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捞铁牛教学设计

2025/09/08教案

此篇文章捞铁牛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捞铁牛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受到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

3、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是怎样把意思表达清楚的。

教学重点难点:

1、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2、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懂得一点有关水的浮力的知识,也可做一些有关水的浮力的实验。

第一课时

一、引入:

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个叫怀丙的和尚把沉入河底的大铁牛捞上岸来,他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要求认识的字:捞陷淤搭绑铲减绷丙

2、要求会写的字:捞笨潜绑铲减越丙程

“淤”读yū,不读yú;“潜”读qián,不读qiǎn

3、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

3.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第一部分(1):写为什么要捞铁牛。

第二部分(2-3):写怀丙为捞铁牛做的准备。

第三部分(4-6):写怀丙捞铁牛的'经过。

第四部分(7):简介怀丙和尚。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指名说。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讲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陷在河底淤泥里的铁牛的事。先讲捞铁牛的原因;再讲准备工作;最后讲怎样捞铁牛。

第二课时

一、引入:

认读生字卡片:打捞笨重潜泳绑架出色穿越工程铲除减轻议论纷纷浮桥结实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

(一)、1、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

2.铁牛有多笨重呢?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

3.指导读句子,加深理解。

4.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二)、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1、引导学生理解“议论纷纷”是什么意思?他么在议论什么?

2、正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了什么?在文中把这句话画出来。

3、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4、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完成填空:(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每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怀丙做四项准备工作,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6、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回顾四项准备工作,我们感受到四项准备工作做得认真和周密,准备工作出色。

(三)、默读课文4、5、6自然段。

1、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的,指名读和尚……向上拔。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用……把表示泥沙、船身、绳子、铁牛在铲沙过程中变化的词标出来。

课件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2、全体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3、用同样的方法自学5、6自然段。

4、思考并讨论: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指名说。

5、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6、怀丙几次利用水的浮力?他能把铁牛捞上来,在哪个字上下了工夫?

(四)、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学习文章写法。

你觉得怀丙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能学到什么?

三、课外扩展:当时条件有限,只能用这样的办法捞铁牛,现在科技进步了,如果是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捞铁牛?(学生各抒己见)

四、小结:怀丙虽然不是身体上的大力士,但是却是知识上的“大力士”,他用自己的知识创造;了奇迹,“知识就是力量”啊!他巧用水的浮力,依靠科学的力量把铁牛从水里捞上来,这种做法足以说明他是无愧于“出色的工程学家”这个称号的。

捞铁牛教学设计 篇2

体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

充分认识怀丙确实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一、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段,知道了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河中府城外的浮桥,拴住浮桥的八只大铁牛也被冲到河里去了。正当人们想办法要捞起铁牛重修浮桥进,一个和尚出现了,他说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他究竟用什办法把八只铁牛捞回来的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二段。

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为了捞铁牛,和尚做了四项准备工作,是哪四顶呢?在课文里找出来,作上记号。

讨论:

和尚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

第一项准备工作是什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然后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把这项准备工作概括出来。)

板书:潜水摸牛

其他三项准备工作是怎样的?能不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出来?(先让学生按四个小组共同研究,然后在全班交流)

板书:大船装沙

并船搭架

粗绳拴牛

朗读第二段。

学习第三段

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怀丙和尚是怎样捞起第一只铁牛?

投影这段话,组织学生讨论:

和尚先让水手们干什么?(铲沙)

为什么要把船里的沙都铲到黄河里?

船里的泥沙慢慢减少,船身和拴住铁牛的绳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一点一点向上拔)这里为什么用“拔”?是什么力量把铁牛从淤泥里向上拔的?水的浮力是怎样把铁牛向上拔?(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画面理解捞铁牛的过程)

实验演示捞铁牛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识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拔出淤泥。

朗读这段话,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概括出来。

板书:铲沙拔牛

齐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并讨论:和尚是怎样把铁牛捞上岸的?(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演示,让学生理解)

点拨:和尚为什么不急着把铁牛捞上船,而是先让水手使劲划船把铁年拖回岸边,再让众人拖牛上岸。

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讨论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分别用四个字慨括出来。

板书:划船拖牛众人拖牛

和尚才捞起一只铁牛,还有七只铁牛呢?哪里写到了?为什么不具体写?

