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歌》教案
此篇文章《敕勒歌》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敕勒歌》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敕勒歌》。
2.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积极豁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有数不清的美丽景色,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参观雄伟壮观的北国风光。
2.利用多媒体或教学挂图,展示北国风光。(教师板书诗题:敕勒歌)
(二)通读全诗,把握诗境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见”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意
1.解题意。
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当日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引导学生读注释,了解“穹庐”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见”(同“现”),露出的意思。
学生质疑,讨论诗意。
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风吹草低见牛羊”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天苍苍,野茫茫”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
(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
(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
(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4.感情诵读古诗。
这首古诗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呢!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想想,我们应该怎样朗诵这首诗。学生先自己反复练习朗读,再指名朗读,集体评议是否读出诗中宏大的气势。
5.当堂背诵这首古诗。
《敕勒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3.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壮丽,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根据古诗的内容展开想象,并把想象的画面表达清楚。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夜宿山寺》。
3.能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高耸入云的特点。(难点)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出示李白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
2.师:同学们,你们读过他写的诗吗?谁来朗诵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夜宿山寺》。
3.(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写的诗。)
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十分热闹,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师:听老师读一遍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再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面三个字。(师生共读)
5.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指名读。
三、品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生自由交流山寺给自己的感觉。)
2.学习第1句“危楼高百尺”。
(1)齐读第1句,教师指导“危”字写法,并用“危”组词。
(2)提问:
①(看图)图中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
②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楼周围云雾缭绕,直冲云霄;楼上的人显得很小。)
(板书:楼高)
(3)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句诗还从哪里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
(4)师解读“高百尺”。
3.学习第2句“手可摘星辰”。
(1)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近。)
(2)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诗。(齐读、指名读)
4.学习第3、4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教师指导“惊”的写法,进行组词训练。
(2)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形象地说明诗人跟“天上人”之间相距咫尺,进一步突出楼之高。)
师: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吗?(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近,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板书:夜静)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心翼翼。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3)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5.师梳理全诗意思。(夜深了,李白登上寺庙里的一座高楼,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他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6.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讨论: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是什么心情?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背诵这首古诗。(指名会背诵的学生来背诵)
2.学习生字“危、敢、惊”。
(1)教师出示生字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生字书写顺序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组词训练,记忆生字。
(3)学生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敕勒歌》。(重点)
3.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辽阔。(难点)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插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
2.这幅画描绘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敕勒歌》中的景象,下面我们一起去赏读这首诗歌吧。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读古诗《敕勒歌》。(注意:“见”在本诗中读xiàn。)
2.同桌之间互相朗读,互相正音。
3.请学生把诗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圈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记忆。
4.巩固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口头组词。去拼音后开火车认读。
(2)请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快速记住这些生字?
5.指名认读词语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境
1.请学生再读古诗,要求:把学过的生字、新词带进古诗里读一读。
2.指名读古诗。
3.理解古诗意思。
(1)自读古诗,圈出诗中不懂的字词。
(2)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3)结合图片和自己的想象,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4)分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师补充归纳。
(辽阔的敕勒川,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巨大的帐篷,笼罩着整个原野。苍天空旷辽远,草原一望无边。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众多的牛羊。)
4.出示古诗所描绘的草原风光图片,请学生结合图片朗读古诗,并背诵。
四、指导写字
学习“阴、似、野、苍、茫”5个生字。
1.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
野:左边“里”字最后一笔改横为提。
茫:是草字头,不要写成三点水旁,右下角是“亡”,不要少写一点。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3.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书写不满意的字再写几遍
[教学反思]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五言诗,易于背诵,但二年级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重点字词的妙用方面还有欠缺。所以在教学方面,我配合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融入诗境,从而更直观感受到作者当时写诗的情景,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方便、深入。
第二首诗语言朗朗上口,重在写景,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我一方面要做好朗读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想象画面,将文字与画面结合起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敕勒歌》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中所描绘壮美景色。
2、理解诗歌大意,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草原的情怀。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歌曲导入
一读,读得清楚
要求:读懂诗歌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内容。
1:这首民歌写了那些景物?作者站在什么位置?
