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教案设计
此篇文章《用数学》教案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1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
教学一开始,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测量较大的物体课桌的长度,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认识米,通过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体的1米高,1米长,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卷尺,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绳子来.
第二层次,根据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研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在1米的直尺上、折尺上,和学生自己的卷尺上,找出1厘米,再数一数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并通过1厘米、1米线段的对比,学生清楚地了解“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最后通过选择合适单位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
《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
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
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学习例3.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
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
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
(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2)反馈练习.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
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2.16与24的和除以8,商是多少?
师问:第二题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四、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1)42乘以5,加上36,积是多少?
(2)800减去18乘以16的积,差是多少?
(3)525加上52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
(4)57与43的和,乘以87,积是多少?
(5)930除以48与42的差,商是多少?
2.先在□里填上数,再列出综合算式.
3.正确答案.(使用手势表示)
(1)75加上25乘以3的积,和是多少?
①75+253 ②(75+25)3 ③75+(253)
(2)75加上25的和,再乘以3的,积是多少?
①75+253 ②(75+25)3
(3)400除以25减去21的差,商是多少?
①40025-21 ②400(25-21)
(4)400加上25减去21的差,和是多少?
①400+25-21 ②400+(25-21)
说明:第1题中③中的括号是多余的,按照运算顺序先乘后加,没必要加小括号.
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解答时应注意:从问题入手,弄清最后求什么?哪部分是直接的,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应写在前面,哪部分应写在后面,注意正确使用小括号,并检验列出的综合算式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正确.
六、布置作业.
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
1.42乘5,再加上36,和是多少?
2.800减去18乘15的积,差是多少?
3.625加上62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
4.75与25的和乘78,积是多少?
5.390除以48与35的差,商是多少?
《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3
教学内容:教学第83页的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六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男运动员有多少人?
独立解答,说说“其中男运动员占”的含义及解题思路。
如果把问题改成:“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就成了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内容了。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岭南小学六年级有45个同学参加学校运动会,其中男运动员占。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1)比较复习题与例2的不同。
问题不同:复习题要求“男运动员有多少人?”而例2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
(2)说说“其中男运动员占”的含义
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单位“1”的是哪个量?
(3)让学生在线段图上分别表示出男女运动员所占的部分。
独立完成在书上,评讲。
(4)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求什么?并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45-45
说说45的含义,独立解答。
(5)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计算?
板书:45(1-)
说说(1-)的含义,独立解答。
(6):怎样解答这类应用题?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先说一说可以怎样想,再独立解答。
2、做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可以先画图思考,再列式解答。
3、做练习十六的第1题。
让学生先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再列式解答。
独立解答,说说解题思路。
4、做练习十六的第3题。
先说说题中两个分数的含义,再列式解答。
四、全课,揭示课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题板题。
五、课堂作业
6、做练习十六的第2、4题。
《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4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
教学一开始,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测量较大的物体课桌的长度,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认识米,通过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体的1米高,1米长,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卷尺,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绳子来.
第二层次,根据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研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在1米的直尺上、折尺上,和学生自己的卷尺上,找出1厘米,再数一数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并通过1厘米、1米线段的对比,学生清楚地了解“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最后通过选择合适单位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
《用数学》教案设计 篇5
详细介绍: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二)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三)通过同学的合作,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体,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具和学具
教具: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4厘米、6厘米长的纸条.
学具:1米的卷尺,1根较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认识米、用米量.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米
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1米长的卷尺,和教师1米直尺的刻度是一样的.
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让学生用自己的卷尺,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你的身高比1米高,还是不到1米.同学们看到在公共汽车或电车的车门口有一个1米的标记,不足1米高的儿童可以不买车票,超过1米则要买票,同学们乘车要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
2.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厘米,1厘米有多长呢?同学用两手指比一下,教师在黑板上1米长的线段的上面并排画出1厘米.1米有多长呢?同学们用两手比一下.那么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出示折尺,这是一把折尺,伸直正好是1米,与1米的直尺相比,一样长.看一看这把尺上有多少厘米.10厘米、20厘米、30厘米、……、100厘米.再看看这把1米的直尺,1米里面有100厘米;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卷尺,1米里面也是有100厘米.同时,教师在黑板1米长的线段上,以10厘米为单位,分成10份(如图11).
同时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距离
教师出示卷尺,并说明量比较长的距离,一般用卷尺.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由学生拿住卷尺的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反馈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以4人小组为单位,利用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分工量下面的长度(每组量一项):前面黑板的长,后面板报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测量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交流.
3.在()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认识长度单位“米”是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的基础上进行的.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
教学一开始,在复习厘米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测量较大的物体课桌的长度,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厘米”去测量,非常不方便,使学生体会到需要较大的长度单位,从而引入新课.
学习新课分三个层次,首先认识米,通过看米尺,用米尺量出物体的1米高,1米长,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再让学生用自己的米卷尺,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互相量身高,1米高在自己身体的什么部位,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量出2米、3米、……的绳子来.
第二层次,根据厘米和米的实际长度,研究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学生在1米的直尺上、折尺上,和学生自己的卷尺上,找出1厘米,再数一数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并通过1厘米、1米线段的对比,学生清楚地了解“1米=100厘米”,为熟记它们之间的进率提供鲜明的表象.
第三层次,指导学生用米尺量较长的物体,由于距离比较长,所以采用小组合作测量的办法,帮助学生掌握测量要领.最后通过选择合适单位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
《用数学》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用数学》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