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亲的教案
此篇文章怀念母亲的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3、感情朗读。
4、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磁带。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⑴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⑵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有感情地朗读。
⑶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
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XXX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补充资料,谈感受。
⑶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四、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关键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聊天导入:
(板书:母亲)师:每个同学对自己的母亲都有一份独特的感情,请将这份情融进这个词,轻轻地读—
好!现在我们来聊天:生活中,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慕呢?
可当这个词出现在一位百岁老人的笔下时,所以的情都化成两个字怀念。课题《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这篇文章和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2.自由小声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若能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那就更棒了!
通过谈印象深刻的地方,引导到课文第一段。
板书:生身母亲 祖国母亲
三、抓关键词句,感悟对生身母亲的悔恨之情。
1.师口述季先生的母亲
(季先生的母亲姓赵,但是因为生在清朝末期,女人得不到尊重,没有地位,所以她终其一生没有姓名,就连姓氏也没有。因为家庭贫困的原因,他的母亲从小没有读过一天书,也不认识一个字。也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季羡林在他6岁时,就被父母寄养在城里叔父家。此后好多年,他们母子很少见面。)
2.就是这样一位生身母亲,季先生到底对他怀着怎样地一种感情呢?
⑴.指名—齐读第2自然段。
⑵.这段话除去标点153个字,但是实际上作者想说的就是一个字,请仔细读这段话,看是哪个字?(思、伤、怀、悔、恨……)
师:“恨”让人难以理解。季羡林恨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恨呢?请再读第2段,并抓关键词句做批注。
⑶.生学习后交流:
①.恨自己没在母亲身边多呆几天。
补充资料(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②.恨上天对母亲不公,让她去得太早。(只)
③.恨自己的愿望没能实现(未能尽孝)
补充资料(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营养母亲。然而,没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正如古人所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师:像这样充满悔恨的文字,在季先生的文章里面到处可见:如补充资料(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过渡)师:时间在一天天过去,那么季先生的这份恨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消散呢?1935年24岁时,季先生又去了德国一个叫哥廷根的小城,这份感觉有没有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淡忘呢?
⑷.读11月18日记。看这则日记又写了什么?
什么叫高兴的不得了?
高兴的不得了会做些什么事?
儿子最后回来了吗?
师:房东太太的儿子今天没回来,明天或者后天有可能就回来了。可季先生的母亲等到儿子回来了吗?
补充资料(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此时,季羡林的心情是读—……真想哭!
师:所以这时,季羡林对一个字体会更深刻,那就是“恨”字。它包含着季老对母亲深深的内疚与悔恨之情。
人常说时间是治愈一切伤口的良药,但是对季老来说,却是愈久愈痛。读—第2段后2句。
⑸、“恨”字的背后你读到了什么?(爱)
⑹、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面影换成面庞行不行?说说理由。
②. 在这句中有一个字,注定了他看到母亲一定是模糊的。(幻)
师:而且作者只有在泪光里,才能看到母亲面影。
师:季先生苦苦地追寻,只为得到一个清晰的面影,只为得到母亲的一个微笑,一声呼唤,可是追寻了八十多年,只是让眼泪不停地流淌,只是让自己的夜晚无数次地失眠,难怪他要大声地疾呼——学生齐读《寻梦》的结尾。
四、提升总结,预告下节课内容
师:季老对生身母亲怀有如此浓烈的爱与思念,那么对于同等重要的祖国母亲,又有怎样一份浓浓的情感呢?下节课我们来学习。
第2课时
一、回顾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季先生把对生身母亲浓烈的爱与思念之情,都演化成了永久的悔恨。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1935年,24岁的他身居德国的哥廷根小城,11年之久。地域的距离,让这份怀念之情又增添了分量。
二、抓关键词句,感悟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慕之情。
1.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从文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2.默读23、24两页内容,画出最能体现作者对两位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理解句子,并做批注。
3. 生学习后交流:
⑴.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⑵.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的朋友。我有时想得简直不能忍耐。
⑶.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国了。
师:同学们,这些句子选自三处日记,其实季羡林先生在德国写了许多的日记,却唯独选了这几篇,你们能从这些日记的内容中发现秘密吗?(思念之情日益剧增!)
