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读书的教案

2025/09/09教案

此篇文章读书的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书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2、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3、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3、拓展延伸,培养创新能力及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在读书方面的妙悟,深入领会文章的内涵。

2、深入理解比喻论证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的学习了解演讲稿的特点。

【教学方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齐读名言。

教师:书中有秦汉的明月,盛唐的乐舞;书中有人生的百态,历史的脉搏。然而我们该如何读书呢?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鲁迅先生将在他的《读书杂谈》中为我们指点迷津。(出示课题作者)

二、作家作品简介

(出示课件)作家作品知识口诀:

鲁迅本名周树人,八一出生三六卒。

生于浙江绍兴市,伟大文思革命家。

《呐喊》《彷徨》小说集,《朝花夕拾》散文集。

散文诗集有《野草》,《且介亭杂文》杂文集。

三、字词积累

嗜好(shì)无聊(liáo)余暇(xiá)赢钱(yíng)

嗜好:特别的爱好。

无聊:由于清闲而烦闷。

余暇:闲余的时间。

四、学习新课

(一)出示学习目标(见教学目标)

(二)出示演讲词的特点

1、观点鲜明,条理清楚。

2、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三)问题探究

学生速度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1、演讲的原因和主题是什么?

——原因是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主题是随便谈谈读书

2、课文中谈到了哪两种读书的类型,它们特点分别是什么?

种类

特点

职业的读书

功利性强迫性

嗜好的读书

自由性趣味性

3、鲁迅在第四自然段中告诉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我们在做好职业读书的同时,尽量合理的拓宽阅读视野,搞好嗜好阅读。

(四)学以致用

有人说职业的读书有些苦痛,而嗜好的读书完全符合自己的兴趣,很自由,很轻松,所以决定放弃前者,专门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结合第四自然段鲁迅先生的观点谈一谈.

学生思考后回答。

(五)想一想

本文在阐述观点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比喻论证):①.读书与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做比喻。②.嗜好的读书与爱打牌的情形做比喻。

(六)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作者先介绍演讲的原因及主题,接着从职业读书和嗜好读书两方面谈论了其不同特点。然后进一步深化,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重点强调了嗜好阅读的'益处,最后以忠告性的话语结束全文。比喻论证的运用使得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动。文章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内容符合演讲者和听众的身份。语言通俗,自然,亲切,口语化。

五、拓展延伸

1、仿写例句

例句:好书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好书是————,让人————。

好书是————,让人————。

2、拟写标语

请你为我校图书阅览室拟写一条恰当的标语。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

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演讲词,要考虑到演讲词的特点。

内容提示:

1.读书的正确方法

2.读书的正确目的

3.读书的重要作用

…………………

【板书设计】

读书的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读书笔记的概念及种类。

2、把握读书笔记的基本结构。

3、掌握读书笔记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学会写各种不同类型的读书笔记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平时经常听到这样的古语: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德国诗人歌德也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不仅可以获取知识、而且可以提升一个人的人格。书何以具有如此的魅力呢,我们来看一下古今中外的先贤们对书的评价,就可以找到答案:

书是顾问——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书是良药——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是面包——高尔基说:我扑在书籍上,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书是益友——臧克家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子曰: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书是阶梯——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源泉——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半亩方糖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书是船只——凯勒说: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

勃斯说:书是随时在你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意,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

由此可见,读书的益处不言而喻,但是读书也要掌握好的方法,否则会事倍功半,比如孔子曾说过:诵

《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相反却应该学以致用,比如苏轼在当年参加科考写的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用了这样一个典故:尧手下一个司法官三次判一个人死刑,尧本着宽大为怀的原则,三次赦免了他。可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却不知这一典故的出处,经过再三询问,原来苏轼根据《后汉书·孔融传》的记载加以发挥,自己杜撰了这么一个典故,结果欧阳修非但没有批评苏轼,反而对他大加赞赏,夸苏轼读书简直读活了。

