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南旧事》有感
此篇文章读《城南旧事》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1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每当看见这首诗,我就想起了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城南旧事》。
我很喜欢书中的主人公英子,她纯真善良,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愿意用真诚去接触生活中的每一个人。书中的《惠安馆传奇》这个章节,记叙了英子和妞儿的友谊。她俩真快乐,胡说胡唱胡玩,西厢房是她们快乐的窝,她们连做梦都想着它。英子对疯子母女的亲近与同情帮助,让我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而疯子母女悲惨的命运又让我痛心。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本书,我还看了二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由导演吴贻弓拍摄的同名电影,这部影片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小演员沈洁出色的表演获得了林海音的称赞,最后他们成了“万年交”。
林海音在《出版日记》中说:“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用存下来。”我想正是因为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美好回忆,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才能写出这样一本广受读者欢迎的佳作。
《城南旧事》这本书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讲述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又像一首悠悠的思乡曲,唱说着童年的酸甜苦辣。我喜爱《城南旧事》,它让我懂得了爱心、善心、真心;我喜爱作者林海音,她让我了解了文学的趣味;我喜欢活泼可爱的英子,她让我学会了坚强。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2
近期,我阅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从一个童稚的小女孩——林英子单纯的视角来写,带我体会了旧社会女性的不幸。
在当时的旧社会,既有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又有一般的知识阶层的女性,还有姨太太等社会上层的女性。但是不管她们拥有什么样的社会地位,都同样遭受了被压抑的凄惨命运。
英子家的奶妈宋妈,由于家境贫穷,又得养活自己和两个儿女,只好狠下心来,离开孩子们外出工作。她省吃俭用,一年到了,便把攒下来的几个血汗钱交给丈夫。但她嗜酒成性的丈夫却卖掉了小女儿,后来大儿子也溺水身亡。
《惠安馆》里的秀贞与青年学生思康相爱,她在恋人被迫出走,并且音讯全无,刚生下来的女儿又被父母扔到城外的双重打击下而发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她带着刚刚相认的妞儿,也就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小桂子去寻找爱人,结果母女俩都惨死在了火车的车轮下。
在兰姨娘三岁的时候,她的母亲为了给兰姨娘的哥哥治病,把她卖了出去。十四岁的时候被卖到北京成了一名青楼女,十六岁时开始接客,兰姨娘一直过着人前欢笑人后落泪的日子。好不容易被迷恋她的施大爷接回了家,一大家子却又容不下她,而施大爷实际上也对她很轻视,于是,兰姨娘被迫选择了离开。
想做母亲却不能当,追求幸福生活却无法实现,思想行为不能被父母和社会所理解,不得不遭受不幸与痛苦……这些事情,旧社会的女性经常会碰到。作者林海音通过宋妈、秀贞和兰姨娘三人,深刻地揭露了封建道德传统对女性无情的摧残与扼杀。
没有自主何来幸福,没有自立就没有快乐。而自主自立,首先是要为自己负责。在可以为自己负责,可以为自己争取的今天,我们该成为怎样的女生。我不禁陷入深深思考……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3
这本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林海音透过英子(作者小名)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她将英子眼中的北京南城风光融入到作品当中,描绘了作者懵懂的童年生活。
疯女人秀贞、井边的伙伴妞儿、蹲在草丛里的小偷、反对封建思想的兰姨娘、陪伴在身边的奶妈宋妈、使“我”走向成长的慈父......这些人伴随着小英子走过她六到十三岁的童年。童年一去不返,但是作者笔下丰富多彩的老北京生活,却触动了无数读者。当然,我的童年也是十分有趣的。
记得小时候,大概是一二年级吧,经常有几天下午放学后回到家,看见妈妈在和一个陌生人议价,地上摆着一摞报纸之类的东西。一问才知道是收垃圾的,一个月来几次,不过这周比较频繁。又有一天,妈妈收拾好废旧报纸、纸箱后,我十分感兴趣,便自告奋勇拿去门口准备“做交易”。当时,我自以为学了许多知识,就学着妈妈与门外的阿姨说了起来。我尽力地将价钱往下压,她爽快地答应了。事后我才知道是她给我钱而不是我自己付,价钱自然是越高越好。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可真是天真。
还有一次,妈妈买回来一些辣椒,被我看见了。她说小孩子别吃,很辣。我心想:红红的东西怎么会辣呢?苹果那么甜,西瓜是多么香,还有西红柿、火龙果......妈妈肯定是不想让我吃。于是,不懂事的我便带着恶作剧的心理偷偷尝了一个。一会儿,喉咙便一阵发烫,感觉嗓子冒起了烟,辣得我火冒三丈,火烧火燎。赶紧抄起水杯猛一阵喝水,结果喝到肚子都涨了,还是辣得难以忍受......