师:这些句子中,有一处写得特别有味道,我们来品一品。(出示句子读)
★①.这份情是凄凉的,又是甜蜜的,谈谈你的理解。
②想象说话(课件)
因为季老________,所以觉得有点凄凉。
他想到________,仿佛觉得________,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师:所以有时候,回忆是一剂良药,可以慰藉人们一颗孤独寂寞的心。
③.在这个句中,哪个字最能表达出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情感?(糊)
“糊”是什么意思?(粘、缠在、萦绕、包起来,想甩也甩不掉……)
想甩也甩不掉的是什么呢?(是内心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
请将这份情放进句子,读出来。
4.小结:
师: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在作者的心里,都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正因为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所以作者才如此地怀念自己的母亲。
三、拓展升华
1.师:想对季羡林有进一步的了解吗?
师:季先生能有这么大的成就,都源于对祖国深深的爱!
2.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课件)
3.联系生活,寓情育己
当美好的生活尽在眼前,我们并不感觉到什么,但是有一天,当你走出学校校门时,才发现她是我的________,走出彬县时,才发觉她是我的________,走出中国时,才明白她是我的________。所以,让我们珍惜此刻的拥有,学着去爱。
四、作业:
1.读154页《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写一则读书笔记。
2.用触景生情的写法写篇日记,回忆一个人或一件事。
3.积累歌颂母爱的名言或古诗。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4
一、复习谈话导入。
1、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回顾中心,体会作者的悔恨。
【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有助于唤醒孩子们的记忆,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感受体验。让孩子们带着上节课的情绪体验进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痛失母亲的“悔”“恨”还未淡去,李老又离开了祖国。思国,思乡,追忆母亲的复杂情感,作者是如何表达的呢?
二、品读第三段课文。
1、学:
动情地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念的词句,把你的感受简单地写下来,标记出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展:读出表现作者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怀念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两位母亲频入梦来的原因是什么?
古今中外的母亲在哪些方面都是一样的?展示时注意点拨:
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频来入梦”意思是祖国母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身居异国他乡,心中无限思念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不断回想起故国的生活、故国的.亲人。句子中一个“也”字很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目中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旨在加深理解二者的因果关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用:
用合适的关联词把下面的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我第一次离开我的祖国母亲。
祖国母亲总是频来入梦。
4、研: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矛盾?你怎么理解?
拨: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凄凉”,寂寞冷落,凄惨。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十分忧愁;但是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
(设计意图:学生理解之后,我设计了下面的练习,既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对生母和祖国的热爱呢?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正确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2、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3、 揣摩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让每一个学生在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能力。
6、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
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含的复杂的思母与思国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读题导入:
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季羡林的一文章——《怀念母亲》。“怀念母亲”,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使将近百岁老人季羡林终身遗恨,度日如年,我们也带着终身遗恨,度日如年的心情来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季羡林为什么终身遗恨,度日如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内心。
2、引导学生(结合单元及课文提示)提出学习目标。
①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把课文读通读顺。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是哪两个母亲?
③默读课文,画出能体现出作者“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的语句,并记录自己的体会。
④能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进行个性创作。
二、展示学习成果
要求:1、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等生的顺序进行展示。
2、别人展示时,其他同学要学会倾听,并做好点评。
(一)基础知识展示(小组内)
1、小组内自学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词典及联系上下文理解,并在组内展示。
2、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
3、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4、我知道文章主要写: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5、我知道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二)学文悟情展示(此环节有时可与“创造性展示”合为一体)
A、交流对亲生母亲的敬意和爱慕之情
1. 小组自学,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B、互动交流,教师点拨:
1、交流:从哪些语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
重点语句:生:“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苦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
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
师:是呀,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
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
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
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到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指导朗读)
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
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
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师:这也许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
师:“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
师: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出示资料:“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话正应到我身上。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热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
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
C、出示补充资料《赋得永久的悔》。这是留存在作者脑海中最深刻的记忆,因此,当母亲逝去时,作者内心又怎么能接受得了,你从哪句话读到了这种情感?指读,交流体会。
D、;正如作者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却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这也正能体现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三)创造性展示(以小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组自由选读最喜欢的一段话。
2、小组展示自己想象到的一位母亲着急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与季羡林此时的心会想说的一些话。
三、朗读全文,师生。
四、课外知识拓展。
查找资料,搜集季羡林先生写的文章来读,并写一写体会。
怀念母亲的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防止等词语。能誊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点】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
【课时布置】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渎,交流生字词。
2、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3、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
4、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
三、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祖国母亲的句子:
出示第一句,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出示第二句,有感情地朗读。
出示第三句,有感情地读。
2、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3、“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作结。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