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乌鸦喝水》教案
此篇文章幼儿园《乌鸦喝水》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幼儿园《乌鸦喝水》教案 篇1
一、设计意图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组间交流、分享智慧"。在幼儿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让每个幼儿都有学习、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激发,同时这种学习是要与同伴合作、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这种学习方法尤为有效。
《乌鸦喝水》故事带带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了,那么即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并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的现象,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和水平,设计了该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希望学生在时间过程中注重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探索如何让瓶子里的水位升高。
3、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4、学习小组合作探索,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5、通过观察,能够正确的在瓶子里画小石头,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6、能够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并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
教学准备物质准备:
课件《乌鸦喝水》、小石子、沙子、碎布头、海绵、棉花、纸张等各种投放材料、饮料瓶子若干、绘画纸、各种颜色的蜡笔
教师材料:演示文稿
三、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探索,怎么样放石子、砂子,才能使乌鸦喝到水。
2、小组合作探索,是不是不管瓶子里有多少水,乌鸦都能喝到水。
3、学习乌鸦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为题的办法。
4、幼儿能够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并独自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想象,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创造力等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实验总结
(一)开始部分
1、观看课件前半段,熟悉故事内容应用幻灯片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并配音。故事内容如下:
一年夏天,太阳像个无情的大火炉在无情的烤着大地,原本郁郁葱葱的大树都无精打采地低着脑袋,小河里的水也快干了,好多小鱼都拼着命做最后的挣扎。快看一只乌鸦在到处找水喝呢!可是找了好久,它都没有找到,这可怎么办,因为他的嗓子渴得快冒烟了。"不行,我得找到点水喝,要不然我会渴死的"乌鸦站在枯树枝上,对自己说。乌鸦不想被渴死,它使出全身的力气,继续向前飞去,希望能找到一点儿水喝,乌鸦飞呀飞呀,突然,它看见前面有一个发亮的东西,原来是一只装着水的瓶子,乌鸦高兴极了,便立刻飞了过去,稳稳地停在水瓶的旁边,准备痛痛快快地喝水。但是,仔细一看,傻眼了,水瓶里面的水太少了,本以为把嘴伸进去就可以喝到了,但是瓶口太小,颈又长,乌鸦的嘴根本够不着,"怎么办呢"乌鸦急得团团转。
老师:小朋友,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它找到一个瓶子,喝到水了吗?
学生:没有老师:你们能帮乌鸦想办法喝到水吗?
2、学生们猜测并记录乌鸦喝水的方法
(1)将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小组讨论,互相说说自己想出的办法,并让其中一个小朋友做记录员,将他们小组的方法画出来。
(2)每组选一名幼儿述说本组的讨论结果。
3、观看课件后半段,了解乌鸦喝到水的办法乌鸦很着急,于是,他一气之下,从不远处叼来一块石子,向瓶子砸去,它本想把水瓶砸破后载饮水,没想到石子正好落进了水瓶里。乌鸦飞下去,看到石子沉入瓶底,里面的水好像比原来高了一些。"有办法了"乌鸦大叫起来。乌鸦很快就叼来了许多的石子,把他们一块一块地投进水瓶里。随着石子的增多,水瓶里的水也一点一点地慢慢向上升。终于,水瓶里的水快升到瓶口了,而乌鸦总算可以喝到水了。它可开心了,因为这水是它用智慧换来的。
老师:小朋友们,乌鸦喝到水了吗?
学生:喝到了。
老师:它是采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呢?
学生:把石头放到水瓶里,谁就上升了,这样就能喝到水了。
老师:乌鸦聪明吗?
学生:聪明。
老师:那么以后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要不要也像乌鸦一样,要勤于思考。
学生:要!
