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教学设计
此篇文章《词》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词》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词的章法和句法特点。
2、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读词诵词的能力。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难点
1、从词的章法入手,了解词的内容;
2、抓词眼,详细分析名句,有助学生深入词中境界。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单元教学提示,导入新课:
本单元是宋词学习单元,教材为我们编选了宋词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人物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的作品。说他们是宋词的代表人物,因为他们是宋词的创作的两大流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通过对他们的作品的学习,我们更能宋词的魅力。
二、词的相关知识介绍: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隋唐,盛行于宋,是一种和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简单的说就是歌曲中的歌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等。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人依词牌填词。词原来一般是没有标题的,后来人们填词也加标题,如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是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长沙”是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可以分段,叫“片”或者“阕”。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三、《柳永词两首》的导入:
现在娱乐圈流行一个词语叫“粉丝”,就是指一些偶像人物的崇拜者,追随者。其实粉丝一族,古已有之,由来已久。宋代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柳永,就有过无数的粉丝。
论狂热,柳永的“粉丝”也丝毫不输于今天的“超女”。由于他写得一手绝妙好词,随便给哪个歌妓写上几句,她就会身价倍增。于是,歌妓们对他爱得发狂,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很多是倒贴银子。
论铁杆,柳永的“粉丝”更是忠心不二,无人可匹。柳永死时家无余财,是他的那帮歌妓“粉丝”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认识不认识的“粉丝”们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以至于相沿成习,称之为“吊柳七”或“吊柳会”。
论“副作用”,柳永的“粉丝”也闹出了惊天动地的大动作。追捧偶像,总难免有一定副作用。传说金主完颜亮在读罢柳永的《望海潮》后非常羡慕钱塘的繁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后来就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让他差点儿成为汉奸。
那究竟险些让柳永成为那个时代的“汉奸”的《望海潮》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
四、柳永简介:
柳永(987—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拜谒宋相晏殊,因内容风格不为宴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乐工歌伎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作词,这些词开始只流行于世,后来渐渐的传入宫中。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让宋仁宗看了后又嫉妒又气愤说:“何要浮名,且去填词。”因此落榜。后来也就解嘲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直到54岁时改名应试,方于景佑元年中进士,历余杭令、盐场大使,终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五、学习《望海潮》
(一)、相关背景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二)、赏析:
(1)教师范读后作朗读要求。
①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阙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2)学生朗读体味。
(3)内容赏析: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联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户口繁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怒涛”两句,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天堑”,愿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是美的,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也是写了山河水量个方面。“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时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达官贵人到此游乐的场景,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煊赫气势。诗人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驰”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
(4)亮点探究
A、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提示: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B、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①。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提示: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嘻嘻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③、“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六、总结:(主旨)
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一首《望海潮》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文才飞扬、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柳永。然而,考场接连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连于勾栏瓦舍,为歌女填词作曲,并与她们结下不解的情缘;但同时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以期谋得一官半职,于是又不得不与佳人分离,浪迹江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最能代表柳永婉约词风的《雨霖铃》。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与情人话别之作。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二、学习《雨霖铃》
1、指导《雨霖铃》朗读。
2、请同学们放声朗诵词作,边读边思考:《雨霖铃》抒写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离愁别绪,情人间的伤离别。
3、整体感知:不难看出,词的上阕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离人离别的过程,下阕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示了“今宵酒醒处”和“此去经年”后的场景。
4、请选出你感受最深的词句来谈谈作者是如何深刻地展示他的内心情感的。
教师引导归纳: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听觉感受,一般是代表悲凄的形象,蝉叫声凄厉,这凄厉的叫声不仅打破离别环境的寂静,更刺激着离别人的敏感神经,令人难以忍受,加重凄凉感受。
“长亭”——送别地点,浸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天色已晚,暮色渐起,人要回家鸟要归巢,我却要与心爱的人分离去浪迹江湖,前途未卜,迷茫失落,加重愁情。
“骤雨初歇”——矛盾的心情:既想雨停,又不想雨停。雨停,他就可以离开这个伤心地去远方寻求新的发展了;雨不停,正好又合了他的心意,想要再多留一会哪怕是一小会儿,再看恋人几眼,再多说几句绵绵的情话。