对于读书的方法,南宋大儒朱熹曾总结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虽然很有道理,但仍有一些不足,读书时除了心到、眼到、口到以外,还有一点不可或缺,那就是手也要到。

比如:马克思为写《资本论》, 曾认真钻研过 1500 种以上的书籍,而且每本书都写了提要,每本书都有笔记可查.仅 1843 年到 1847 年间,属经济学的笔记就记了24 大本,全部力量相当于《资本论》第一卷的两倍;1850 年到 1851 年仅一年时间, 又记了 18本;1861 年到

1863 年记了 23 本.这些笔记再加上他的其它笔记,其总字数至今未有人能精确地统计出来.

又如:革命前辈徐特立同志少年时期只上过 6 年私塾,后来在长沙仅仅读了4个月的师范学校.他的渊博的知识完全是靠刻苦自学得来的,他从19岁到43岁的漫长岁月中,每天晚上必定要读3 个小时书,结果成了博学的教育家。徐老有一个重要的`学习经验:不动笔墨不读书。他告诫学生:读书不要贪多图快,要仔细研读,还说: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二、 文种知识

(一)、定义

读书笔记又称随笔、札记,是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或是对书中的名言警语、新颖材料进行摘录抄写,或是对书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或是随后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的一种文体。

(二)、作用

1、加强记忆。做读书笔记,一方面可以弥补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忘掉所记忆内容的许多细节这个缺陷;另一方面,

还可以把所读的零散、片断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编成知识网,使我们更容易记忆。

2、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对读物内容深刻理解过程中,我们所做的读书笔记,不是字字都记,事事都记,而是把那些最好的、最精彩的、对自己最有用的部分记下来。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理解、消化你所学到的知识的过程。

3、阅读注意力的集中。写读书笔记的过程,是眼、脑、手同时并用的过程,有时候我们眼睛虽然在“看”书,可是大脑却在想着别的事,即“开小差儿”了,特别是长时间地看书容易发生这种情况,写读书笔记则有助于集中阅读的注意力,提高阅读效率。

4、激发创造性阅读。写读书笔记时,由于边读边想、边想边记,就会加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维更加活跃。由于在阅读时各种信息的相互撞击,会产生一些新的见解、新的构思、新的发明,就会加强联想、激发创造性思维,把学习过程引向创造过程。

读书的教案 篇3

关于读书的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书的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书的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认 识读书的重要性,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2.了解名人读书的方法和经验。

3.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读书观。

4.了解网上阅读的重要性。

5.通过学习和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升阅读的水平。

教学重点

1.认识读书的重要性,积累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2.通过朗读、阅读、写作、竞赛等一系列“好读 书,读好书”活动,提高文学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

活动准备:

提前安排学生收集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查找相关的小故事。

根据班级人数随机分组

课时安排:二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阅读综合性学习四P127

一、 看名人怎样读书

二、 你说我说说读书

三、 “网上阅读“大家谈

四、 与书籍结伴而行

五、 阅读《参考资料》

第二环节:分组活动

一、 名言大家猜:

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

A.刘向 B. 韩愈 C.陈寿 D. 庄子

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

A.黄遵宪 B. 沈括 C. 蒲松龄 D.梁启超

3.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 ( )

A.福斯科洛 B.高尔基 C.罗曼罗兰 D.歌德

4.书本——它是未来的纲领。( )

A.列宁 B.马克思 C.赫尔岑 D.林德内

5.倘只看书,便变成了书 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 )

A.鲁迅 B.梁启超 C.赵树理 D.李大钊

6.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 ( )

A.李白 B.孔子 C.孟子 D.鹿善继

7.有些书是不该被人们忘却的,但不该被人们记住的书是没有的。( )

A.高尔基 B.苏霍姆林斯基 C.奥登 D.车尔尼雪夫斯基

名言积累:

1.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书到用时方恨少。

4.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5.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名人论读书: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李清照 的读书方法: 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3.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 心到、眼到、口到。

