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篇1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并积累“晨钟暮鼓”“郁郁葱葱”“莽莽苍苍”“香火鼎盛”“水深龙多”等词语。
3、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玄奘的话语,感悟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群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生命的林子”的内涵,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导读题 板书:玄奘 指导“奘”的写法
2、复习:知道课文写了玄奘的什么事?谁说说看
3、小结学生发言 板书:林子 法门寺
4、呈现中心话题:为什么把这片树林,为什么把法门寺称为生命的林子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读课文,用心地读,仔细体会那些写林子,写法门寺的句子,画出关键词语,看一看,这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
二、读“林子”
1、巡视,轻声读,一边读,一边想,画出关键的词语,想一想,这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
2、指名交流 请学生把相关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郁郁葱葱
遮天蔽日
莽莽苍苍
3、引导读好词语
①把这些词的生命读出来了
②读着这些词,你感到这片林子怎样?
③引导深入理解:这就是生命的林子的全部含义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八节。
④读了方丈的话,你是不是对这片林子有了新的感受?从这里,你读出了这还是一片怎样的林子? 指名交流,请学生用红粉笔写出相关的词语:
竞争
奋力向上
成为栋梁
4、小结:是呀,生命的价值不一样,一个无忧无虑,成为薪柴,一个充满竞争,成为栋梁。生命在竞争中奋发,在竞争中实现了它最高的价值,这样的林子,是真正的“生命的林子”齐读课题,齐读第八节
三、读“法门寺”
1、我们知道,对玄奘来说,他的生命的林子就是法门寺。从刚才的阅读中,你知道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你画出了哪些词。
2、指名交流并把词语写上来,香火鼎盛等
相机指点词义:水深龙多,高僧济济
3、齐读。现在知道,为什么说这样的寺院,对玄奘来说,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呢?
评价语:
四、读“玄奘”
1、过渡:法门寺的的确确是一座生命的林子,玄奘留了下来,成为一代名僧,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但是,是不是每个人进来法门寺,进了这片生命的林子里,都能成为一代名僧呢?那为什么玄奘能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注意那些写玄奘的语句,特别注意玄奘与方丈的对话,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玄奘。
2、指名交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玄奘
结合交流相机点拨词语:潜心苦修
3、相机出示4、5节,我们也来来读读这段对话,注意玄奘的话,和他说话时候的神情。指名读。注意,怎样的说,什么叫郑重。你郑重地读一读。一起读。从这里体会到什么?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玄奘。板书:愿做太阳
4、引导,假如玄奘回答说,愿做烛火,方丈还会带他去那片生命的林子去吗?
5、小结:是呀,只有玄奘这样,一个愿做太阳,一个潜心苦修的人,在这片生命的林子里,才能成为一代名僧。
7、出示最后一节。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8、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必须在群体中,在竞争中奋发向上,在竞争中能成为栋梁,在竞争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五、拓展:找寻自己的'“生命的林子”!
1、同学们,这个故事发生时,你知道当时的玄奘多大吗?13岁,跟在座的你们一般年纪。13岁,一个13岁的孩子就懂得了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13岁的孩子就胸怀成为太阳的伟大志向。长大后,为了寻找更高、更大的林子,为了实现生命的更高的价值,玄奘决定西行,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求取真经。这就是后来的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来源。但是,玄奘却没有白龙马骑,也没有沙和尚为他挑担,更没有孙大圣和猪八戒为他护驾。看,他是孤身一人,西行5五万里,历时17年,克服千难万险,带回真经635卷。的确,玄奘实现了他的理想,成为太阳一样的人,他的光辉,从一千年前,一直照到现在。
2、然而,他的起点,就是从法门寺,从这片生命的林子开始的!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
3、小练笔
同学们,玄奘是幸运的,他来到了法门寺这片生命的林子,法门寺也是幸运的,他拥有了玄奘这样想做太阳的人。这样的林子,这样的玄奘,才造就光照千古的一代名僧。
今天,你们也是13岁,通过这节课,你们也懂得了这个深刻的道理。你们想做薪柴还栋梁?想做太阳还是烛火。那么,你的身边也有这样一座生命的林子吗?
你们马上毕业了,像玄奘一样,将进入另一片更高、更大生命的林子?你找到了吗,目标是哪里?拿起笔,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生命的林子,写一写在那片林子里,你将怎样让自己奋力向上,成为栋梁!
4、指名交流
5、小结: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奋发向上,潜心苦学,将来成为栋梁,成为太阳,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下课!
