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2025/09/07教案

此篇文章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了四篇课文。《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更是生动地再现了一幅幅乡村风光、田园意趣的图画,《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每篇文章虽然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乡村的景色和生活,描写方法也各具特色,但都表达了对乡村田生活由衷地热爱、赞美与向往。配合本组专题,在21课的后面和语文园地里相应地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项训练,即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了解乡村景物和生活的活动;说、写有关农村的景物和生活情况,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活动过程中的见闻、趣事,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进行课文教学时,教师要统筹安排,加强教材整合的意识,把读与思、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

2、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掌握习作方法。

4、认识生字生词,按课标要求会写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5、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6、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7、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的能力。

8、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体会作家描写景物的语言特点,积累词句,养成认真阅读、多读多想的好习惯。

3、培养通过语言文字想象画面的能力,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掌握习作方法。

5、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6、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四、课时安排:

1、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4课时

2、精读课文4—5课时

3、略读课文2—4课时

4、口语交际1课时

5、习作2课时

6、“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读读、写写、背背”1—2课时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像……像……(细丝)

虎颜色:嫩红(灰色)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是一篇半命题作文,供学生选择的内容比较丰富。当父母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之后,我们渐渐学会了走路,学会了洗脸、穿衣;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我们学会了写字、画画、唱歌;在与同学、朋友的相处中,我们学会了帮助他人,学会了感恩……这样的半命题作文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与学习和生活贴近的、有话可说的题材进行习作练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活生生的作文题材,才能使学生在习作时有话可说。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积累并选择写作素材的能力。(重点)

2、学会抓住人物动作,以情感变化为主线,把学习的过程写具体。

3、学会有详有略地记叙一件事,有真情实感。

4、在交流、自评、互评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的习惯,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并愿意和他人分享写作快乐的习惯。(重点)

教学重点

能说一次学习的经历,能清楚、具体地写一篇以“我学会了……”为话题的习作。

教学难点

准确选材,把学习的过程说具体,写具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明确“写什么”

1、话题导入:在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许多珍贵有趣的回忆,有些已经慢慢沉淀,渐渐淡忘,而有些画面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其实每个回忆都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这些深深浅浅的脚印,就见证着我们成长的道路。从每一个成长的脚步中,我们都会学会很多东西。今天就让我们拾起记忆里那最闪亮的瞬间,把快乐记录下来吧。

2、明确目标:结合图片,自读提示,明确“写什么”

“我们正慢慢长大,学会了做很多事情。你学会了哪件事情,让你最有成就感,把它填在横线上,再把学这件事情的经历、体会和同学分享吧!”

课件出示相关图片:学习走路、学习用筷子吃饭、学习写字、学习画画、练习拉二胡、课后练习跳绳……

补充题目:学生根据提示思考并补充习作题目。

再读习作要求,梳理方法,“你是怎样一步步学会做这件事的?”也就是要“言之有序”;“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有哪些有趣的经历?心情有那些变化?”就是做到“言之有物”。

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是和课堂内容息息相关的。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自己已经学会了很多本领,自豪感油然而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热情。

二、研读例文,体会“怎么写”

1、学习“言之有序”,拟定提纲

a.出示例文《芦花鞋》片段,感受文中使用顺序词,使文章层次分明;

“那鞋的制作工序是:……。”

b.出示例文《我们家的男子汉》片段,按照“学之前(原因)”、“学习中(过程)”、“学之后(结果、体会)”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c.自拟图表或提纲,

2、重点讲练习作主要部分

a.出示片段1,体会“一波三折”让文章更“有趣”

我拿起鸡蛋在碗边轻轻地一敲,看了看,鸡蛋毫发无损。“咦,力气小了点儿,要加大点儿。”我又重重地一敲,鸡蛋应声而裂,蛋黄和蛋清掉进了碗里,可许多碎碎的鸡蛋壳也跟着掉进了碗里,蛋清洒了一桌,我的手上也全是。我手忙脚乱地把鸡蛋壳拣出来,把桌子擦干净,不料越擦越脏。打第三个鸡蛋时,我先在碗边上磕开一点儿,再用手指一掰,鸡蛋一下子被我抠开了,倒得乱七八糟,蛋黄都破了。

b.出示片段2,体会通过动作语言这等细节描写去表达情感,才能把心理变化描绘清楚,让文章更“有情”

