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顶碗少年语文教学设计

2025/09/11教案

此篇文章顶碗少年语文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顶碗少年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依据

《顶碗少年》是人教课标版第十二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一场扣人心弦的杂技表演。顶碗少年在一次表演中,连续两次失误,可是他沉着拼搏,第三次终于获得了成功,博得了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本篇略读课文情节简单而又一波三折,十分吸引学生;文章表述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而作者从“少年、观众、碗”三个角度抓动作、神态、语言具体描写,生动而细腻,很有特色。

二、设计思想

对于略读课文,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是指向学会自主阅读。”因而,本课教学,我尝试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去学。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师只是适时点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这是六年级阅读教学重点强化的内容,也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重点训练内容。因而,在学生自读自悟及交流的过程中,我重点在“主要内容”、“思想感情”、“表达方法”方面作点拨。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4、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故事中感悟人生哲理。

2、感知作者多角度细腻描写的表达方式,并学以致用。

五、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写的《顶碗少年》,一起读课题:(《顶碗少年》)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第十一页,认真地把课文读一遍,包括阅读提示也要读一读。

(二)初读感知,把握全文

1、大家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肯定有不少收获吧。比如主要内容、文章的结构等。谁先来说一说。

2、学生自主交流。

预设:

当学生说到主要内容时,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方法概括的。教师点出:像这样写人写事的文章,“段意连接法”和“谁做什么”的句式来概括主要内容都是相当不错的方法。以此达到强化目的。

当学生说到课文首尾呼应时,注意引导学生说说具体从哪些句子来体会的。毕竟,学生对文章的表达方式的体会一直比较弱。以此达到对教学重点的巩固,实现学法的延伸。

(三)研读感悟,咀嚼文字

1、作者带我们欣赏了20多年前的一场杂技表演,请同学们细读2——7自然段,特别要留心少年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表演,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从中你体会到这是一场怎样的表演?在品读的时候,还要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出示问题:1、勾画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2、从中体会到这是一场怎样的表演?3、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可以批注你的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作批注,教师个别指导。

3、小组交流,整理答案。

4、课堂交流,教师点拨。

每个小组选择体会得最好的一处全班交流,小组成员相互补充。教师相机点出作者的表达方式,毕竟这是文章的重难点所在。

预设:

这是一场充满关爱的表演

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人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轻轻摇了摇,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众目睽睽之下、接连两次失败,观众起哄,一向镇定的少年也不知所措了,是白发老人的关爱与宽容让他重振旗鼓。从“微笑”、“抚摸”、“轻轻摇了摇”“低声说”等动作神态,体现关爱。 板书:动作、神态)

这是一场挑战自我的表演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少年沉着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微笑”“鞠了一躬”这样的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地写出了少年在失败面前的镇定自若,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 板书:少年、动作、神态)

这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

(从少年、碗的的动作体现难度高,表演精彩。 板书:碗)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表演

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抓“厉害地摇晃”“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忍不住拍、跳起摇摆舞、急忙晃动”等观众的动作、神态,少年的动作、碗的动态体会惊心动魄。 板书:修辞)

(四)学以致用,课堂练笔

师小结:

本篇课文的写作方法:作者从碗、观众、少年三个角度来描写,而我们也正是从这三个角度抓住动作、神态等关键词语以及修辞来体会到了表演的惊心动魄,同时作者也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表演的扣人心弦。

(五)点化主题,拓展延伸

1、齐读最后一段,作者从頂碗少年身上认识到了什么?或者说作者要赞美什么?他没有说,但是他又分明说了,作者想说的话都藏在哪儿了?(省略号)我们都来写一写:我从頂碗少年身上感受到,或者说我想对顶碗少年说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师:老师也有自己最真实的感受,那就是人的一生就像顶碗少年表演杂技一样,可能会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挫折,但是,我们要记住面对失败,要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坚持不懈,永不言弃。同时,当别人处于失败中时,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安慰与鼓励。

人的一生是拼搏的一生。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顶碗少年语文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出示预习提纲: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个强者?并认真体会他是怎样进行拼博的?