板书:
林子 法门寺 玄奘
郁郁葱葱 香火鼎盛
遮天蔽日 高僧济济 愿做太阳
莽莽苍苍 水深龙多 潜心苦修
竞争 香客如流
奋力向上 晨钟暮鼓
成为栋梁 喧喧嚷嚷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并积累“晨钟暮鼓”“郁郁葱葱”“莽莽苍苍”“香火鼎盛”“水深龙多”等词语。
3、体会老方丈借喻说理诱导玄奘的话语,感悟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群体的道理。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生命的林子”的内涵,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指导读题 板书:玄奘 指导“奘”的写法
2、复习:知道课文写了玄奘的什么事?谁说说看
3、小结学生发言 板书:林子 法门寺
4、呈现中心话题:为什么把这片树林,为什么把法门寺称为生命的林子呢?请同学们再一次读读课文,用心地读,仔细体会那些写林子,写法门寺的句子,画出关键词语,看一看,这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
二、读“林子”
1、巡视,轻声读,一边读,一边想,画出关键的词语,想一想,这是一片怎样的林子,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
2、指名交流 请学生把相关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郁郁葱葱
遮天蔽日
莽莽苍苍
3、引导读好词语
①把这些词的生命读出来了
②读着这些词,你感到这片林子怎样?
③引导深入理解:这就是生命的林子的全部含义吗?请大家读一读课文第八节。
④读了方丈的话,你是不是对这片林子有了新的感受?从这里,你读出了这还是一片怎样的林子? 指名交流,请学生用红粉笔写出相关的词语:
竞争
奋力向上
成为栋梁
4、小结:是呀,生命的价值不一样,一个无忧无虑,成为薪柴,一个充满竞争,成为栋梁。生命在竞争中奋发,在竞争中实现了它最高的价值,这样的林子,是真正的“生命的林子”齐读课题,齐读第八节
三、读“法门寺”
1、我们知道,对玄奘来说,他的生命的林子就是法门寺。从刚才的阅读中,你知道这是一座怎样的寺院。你画出了哪些词。
2、指名交流并把词语写上来,香火鼎盛等
相机指点词义:水深龙多,高僧济济
3、齐读。现在知道,为什么说这样的寺院,对玄奘来说,是一片生命的林子呢?
评价语:
四、读“玄奘”
1、过渡:法门寺的的'确确是一座生命的林子,玄奘留了下来,成为一代名僧,实现了生命的价值。但是,是不是每个人进来法门寺,进了这片生命的林子里,都能成为一代名僧呢?那为什么玄奘能呢?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注意那些写玄奘的语句,特别注意玄奘与方丈的对话,从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玄奘。
2、指名交流,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玄奘
结合交流相机点拨词语:潜心苦修
3、相机出示4、5节,我们也来来读读这段对话,注意玄奘的话,和他说话时候的神情。指名读。注意,怎样的说,什么叫郑重。你郑重地读一读。一起读。从这里体会到什么?
从这里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玄奘。板书:愿做太阳
4、引导,假如玄奘回答说,愿做烛火,方丈还会带他去那片生命的林子去吗?
5、小结:是呀,只有玄奘这样,一个愿做太阳,一个潜心苦修的人,在这片生命的林子里,才能成为一代名僧。
7、出示最后一节。齐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8、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的,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必须在群体中,在竞争中奋发向上,在竞争中能成为栋梁,在竞争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五、拓展:找寻自己的“生命的林子”!
1、同学们,这个故事发生时,你知道当时的玄奘多大吗?13岁,跟在座的你们一般年纪。13岁,一个13岁的孩子就懂得了这么深刻的人生哲理,一个13岁的孩子就胸怀成为太阳的伟大志向。长大后,为了寻找更高、更大的林子,为了实现生命的更高的价值,玄奘决定西行,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去求取真经。这就是后来的小说《西游记》的故事来源。但是,玄奘却没有白龙马骑,也没有沙和尚为他挑担,更没有孙大圣和猪八戒为他护驾。看,他是孤身一人,西行5五万里,历时17年,克服千难万险,带回真经635卷。的确,玄奘实现了他的理想,成为太阳一样的人,他的光辉,从一千年前,一直照到现在。
2、然而,他的起点,就是从法门寺,从这片生命的林子开始的!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
3、小练笔
同学们,玄奘是幸运的,他来到了法门寺这片生命的林子,法门寺也是幸运的,他拥有了玄奘这样想做太阳的人。这样的林子,这样的玄奘,才造就光照千古的一代名僧。
今天,你们也是13岁,通过这节课,你们也懂得了这个深刻的道理。你们想做薪柴还栋梁?想做太阳还是烛火。那么,你的身边也有这样一座生命的林子吗?
你们马上毕业了,像玄奘一样,将进入另一片更高、更大生命的林子?你找到了吗,目标是哪里?拿起笔,写一写自己心中的生命的林子,写一写在那片林子里,你将怎样让自己奋力向上,成为栋梁!