4.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作家大家猜:

第一位:普鲁斯特

他是一名法国作家

他是意识流小说的先驱

最主要作品《追忆逝水年华》他的作品与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并称为“风流喜剧”

第二位:歌德

他是一位德国诗人

他花了近60年的时间写成了一部长篇诗剧

他的代表作与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称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名著

青少年时代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劳》

第三位:普希金

他活了38年,出生于俄罗斯

他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语言文学的创造者

他为妻子与别人决斗身受重伤而死

著名诗歌《短剑》被与为称为“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第四位:高尔基

他是一位伟大的苏联无产阶级作家

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 高尔 杰耶夫》

曾把自己比作“海燕”

代表作《母亲》《我的大学》

第五位:肖洛霍夫

他是一名苏联作家 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描写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国内战争

代表作《静静的顿河》

第六位:福楼拜

他出生与法国

他是一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左拉盛赞他是“新的艺术法典”的创立者

成名之作《包法利夫人》

三、读书故事大家说:

1.孙中山的读书故事:

孙中山先生在东京从事革命活动时,得到了日本友人犬养毅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平日时相往来,无话不谈。一天两人又见面了,犬养毅问道:“我每次看望孙先生,谈不了几句,先生就要讲革命。先生于革命之外,还有没有别的嗜好呢?”

博览群书,确是中山先生的一大嗜好。他早年随兄长孙眉去檀香山上学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华盛顿 、林肯等几位美国著名总统的传记。回国后在 香港西医书院学习,专心致志攻读正课外,利用点滴时间,广泛涉猎中外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的书籍,同学们赞赏他的见多识广,给他取了个“通天晓”的雅号。手不释卷啃面包。

四、你我说读书:

1. 你倾向于哪一种?

有人认 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流行作品用的是现代生活中鲜活的语言,反映的是当代人的思想感情,读起来轻松省力,有兴趣,吸收快.而经典名著往往艰深难懂,离现实生活较远,因此少读为妙.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名著是经时间筛 选留下的硕果,是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它们和一般作品在文化品位上是不相等的`,他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占领了它,其他就不在话下。读名著,有以一当十的价值。名著为很多人反复阅读,一成为当代人共同的文化素养,不了解名著,就会在文化沟通中产生严重障碍。

2. 你倾向于哪一种?

有人说,我们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鼓吹这种时尚的人认为,图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读图的好处多多.对这种风尚持批评态度的人不少,他们认为绝大多数人,尤其是中学生,应该以读文为主,读图只能放在第二位;把大量时间耗在读图上,将造成全民阅读水平的低下,得不偿失.

五、你喜欢网上阅读吗?谈谈你 的看法?

第三环节:请写一篇关于读书的作文:

近十年的学习生活几乎天天与书籍打交道。拿起你的笔,写你读书的故事,让同学们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或者发表你对读书的独特感悟、体验和见解,与同学们交流。请以“好读书,读好书”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读书的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笔记记录方法。

2、学生科学运用读书笔记。

3、在实践操作中,学生能用今天学习的读书笔记记录方法阅读书本。

教学重点:

1、明确各种读书笔记记录方法的区别。

2、掌握卡片摘录的读书笔记记录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出

图书馆主要是通过文献的利用来传播知识,进行文化和知识技能的教育。事实证明,同学们越是积极利用和善于利用图书馆,获得的知识就越多,学习成绩就越好。

读书笔记是科学地读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善于读书的人,总是书笔不离,随时记录下书中的精华和自己的感想,从书刊中大量吸收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因此,写读书笔记,是积累阅读成果,促进读写结合的一种好办法。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怎样做好读书笔记》。

二、新授:

1、了解读书笔记的作用

(1)写读书笔记有助于理解阅读内容,不仅能帮助你加深领会书中的`精髓,还可以锻炼你的思考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做读书笔记时要求记下书中的要点、难点,结论、应用范围、前提条件等对自己最有用的精华部分。)