这几个意象的组合从听觉视觉等方面把离别时的环境立体地描绘出来,营造出一种冷落凄凉的氛围——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恋人呢?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这是离别时的场景描写。面对美酒没有情绪,内心充满的是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为什么要喝酒?一为饯别,二为借酒浇愁,三也可能是驱除心寒。“无绪”一是没有好心情,二是心绪纷乱如麻,想走又不舍得走,矛盾痛苦可见一斑。“留恋处”是有情人依依不舍,“兰舟催发”是船家偏偏不断地催促上船;多么尖锐的矛盾。一方怨时间过的太快,一方嫌时间耽搁太久。一急一缓,两相映衬,生动地刻画了分别时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突出离人的不舍、无奈和隐隐的对船家催促的烦恼。——用字经济,手法高明。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写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开始由表及里逐层揭示离人的内心世界。此是特写镜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执手”之精妙:紧紧地抓住不愿松开(能否换成握、牵)。“竟”字之妙:竟然,为什么竟然说不出话来?这是对词人心境最真实的描摹:本来有千言万语可此时不知从何说起,唯闻哽咽声,况且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之间的柔情蜜意和此刻的难舍难分。互相保重可离人要去漂泊前途未卜;早日团聚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不知何日能聚;祝愿离人愿望实现可江湖凶险无法预知……所以,这里边不仅有儿女情长还有个人的担忧。“无语凝噎”是写出了最后必须要动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态,悲伤、难舍、痛苦到了极致。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和无奈。“去去”二字连用,显示出低沉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路上又思念佳人,离恨无限,顿感“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的痛苦凄凉。“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曰“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在如此广阔辽远的空间里,充满了如此浓密深沉的云烟暮霭,使人透不过气,给人无限压抑,其离愁之深前途之茫茫,可以想见。也令人联想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愁苦;同时也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的迷惘惆怅,景无边而情无限。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这不仅抒写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几个意象组合的画面色调灰暗,低沉压抑,传达出词人苦闷孤独压抑迷惘的情感。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直接抒情。“自古”两字,从个别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意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强调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痛苦更多、更甚。伤情离别,自古皆然,可万不该在这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叫人怎能忍受?作者似乎在自我安慰,实则突出自己的伤别更重。“清秋节”一辞,照应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开拓了词的境界,深化主题,极写离别之痛。
(6)、“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之所以成为名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杨柳依依,心中更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眼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
“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7)、“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人进一步设想一年之后的情况。一年之后,诗人仍羁旅他乡,形单影只,纵使眼前一片姹紫嫣红,繁华无限,也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的风情万般的情意也因无人共语而倍感痛楚。“更”和“纵”使情感更进一层,表明念之心切,爱之情深。以虚景、虚情的设想结尾,说明离别后的痛苦将与日俱增。结尾问句,更留有无穷意味,将离情推向高潮。
三、本词的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
(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词》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白居易的《忆江南》和张志和的《渔歌子》是我国古代的两首名词,描绘了江南秀丽的山水色,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忆江南》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色,借助比喻,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以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结尾,真切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眷恋之情。《渔歌子》前两句写自然美景,后两句写景中之人,而渔夫本身又是风景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物与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景图”。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词意境。
教学目标
1、会写“谙”、“塞”2个生字;理解多音字“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忆江南》
3、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情趣;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默写《忆江南》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词的意思,陶冶情趣;能对两首词描写的景象展开想象。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词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板书: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讨论词和诗的区别。
(先由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全班交流,教师作适当补充)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配上乐曲就可以唱,词有不同的词牌,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每首词的句子不一定是偶数,有一定的韵律;而诗的字数是非常整齐的,如五言诗就是句句都只有5个字,七言诗句句只有7个字。诗格律严谨,既要求对仗,又要求押韵。(稍作说明,不必过细,让学生有大体的印象即可)
4、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首词《忆江南》
(板书课题)
5、简介作者。(以师生谈话的形式介绍作者)
白居易:(772—846),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幼年时因战乱避难江南,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语言通俗易懂。
二、初读诗词,整体感知
1、听课件朗读,生轻声跟读。
2、学习生字。
生字卡片出示“谙”。
谙:左右结构,应读“ān”,不要误读成“yīn”。
3、师指导学生朗读词,要求:读正确、流利。
4、理解字词含义,逐步感悟各句的意思。
江南好:美好。 旧曾:以前、过去。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
胜:胜过、强过。 忆:想念、想起。 蓝:草名,兰草,叶子可以提炼蓝色染料。
5、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词句的意思。
(1)、播放多媒体课件:江南美景。
(2)、结合刚才看到的美景,在小组内讨论每一句词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说这首词的意思。
(3)、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互相补充,交流。
(4)、教师小结。
词句大意:江南真好!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火一样,春回大地,春天的江水如兰草一样碧绿、清澈。怎么能不回忆起江南呢?
