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三字经》读后感

2025/09/05读后感

此篇文章《三字经》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字经》读后感 篇1

我放假这么长时间就读了一本书,就是《三字经》,刚开始妈妈让我读的时候我不是太理解,这不是以前那些人摇头晃脑背的书吗,有什么意义,我直接说“封建糟粕吧”,妈妈说:“你好好读读,看看有没有意义,这本书读完以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朝代更迭,帝王兴衰的纷繁历史,还有人文教育,史地天文、伦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你都掌握了。”这么好呀,我翻开了滋养心灵的篇幅。

确实是语言非常简练,内容非常丰富。原来我基本是把这本书背下来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为了孟子小时候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既然搬了三次家,后来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竟然拿起剪刀,剪破了整片布,只为了告诉孟子,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若逃学就像我剪断布匹一样,前功尽弃,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专心读书,发愤用功,终成为一代大儒,后人称为“亚圣”震撼吧,原来圣人小的时候也和我们一样有那么的缺点,但孟母爱子教子的行动使我非常感动也很受启发。“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便知道在冬天,用身体温暖床上的被褥才让父亲去睡觉,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当做到的,我们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里,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我们为父母做个什么呢。“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孟子着,七篇止,讲道理,说仁义”,哦我算知道了《论语》是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把孔子和孔子子弟的至理名言,记载编辑而成,《孟子》是七篇,记录了孟子的事迹和言论,整本书的主旨,就是在谈道德伦理的道理,我原来知道这两个圣人和这两本书却不知道是谁写的,讲的是什么,这下算弄个明白了。接着“自羲农,至皇帝,号三皇,居上世”,我明白了什么是三皇,伏羲、神农、和皇帝从这开始一直到“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清太祖,领兵入关,平定各地的乱事,使百姓安定下来,到清世祖顺治皇帝是建立了空前巩固多民族封建帝国,清朝一共经历了十二位皇帝,到宣统皇帝时,清朝灭亡。一个完整的中国历史发展轨迹大致轮廓已经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

这真是一本好书,我确定了在好好的读几遍,一直到我明白里面所有的人生哲理,那些离我们虽然有些远的伟人是如何尊师重道、严格自律、勤劳节俭、知错能改、中国历史发展也是我们的隗宝,让我们吸取经验并借鉴,不会重蹈覆辙,让我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更进一步。

《三字经》读后感 篇2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直屹立于世界之巅,其中以少数儿启蒙读物《三字经》最为典型。我也觉得这本书很好,这本书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苟不教,性乃迁。教不严,师之惰……”如果不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也会受到迁移,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对于学习,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三字经》中的每一句,都有着一些道理在其中,虽只有短短的三句话,但让我受益匪浅。

记得,我看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一个孩子,被称为“南方才子”,他就是唐伯虎。他从小擅长画画。一次,他被别人叫去帮忙作画,还得到了奖励。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并自称在这很有名气,画画得不错。妈妈听后,没有回答。过了几天,妈妈要他去附近的一位老师家中学画,唐伯虎就去了。

唐伯虎跟着老师认认真真地学,不知不觉就已经学了一年多了,老师说他进步很大,可以回家了,并准备了饭菜送他,饭前,他看见窗外的风景很美,学了一年多了,还没发现这处美景,准备把脑袋探出窗外仔细看看时,“呯”地一声,撞到了玻璃,窗户明明是开着的啊?怎么……唐伯虎用手一碰,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是老师画的.画啊!真是栩栩如生!我离这个境界还远着呢!老师来了,他就要求还学几年,当然老师就同意了。转眼间又学了4年多,画艺比以前好了许多,这4年中,他十分刻苦,果然画技有了很大的长进。

这个故事告诉我了许多道理,苟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在这个故事中体现的很好,学习是自已的事,在学习中一定要认真刻苦,比如:有两个孩子,从小一样,但有一个孩子十分刻苦,做事很认真,而另一个很懒惰,遇到困难就怕了,最终谁会成功,一看就知道。小时候,不分高低,而每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努力后,就会有明显的差距。努力,勤奋……就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如果以前没做到,那么,从现在开始,改掉坏习惯,做到《三字经》中的每一条。

《三字经》,简简单单地三个字,句中却蕴含着大道理,每一句都给我们不同的启发,让我受益匪浅,让我们努力做到每一条,加油!