(2)经常写读书笔记能够加深印象,有利于记忆。(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口过千遍不如心过一遍,心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由于做读书笔记是在反复阅读、思考和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比单纯的阅读更能记住所学的内容。)

(3)写读书笔记,有利于积累资料,丰富知识,是我们解答问题或写文章时获取宝贵知识财富的重要途径。(对于广大青少年读者来说,积累资料时日后开展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积累资料是一件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要靠持之以恒的点滴积累,不能搞突击,一蹴而就。积累资料的方法很多,而做读书笔记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2、读书笔记的做法——摘录笔记

(1)摘录是加深理解、增强记忆、积累资料的重要方法。

(2)摘录的内容可以使文章的要点,文中有意义的或精彩生动的词语、佳句、警句、典故、段落,重要的史实,使用可靠的资料、数据、公式、定理等,也可以使阅读中产生的疑问之处。

(3)摘录的特点是以摘录原文为主,摘录是要求间断扼要,选取关键的精彩的内容力求准确无误,并注明出处,以便日后查对和利用。

(4)摘录形式有很多种,今天学习用卡片摘录。

每张卡片上只写一项内容,在卡片左上角表明分类项目;每张卡片上要注明出处、作者等有关情况,写好后应分类存取,以便检索。

3、出示读书笔记卡片

爱祖国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温存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

转引自《人民教师手册》,浙江教育出

版社,1986年7月第一版,269页

1988年5月21日摘录

寓言

风 筝

风筝疑惑地问:“我飞得比鹰还高了,人们为什么仍然管我叫风筝而不肯称我为鸟呢?哪怕叫我麻雀也好啊!”

“因为你不是靠自己的翅膀搏击风云而是靠风的宠幸而‘飞’上来的。”云直言不讳地回答。

——张峰《寓言二则》

摘自《中国校园文学》

1992年第5期,第36页

1992年6月2日摘

礼仪

孔融让梨

三国时期的大文学家孔融,在4岁的时候就知道谦让之礼。每次给弟兄们分梨的时候,他总是先把大的梨分给哥哥和弟弟,自己吃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要把最小的梨留给自己,孔融说:“哥哥的年龄比我大,应该吃大的;弟弟的年龄比我小,我应该让着他,他也应该吃大的。”孔融从小就知道兄弟之间应该互相礼让,后人都把孔融作为榜样……(孙志民)

摘录自《北京教育报》第76期

1993年4月27日

三、学生实践:

学生看书并取出卡片进行摘录,教师巡视。

四、交流:

学生交流。

五、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又学会一种读书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很有用处的,希望同学们能掌握并熟练运用,帮助大家学到更多的知识。

资料提供者:xinying777

读书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对文中内容做注释,养成翻阅工具书的习惯。

2.掌握并学会运用整体通读、专心精读、比照联读、扩展阅读等阅读方法。

3.能联系各自的阅读经历和读书体会,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的内涵,从而热爱读书、积极阅读,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教学重点 :

1.学习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理解字词句,边读边归纳大意,感知文章深刻内容。

2.培养学生搜集并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体验“读书人是幸福人”。

2.培养学生勤于阅读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开展小调查

1.你读书的感受:A.苦B.苦中有乐C.乐D.乐中有苦

教师引导选择A或B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选择C或D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

2.你读书的目的:A.考出好成绩B.让家长高兴C.获取知识D.不知道

教师引导选择A或B或D的:你是个诚实的孩子 选择C的:你是个幸福的孩子

谢冕说:“读书是幸福,读书人是幸福人。”让我们一起走进谢冕的幸福生活…….(课件展示)本文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谢冕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抒发了对北京大学的热爱之情。这种热爱源于北大所给予每一个“北大人”的文明滋养,也包括对北大图书馆的爱和对所有读书人的交流、交往的幸福回忆。可以说,作者对读书的幸福主要是在北京大学这样的文明圣地感觉到的,那么,读书人为什么是世间的幸福人?

