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此篇文章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傅雷家书》是由傅雷和妻子给他们的孩子所写书信的一本合集。它让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让我知道如何做一个好孩子,也让我懂得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更让我知道如何去面对人生。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雷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甚至有些刻薄的人。这是因为他的身世,傅雷自幼丧父,童年时母亲家教严格。傅雷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正如这本书封面上所提:“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他的确是孤独的。
当了解到这些时,我曾想过:傅雷是一个如此“孤独”又学识渊博的人,那么他对家庭,对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是否也十分淡漠呢?读完书后,我发现我的猜测与事实恰恰相反。
傅雷作为一位父亲,他对孩子的感情是十分丰富的。每天写信时,他不仅仅写自己的生活如何,还会向孩子介绍自己的同伴,有时更会在那遥远的地方,以书信的形式指导孩子如何学习,怎样去学。他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位十分称职的父亲。他对孩子的爱跨越了空间的阻碍。
再来看看他的两个儿子,傅聪和傅敏。用现在的家长经常说的话,两人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一直出类拔萃。从《傅雷家书》中可以看出这些书信大多数是写给傅聪的,傅聪自小学习钢琴,并且在学习上从未落后。他多次获得了国际钢琴大赛的奖项。这不禁让我想:他的父母不在身边,他是怎样做到这样优秀的呢?答案无疑是他的自主,自觉了。
《傅雷家书》是本书,更是一个真实的环境,我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傅雷一家由书信连接的温情。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是傅雷和儿子之间的书信所编撰而成的书,在这本书中,洋溢着傅雷对儿子深沉的爱。在书中,傅雷将自己一生中的经验及教育观念都传授给了儿子,激励着儿子,很多方面都对儿子提出建议,为儿子出谋划策。其中,他们两人也对感情处理方面有着激烈的讨论。
傅雷曾在书中不断地提到感情处理方面的问题。为追求艺术,他曾对自己的儿子说:“要千万提醒自己,时时刻刻防自己,一切都要及时收,要遵循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感情第二的原则”。要为了艺术而不受到感情的支配。而在弹琴时的感情问题,父子也讨论过。因儿子弹琴时身体动得厉害,表现十足,所以傅雷便向儿子提出“惟有肉体静止,精神的活动才最圆满”。告诫儿子在弹琴时,虽要带动听众的感情,但也要控制住自己的感情,这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而不是自己投入过多的感情,像小丑似的夸张的表演。
而在生活中,傅雷说当情绪消沉时,不必大惊小怪,不必为此担心。首先应当向父母去倾诉,去发泄自己的苦闷的情绪。其次,在面对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应把这些事当作心灵的灰烬,不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要像对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用这个方法来控制自己怀念过去的感情。
傅聪长大之后的成就与造诣,离不开傅雷打小对他的指导。在感情上为他提了很多建议,也使得他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顺利。也望傅雷的教育理念与思想可以一代一代地相传下去。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在这个寒假中,按照老师的布置,我有幸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原本以为只是一篇书信而已,有什么好看的。在我看完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写的太好了。在这部作品中,傅雷不仅仅是作为一名关爱儿子的父亲,关注着儿子的一举一动,也作为一个“过来人”的长辈,对儿子即将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做推测,更作为一个指路人,为儿子设计好应对即将到来的事的应对方法。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感触很深。我感受到了傅雷对儿子深深地爱,虽然对儿子严格要求,但在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出他对儿子的爱。他对儿子的爱大到人生哲理,小到为人处世。
当我读到傅雷先生为了儿子忍着伤痛伏案整理书稿直至双眼流泪再也看不清时,因一封信未及时到达而万分焦急时,我似乎看到了他远距千里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和热切等待的目光。
读完这本书,我学会了许多做人的大道理,还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中国艺术最大的特色,从诗歌到绘画到戏剧,都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怨、雍容有度,讲究典雅、自然;反对装腔作势和过火的恶趣,反对无目的地炫耀技巧。而这些也是世界一切高级艺术共同的准则。
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会忘了他的目的。
一切伟大的艺术家(不论是作曲家、是文学家,是画家……)必然兼有独特的个性与普遍的人间性。我们只要能发掘自己心中的人间性,就找到了与艺术家沟通的桥梁。再若能细心揣摩,把他独特的个性也体味出来,那就能把一件艺术品整个儿了解了。——当然不可能和原作者的理解与感受完全一样,了解的多少、深浅、广狭,还是大有出入;而我们自己的个性也在中间发生不小的作用。
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勿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
一切的艺术品都忌做作,最美的字句都要出之自然,好像天衣无缝,才经得起时间考验而能传世久远。
受教育的目的只是培养和积聚更大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绝对不是盲目自我扩张。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傅雷作为一个优秀的翻译家,文学家,艺术家,对儿子的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在他寄给傅聪的信中,我们常常可以发觉其中细致入微的指导,和一片真诚的望子成龙的心境。
在信中,艺术一直是一个不变的话题,他就像父子之间沟通的桥梁。傅雷在信里谈论古今中外艺术家,发表自己对音乐作品的评论,抒发对古诗词的感悟,可以看得出,他在各个方面都有的不俗的造诣,为富聪的学习指明方向。而在傅聪面临不同的选择时,傅雷总会劝说傅聪把艺术和学习放在第一位,肩负起重要的责任来。
傅雷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的。他曾在信里说过:“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是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以身作则。傅雷多次因为连夜的不停歇的工作,累垮了自己的身体,连写信都吃力。他还习惯在读书中做笔记,经常拿来与家人分享。
傅雷还非常注重儿子爱国情怀的培养,经常在信中交流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谈论古诗词,常常提醒他不忘祖国,心系国家。在1957年傅雷参加中央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后,明显能感觉到他将儿子与党联系了起来,更萌发了一种让儿子为国效力的期望。
《傅雷家书》中一纷纷饱含深情的书信,是傅雷为我们留下的文艺瑰宝,寄托了他与家人团聚的愿望。他对儿子充满期望的赤子之心,直到现在都奕奕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