2、发挥你的想象,把你头脑中的画面描绘出来。
3、小组交流、组内展示。
二读:读得好听
要求:能把握好停顿、速度的.快慢;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强弱。
1、通读全诗,读准字音、节奏。
例:A、穹庐敕勒见牛羊
B、敕勒/川,阴山/下。
2、朗读展示。
三读:读得有味:
要求:仿照示例,学会品味语言。
《敕勒歌》虽篇幅短小,但,问世以后,千古传诵,不少评论家对它作出了高度的评价。你认为诗歌中,那一句最能够表现了大草原的特点?试朗读体会?
例:(略)
我认为________最精彩,因为___________。
二、展示评价:
我自信,我成功!亲爱的同学们,请快快举起你的右手,去大胆展示自我吧!
三、达标检测:
1、基础题:加点字注音
2,课外了解有关草原的文章或者歌曲,查阅资料,了解“乐府诗歌”。
《敕勒歌》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的高耸入云和草原的高远辽阔。
3.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壮丽,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学习生字词,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根据古诗的内容展开想象,并把想象的画面表达清楚。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夜宿山寺》。
3.能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山寺高耸入云的特点。(难点)
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出示李白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
2.师:同学们,你们读过他写的诗吗?谁来朗诵给大家听听?(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夜宿山寺》。
3.(再读课题)你从课题中明白了什么?(作者晚上住在山上的寺庙里写的诗。)
想象一下,白天人们到庙里参拜、进香,十分热闹,晚上的寺庙呢?(安静)我们应该怎么读?(轻柔、缓慢)(再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1.师:听老师读一遍古诗,感受古诗的节奏。(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再读古诗,圈出生字,同桌互相读一读。
4.师: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面三个字。(师生共读)
5.自己练读,然后齐读,最后指名读。
三、品读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生自由交流山寺给自己的感觉。)
2.学习第1句“危楼高百尺”。
(1)齐读第1句,教师指导“危”字写法,并用“危”组词。
(2)提问:
①(看图)图中是一座什么样的楼?(很高)
②从哪儿能看出它很高?(楼周围云雾缭绕,直冲云霄;楼上的人显得很小。)
(板书:楼高)
(3)齐读“危楼高百尺”,体会这句诗还从哪里表现了楼很高。(高百尺)
(4)师解读“高百尺”。
3.学习第2句“手可摘星辰”。
(1)读一读,说说你是用什么样的语气读的。(轻松、高兴)为什么感觉轻松?(因为一伸手好像就可以把星星摘下来,说明楼太高了,离天很近。)
(2)再读“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这两句诗。(齐读、指名读)
4.学习第3、4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师:在一个繁星点点的夜晚,在高耸入云的楼上,李白说“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教师指导“惊”的写法,进行组词训练。
(2)自己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李白不敢大声说话,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形象地说明诗人跟“天上人”之间相距咫尺,进一步突出楼之高。)
师:在楼上大声说话,真的会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吗?(前面我们说过了寺庙的夜很宁静,万籁俱寂,楼很高距离天空很近,所以怕大声说话会打破这夜的宁静,惊动天上的仙人。)(板书:夜静)
师:那我们应该怎么读?(声音小心翼翼。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3)齐读“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5.师梳理全诗意思。(夜深了,李白登上寺庙里的一座高楼,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他不敢大声说话,唯恐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6.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讨论:如果你是李白,此时是什么心情?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背诵这首古诗。(指名会背诵的学生来背诵)
2.学习生字“危、敢、惊”。
(1)教师出示生字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生字书写顺序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组词训练,记忆生字。
(3)学生描红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重点)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敕勒歌》。(重点)
3.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辽阔。(难点)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插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
2.这幅画描绘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敕勒歌》中的`景象,下面我们一起去赏读这首诗歌吧。
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
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读古诗《敕勒歌》。(注意:“见”在本诗中读xiàn。)
2.同桌之间互相朗读,互相正音。
3.请学生把诗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圈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记忆。
4.巩固字音。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口头组词。去拼音后开火车认读。
(2)请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快速记住这些生字?
