何理解?请大家讨论,再请一位男生来回答。
11、男生回答后,再请女生回答。(希望男女生不同的理解能激起大家深入全面的思考。)
12、教总结:在以男子为中心的社会里,往往只有痴心女子负心汉。女子情感专一,而男子可以三妻四妾、朝三暮四。这是女子在婚后不幸的境遇中,痛感男女在爱情生活上的不平等,向广大的姐妹发出的呼喊,告诫她们千万不要重蹈自己的覆辙。(每当读到这几句话,我都会心惊不已。这是受过怎样的创伤剧痛才会发出如此令人深省的感叹啊?)
13、怨情产生后,女主怨的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14、“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她勤劳善良,不畏贫苦,与氓结婚后,真诚地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她一片痴情,品行也没有什么不对,而男子却变心了、薄情了。“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子朝三暮四,放纵无度。女主的感情是愤怒、怨恨。
15、那么女子的性格,通过这两章她的自述,可总结为:痴情(三岁食贫),勤劳、忠贞。男子的性格,对比可知:薄情、贪婪(不知珍惜)。女生再齐读,读出回忆深入、深重痛惜、强烈愤慨之感。
16、生齐读五六章,读出第五章的历历数来的切责之声,第六章的如泣如诉的哀叹,齐读幻灯片上的翻译。这两章画面感很强,请大家想象一下,在脑海里构筑一下这两幅画面。一幅女子“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画面,一幅“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图。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
17、教总结:第一幅——是夜,她坐在床上,眼泪婆娑,嘴角抽动着,只因忍着不让泪掉落。修长而干瘦的双手不停地摆弄着衣角。心里想着:初为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这是怎样的辗转辛劳?为只为曾经对幸福的憧憬,为了维护自己划定的这个地牢——爱情的地牢。可是多年的辛劳,换来的却是‘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的伤,自己的痛。‘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亲如兄弟者,不责怪男子的薄情寡幸,却只讥笑自己。这世道是多么不公平啊!
18、第二幅——一个憔悴女子伫立在淇水河畔,江风吹动她的裙角翻飞,发丝有几许散乱。此刻无数往事涌上心头:这里曾经是自己翘首盼望男子来接自己的地方,也是小时无忧无虑地玩耍,男子发下旦旦誓言的地方,而这誓言如今,亦如那滔滔江水和猎猎江风一般逝去了。只有自己还傻傻地记着。算了吧,既然他如此不懂珍惜,我这样付出又有什么值得呢?忘了那些誓言吧!唉!(一身长叹,转身翩然而去)
19、此时女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可间接地看出男子的性格较之婚前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20、明确:女子——清醒、坚强、刚烈,男子——暴虐、卑鄙、无情无义。
四、至此,我们已经完整地解读完了这个故事
那现在我们来回顾下这个故事的线索,女子的情感变化,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提示,注意课文所用到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表现方式:记叙、议论、抒情的作用。)
五、生讨论回答后教总结
一、灵活多样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二、成功地运用了边叙事边抒情的手法,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女子又怨又恨、想要完全忘却,又无法彻底摆脱的矛盾心理。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
六、小结
《氓》叙述了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通过女子自述中欢喜——悲伤——哀怨的感情变化,塑造了一个温柔、痴情、善良然而却深受不忠爱情的伤痛,之后变得清醒、坚强的女性形象。今天我们读着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为时代的遥远、题材的常见而厌倦。这正是因为它并没有刻意去雕琢,只是循着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发展,自然而然生成诗歌跌宕回旋的布局。其实,文学的真谛正在于此——描述最本真的生活,表达最朴素的感情。由此我们也可以获得启迪,在我们写作中,也应该抛去那些浮华的外表,用我们手中的笔,去展现真实的生活,表达内心最真挚的感情。
七、作业
1、课后背诵并默写全诗。
2、将本诗改写成现代诗歌或小小说。
3、推荐阅读《诗经》《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注意比较《诗经》以后的诗歌对其有何继承和发展。
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诗经两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诗经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落实重点词语,培养学生理解古诗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结合文本,欣赏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我”被遗弃的原因,培养学生坚强独立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欣赏古诗文的能力、坚强独立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资料助读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即“国风”,是民间乐歌;《雅》是宫廷乐歌,分为“大雅”和“小雅”;《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有“周颂”、“鲁颂”、“商颂”,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5)《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6)《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诗》、《书》、《礼》、《乐》、《易》、《春秋》称为“五经”,而风、雅、颂、赋、比、兴则被称为《诗经》“六义”。
(二)预习检测
1.《诗经》,又称为《》、《》,是我国__________诗歌总集,是我国古典诗歌__________的源头,《__________》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儒家所说的“四书”是指《》、《》、《》和《》四部作品;“五经”指的是《》《》《》《》和《》五部作品,再加《》则称为“六经”;《诗经》“六义”指的是、、、、、。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犹可说也(通,)(2)隰则有泮。(通,)
(3)于嗟鸠兮(通,)(4)无食桑葚(通,)
(5)匪来贸丝(通,)(6)将子无怒(通,)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泣涟涟涟(古:,今:鼻涕)(2)三岁食贫(古:,今:三岁的年龄)
(3)子无良媒(古:,今:孩子)(4)将子无怒(古:__________今:将要;将军)
(5)总角之宴(古:,今:宴会)
(6)至于顿丘(古:__________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
4.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1)夙兴夜寐 ( )(2)二三其德()3.士贰其行()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
译文:
(2)将子无怒,秋以为期。(__________)
译文:
(3)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
6.把你在预习过程中有疑惑的词、句写在下面。
(三)交流讨论
1.《氓》侧重叙事,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氓》采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氓”和女主人公的性格?他们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分组讨论、展示)
方法:
氓:
女主人公:
3.你认为诗中女子是怎样的形象?