《城南旧事》的结尾里,主人公英子告别童年岁月,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少年,迈步走向新的生活。童年,是冬日的暖阳,是雨后的彩虹,是滋润的雨水。每个人都有他的《城南旧事》,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童年。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4
《城南旧事》这本书是以林海音自己在老北京的童年生活而写的一本书。《城南旧事》中的五个故事,虽然互不相连,但却有着共同之处。故事中的主角都与小英子建立着一定的感情,但到后来都因为不同的原因而离开了主人公小英子。
看完了这本《城南旧事》,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因为我马上也与这章中的小英子一样快要上初中了,快要告别童年了。这最后一章写的是小英子的爸爸去世了,这个消息突如其来,小英子毫无准备。可是小英子这次却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安静。伴随着父亲的离去,小英子的童年就这样结束了。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等到我们长大了以后,都会想回到童年。可是人终究是要长大的,不可能一直是一个小孩子。虽然《彼得·潘》这本书中的彼得·潘是一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小男孩,但是这毕竟不是真实的。我们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记住童年:写日记,拍照片。直到我们老了以后,在去翻一翻,看一看,不就可以记起很多的往事吗?
等上了初中以后,我们就离我从小就觉得复杂的成人世界不远了。成人了以后就会觉得小时候玩过的游戏很无聊,幼稚。在一本书上的一篇文章中写着:留着一颗童心,可以让人长寿。可是,现在的大人都没有了童心,所以世界变得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要保留住我们的童心,如果老了,做一个老顽童不是挺好的吗?
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间。即使过去了,只要我们把小时候用过,写过的东西拿出来在看一看,不就可以回忆起我们的童年了吗?所以,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们请抽出点时间回忆你们的童年吧!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5
终是流水过,繁华依旧,旧事回忆梦中留。
——题记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写的,小英子也就是书中那个机灵古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英子说长大了要写一本书,于是便有了《城南旧事》。她用富有童真而又温柔的笔法描绘了儿时在北京的一个个故事。
英子想把天和海分清,把疯子和贼分清,把好人和坏人分清。可是,越是想分清,越是分不清了。故事中的疯子,贼都似乎变得善良,变得可爱起来了。我没有分清楚,不知道英子分清了没有?我仔仔细细一遍遍翻阅这本书,一次比一次更喜欢那些童真的故事。
贼,本是个贬义又招人恨的词。面对人人指责的贼,英子看到的却是一个孤苦无依,为了弟弟能好好上学,而误入歧途的好哥哥。作为弟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如此吧!而世人的冷漠,嘲讽,世道的凄凉,亦是当时他们兄弟逃不过的命运!“我们看海去”这个对未来生活有着美好向往的约定,英子做到了,她看到了大海。而定下这个约定的人却再也不可能看海了……
疯子,在英子的笔下,也不疯了。她有自己的思想,有作为一个母亲的责任感。她善良,她温柔。她的疯是失去孩子的打击过于沉痛而对现实的一种逃避。她对孩子的爱深深打动了英子。母爱的力量也深深震撼了我。
小英子的童年,成为了过往。小英子的童真故事,也成为了回忆。童年就像骆驼队一样,总会离开。可能在风雨中,也可能在暖阳下。嘘!别惊动它们,就让我们自己好好回忆吧!
读《城南旧事》有感 篇6
你成长了,可还记得童年时那种别样的快乐吗?——题记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这便是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的前言,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我和一个又一个读者。
在这本书里,令我最感动的是全书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它主要说的是英子的父亲,虽然他的表面看起来很严肃,但内心却是一位慈父。在英子要毕业的时候,而他却生了重病,不能去参加英子的毕业典礼,这时英子回忆起以前父亲严格要求她的种种,不禁流下泪来。回到家后,才知道父亲已经逝世了。多么令人叹息,此时,英子也终于成长了、成熟了,向童年挥手告别。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么,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说它自己。那样地不疾不徐,温静恬淡
我们也跟林海音一样,十年,几十年,或许呼啸而过的时光会让一些记忆蒙尘,却依然有些人和事,他们执着的留在你的骨子里,不肯磨灭,不肯老去。
话至此,我想起了我的童年。相对于英子,我的童年没有太多绚丽的春花,没有太多的喧哗,没有烂漫的五彩,只有像红枫一样的热切殷实的梦和最炽热的童心。有多么想回到那无忧无虑的时光,没有让我喘不过气的生活和学习的压力,有的只是银铃般的笑声。
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句号。我将会对童年一直怀揣最真挚的情感,愿你们也如此,过好每一天,不留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