老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实验来证明,这样的方法可以使乌鸦喝到水。
(二)基本部分(通过实验,发现问题)
1、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索"如何喝到水"
(1)老师提出探索要求:每组派两个小朋友当选材员去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实验,并将多余的材料放回原处,大家观察瓶里的水位有没有升高,实验成功与失败的水瓶分别摆放在各自的陈列台上,一名记录员要将实验结果与原先的猜测是否一致做上标记,还要有一名小朋友做实验汇报。
在小组合作探索中,幼儿先要自行分配角色,出现几名幼儿争当同一角色时,让他们用猜拳形式来解决。
(2)幼儿小组合作进行探索,教师以噪音控制员的身份巡回指导。
(3)每组选一名幼儿将记录结果进行讲述(4)评选最佳合作小组。
2、探索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中的水量的多少又没有关系。
老师:小朋友们,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
老师分配任务,每组分三个瓶子,瓶子里的水量不同,分别是只有1/3,1/2,2/3的水量,小组内合作,加入石子看看水是否能到瓶口(乌鸦能喝到水),并在相应的纸上做好记录,加入石子后不能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也做上记录。
(1)用石子进行实验,并记录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实验完成后交流实验结果老师:实验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有的瓶里,乌鸦能喝到水,有的喝不到。
老师:那么什么样的瓶里,乌鸦才能喝到水呢?
学生:水量多的瓶里,乌鸦能喝到水,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后,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2)用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老师:我们现在再用砂子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还是三个不同水量的瓶子,小朋友们分组进行试验,做并做好试验记录。老师观察指导,实验后进行讨论。
老师:这次你发现了什么?3个瓶子里的水乌鸦都能喝到吗?
学生:都能喝到。
(3)对比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老师:在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喝不到水,但是放入沙子后,却可以喝到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老师在幻灯片上放着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并现场堆积石子和砂子,帮助孩子们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的大小不一样,将它们堆积在一起,其中的缝隙就不同,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乌鸦还是喝不到水,而砂子之间的缝隙小,加入沙子后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老师:我们先将这些砂子和石子,像幻灯片上的一样堆积在一起。
学生们开始小组为单位地堆积石子和砂子。
老师:你们观察所堆积的石子和砂子,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开始叽叽喳喳讨论老师:你们说对了,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沙子之间的缝隙小,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去了,水就不能满了。加入沙子后,水也流到缝隙里去,但缝隙小,所以还有一点水在瓶口,乌鸦还是可以喝到一点水。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要尽量先让小朋友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他们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
(4)总结实验老师:小朋友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着急,要像乌鸦一样开动脑筋,总会想出办法解决的,而且,有时候办法还不止一个呢!
老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要想让乌鸦喝到水,并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还得看水量的多少以及加入的是石子还是砂子。瓶子里至少要有半瓶的水,然后加入石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
(三)结束部分--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幼儿处于大班这个阶段,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趁着刚刚做实验时的热乎劲,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更能够调动他们绘画的积极性。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在玩中学习,通过在瓶子里面画小石头,涂上不同的颜色,学习一些简单的绘画知识和技巧。让幼儿独自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是为了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创造力等等。尽最大努力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体会到绘画的乐趣。
老师:(指着刚才做实验的装满石子的瓶子)小朋友们,瓶子里的不同颜色的石头,好看吗?
学生:好看!
老师:那我们用不同颜色的比将他们画到纸上,好吗?看谁画的好看。
老师提前准备了很多绘画纸,纸上已经画出了瓶子,并画上水的痕迹,小朋友们手中没人有一张,每个小组有一盒不同颜色的蜡笔,让小朋友们自己对着刚才做实验的瓶子进行绘画,画完后小朋友们自己讨论看谁画得最好看。
绘画结束后,重新摆放里面的石头,直到小朋友们认为最好看的摆放方时,并探讨怎么摆放比较好看。
老师总结:看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勤于思考,遇到问题,要去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主体,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幼儿积极参与,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此次活动,我觉得在学生活动中,老师要提供给幼儿充分活动空间和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适时表扬他们的发言,提升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这是幼儿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在这种活动环境中,能够促进幼儿积极思维、主动交流,共同分享大家不同的经验,而对于探索中产生的各种预测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老师应真诚地接纳和认可,要力求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老师和幼儿之间要相处好,老师要尽可能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幼儿之间也要相处好,成为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增强自主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延伸
老师结束后,老师总结了今天所做的实验,还要留给小朋友们几个任务,让他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完成。
1、通过往瓶子里放东西,同样多的水,放哪些东西乌鸦能喝到水,放那些东西,乌鸦又喝不到水。
2、在往瓶子里放石头的过程中,怎样摆放,才能使得更好看。
3、在家里试着画画水瓶,并画出你觉得摆放着石头最好看的瓶子。
幼儿园《乌鸦喝水》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4、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同形状的瓶子、石子、细沙、勺子、筷子、盆子、漏斗、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小朋友,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对吧。那谁来告诉我: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几个幼儿交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乌鸦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
过渡:对呀,故事里的乌鸦真聪明,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那是不是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都能喝到水呢?