看着林老师“纸杯悬空”的表演,同学们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林老师“揭秘”后,我心想:原来这么简单,我也会!我对身边的同学一挑眉,说:“来来来,看我的!”说着我迫不及待地抓起道具——纸杯,动起手来。我拿着纸杯,用大拇指在杯壁上用力一按!咦?纸杯瘪了!我皱着眉:刚才不是看得一清二楚吗!再试试吧,我就不信我不行!深吸一口气,我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纸杯瘪成一团,好像咧开嘴嘲笑我似的。旁边围观的`同学们也哄笑起来,我的脸一阵白一阵红,“笑什么!”我恼了。一抬头,林老师正微笑着看向我,他把我拉到一边,语重心长地说:“无论学什么都要认真看清楚琢磨透了才行,可不能大意急躁,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想想是不是漏了什么细节呢?”听了林老师的话,我仔细地回忆林老师表演时的一幕幕情景,对了!林老师表演时本来用左手拿着杯子,可不知道什么时候杯子换到了右手,难道是那个时候……我恍然大悟,懊恼的心平静下来,一边回忆着一边慢慢地还原魔术的每一步,终于我的杯子也“悬浮”了起来,周围传来一阵欢呼声……

——《我学会了变魔术》

c.共读文章,整体感知

我学会了泡茶

暑假的一天,我去外公家玩,正巧碰上外公在泡茶。茶,我很喜欢喝,却不知道如何泡。于是,我向外公请教泡茶的技艺。外公说:“好哇,我14岁开始学泡茶,对茶有些研究。今天就教你一招‘蜻蜓点水’吧。”

第①段直接入题,简述学泡茶的起因。

外公先将茶具洗干净,接着往壶里放进一小撮上好的茶叶。你瞧,那茶叶静静地躺在壶底。然后外公拿起热水瓶,将沸水倒入壶中。顿时,壶中“热闹”了起来。躺在壶底的茶叶像大海里的小鱼在波涛中乱撞。不一会儿,壶中渐渐恢复了平静,茶叶安静下来了,有的在冉冉上升,有的在缓缓下沉。这时,外公拿起茶壶,在几只茶杯上方迅速移动,茶水就像一条银线,乖乖地落在茶杯里。

第②段用“先、接着、然后、不一会儿”将爷爷泡茶的一系列步骤写得十分清楚;运用比喻,“茶叶像大海里的小鱼”“茶水就像一条银线”,生动传神地描写出外公泡茶技艺的高超。

我看着外公娴熟的动作,心里十分羡慕,就对外公说:“外公,让我来试试吧!”外公笑着点点头。我拿起茶壶,学着外公的样子做起来,可是,无论我用什么方法都不能让茶水顺顺利利地进入茶杯中,不是溅到桌子上,就是太满了溢出来。我将茶壶往桌子上一放,一个人生起闷气来。外公看见了,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这‘蜻蜓点水’可不是一朝一夕学得成的。无论学什么,都要有耐心,不能轻易放弃。”听了外公的话,我心里一阵惭愧,又重新专心致志地练习起来。果然,这次好多了,溅出的水也少了很多,有的还倒得刚刚好呢。

第③段重点写小作者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让文章变得更有层次,并且十分自然地借爷爷的话引入了“无论学什么都要有耐心”这样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

从那以后,我只要有空,就向外公学习泡茶,我泡茶的技艺也越来越娴熟了,每次家里来了客人,我都会沏上一壶香茶,引得客人们交口称赞。而每次捧起茶杯,爷爷的教诲就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第④段结尾意犹未尽,文章以小见大,学习泡茶只是一次人生的体验,而爷爷给我的教诲才是我真正体悟到的,让我受益终身。

d.总结写法

写作之前精选材,明确要求再动笔;

开头结尾巧概括,事情经过写具体;

克服困难描重点,巧抓细节绘心情;

学会点题明中心,题目内容紧联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例文,让学生感受到例文动作描写具体,心理活动描写详细,让学生朗读并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初步掌握写作技巧。

三、自读互评

1、出示评价要求,自读自评

a.过程是否有一定的顺序?

b.是否写清楚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c.写得是否具体?好在哪儿?不足在哪儿?