三、汇报展示:

1.学生自主汇报字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深入理解:

(1)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2)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个强者?抓住文中描写少年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

(3)朗读文中最后一段,体会含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4.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五、反馈检测: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表演顶碗

19顶碗少年

深爱启迪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基本上按预先设计完成,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最后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微微激动”上展开想象,这样或许会更好。

顶碗少年语文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4、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课前准备:

搜集并阅读其他面对失败,勇敢坚强战而胜之的故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杂技表演吗?谈谈你的感受。

2、杂技是一项很复杂的表演,有时准备一个节目要经过几年的训练,真可以说是“台上1分钟,台下十年功。”今天我们就来跟随作者的文笔,就欣赏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或许你会从中悟出一定的道理来。(板题:顶碗少年)

(杂技是孩子们喜欢的节目,谈话导入,可以恰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一读课前的自学提示,看看课文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2个)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同时思考课前预习中的第一个问题: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3、检查自学情况:

(1)字词:读音:一摞(luò)(书上读音是错误的)屏[bǐng]住气附和[hè]

词义:萦绕于心座无虚席令人惊羡歉疚不知所措惊心动魄

(2)说说看,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可以用文中或自己的话概括,比如:惊心动魄、令人难忘、精彩、高难度等等。)

(一读解决字词,读准、读通课文,从整体上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课文,深入理解:

1、带着同学们的感受,再默读课文,想想从哪里能够看出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精彩的、令人难忘的……杂技表演”?快速默读批划重点语句(提示: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感悟人物的内心),把体会写在旁边空白处。想好的同学可以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指点学生重点理解3――7自然段)

(1)第3自然段:

第一次顶碗:“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①写出了顶碗少年表演动作的变化,柔中有刚,可以看出这是一场精彩的表演;

②省略号的使用,蕴含着表演动作的变化无穷,进一步表现了少年表演的精彩;

③对“碗”的描写,衬托了少年的技艺高超,也说明表演的难度很大;

④读出对少年的赞赏语气,自己试一试,再读给同学听听。

(2)学法指导:刚才我们在理解课文内容的时候,是抓住了什么来感悟的?(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如何抓住少年的动作神态来感悟的方法。)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继续体会少年的精彩表演。

(3)第4自然段:

a、第一次失败:“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①抓住了失败后少年的表情、动作,表现了他对观众的歉意;

②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他对表演依旧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③同桌互相读一读,看谁能读出他的沉着和自信。

b、第二次顶碗:“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①从“沉着”、“不慌不忙”“依然那么轻松优美”可以看出少年很自信,他的表演很精彩;

②从两个“又是”和“艰难”可以充分体会到表演的'难度之大。

③指导朗读,读出当时的紧张气氛。

(4)第5自然段:

a、第二次失败:“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从“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不知所措”这些描写少年表情的词语可以体会到他此时丧失了信心和勇气,满怀沮丧的心情。

b、“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镇静”说明少年没有被失败击倒,又重新振作起来,重新开始第三次表演。

(5)第7自然段:

第三次顶碗:“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①“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作者用了一个感叹句表达了自己对少年的强烈的赞叹!

②“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他们更是被少年不畏艰难、不怕挫折、承受住了失败的压力,敢于拼搏的精神打动了。

(6)再读一读文中描写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欣赏他精彩的表演,感受少年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

3、快速浏览课文,作者在描写顶碗少年的精彩表演的时候,仅仅是抓住了少年的动作和神态来表现表演的精彩和惊心动魄吗?

4、交流:

(1)作者还穿插了对“观众”和“碗”的描写。有力地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突出表演的高难度、精彩和惊心动魄。

(2)对观众的描写,如:

①“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表演的紧张气氛烘托出表演的高难度)

②“观众们有人在大声喊……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他失去了信心,增加了他的表演的压力)

③“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捂住了眼睛。”(紧张气氛,表演的惊心动魄)

④“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对少年的赞赏!)

(3)对碗的描写,主要是烘托出表演的高难度,如:

“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5、这真是一场令人难忘的表演啊,因此,作者才说――齐读课文第8自然段,说说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6、小结: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作者和其他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DD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二读默读批划,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感悟人生哲理。)

四、回归整体,领悟表达:

1、快速浏览,看看作者是怎样把顶碗少年这精彩的、惊心动魄的、高难度的表演记叙得令人难忘的?

2、学生汇报: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方式来突出文章的中心;

这样首尾照应,使文章的结构更加紧凑,也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

(三读快速浏览,回归整体,品味写法。)

五、拓展延伸,巩固练习:

1、出示题单:(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本文描写了顶碗少年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着表演的()展开,抓住了少年的()和()进行描写,还通过对()和()的侧面描写,烘托了表演的紧张气氛。同时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2、读写结合:你看过这样精彩的表演没有?学习本课抓住人物动作神态进行描写的方法,把它介绍给同学听听。(可以作为课后小练笔。)

顶碗少年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资料,了解课文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2、透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述,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过程:

一、揭题学习链接语了解学习资料

1、这天我们学习第四课:顶碗少年

2、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

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前面的“链接语”看我们能够怎样来学习课文?