6、思考:读了全词,说说江南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江南好,江南如诗如画,江南人杰地灵,江南如人间仙境……)
三、细读,理解词意
默读全词,边读边思考:
1、江南好,好在何处?(景美)
2、词中写了哪些景物?用“ ”把它画出来。
(太阳、花、水、春天)
3、作者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进行描写?(色彩)
四、精读、品悟感情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把词中的“胜”换成“似”、“像”好吗?
(2)、江边的花为什么会红胜火?江水为什么会绿如蓝?
2、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赞叹)
小结:是啊!诗人也和你们一样不住地赞叹“江南好!”以至于人在离开江南十几年后还念念不忘美丽的江南!时时怀念美丽的江南!
3、课件出示
能不忆江南?
应该回忆江南。
说说自己更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4、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5、、指导学生朗读全词。
自由练读——小组读——表演读——男女赛读
(听课件配乐朗读)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词用江上的朝阳和江边的鲜花作衬托,形象鲜明,写江花“红胜火”不仅有色彩,而且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六作业设计
1、 辨一辨,再组词。
塞( ) 蓝( ) 谙( )
寒( ) 篮( ) 音( )
2、 填空。
《忆江南》是( )代( )的作品,这首词中描写的景物有( ),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可以从( )这句话中看出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深化理解
1、指名背诵《忆江南》,师生评议。
2、《渔歌子》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人?
(唐代 张志和)
3、出示课题,简介作者,引入意境。
①、板书课题:《渔歌子》读题。你从课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相知道什么?
②、简介作者。
张志和: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自号烟波钓徒,今浙江金华人。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这首词,学生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流利;学生试读。
2、学习生字“塞”,上下结构,是一个多音字。要“西塞山”中读“sài”,在“塞子、瓶塞”中读“sāi”
3、生默读词,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按照学习前一首词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与同桌讨论交流。
4、师归纳。
西塞山:山的名字,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鳜鱼:又叫桂鱼,肉味鲜美。
箬笠:竹篾、竹叶做的斗笠。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的雨衣。
不须归:不必回去。
词句大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高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长得正肥。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人不想回家。
三、细读,感悟词意
1、读时感悟词意,边读边想象词的画面。
2、这首词描写了哪些自然景物?(白鹭、桃花、流水、镢鱼、微风)
3、引导学生想象:这一幅生动自然的春天景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展示这幅春的画面吗?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4、体会情感。
你是怎么理解“不须归”的?
(多方理解,如:可以理解为“不必回家”,“斜风细雨”是那么柔和,不会影响户外活动;这儿的景色使渔夫陶醉了,也许他并不在钓鱼,而是为了欣赏这绝美的雨中景致。)
在理解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得使大家“不须归”,从而体会到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1、学习了这首词,你有什么收获呢?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教师小结。
《渔歌子》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春雨垂钓图”,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悠然算得的乐趣。
[板书设计]
21词两首
渔歌子
大自然美
白 鹭 飞
桃花流水
斜风细雨
[作业设计]
一、背诵《渔歌子》
二、读下列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它依次为的意思。
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渔歌子》中表示颜色的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每的熏陶。
【教学重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诗圣、诗仙)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
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自读古诗,做到“五不”。
2、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1、互读古诗,检查是否做到“五不”。
2、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
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
“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厌”的注释是“满足”,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
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
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七、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
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禺锡是怎样描写的。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释,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互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镜未磨”写出了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真是别出心裁。
3、君山如青螺,只因是遥看,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
四、引导赏析
1、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2、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的手法。
3、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课外继续收集山水诗。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忆江南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
4、朗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1、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的熟悉,那么了解。
2、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老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1、朗读的感情基调:
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2、语调处理:
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缓慢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合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3、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是按照运用插图和老师的导语进入诗境—理解词句、想象画面—吟诵诗词、体验诗情来进行。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感受南方自然风光的美。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拓展了另两首,学生对这首词的了解更深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分角色,在对话中巩固词义。
《词三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词三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词》教学设计 篇4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背诵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知道是一首词牌名。
词,一种和乐歌唱的新的抒情诗体,是我过传统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按谱填写,句式长短不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受到历代文人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
说一说你学习过的“词”。
提示学生背诵《水调歌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注意标出句子停顿,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说说词语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想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快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兴致,很尽心。
误入:错误地闯入。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
说说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过渡: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板书: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掉不知味道。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板书:品)
这首词是写景还是叙事?