(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修辞手法的应用。)

d.是否有自己的体会收获?

2、请部分学生展示习作中特别精彩的句子或片段,

3、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再次修改习作。

设计意图:

通过多方位的交流,学生在互相评价、修改习作的过程中,既可以看到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及时进行修改,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又可以促进相互了解与合作。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篇4

导学目标:

围绕提供的一个话题组织讨论,个人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别人的看法,再有条理地把讨论的情况或查到的材料写下来。

导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把内容写具体。

突破措施:

采用小组交流的方式学习。

课前准备:

通过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等,了解社会新闻,关注社会热点,做好记录或剪贴。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学案

小组交流:

1、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你们有什么收获?你关注到了什么?

2、梳理出一、两个共同的话题。

一、讨论、积累资料

1、对于我们关注的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2、各抒己见,补充。

二、学习习作内容,体会写法

1、读一读提供的话题,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2、读习作例文。

3、互相发言,把别人的看法做记录。

4、我们在习作时还可以写一些什么内容,怎样才能把大家讨论的经过记叙具体?

三、练习习作

1、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就把前面讨论的内容,再仿照习作例文写一写,做到有详有略,内容具体。

2、学生书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出示学生例文,小组交流:

1、一名同学读例文,其他同学认真听。

2、相互说说例文中的优、缺点。

二、评析一篇中下等的习作草稿,师生围绕是否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这几方面来评析。

三、小组内根据要求修改习作。

四、誊抄习作。

板书设计:

习作6话题讨论

有详有略内容具体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畔、兜、穗、裹、嚼、肺、腑、撩”八个生字,能准确认读。

2、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3、体会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热恋。

教学重点: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教学准备:《牧童短笛》的音乐,挂图或,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直观激趣

播放,观看乡村生活的场面,让学生对乡村生活的情趣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有助于学生接下来理解课文的意境。

2、范读激情

教师配乐范读全文。要求学生闭目静听,全身心地感受课文的美好意境。

3、初读感受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受课文大意。

4、互助识字

相互交流生字学习情况,出示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要求每位学生至少选择一个生字(越多越好)准备参与交流,多音字的分析(和、应),形近字的比较(“俯”和“腑”)。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说说自己曾经见过的字,自己容易写错读错的字,自己发现很特别、很有趣的字,(尽量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二、感悟

1、步入“欢快、柔美”的课堂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读起来很有情趣,很有味道,令人陶醉。课文有两个词语特别重要,只要我们抓住并真正理解了这两个关键词,就可以说理解了整篇课文,到底是哪两个词语呢?

学生快速地默读课文后,请同学们来猜一猜,看看谁是老师“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2、理解“欢快、柔美”的情态

(1)教师板书“欢快、柔美”,然后问学生:“欢快、柔美”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是谁在什么环境下“欢快、柔美”地干什么?

(2)学生“欢快、柔美”地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第一次感受人们的“欢快、柔美”。

(3)你平时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人、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是“欢快、柔美”?

从文本向生活拓展,使学生认识到“欢快、柔美的生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下和一定的基础上的,需要一定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随随便便就能过上“欢快、柔美”的生活。

3、领悟“欢快、柔美”的内涵

(1)播放《牧童短笛》,师生一起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你喜欢这样的生活吗?找出你喜欢的部分,说说理由,朗读出感受。

(3)乡村的生活为什么柔美、欢快呢?仅仅是因为乡村景色怡人吗?

提示: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家里的老人、孩子、父母,以及邻居,他们和人们的“欢快、柔美”有关系吗?

4、提升“欢快、柔美”的意境

(1)教师告诉学生,有一位诗人读了《麦哨》这篇课文之后,激动不已,将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用28个字概括成一首精美的小诗:

碧湖,绿田,孩子;清风,炊烟,农家;青山,翠柳,稻花;夕阳西下,幸福人,乐开花。

(2)引导学生反复吟诵,细细品味。

(3)最后告诉学生这首小诗的作者就是老师自己,希望同学们展开想象,课后也写一首精美的小诗。

板书:(简笔画:一副乡村图)

教后记:能感悟乡村的欢快、柔美生活,能有感情朗读;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和我们这些整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相比较,他们才是真正的生活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真正快乐、幸福、自由的主人。

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