二、幼儿实验探索,并记录
(一)用石子进行第一次实验
1、(出示有水的瓶子)老师这里就有两个装了水的瓶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水位线、水的颜色不同、水不一样多)
2、猜猜我把石子放进去,乌鸦能喝到水吗?(幼儿猜测)
3、有的小朋友说都能喝到,有的小朋友说都不能喝到,还有的小朋友说一个能喝到,一个不能喝到,那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我们小朋友呆会自己去试一下。试了以后要把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4、(出示记录纸)那我们怎样来记录呢?(幼儿讨论)
5、四个小朋友一桌,每人拿一个瓶子,操作完把结果记录下来,拿到红水瓶的记录纸贴到这边,蓝水瓶的记录纸贴到那边上,并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明白了吗?开始行动吧。
6、幼儿操作
7、交流:你在什么瓶子里加了石子,发现了什么?
8、你们都发现了:在蓝水里加了石子,水到达了水位线,而在红水里加了石子,水没能到达水位线。同样是加了石子,为什么结果不同呢?
9、小结:原来乌鸦能否喝到水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是有关系的。
过渡:那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红水呢?是吗?老师在那边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个瓶子,和刚才是一样多的红水,我们换一种材料——沙子再来试一下,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水?
(二)用沙子进行第二次实验
1、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同样也要把它记录下来,好吗?
2、幼儿操作
3、交流:你在红水瓶子里加了沙子,发现了什么?
4、哇,乌鸦终于喝到了红水。咦,为什么一样多的红水,加了石子没喝到,加了沙子能喝到呢?(两瓶比较)
5、哦,我明白了:石子比较大,它们之间的缝隙也大,而水很调皮就喜欢钻到下面的缝隙里去,不跑到上面去;而沙子比较细,它们的缝隙很小,
水不能再调皮了,只能跑到上面去了。
三、活动结束
1、总结:今天通过我们小朋友自己实验,知道了乌鸦能喝到水,除了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有关系,还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2、延伸: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的秘密,譬如水的多少还和加入材料的多少有关系,我们小朋友下课后再去试一下。
活动反思: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学生明白了乌鸦能喝着水在于它的仔细观察、爱思考,另外拓展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想到的请举手。”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用吸管吸。” “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办法各种各样, 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指导朗读不到位;由于时间安排欠合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匆忙进行。
幼儿园《乌鸦喝水》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组间交流、分享智慧"。在幼儿间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让每个幼儿都有学习、表达的机会,有利于幼儿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最大的激发,同时这种学习是要与同伴合作、互相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科学探索活动中,这种学习方法尤为有效。
《乌鸦喝水》故事带带相传、家喻户晓。大家也都知道其中的道理:在瓶子中加入石子可使水位升高,乌鸦就可以喝到水了。但很少有人去实验过,如果瓶子里的水量太少了,那么即使加入石子,乌鸦也是喝不到水的,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这个故事,并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子里的水量多少有关的现象,针对大班幼儿的认知和水平,设计了该科学活动--乌鸦喝水。
希望学生在时间过程中注重小组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探索如何让瓶子里的水位升高。
3、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的关系。
4、学习小组合作探索,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合作学习互相交流的乐趣。