《三字经》读后感 篇3

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经过了多少风风雨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一向毅力于世界之巅,源远流长。其中以少儿启蒙读物《三字经》为代表的作品最为典型。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三字一句、含义简单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但至今为止还未探索出这本书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们也把它谱成曲,让优美的旋律净化心灵,升华个人思想,让你在体味韵律的同时,获得并体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义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这两句放在《三字经》的开头,一语双关,既从人的本性开始写起,结构明确,也阐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时候,天性本来是善良的,经过钱文忠教授介绍:最初提出这一观点的人是儒家思想创立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论中,重点以“仁”为主,我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种观点能够使很多人避免“雾里看花”,从而走上不归之路,人性本善,是人类内心世界真是的写照。

性相近,习相远。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可是由于受到后天外来环境的熏染,差距越来越大。可见在古代,就有人对“后天环境”做出了评价,认为导致人性不一样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句“古训”一向沿用至今。在这个繁华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给人们增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改变了人们的天性,沉溺于其中,从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如果不去理解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变迁,而学习的根本办法,就是专一”。这是钱文忠教授对这句话的理解,我对这句话,情有独钟,因为人性格的养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响,对于18岁以下未成年人,他们没有辨别是非的本事,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上网、打游戏、逃学、说脏话,这些现象在中学生中已经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们本性的善良,让他们有一个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于学习,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专一。所谓“一心不能二用”。古时,有“江南才子”之称的唐伯虎。幼时,也因“心不专”而受到教师的教诲,但最终当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时,技艺已经超过了他的教师。是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为什么有成绩好坏之分呢?仔细想想最根本还是自我的心思问题,是不是花心思学习了,是不是“用心专一”了。当机会从身边溜走的时候,要想想当时为什么不用心一点儿呢?

《三字经》的经典语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们心中种下一粒思想的种子,慢慢生根、发芽。

《三字经》读后感 篇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我喜欢读《三字经》,不仅因为它读起来朗朗上口,让我陶醉在古文化的海洋里,更因为它告诉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经》的第一个句子,第一行字,都在讲述着一个个人生哲理。“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让我明白少年时代要懂得珍惜时间,发奋学习,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亲师友,习礼仪”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亲人,老师和朋友要必须要敏而好学。

古人常云:百善孝为先。只有在家能恭敬地侍奉父母,尊敬长兄,在外才能尊师重教,诚待友人。古往今来,凡是孝子,莫不受人尊敬。所以《三字经》里就有这么一句:“首孝悌,次见闻”。虽然我现在还不能深刻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但我相信随着年龄的一天天增长,它将影响我的一生。

《三字经》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因为这里面讲了两个非常有名的典故: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仉氏一人织布,挑起生活重担,但孟母非常重视对孟子的教育。他们原来居住在邹城以北马鞍山下,附近有一块墓地,年幼的孟子便时常跟着别人埋坟头、哭丧,跟着丧葬队伍玩闹。仉氏认为在这样的环境,孟子很难成才,便搬家到城西的庙户营。这里离闹市近,年幼的孟子无心学习,整日受商贾影响。孟母认为这样下去,依然无法让孟子成才,于是再次携带孟子搬家。这次他们搬到了学堂附近。每月初一,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孟子也依样模仿,学习礼节。孟母见了,心下宽慰,把孟子送入学堂读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她当着孟子的面,拿起剪刀把已经织好一半的布匹剪断,并对孟子说:“你荒废学业,就如同我剪断织布。布要一线一线地织才能连成一寸,继而才能一尺,才能一丈。学习也要日积月累,只有坚持不懈,方能成才。你今日如半途而废,就像这被剪断的布匹,成为无用的东西。”孟子听后,猛然觉醒。他羞愧之余,发奋苦读,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人尊为“亚圣”。

这两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是多么的至关重要,而孟母教子有方是多么令人尊崇。

熟练《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将伴随着我快乐成长!

《三字经》读后感 篇5

我读了三字经的最后几个字——“英英八岁了,可以吟诗”到“禁欲,要努力”。它讲述了古代圣贤的故事精神和人生哲学。有几个词对我影响很大:“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学习;当我强壮时,我行走;当我去见国王时;当我去人民;当我出名时,我给我的父母看;当我在前面时,我在后面;当我在后面的时候;当我勤奋好动的时候,玩耍是没有用的。”这几句话主要是说我们年轻时应该努力学习,不能耽误学习的黄金时间。这样,成长为一个国家。为了人民和他们自己。它还能让父母和长辈感到自豪,造福子孙后代。