二、讲授新课板书:读书人为什么是幸福人

(一)(泛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1.为什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引导学生从找各段的中心句入手去感知)第1自然段: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第2自然段:阅读能增广见识,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第3自然段: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第4自然段:与好书结缘能使人“向善”、“避恶”。

最后一自然段是:读书人是幸福人。(也是全篇主旨)

2.理清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

教师引导:全文各自然段之间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作者的思路是先总说“读书人是幸福人”的根本原因,再分述读书能增广知识、陶冶精神,与好书结缘能“向善”、“避恶”,最后再重申主旨,与开篇呼应,用“所以——”句完成因果论证。即课文最后一段:“所以,我说,读书人是

幸福人。”这个结论句,是逐层深入论述的,是全文主旨,与开头呼应。(提醒学生体会作者思维的严密和逻辑的清晰)

(二)(精读)品读课文,结合学生阅读经历理解“读书人是幸福人”。

1.学习第

1.2自然段。①学生朗读课文第

1.2自然段。 ②教师提问:作者为什么说读书人是幸福人?请找出其中理由。(引导学生用自然段

1.2文中语句来说明)现实世界(人人都有)自然段1:读书人拥有两个世界更丰富的世界(读书人独有)不仅多识草木虫鱼,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与不存在的奇风异俗③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如果学生谈不好,教师可先谈自己的体会,给学生做个示范)④归纳总结:读书可以增长人的知识。

2.精读、美读课文第3自然段,讨论问题:

①上节课布置了课外作业——查阅几个国内外名人名作的故事及内容等资料,请同学们简要谈谈。教师通过练习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能,检查其作业情况,也便于记忆。(教师请几个同学来简要讲讲,并及时表扬学生,鼓励学生要养成翻检工具书、查阅学习的好习惯。)

②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并仿照课文句式把它写出来。从学得;从学得;从学得。(言之成理即可)

归纳:读书可以陶冶人的精神。

③本段与上段的关系。(提示学生注意本段开头的关联词)

首句中的“不仅——而且——”是什么关联词?(递进)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起承上启下作用。理解:自然段

1.2说明读书能使知识增广,自然段3说明读书能使人格高尚)

④让学生判断本段使用的典型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

例证法;反复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3.学习第4自然段。

①请一组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中心句:“与书本结缘,做一个与崇高追求、高尚情趣相联系人。”②学生寻找并读出“读书使人向善”的句子。(“对暴力的厌恶······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③教师以学生喜欢、熟悉的文学形象(如关羽、曹操、令狐冲、东方不败等)为例,从人们包括学生对这些人物的褒贬态度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以上语句。④书籍有多种多样,有好书和坏书。那么,好书和坏书对人有何影响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结合文中作者的感受去正面引导学生)

好书:使人向往高尚、厌恶暴力、同情弱者(引用)笛卡儿:读书使人向善,使人情趣高雅、趋避凡俗

坏书:宣扬暴力等(引用) 雨果:读书使人避恶

⑤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选择书籍,让学生举例说明对什么是好书、什么是坏书的理解。

⑥教师拓展提问:同学们,读书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这么大的力量、有这么多的好处,你愿意做个怎样的人?你愿意生活在怎样的社会?

(教师引导:希望从今多读一些好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⑦归纳:读书可以使人情趣高尚、趋善避恶。

三、归纳小结

1.体会为什么作者会从这些方面来谈读书人是幸福人?