4、指名交流
5、小结:最后祝愿所有的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生命的林子。在那片生命的林子里奋发向上,潜心苦学,将来成为栋梁,成为太阳,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下课!
板书:
林子 法门寺 玄奘
郁郁葱葱 香火鼎盛
遮天蔽日 高僧济济 愿做太阳
莽莽苍苍 水深龙多 潜心苦修
竞争 香客如流
奋力向上 晨钟暮鼓
成为栋梁 喧喧嚷嚷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的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领悟本文语句中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娓娓谈话,激发兴趣
1、导入: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我国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吗?
2、提问:谁从课外书或者影视中了解到玄奘是个什么样的高僧?
3、出示玄奘像及相关图片,介绍玄奘的生平:
玄奘生平:唐代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炜。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玄奘:一个真理的朝圣者为孤身求法而西行
公元627年秋,唐贞观元年,28岁的玄奘法师混杂在逃难的灾民中间,悄悄的离开了长安,开始了孤身求法的西行历程。
十七年中,玄奘备历艰辛,忍饥挨饿,越沙漠,度雪岭,顶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从未考虑过回头。玄奘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
4、揭题: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所瞩目的成就,是和他的顽强意志和勤奋学习分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玄奘成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个故事《生命的林子》。
二、 自读全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检查词语:(1)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2)说说对词语的理解。(3)齐读词语。
2、 读后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四、理清课文层次,分段。
1、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意。
一(1—3自然段):讲玄奘决意辞别师父,离开法门寺,准备到偏僻冷落的深山小寺去阅读经卷。
二(4—9自然段):讲方丈启发诱导玄奘,玄奘顿悟,表示要留在法门寺。
三(10—11):点出从玄奘潜心苦修,终于成为一代名僧所感悟的哲理。
五、归纳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检查词语读音。
2、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一段。
1、 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玄奘当初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关键词语,说一说。
2、 理解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3、 理解玄奘之“难”:静思养神、潜心修身、青灯黄卷、苦苦习经——想成才,应酬太繁,谈经论道远不如人——难成才。
4、 理解劝说之“对”: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出人头地难;偏僻小寺、阅经读卷,才华很快显露。
5、 理解辞行之“决”:想了很久,觉得很对,打点经卷、包裹——求成心切,决意辞别。
点拨: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很多人都认为宁可做蛇头不做龙尾,宁可做鸡头不做凤尾,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心理,玄奘拿定主意要离开。
三、学习第二段。
1、 当玄奘把这个想法告诉方丈时,方丈并没有说一句挽留的话,却让玄奘最终选择留在了法门寺,读读课文,想想方丈用了怎样的方法留住了玄奘?和同桌一起读读第二段,讨论一下。
2、 理解方丈和玄奘的第一次对话。
玄奘认真思忖了好久,郑重地回答说:“我愿做太阳!”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3、 方丈带玄奘看了这样两处地方,生长在大林子里的与生长在小山头上的有什么不同呢?
4、 理解方丈与玄奘的第二次对话。
方丈的话很朴实,很自然,玄奘开始时也不明白,但细细琢磨一下,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找出方丈的语言,再读一读,体会其中深刻的含义,和同学交流。
(1) 指名读一读。
(2) 出示重点内容,齐读:“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屡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5、 我感觉方丈很了不起,并没有说一句要玄奘留下的话,却让玄奘留了下来。仔细读读课文描写方丈的有关内容,想一想他的哪些言行特别打动人?
(1) 交流。
(2) 体会方丈的劝解技巧。
(3) 该怎样读这段话?试读,指读,评议,齐读。
6、 一个人的成长与松树的生长有着相同的道理。此时,面对法门寺与山野小寺,你觉得玄奘应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四、回归整体,对比启发。
1、 方丈带玄奘到林子里之前,曾经问他,愿做太阳还是愿做烛火。现在,你觉得玄奘做了太阳还是烛火呢?
2、 玄奘一心想出人头地,他现在也的确出人头地了。如果玄奘选择了山野小寺会出人头地吗?这两种出人头地有什么不同呢?