过去,我一直认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仍然很长。我没必要这么累,也没必要这么努力学习。我可以保留一些知识,以后慢慢学。但是现在我只知道时间过得很快,太阳和月亮跑得很快。对我们来说,学习的机会很少,如果错过了,我们就再也不会见面了。知识就像一个黑洞,越来越大。今天你会学到这个,明天你会有新的知识,但是谁能保证你不会忘记前一天学到的东西?知识变得越来越大,就像人们吹的气球一样。即使你有三个大脑,你也不可能一整天都记得它们。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近在咫尺的学习机会,决不能错过。一旦我们想念他们,我们就再也不会记得他们了。

玩耍的快乐只是暂时的快乐,这种快乐就像夏天的冰,吃的时候就想吃。我们学生可以享受这种幸福,但不多。如果你更喜欢它,意志薄弱的学生将无法控制自己,因此他们长大后将没有学习的欲望和遗憾。学习的快乐是永久的快乐。它就像一杯咖啡。它最初有苦味,然后是轻微的苦味,然后是轻微的香味,最后是醇香。我们必须学会长久快乐。虽然一开始没有香味,但它会越来越甜。这样你就能爱上这种长久的幸福。

我想成为一个珍惜时间、品尝“咖啡”的有才华的年轻女性。

读完三字经后,我在暑假做了一件错事。我妈妈让我读三字经,这样我就能了解更多的真相,不再做傻事。一开始,我想,“读这本书有什么用?我能学到什么?”看完之后,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例如,如果一个人不学习,那是不合适的`。年轻人不学习,老年人学习。这句话。这意味着孩子们不愿意也不应该努力学习。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努力学习,他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或者到了老年就一无所知。有什么用?从那以后,我努力工作,并对自己说:“你必须努力学习,不要成为一个无用的人。”还有一句话:勤奋和立功是没有用的。放弃并尽全力是件好事。这意味着任何努力工作并取得进步的人都将有一个好的收获,而那些只关心乐趣和浪费好时间的人一定会后悔。因此,我对自己说,“要勤奋,让你的生活更真实。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否则你会后悔的。世界上没有后悔的药。”

《三字经》读后感 篇6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五(四)班的潘思奇,我演讲的题目是(熟读三字经,学好真本领)

《三字经》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精华,是国学经典之一,《三字经》读后感。它易读、易记、易解。《三字经》内容丰富多彩,有自然常识、有历史故事、有道德常规、也有人生哲理。他教会我们知识,也教会我们做人做事,还教会我们要认真读书以及如何读书。《三字经》运用事理并举的方法,以大量典故、故事,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敬师长,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立志勤学,发愤图强的,可以说这些内容包含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读后感《《三字经》读后感》。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读了《三字经》,在如何对待读书方面,感受最深刻的有: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蚕可吐丝,为人类造福;蜂也可酿蜜,为人类做事。身为学生的我们,不懂得自己应尽的本分,好好儿读书,岂不是连动物都不如了吗?

读书必须懂得“学则智,不学则愚,有不满则进步。”“幼不学,老何为”所以我们现在要勤奋好学,不懂就问,多读书,读好书。知识就是力量,满腹经纶,一身才智才能有为,才能为社会、为人类多作贡献。万丈高楼平地起,小学生在我们的学业的征途上是打基础的阶段,我们一定要为进入社会为长大有所作为而打好坚实的基础。

“玉不琢,不成器”玉不经过雕琢,就不能成玉器,是玉就得雕琢,是人才也得磨练,那怎么磨练呢?就是要我们努力学习,积累知识,不然长大后就不能成大器。

“头悬梁、锥刺股”,则告诫我们学习要刻苦,要珍惜学校、家庭、社会给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所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我们整天不愁吃不愁穿,要珍惜时间,学习中也无须“头悬梁、锥刺股”但也不能沉迷于电视、游戏,玩乐有度,不忘学习的'根本。

而“读史者,考实录。”告诉我们学习要认真,不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读史尚得考史进而考实,我们更应该一丝不苟,字不懂就翻字典,记不清拿不准就多翻书。总之学习要认真,掌握知识要牢固,不能在学习上来半点马虎,马虎就是捏着自已的鼻子哄眼睛。

一开始学这些的时候,字难认,不好读,典故又不懂,我很不喜欢,后来读得多了,书里又讲了它们的意思,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我越来越喜欢三字经了,高兴的时候我总会不自觉地背上几段,现在《三字经》成了我的好朋友,伴我成长,陪我长大。

让我们一起熟读三字经,参悟其中的道理吧!

我的讲话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