齐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和尚是怎样把一只只铁牛捞起来的?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简单叙述过程)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们对这句话有没有新的理解?怀丙和尚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

讨论:你觉得怀丙和尚这个人怎样?课文是怎样评价他的?

“出色”是什么意思?教师讲解“工程家”的意思。

为什么说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的出色表现在哪些方面?

点拨:

从怀丙和尚做的四项准备工作,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怀丙和尚先让水手摸清铁牛的位置,又准备大船装沙,再并船搭架,最后用粗绳拴牛这四项准备工作,而且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不可以颠倒,认识到怀丙和尚考虑非常周到。)

从怀丙和尚指挥水手捞铁牛的过程,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引导学生通过对怀丙和尚指挥水手铲沙,当铁牛被拔出来后,并不急着把铁牛捞上来,而划船到岸边,再让许多人一齐拖牛上岸,认识怀丙和尚指挥有方。)

投影“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从怀丙说的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点拨:

洪水冲走了铁牛,冲毁了浮桥,水可恨吗?怀丙和尚从这田里看到水给人们带来的危害没有?

“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实际上是什么意思?怀丙和尚看到水有利的一面没有?

他既看到水有害的一面,也看到有利的一面,说明他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有一种科学的态度。

通过刚才的分析,怀丙的出色表现在哪里?

板书:考虑周到

指挥有方科学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

捞铁牛教学设计 篇3

一、说教材

《捞铁牛》是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宋朝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的八只大铁牛打捞上来的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科学技术的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依据大纲要求,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教材特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的需要。

2、学会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3、理解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细致的工作,学习作者言之有序。

4、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

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理解怀丙说的:“让我来试试,铁牛是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送回来。”是本文重、难点。

二、说教法

第一课时的教学,把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些细致的工作做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以趣激趣。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把兴趣比作“炸药”,说兴趣能把“精力集中到一点”。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里学家认为,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探索知识和认识一事物的意识倾向,有了这一倾向,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极大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这节课我采用故事导入,故事讲完了,我又故设悬念,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把大家逗乐了?大家想知道吗?请打开课本,自读课文,就能找出和尚说的话。

(二)把读的训练放在首位,在读书中教给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读书贯穿了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等不同的形式,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课文时的“初读”。理解分析时的“细读”。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使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和尚打捞铁牛做了哪些工作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反复地读、说、体会,便落实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

(三)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主体潜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师不再用自己对课文的分析去取代学生自身的主体感受,而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尽可能地让学生自我活动,去读书,去思考,参与议论,参与交流,使他们能更充分、更直接、更自如地接触课本,从而更好地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在学生的活动方式上,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全班学习这一形式,而是以个体的独立学习为主,加强同桌及小组的合作学习,有机地把各种方式恰当地安排、组合,从而使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双向和多向并存的局面,使学生始终有一种自觉、主动、热情的学习状态。如1、2自然段的学习,我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然后小组内交流你读懂的内容和不懂的问题,最后再请一名同学汇报学习情况,全班交流。第3自然段的教学,我让学生在齐读一遍后,看了录相,然后请同桌之间将这段内容互说一遍,从而促进了同桌之间的互助学习及交流。

(三)挖掘教材的创造性教育,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语文教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例子,所以学生读懂课文之后,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铁牛到底怎么捞上来的,请同学们自己回去动手做实验,边做实验边想,你再有没有比和尚更高明的办法?或者你认为和尚的做法还有哪些弊病。从而开发了学生创造的潜能,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说学法

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我引导学生采用个别读、齐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其次,我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始终把他们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通过小组内的读书、思考、讨论,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初读,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时我让学生先自由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和尚说了一句什么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使学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二)精读,深入理解课文。第3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要深入理解和尚所做的每项准备工作,我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进一步领悟作者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体会作者的言之有序。

(三)练说,促进能力转化。学了第3段之后,我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请同学们就你做过的某一件事说一句或几句话,可以用上课文中这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这样既是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又强化了知识的记忆。

(四)动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文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下午回去自己动手做实验,边做实验边想:你有没有比和尚更好的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第二天再给老师汇报。

五、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设计,清新明快,看了使人一目了然,这节课的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17、捞铁牛

“叫水送回来”

潜水摸牛

准备工作备船装沙

并船搭架

拴牛绑架

捞铁牛教学设计 篇4

一品。课文第三段内容是讲怀丙怎样打捞出铁牛,共三个自然段。其中第四、五自然段写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捞出第一只铁牛,叙述详细,是理解的难点。根据课后“思考、练习3”,我们可进行品字词的训练:

1、说说“铲、浮、拔、拖”之间的关系,句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2、思考两个“慢慢地”和“越绷越紧”能不能另外换词?为什么?