(四)深入探究
1.你觉得诗中女子为何被弃,“付心郎”变为“负心狼”?“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你认为造成女主人公“镜里朱颜改”的原因有哪些?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有怎样的爱情婚姻观?
(五)拓展延伸
研究淇水,梳理诗文,觅获诗情。
1.链接网页《〈诗经〉中爱情诗里的水意象》,研读水、爱情、诗经的结合
水在自然中只是一种普通的物质,但在中国文化中却是一种“有意味”的意象,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最初的文化心理和艺术内涵。在文学源头《诗经.国风》中,写水意象的诗作共有40多篇,其中有关婚恋的诗就有30多篇(它们或以为作比,或以水起兴,或者就在水的氛围中展开爱情的描写)。《国风》中水对后世爱情诗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例如: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南朝东府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秦观《鹊桥》。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镇《离思》
2.研究本诗中水意象
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时的感情有何不同?“淇水”在诗中有何作用?
五作业
背诵全诗,并补写下列句子。
1.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另一说,用桑叶茂盛比喻男子情感旺盛之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男子的粗暴性格初露,同时也写出女子温柔体贴的性格的句子是:,。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再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特点,这就预示了两人今后的悲剧性的婚姻生活。
4.《诗经王风》有一首诗叫《采葛》,其中有一句大家十分熟悉:“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氓》中,也有一句,表现女子未见心上人伤心难过的语句是:__________,。
5.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体现了她刚烈的性格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女子年老色衰,男子露出了他凶恶的嘴脸,竟然残暴的对待女子,女主人公蒙受耻辱,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这种鲜明的对比在文中,集中体现的语句是:,__________。
8.以“淇”和“隰”的有界来喻示爱情的终结和痛苦的无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运用比兴手法,劝诫女子不要痴迷于爱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卫风氓》以桑树起兴,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11.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诗经教学设计 篇5
课题:《诗经》两首
学习目标:
1、积累《诗经》的有关知识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把握诗的节奏与语感;
3、采用比较阅读鉴赏的方式,对两首诗进行解读。
4、正确的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重难点:
1、掌握《诗经》中的赋笔兴的艺术手法;
2、运用比较朗读的方式,对文本进行赏析;
3、品味诗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节奏美。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下面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所掌握的有关《诗经》方面的知识。
2、知识归纳与拓展
⑴、学生自主归纳有关知识
⑵、教师明确、总结。(多媒体显示)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导入语:好诗如美酒,似香茶,在于品!品诗在于读,在于听!下面请同学们采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诵这两首诗。
3、诵读《诗经》两首,初步认知文本。(多媒体显示诗的内容)
⑴、学生自由阅读诗歌,了解诗的内容。
⑵、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把握诗的节奏与语调的舒缓。
⑶、问题导读:请说一说编者把这两首诗设计在一篇课文中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自由回答:
老师明确:主题内容相同,艺术手法相似。
(多媒体显示)
相同点:
①、主题内容相同——都是反映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的诗作;都是一方向另一方表达爱慕之情,但结果不尽如人意的内容。
②、诗的结构形式相似——都是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手法。
③、艺术手法相同——都使用了“诗经六义”中比兴手法。
⑷、齐读文章,欣赏诗的意境美。
4、再读诗歌,整体感受文本
⑴、听读诗歌,谈一谈,两首诗给我们带来的那些画面?
(多媒体显示)
:(画面)相遇→→相思→→相悦
:(场景)蒹葭丛中觅伊人
⑵、齐读诗歌,再度走进文本
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来讲解画面。
(多媒体显示)
求 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君子→→→淑女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从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主人公→→→伊人 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泗
上面我们大家一直在寻找两首诗的共同点,我想由于我们的个性差别,同学们对这两首诗一定都自己的情感倾向,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一首,仔细的朗诵一下,并谈一谈你喜爱它的理由。
5、个性阅读,研知文本
⑴、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交流。(老师给予一定引导和评价)
⑵、老师明确、总结。
(多媒体显示)
重在叙事,故事线索明确;画面形象可见内容明朗清晰。
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较为典型的重章叠唱的手法具有感染力与音乐美。
在艺术手法方面,比“兴”的特点更为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营构出一个韵味十足的艺术世界。
通过了本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真正了解到《诗经》所含有的独特的魅力,那优美的意境,让我们流连忘返,那真挚的情感,更让我们神往不已。是呀,我们生长在情的海洋之中,沐浴在爱的阳光之下,让我们怎能不为之高声赞叹呢!
6、情感的拓展与渗透
⑴、请同学们运用已学过的诗歌或相关的歌曲,来赞美我们所拥有的亲情、友情,乃至我们以后所憧憬的爱情。
⑵、将学生分为三组:一组谈友情,一组:谈亲情,一组谈爱情,分组交流与合作,归纳出相应的诗词与歌曲,在课堂上进行全班交流。(老师给予合适的评价)
7、小结
一首首诗词,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一曲曲乐章,升华了我们的灵魂。是呀!诗让我们博学多才,诗让我们潇洒多情,最后,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吟诵和<,再次领悟一下“思无邪”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