5.指名认读词语卡片。
三、再读古诗,感悟诗境
1.请学生再读古诗,要求:把学过的生字、新词带进古诗里读一读。
2.指名读古诗。
3.理解古诗意思。
(1)自读古诗,圈出诗中不懂的字词。
(2)学生质疑,教师解疑。
(3)结合图片和自己的想象,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4)分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师补充归纳。
(辽阔的敕勒川,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巨大的帐篷,笼罩着整个原野。苍天空旷辽远,草原一望无边。微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众多的牛羊。)
4.出示古诗所描绘的草原风光图片,请学生结合图片朗读古诗,并背诵。
四、指导写字
学习“阴、似、野、苍、茫”5个生字。
1.重点指导“野、茫”两个字。
野:左边“里”字最后一笔改横为提。
茫:是草字头,不要写成三点水旁,右下角是“亡”,不要少写一点。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3.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书写不满意的字再写几遍
[教学反思]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五言诗,易于背诵,但二年级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重点字词的妙用方面还有欠缺。所以在教学方面,我配合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融入诗境,从而更直观感受到作者当时写诗的情景,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加方便、深入。
第二首诗语言朗朗上口,重在写景,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我一方面要做好朗读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想象画面,将文字与画面结合起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敕勒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诗歌。
2、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熟读成诵。
教学流程:
一、课前交流
1、学生有感情背诵诗歌《忆江南》。
2、师:江南美景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对江南美景充满向往。今天我们换个地方,一起去草原看看。
二、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2、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这就是草原!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了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
3、齐读课题
三、简介北朝民歌
1、课件出示资料。
2、师简介。
四、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生自由读诗,借助课文拼音读准字音。
2、指名个别读。(强调“见”的读音)
3、全班齐读。
五、品读古诗,读出感情
1、播放录音朗读,生倾听。
2、对照录音查找原因,生模仿录音练习朗读。
3、个别范读。
4、师范读。
5、分男女生读。
6、借助译文读透诗歌。(师读译文,生读诗句)
7、再听录音朗读,生想象画面。
8、生陈述画面,并用朗读把看到的表现出来。
9、生带着感受再次读诗(自由读)。
10、小组派代表赛读(读出山高、草原大、天蓝、牛羊多的特点)。
11、全班齐读。
六、细读古诗,熟读成诵
1、播放诗歌演唱视频,学生跟唱。
2、师生合作背诵(接读)。
3、男女生合作背诵。
4、个别背诵,并给其所在小组加分。
5、分组背诵。
七、小结
1、师引读:听着你们清脆、响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
1000多年之后的今天,我们一起,用响亮的'声音读着——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会读——
2、这就是经典,这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我们要一代代传承下去。
八、拓展诵读
1、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两首经典的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其一和其五)供大家诵读。
2、出示诗歌,生借助课文拼音自主读诗。
3、师范读。
4、生齐读。
九、总结
1、师带领学生串读三首古诗:孩子们,当我们来到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牧民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大草原,我们不禁吟唱:(敕勒歌);当我们看到驰骋的快马,我们忍不住大声诵读:(折杨柳歌辞其五);当我们依依不舍离开时,情不自禁低吟:(折杨柳歌辞其一)。
2、评选优胜小组。
十、作业
背诵三首诗歌。
《敕勒歌》教案 篇6
巩固已学生字词:
前瞻、簇立、迥然、穹庐、长鬃披散、摩挲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歌曲《天堂》,一曲《天堂》了草原人对家乡的热爱、赞美,的确如此,那辽阔旷野、茫茫草原、洁白的浮云、嘹亮的牧歌,无不充满着诱人的魅力。此时,进行草原的'图片展示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作品简介: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背景材料介绍:
敕勒族又名丁零、高车、回鹘,是今天维吾尔族的主要族源。南北朝时敕勒族相当繁盛,史书记载有十二个部落。敕勒族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住随时可移动的“穹庐”。
听录音朗诵,指导学生朗读。主要是从音调、音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上进行指导,并注意诗中个别字的读音,找几名学生进行试读,另找几名学生进行评价,师生反复揣摩进行朗读。
整体感悟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内容
第一句:介绍地理位置
第二句:景色景物描写
第三句:草原景色描写
重点字词: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默写全诗
3、完成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