教师引导:这些方面正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几个层次,知识面的扩大(获得),精神的感化(影响),行动受到精神的感化而更趋向真善美(实践)。

2.不知道学习了这一课后,还有谁认为读书是苦差事?我们都知道“希望工程”、“红凤工程”,很多贫困地区的孩子没有学上,没有书读。大家有没有看过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扮演小老师的魏敏芝,就是实实在在的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图)摄影家解海龙于1991年4月在安徽大别山区拍摄了照片《我要读书》,这张照片成为了希望工程的标志。图中主人公“大眼睛”苏明娟,也是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我们今天能够坐在这里上学、读书,学习知识,陶冶情操,难道不应该是幸福的人么?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读书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读书与幸福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以此为契机,介绍多种读书方法,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一、拓展延伸

进一步体会读书的幸福感,了解科学有效的读书方法。

(一)进一步体会读书的幸福感。

1.从课堂上看课外书的现象谈起,让学生说说自己的阅读兴趣,可结合自己曾经读过的一部作品,谈谈自己从文章中收获的点滴感受。说说自己在阅读喜欢的书籍时的.愉悦体验。(为了让学生积极发言,也为了让个别无准备的学生有话可说,教师可以谈谈自己读熟悉的小说或者喜欢的文章时的感受)2.教师精选一些简短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当堂阅读,体会阅读的快乐。鉴于职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教师在选材时可考虑那些幽默的、感人的甚至是煽情的,能让学生读后会心一笑或潸然泪下的作品。就在这笑与泪中体会阅读的愉悦。(附拓展资料:感人故事和幽默故事及刘墉的《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二)向名人学习读书。

良好的学习方法,将会使我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追踪成功者读书方法的轨迹,不仅是有趣的,而且是富有启迪的。同学们,当你读完以下几位名家的读书方法后,你将怎样把书读得更好呢?

“尝试想书”法: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法。他在灯下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对着书名闭目静思。他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到了自己手里,应该分做几章几节,哪些部分要重点阐述,哪些部分要简略交待。想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如果文章与猜想的不同,他便找出不同的地方,反复阅读,并与自己的思路作比较,想一想哪种写法更好些。

“日积月累”法:革命老前辈徐特立爷爷学《说文解字》的部首,共有540个字,一年才读完,每天只读两个字。他四十多岁开始学外文,也是采用这种“日积月累”法,每天学一个单词,一年学了365个。凭着这种积少成多的方法、持之以恒的精神,他先后学会了法文、德文和俄文。

“见缝插针”法:毛泽东主席自学外语十分刻苦,由于他的湖南口音重,发音不准,有时要练几十遍甚至几百遍。他日理万机,公务繁忙,但每天一起床总要花上一个小时学外语,晚上躺在床上还要学一阵子。他还把英文版的《矛盾论》放在身边,抽空就读。旅途中也专心学习外语。由于每天见缝插针地学习,到50年代,他就能阅读一般英文书刊了。

“摘记卡片”法: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吴晗,擅长以渊博的历史知识和优美的文笔撰写文章,这笔力来自他独特的“摘记卡片”。几十年里,吴晗凡是遇到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就摘记在卡片上,并按内容、性质分类保存。他做卡片的经验是:一张卡片只写一个内容,加上题目,注上类别,并写清楚资料来源,即作者、书名、页码等。

“标记符号”法:当代著名作家秦牧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读书时总是喜欢在书上圈圈、点点、画画,画上各种标记符号,以便日后查考。需要随时翻阅的书,他总是放在一个专用的书架上,这样便于寻找。他说:“读过的书得择要在心里储藏起来,使它真正成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随便翻翻”法:鲁迅先生在他的一篇题为《随便翻翻》的文章中写道:“书在手头,不管他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鲁迅知识广博,应该说得益于他的“随便翻翻”。即读书须先浏览,选择重点,然后细读。因此,他在年轻时,除了规定的功课外,天文地理,花鸟虫鱼,无所不读。有一位日本科学家和鲁迅接触后,称赞鲁迅“什么都知道”。

(三)请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谈读书方法。

二、教师小结

读书(阅读)的方法很多,我们应该不断总结,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书山有路勤为径”,此话不错。倘若再进一步,把“勤读”与“善读”结合起来,讲究方法会读书,“寻得蹊径巧登临”,就能真正进入阅读状态,体验读书的享受。从明天起让我们做一个幸福快乐的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