5、通过观察,能够正确的在瓶子里画小石头,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6、能够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并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
教学准备物质准备:
课件《乌鸦喝水》、小石子、沙子、碎布头、海绵、棉花、纸张等各种投放材料、饮料瓶子若干、绘画纸、各种颜色的蜡笔
教师材料:演示文稿
三、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探索,怎么样放石子、砂子,才能使乌鸦喝到水。
2、小组合作探索,是不是不管瓶子里有多少水,乌鸦都能喝到水。
3、学习乌鸦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为题的办法。
4、幼儿能够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并独自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引导幼儿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想象,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创造力等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看课件导入→用石子实验探索→沙子实验探索→比较实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出结论→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实验总结
(一)开始部分
1、观看课件前半段,熟悉故事内容应用幻灯片演示乌鸦喝水的故事,并配音。故事内容如下:
一年夏天,太阳像个无情的大火炉在无情的烤着大地,原本郁郁葱葱的大树都无精打采地低着脑袋,小河里的水也快干了,好多小鱼都拼着命做最后的挣扎。快看一只乌鸦在到处找水喝呢!可是找了好久,它都没有找到,这可怎么办,因为他的嗓子渴得快冒烟了。"不行,我得找到点水喝,要不然我会渴死的"乌鸦站在枯树枝上,对自己说。乌鸦不想被渴死,它使出全身的力气,继续向前飞去,希望能找到一点儿水喝,乌鸦飞呀飞呀,突然,它看见前面有一个发亮的东西,原来是一只装着水的瓶子,乌鸦高兴极了,便立刻飞了过去,稳稳地停在水瓶的旁边,准备痛痛快快地喝水。但是,仔细一看,傻眼了,水瓶里面的水太少了,本以为把嘴伸进去就可以喝到了,但是瓶口太小,颈又长,乌鸦的嘴根本够不着,"怎么办呢"乌鸦急得团团转。
老师:小朋友,有一只乌鸦口渴了,它找到一个瓶子,喝到水了吗?
学生:没有老师:你们能帮乌鸦想办法喝到水吗?
2、学生们猜测并记录乌鸦喝水的方法
(1)将小朋友们分成5个小组,小组讨论,互相说说自己想出的办法,并让其中一个小朋友做记录员,将他们小组的方法画出来。
(2)每组选一名幼儿述说本组的讨论结果。
3、观看课件后半段,了解乌鸦喝到水的办法乌鸦很着急,于是,他一气之下,从不远处叼来一块石子,向瓶子砸去,它本想把水瓶砸破后载饮水,没想到石子正好落进了水瓶里。乌鸦飞下去,看到石子沉入瓶底,里面的水好像比原来高了一些。"有办法了"乌鸦大叫起来。乌鸦很快就叼来了许多的石子,把他们一块一块地投进水瓶里。随着石子的增多,水瓶里的水也一点一点地慢慢向上升。终于,水瓶里的水快升到瓶口了,而乌鸦总算可以喝到水了。它可开心了,因为这水是它用智慧换来的。
老师:小朋友们,乌鸦喝到水了吗?
学生:喝到了。
老师:它是采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呢?
学生:把石头放到水瓶里,谁就上升了,这样就能喝到水了。
老师:乌鸦聪明吗?
学生:聪明。
老师:那么以后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了问题,要不要也像乌鸦一样,要勤于思考。
学生:要!
老师:小朋友,你们真聪明,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用实验来证明,这样的方法可以使乌鸦喝到水。
(二)基本部分(通过实验,发现问题)
1、幼儿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探索"如何喝到水"
(1)老师提出探索要求:每组派两个小朋友当选材员去选择不同材料进行实验,并将多余的材料放回原处,大家观察瓶里的水位有没有升高,实验成功与失败的水瓶分别摆放在各自的陈列台上,一名记录员要将实验结果与原先的猜测是否一致做上标记,还要有一名小朋友做实验汇报。
在小组合作探索中,幼儿先要自行分配角色, 出现几名幼儿争当同一角色时,让他们用猜拳形式来解决。
(2)幼儿小组合作进行探索,教师以噪音控制员的身份巡回指导。
(3)每组选一名幼儿将记录结果进行讲述(4)评选最佳合作小组。
2、探索乌鸦能否喝到水,与瓶中的水量的多少又没有关系。
老师:小朋友们,是不是有水的瓶子里投入石子后,乌鸦都可以喝到水呢?我们一起来做实验。
老师分配任务,每组分三个瓶子,瓶子里的水量不同,分别是只有1/3, 1/2, 2/3 的水量,小组内合作,加入石子看看水是否能到瓶口(乌鸦能喝到水),并在相应的纸上做好记录,加入石子后不能到瓶口的,表示乌鸦不能喝到水,也做上记录。
(1)用石子进行实验,并记录幼儿分组实验,教师观察指导,实验完成后交流实验结果老师:实验后,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有的瓶里,乌鸦能喝到水,有的喝不到。
老师:那么什么样的瓶里,乌鸦才能喝到水呢?