3、 听了方丈的话,玄奘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发?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从玄奘没有去偏僻小寺,而是在法门寺潜心苦修,成为一代名僧的故事中悟出:一个想要成才的人是不能远离具有竞争力的社会的。
教学重、难点:
读懂方丈和玄奘的对话,理解其深刻内涵。
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应酬 偏僻 薪柴 喧嚷集体纠正。
2、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玄奘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二、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理解玄奘决意离开法门寺的原因。
(1)默读课文:法门寺是一座什么样的寺庙?玄奘又为什么要离开法门寺呢?抓住关健词语说一说。
(2)交流:
a“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集纳、高僧济济”等词语体会当年法门寺名气之大。
b第1自然段的描写,让学生体会到玄奘觉得法门寺应酬多、压力大。
c学生自读有人劝玄奘的话,体会玄奘有报负。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4)正因为如此,玄奘拿定主意要离开法门寺,这与大多数人的心里是一样的,你能用一句俗语来概括吗?(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过渡:当玄奘去向方丈辞行时,方丈未说一句挽留的话,却让玄奘改变了主意,留在了法门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2、学习第二部分。
(1)听课文录音,思考:方丈明白了玄奘的意图后做了什么让他改变主意,留在法门寺了呢?(方丈先问了两个问题,然后带玄奘到寺后的林子里边看、边问、边谈。)
(2)方丈先后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山头上和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看到的松树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由读课文。(抓住“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只能做煮菜的薪柴”和“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棵棵秀颀挺拔成为栋梁”体会两者差异。)
(3)出示方丈的话:方丈郑重地说;“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为了一滴雨露,它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汉有阳光,没有树和它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抓住词句体会方丈的良苦用心,发现其中的深刻含义。指导朗读方丈的话。
(4)一个人的成长与松树的生长有着相同的道理。此时,面对法门寺和山野小寺,你觉得玄奘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齐读玄奘的活。
(5)分角色朗读、评议。
3、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第三部分,质疑你对最后一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2)出示最后一句:是的,一个想要成才的人中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紧扣课文内容一理解: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没有竞争,人不能成长,万物不能生长。
(3)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和理解。小组内交流,指名说三、故事拓展,促进迁移。
1、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他会怎能么说呢?
2、听了方丈的话,玄奘终于走上了成功之路,成为一代名僧,这则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指名说。
四、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玄奘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对玄奘的了解。
2、小小辩论会:正方:生活中应该勇敢地面对竞争;反方:生活中有时也需要逃避竞争。
板书设计:
生命的林子
无法成名 方丈
潜心苦修决意离开
以林为喻、劝导点拨 终成名僧
教学后记:
本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说理清晰,在教学中,教师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分角色朗读,通过阅读一点一滴细心体味,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自读,小组内讨论等方式,自悟文章蕴含的深刻道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其的理解。
《生命的林子》教学设计 篇6
一、娓娓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喜欢读《西游记》吗?在这部小说中吴承恩为我们塑造了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么,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形塑造的吗?(生答玄奘)你对玄奘了解多少呢?(生介绍自己了解的玄奘)今天我们来把唐僧还原到生活中,来学习他成为一代高僧之前的一个故事——《生命的林子》。同学们,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问吗?(生谈疑问)就让我们带者这些疑问来读课文吧。
二、新知探究
(一)、检测预习,落实基础
学会本课的八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以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设疑启发,潜心会文
1、法门寺是一座怎样的寺庙?你从课文中哪些词语读出来的?
积累词语: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
2、如果你是一个和尚,在这样的寺庙中修行,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名寺,玄奘却要离开,这是为什么呢?哪个词语写出了玄奘要离开法门寺的决心之大?
生谈感受,分析原因,体会“决意”一词的含义
3、弟子要离开,方丈是怎么做的呢?
分角色朗读对话
改写对话,方丈直接对玄奘讲道理,劝他留下
两种方式中体会方丈的语重心长,用心良苦,学习借物喻理的写法。
积累词语喧喧嚷嚷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鹤立鸡群莽莽苍苍等
4、玄奘领悟了方丈的一翻苦心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齐读课文8,9自然段
小结:要走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要留仍然是因为这样的法门寺。法门寺还是原来的法门寺,玄奘却已不是原来的玄奘。他的心态变了,认识变了。
5、学到这里,你能说说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
一个想要成材的人是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的,就像一棵大树,不能远离森林。
6、合作探究:一个想要成材的人为什么不能远离社会这个群体?
7、课文为什么以“生命的林子”做标题?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谈理解,师小结。
(三)、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对玄奘来说,法门寺就是他生命的林子。那么,在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林子吗?这个林子有竞争吗?你喜欢竞争吗?
生谈身边的林子:班级,学校,社会等,谈对竞争的认识,师引导。
那么,在太阳与烛火之间,你愿意做什么呢/?为什么?
生谈自己的想法及对太阳烛火的认识,师引导
三、总结收获
学完本课,你们在语言上,写法上,思想上有那些收获呢?要用“我知道了,我学会了,我掌握了,我明白了……”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生谈收获,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四、作业
1、续写《生命的林子》
玄奘决定留下之后,又见到了劝他离开法门寺的那个人……
要求:要写出玄奘在方丈开导之下的认识和转变,写出人物的语言,表情和心理,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