二看。

看插图。课文插图可将文字信息变为可视的图像信息,增强课文的直观性,而且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果,都有所帮助。在此,我们可分两步进行:

1、从整体上观察。看看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初步了解画面内容;

2、一部分一部分地观察,有层次地了解画面内容。

看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

三问。古人说:“问则疑,疑则思”。爱问是创造精神的反映,会问是创造力的表现,善问是学习进步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让他们努力去钻研自己所困惑的问题,从而质疑。

启发性问: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升?铁块上升和铁牛能从沙中捞起,原因是什么?

复述性问:如果你是怀丙,你怎样指挥打捞第二只铁牛?

实践性问:举例说明现在人们利用水的'浮力可以做哪些事?

四读。读是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通过朗读,我们能记住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受到教育,这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

了解读。在读通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了解本段的主要内容。

比较读。为了让学生准确的把握关键词,比较朗读:

1、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绷紧了。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向上拔;

2、和尚请水手们一起动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船里的泥沙慢慢地减少,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弥补读。琢磨琢磨再读,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回味读。学完本段后,反复诵读,反复体会课文运用语言文字妙处,熟读或背诵。

捞铁牛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 、议论、和尚、船舱、拴住、潜到、沉没、绳子”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教育学生爱科学、用科学,

3.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 了解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打扰铁牛的经过。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

1. 演示所需的材料:玻璃缸、装有石子的圆口瓶、木尺、棉线、铁块。

2. 覆盖式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质疑激趣。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捞铁牛》。你们读了课题,会有什么问题?(为什么要捞铁牛?捞铁牛有什么困难?怎样捞铁牛?铁牛捞起来了吗?)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2. 每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读。读中,教师相机指导读准“宋、拴、尚、绳、绷”的字音。强调“拴、潜、陷、铲”是前鼻音,“宋、尚、绳、绷”是后鼻音。和尚的“尚”读轻声。

3. 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 从课题上看重点应该写什么?

(2) 默读,找出描写捞铁牛的经过部分。(课文的第三止第六自然段)

(3) 可见课文可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4) 如果捞铁牛的经过部分再分为“准备工作”和“捞出一只只铁牛”的两部分的话,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四部分)接下来我们就按照这四部分来进一步学习课文。

三、深入深究,读懂课文第一部分。

1. 读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话说为什么要捞铁牛?(因为八只铁牛是拴住浮桥用的,河水冲断浮桥,铁牛也就被冲走,馅进淤泥。要修浮桥,必须要捞起铁牛。)

2. 铁牛有多笨重呢?据记载,黄河大铁牛最轻的有26.1吨,最重的达45.1吨。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有没有打捞工具?(没有)有没有科学简易的打捞方式?(没有)可见,要打捞这八只大铁牛是多么的不容易!

3. 指导读句子:“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 再读第一部分。学生评议。

四、学习第二部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1. 同学们通过自读,已经知道了人们为什么要捞铁牛。现在我们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怎样捞铁牛?我们先来看看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哪几项准备。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并用笔画出重点词语。

2. 学生自由朗读,圈画重点。

3. 师生交流,概括出要点:

(1)摸清铁牛沉没的位置;

(2)准备两只大船,船里装满泥沙;

(3)两船拴紧,跨船搭架;

(4)铁牛和木架两端,用绳子相连。

4. 用覆盖式投影再现这次的准备工作,再请学生按顺序简要复述准备工作。(用上“先……然后……再……又……)师生评议。

5. 读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为捞铁牛做了充分的准备。)