学生:水量多的瓶里,乌鸦能喝到水,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后,乌鸦还是喝不到水。
(2)用沙子进行实验,并记录老师:我们现在再用砂子试一试,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还是三个不同水量的瓶子,小朋友们分组进行试验,做并做好试验记录。老师观察指导,实验后进行讨论。
老师:这次你发现了什么? 3个瓶子里的水乌鸦都能喝到吗?
学生:都能喝到。
(3)对比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老师:在水量少的瓶子里放入石子,乌鸦喝不到水,但是放入沙子后,却可以喝到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来讨论这个问题老师在幻灯片上放着石子和沙子的堆积图,并现场堆积石子和砂子,帮助孩子们理解,因为石子和沙子的大小不一样,将它们堆积在一起,其中的缝隙就不同,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乌鸦还是喝不到水,而砂子之间的缝隙小,加入沙子后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老师:我们先将这些砂子和石子,像幻灯片上的一样堆积在一起。
学生们开始小组为单位地堆积石子和砂子。
老师:你们观察所堆积的石子和砂子,看看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开始叽叽喳喳讨论老师:你们说对了,石子之间的缝隙大,沙子之间的缝隙小,所以,水量少的瓶子里加入石子后,水都流到缝隙里去了,水就不能满了。加入沙子后,水也流到缝隙里去,但缝隙小,所以还有一点水在瓶口,乌鸦还是可以喝到一点水。
在比较两次实验结果的不同点时,要尽量先让小朋友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发现其中的秘密,因为让他们充分地表述活动经验能帮助幼儿建构一定的科学概念,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
(4)总结实验老师:小朋友们,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要着急,要像乌鸦一样开动脑筋,总会想出办法解决的,而且,有时候办法还不止一个呢!
老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要想让乌鸦喝到水,并不是在瓶子里加入石子就可以了,还得看水量的多少以及加入的是石子还是砂子。瓶子里至少要有半瓶的水,然后加入石子后,乌鸦才能喝到水。
(三)结束部分--画出不同形状的小石头幼儿处于大班这个阶段,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趁着刚刚做实验时的热乎劲,以故事的形式导入,更能够调动他们绘画的积极性。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在玩中学习,通过在瓶子里面画小石头,涂上不同的颜色,学习一些简单的绘画知识和技巧。让幼儿独自探索,瓶子里的小石头怎样摆放更好看,是为了训练幼儿的发散思维、创造力等等。尽最大努力让幼儿在整个活动中体会到绘画的乐趣。
老师:(指着刚才做实验的装满石子的瓶子)小朋友们,瓶子里的不同颜色的石头,好看吗?
学生:好看!