古诗词怎么品出味道来呢?多媒体出示:(品词的方法:先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然后静静地想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诗韵。)
下面,我们就随词人一起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展开想象,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按游玩顺序,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首先出示“溪亭日暮”图,引导学生想象。
(1)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2)指导朗读
(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像唐朝的李白,被称为“诗仙”。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沉醉)美美地醉一回!(干杯)
(4)仅仅沉醉于酒吗?请你品品“沉醉”这个词,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5)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板书:醉)
接着出示“藕花深处”图。
(1)你又看到了什么?(荷叶、荷花┅┅课文《荷花》;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
(2)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
交流: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深处。
《词》教学设计 篇5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背诵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2、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知道是一首词牌名。
词,一种和乐歌唱的新的抒情诗体,是我过传统文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按谱填写,句式长短不一。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珠,受到历代文人以及广大读者的喜爱。
说一说你学习过的“词”。
提示学生背诵《水调歌头》。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先听一听配音朗读;注意标出句子停顿,再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兴、藕;齐读。
说说词语的意思:
常记:经常记起,想起。
溪亭:小溪边的凉亭。
日暮:太阳快要下山,时间已经不早了。
归路:回家的路。
兴尽:兴,兴致,很尽心。
误入:错误地闯入。
3、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交流:
说说这首词主要写了什么?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过渡:刚才,我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板书:读)但学习诗词,光读懂还不够,我们还要把这诗词读活了、读美了。就像喝酒一样,一口喝掉不知味道。好酒要慢慢地品,才能品出味道来。(板书:品)
这首词是写景还是叙事?
古诗词怎么品出味道来呢?多媒体出示:(品词的方法:先要细细地读读每个词每句话,然后静静地想想其中的'含义,边读边想诗韵。)
下面,我们就随词人一起郊游,请你读读这首词,展开想象,想想你看到了哪些画面?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按游玩顺序,板书: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
·首先出示“溪亭日暮”图,引导学生想象。
(1)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画面里有什么呀?(溪水、亭台、夕阳、云彩、飞鸟┅┅)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景物连起来,描绘出一幅“溪亭日暮图”吗? 出示图片:傍晚,太阳慢慢地从西边落下去,晚霞染红了整个天空。远山、近水,亭子、树木,都被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一切都显得那么美丽和幽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
(2)指导朗读
(3)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饮酒、作诗、赏景、聊天┅┅)
古人喜欢饮酒,好朋友在一起,更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而且,酒能助兴,使人诗兴大发,像唐朝的李白,被称为“诗仙”。李清照尽管是个女子,但她也爱饮酒,在她的许多词里都写到了酒。这一次也不例外,从哪儿看出来?(沉醉)美美地醉一回!(干杯)
(4)仅仅沉醉于酒吗?请你品品“沉醉”这个词,还有什么也醉人呢?
(5)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朗读:读出浓浓的醉意。(板书:醉)
接着出示“藕花深处”图。
(1)你又看到了什么?(荷叶、荷花┅┅课文《荷花》;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示图片:多美的荷叶荷花。
(2)李清照怎么会来到“藕花深处”的?读读词句。
交流:因兴尽而晚回,因晚回而误入。尽管已是傍晚,但荷叶荷花太美了,词人不知不觉中来到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