3、指名说

二、整体感知,了解资料

1、读词:

异国沉着抚摸肩胛愧疚附和露天结实

2、自读课文,完成第一个问题,作者看到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

3、哪几个自然段写少年表演的过程?(3~7)

4、默读这几个自然段,边读边圈画批注,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

三、合作探究

1、学生汇报交流

2、在学生交流中,引导归纳

如:你谈的很好,这部分作者是抓住少年(神态)(动作)描述,来突出表演的难度大、惊险

如:这部分是抓住(观众的反应)来突出表演,精彩、紧张、惊心动魄。

3、引导:刚才同学们谈到的资料,是作者抓住少年,动作、神态及观众的反应来写表演的惊心动魄。

4、再来浏览一下课文,作者还抓住什么反应表演惊心动魄?

“头顶那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找找句子,有何感受?

四、提升写法

1、结合板书归纳:

同学们,直接写少年的表演(正面描述)突出就行了,有必要写观众的反应和碗吗?

板书:(侧面描述)

(观众反应烘托表演,碗牵动着观众的心,是大家关注的目标,同样起到烘托作用)

是呀,不可小视,这种多角度交差写法,更能突出表演惊心动魄,更吸引人,使我们心中有如身临其境,感受。)

2、作为一个少年,与我们年纪相仿,应对一次次表演失败,内心必须有许多想法,作者写到了吗?

(1、写到了,从哪儿明白的?(动作、神态))

(2、没想到,只写到什么?透过少年的动作、神态,我们能感受到少年内心活动吗?)

3、指名说

台上并没有慌乱,此时少年想……

场子里一片喧哗,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心里想……

听了老人的话,少年镇静下来,心里想……

4、此时少年那么丰富的内心活动,但是作者为什么不写呢?(你无法了解别人的`内心活动的写作要真实。)

5、你猜想老人说了一句什么?

6、小结:是呀,在失败面前不放下,少年沉着、拼搏使他成功,获得全场的掌声,也令作者难以忘怀。

五、学习最后,揭示道理,总结升华。

1、齐读第八自然段

2、结合第一自然段资料,想象你从文章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资料写下来。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来自于拼搏”

“成功来自于鼓励与关爱”

3、总结升华

整篇文章紧扣围绕“惊心动魄”来描述杂技表演的精彩,那为什么作者不用“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为题,而用“顶碗少年”呢?

4、小结:是少年应对失败的态度,是少年坚持拼搏,不轻易放下,使作者总有一阵激动,同时给作者启示,悟出一些人生哲理。

那就是应对生活中的挫折,要像少年一样,勇敢应对,勇于拼搏,就会成功!

5、推荐赵丽宏作品:散文集《爱在人间》《玛雅之谜》《生命草》

顶碗少年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问题。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

2.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位普通的顶碗少年,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过去了二十多年仍记忆犹新。我想,这位少年同样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同回到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去感受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二、出示预习提纲: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和不懂的问题。

2.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个强者?并认真体会他是怎样进行拼博的?

三、汇报展示:

1.学生自主汇报字词: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3.深入理解:

(1)顶碗少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少年两次失败,当时情况如何?观众反映怎样?

少年表现有何变化?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有选择的朗读:抓住印象最深的场面,反复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和同学交流感受。

(2)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个强者?抓住文中描写少年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

(3)朗读文中最后一段,体会含义,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背一背。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谈体会:人生会有许多挫折,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要丧失信心,不要退却。要看到光明,要以极大的.韧性去战胜困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4.有感情通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延伸:

1.学习了这篇课文,对你今后做事有哪些启发?想一想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你还了解哪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人物和事迹,给大家讲一讲。

五、反馈检测:

1.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词句。

2.选做:写一写读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表演顶碗

19顶碗少年

深爱启迪

课后反思:本课教学基本上按预先设计完成,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教学少年两次失败的时候语句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写作上的技法没有点明,以致后面的相关教学有点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学生后面的理解会更轻松,更到位。最后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在“微微激动”上展开想象,这样或许会更好。

顶碗少年语文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文章不同资料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资料。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按文章不同资料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这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状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

3.理解课文资料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述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最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群众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