老师:那我们用不同颜色的比将他们画到纸上,好吗?看谁画的好看。
老师提前准备了很多绘画纸,纸上已经画出了瓶子,并画上水的痕迹,小朋友们手中没人有一张,每个小组有一盒不同颜色的蜡笔,让小朋友们自己对着刚才做实验的瓶子进行绘画,画完后小朋友们自己讨论看谁画得最好看。
绘画结束后,重新摆放里面的石头,直到小朋友们认为最好看的摆放方时,并探讨怎么摆放比较好看。
老师总结:看来,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勤于思考,遇到问题,要去想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主体,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探索环境,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幼儿积极参与,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乐趣。通过此次活动,我觉得在学生活动中,老师要提供给幼儿充分活动空间和材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适时表扬他们的发言,提升他们对活动的兴趣,这是幼儿主体性得到最大的体现。在这种活动环境中,能够促进幼儿积极思维、主动交流,共同分享大家不同的经验,而对于探索中产生的各种预测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老师应真诚地接纳和认可,要力求每个幼儿在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有成功的体验。老师和幼儿之间要相处好,老师要尽可能融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幼儿之间也要相处好,成为互相合作的伙伴关系。老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欲望,增强自主性,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延伸
老师结束后,老师总结了今天所做的实验,还要留给小朋友们几个任务,让他们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完成。
1、通过往瓶子里放东西,同样多的水,放哪些东西乌鸦能喝到水,放那些东西,乌鸦又喝不到水。
2、在往瓶子里放石头的过程中,怎样摆放,才能使得更好看。
3、在家里试着画画水瓶,并画出你觉得摆放着石头最好看的瓶子。
幼儿园《乌鸦喝水》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故事,学会遇事情懂得冷静,认真想办法解决。
2.幼儿会复述故事。
3.学会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画画心得。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5.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尝试续编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故事中的含义;
2.复述故事中的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1.图片:乌鸦,石头,玻璃瓶
2.添画《乌鸦喝水》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大家都知道,我们的人体不能缺水,我们每天都要喝水。我们可以从哪里可以喝到干净卫生的水呢?如果给你一只杯子,里面只有很少的水,又不让你把杯子拿起来,说说自己可以用什么方法可以喝到水?
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关于喝水的故事,这是一只和聪明的鸟,我么先一起猜猜它是谁?
3.猜谜语:身穿黑袍子,长得丑样子,懂得爱妈妈,是个好孩子!
二.欣赏故事《乌鸦喝水》
1.幼儿边看图画,边听老师讲故事;
2.幼儿思考并讨论:故事里讲了一讲什么事情?它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解决的?最后它喝到水了吗?(幼儿进行分组讨论,最后每组派一名小朋友进行总结)
3.教师进行总结:是的,我们要像乌鸦学习,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冷静,要开动脑筋想办法解决!
4.认识词语:乌鸦,石头,玻璃瓶
5.幼儿复述故事。
三.添画《乌鸦喝水》
1.讨论:如果你是乌鸦,发现瓶子旁边没有石子,你会想到什么方法喝到瓶子里的水?
2.幼儿添画《乌鸦喝水》的办法;
3.幼儿分享自己的画面及画面的故事。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通过听故事,讨论,悟出其中的道理,使幼儿明白,遇到任何事情要学会冷静,开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解决问题。活动通过添画的方式,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并进行动手操作,孩子们的兴趣非常浓!只是孩子们在添画时存在一定的难度,今后将加强引导幼儿的画画水平,期待有更高的提升!
幼儿园《乌鸦喝水》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乌鸦喝水》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乌鸦喝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在“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中欣赏歌曲,感受歌词的合辙押韵,了解叙事性歌曲的风格。
感受乌鸦喝水的急切心情,寻找喝到水的原因。
认知准备:初步了解水的特性。
材料准备:音乐
活动重点:感受歌词特点。
活动难点:附点节奏唱准确教学过程:
复习歌曲:小海螺
重点复习二声部演唱
听听故事:乌鸦喝水
——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乌鸦喝水,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故事中的乌鸦想了什么办法喝到水?
欣赏歌曲:乌鸦喝水
欣赏歌曲旋律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音乐有几段?音乐给你什么感觉?
小结:音乐有两段,旋律给人有跳跃、诙谐的感觉。
欣赏教师演唱
——小乌鸦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你听到歌曲里是怎么唱的?
分析歌词
1)瓶口小,头太大,水又浅,伸不下。
2)衔石子,请放下,三四五,六七八。
——这首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解决重点
小结:这首歌曲的歌词就像儿歌一样,既很押韵,而且字数也一样,基本以三字为一小句,唱起来朗朗上口又跟人感觉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