小结:认真读书,读懂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一种读书方法。

五、书写生字词。

1. 师生交流书写生字词应注意的地方。强调:(1)要注意“陷”的写法。右旁是“ ”,不是“ ”。同学们回忆一下,含“ ”旁的有哪些字(陷、馅),它们的读音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带韵母ian和an)含“ ”旁的有哪些字(滔、稻),它们的读音有什么相同之处?(都带韵母ao);(2)写“潜”字时要注意右边与“赞”字有点相似,右下是“日”不是“贝”。

2. 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新词,教师巡视指导。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查阅课外书,查找怀丙和尚的`故事或有关水的浮力的课外小知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陷进、拴住、潜到、船舱、铲到。

二、 观察图画,引入新课。

1. 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画面上有哪些人和物?(怀丙和尚、水手、两只大木船、几只小木船、大鼓、旗帜)简单地说说他们在干什么。(怀丙和尚指挥水手们打捞起铁牛。)

2.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到打捞第一只铁牛的经过?(第四、五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打捞其他铁牛的经过?(第六自然段)

三、学习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认真读书,思考:(出示投影题)

(1) 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

(2)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3的提示,想想带点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能不能用什么关联词把它们连起来?

1.学生自由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2.师生交流。

(1) 怀丙和尚用什么力量捞起铁牛?(水的浮力)读出关键语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一点儿一点儿地向上拔。”

看有关“水的浮力”的演示:在玻璃缸中装入大半缸水,缸内盛一装有石子的圆口瓶,缸口上架一木尺,木尺的两端系上棉线,线下吊一铁块,沉入缸底。教师将圆口瓶内石块儿逐一取出,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缸底的铁块为什么会往上生?)通过观察交流,得出结论:利用了水的浮力。

(2) 交流:课后思考·练习3中带点词语之间的关系。

① 学生读思考·练习3中的这段话。

② 带点词语:“泥沙减少……船身向上浮……绳子越绷越紧……把铁牛向上拔”,这些词语之间可以用上关联词:因为……所以……。(因为泥沙减少,所以船身向上浮;因为船身向上浮,所以绳子越绷越紧;因为绳子越绷越紧,所以铁牛被向上拔。)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强调:带点词语表现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词语要朗读的特别分明。两个“慢慢地”、“越绷越紧”这几个词语也要读出味道来。学生读后评议。

4.读第五自然段。

(3) 学生读。

(4) 引导质疑: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铁牛太沉了,没办法拉上船;即使拉上船也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力气。)

(5) 多么聪明的和尚呀!把第四、五两自然段读一读。

5.读第六自然段。

(1) 学生读。

(2) 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概括一下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笨重的铁牛从淤泥里拖了回来。)

小结:同学们通过一段一段地读课文,读懂了内容,要概括出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四、 习课文第四部分。

2. 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3. 师生交流: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五、 顾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可以分成四个部分:

(1)铁牛陷进了淤泥,怀丙和尚说他有办法捞。

(2)怀丙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3)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

(4)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2. 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桌练习说,全班交流。(拴浮桥用的铁牛陷进淤泥,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了上来,他不愧是个出色的工程家。)

六、延伸课外。

1. 怀丙和尚是个出色的工程家,他打捞铁鸟的办法确实好,不过,他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铁牛就得16船泥沙,以现代的环抱观点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泥沙铲到黄河里去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你们想想,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捞出铁牛,又注意了环抱?

2.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创新。(实际上只要用四只船就可以解决问题。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鸟沉没的地方,搭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的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两边,让水手们把泥沙铲到空船里,再将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两只船去拴第二只铁牛,等前面两只船把铁牛运回来后,在分别靠在这两只船边上,再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方法来回七次就能把八只铁牛全部打捞上来,而不用向黄河里铲泥沙。)

3. 要是现在打捞水底沉物的话,有没有其他办法?结合学生查阅的资料,交流各自了解到的知识。或者由教师适当地介绍,现代有哪几种打捞方式。(浮筒打捞、浮吊打捞、混合打捞和解体打捞)

捞铁牛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3、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 ) 拴( ) 陷( ) 论( )

送( ) 栓( ) 滔( ) 轮( )

绳( ) 绑( ) 铲( ) 拖( )

蝇( ) 梆( ) 产( ) 施( )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