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此篇文章《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篇1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教学本课,我就是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式,采用不同的符号摘划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调动起学生的眼、耳、口、心,反复品读斟酌,从而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我先出示了学程单,让学生根据要求品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找到这些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难,难的是品读感悟的过程。我出示了相关的图片,其中“银雨洒金街”这个场景最使学生心驰神往,那“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的情景让学生快速地记住了这些生动的字眼,图文结合,由景生情。再配上动听的音乐,那种美妙的.感觉自然而然产生。学到后面的所感,我们一遍遍地品读、赏读、赛读,再配以图片和音乐,黄果树瀑布的壮美逐步在学生脑中生成、凝固。
教学完本课,我让学生进行了仿写,要求写一处景物,也写出所见、所闻、所感,不少学生写得不错,能模仿写出由近及远听到的声音,配上迷人的所见,再辅以真实的所感,一篇美文就出炉了。效仿是学习写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也从效仿中学习到写法和写作的乐趣。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篇2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新课的导入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精设导入,使之与教学内容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生活积淀,而不留痕迹呢?在教学《黄果树瀑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个人。板书:徐霞客
了解他吗?指名说。师介绍生平。
师:知道他的塑像现在在什么地方吗?
师:板书“黄果树瀑布”。知道什么叫“瀑布”?看过吗?谁来描述一下?
师:知道这位伟大的旅行家的塑像为什么会放在这里?猜猜看?
师:是啊!他被黄果树瀑布的美景所吸引住了!这么美的景,谁不想永远的留在这儿呀!黄果树瀑布究竟有多美?想去游览吗?现在就让我们打开书,一同随作者到那儿游览一下吧!
设计理念:
一、在学生头脑中烙下了黄果树瀑布的地位。
虽然徐霞客在文中结尾处才提及了一句话,但这段话却在暗中明确了瀑布的地位,就连明代的.地理学家都留恋此地,都被其所陶醉,可见它的魅力,我们被陶醉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唤起了学生生活的储备,为我所用。
虽然,瀑布离我们很远,学生没有直观感知的经验,但是学生已从各种媒体中早就了解到了。如何使学生的这种储备及时地调出,与课文内容进行匹配、重组,引导学生“说说你所了解到的瀑布的样子”恰是解决了这样的难题。
三、激发学生阅读的期待,促其主动地去探知。
学生一旦有了一种阅读期待,就会饶有兴致地主动阅读探究,以验证自己的期待。“知道徐霞客的塑像为什么会被放在这里吗?”这一问题的安排正有此意。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篇3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表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教学本课,我就是采用让学生自学的方式,采用不同的符号摘划所见、所闻、所感的句子,调动起学生的眼、耳、口、心,反复品读斟酌,从而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我先出示了学程单,让学生根据要求品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找到这些句子对于学生来说不难,难的是品读感悟的过程。我出示了相关的图片,其中“银雨洒金街”这个场景最使学生心驰神往,那“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的情景让学生快速地记住了这些生动的字眼,图文结合,由景生情。再配上动听的音乐,那种美妙的.感觉自然而然产生。学到后面的所感,我们一遍遍地品读、赏读、赛读,再配以图片和音乐,黄果树瀑布的壮美逐步在学生脑中生成、凝固。
教学完本课,我让学生进行了仿写,要求写一处景物,也写出所见、所闻、所感,不少学生写得不错,能模仿写出由近及远听到的声音,配上迷人的所见,再辅以真实的所感,一篇美文就出炉了。效仿是学习写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也从效仿中学习到写法和写作的乐趣。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篇4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写我们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及对人的性情的陶冶。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尤其是比喻句的大量出现,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那如何让学生也能有这样的感受呢?
1.读为主线,多形式、多层次朗读。
朗读是赋予作品以生命,是老师的再创造。朗读是活的,讲解是死的。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则理解、感动。徐永年说过:“阅读教学是要读,宁愿让学生跟着我一句一句地读,也不要多分析,多讲一句。”所以,这节课中我让“读”唱主角。作为第一课时,我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读书,纵观整节课,两次通读全文,一次默读全文,更有多次感情朗读、回读。特别是精读环节。以课后习题4为统领,让学生先找出描写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句子,再说说感受,最后把感受带到文中反复体会、朗读、诵读,用读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通过品味关键词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的匠心,学生是用“两只眼睛”读书,这样,才能不断地读出恍然大悟。
2、不动笔墨不读书,勾勾画画好方法。
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明确阅读教学的重点在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所以课堂上老师告诉学生,用笔画画书中的关键词句,在旁边做上批注,而圈点批注使语文课充满了源头活水般纯正的味道,它的的好处就在于:学生读得越充分,理解就越容易;学生理解得越好,朗读就越有感情。
3、目标简明,扎实有效。
都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越是集中目标,就越容易抓住课堂的重点;越是目标简明的课,就越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实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明白、轻松起来。
这节课,我引领学生紧紧围绕“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特点”品词析句、诵读感悟。集中教学力量,抓住教学主线,把文字、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正所谓“教的越少,学得越多”。
纵观整堂课,这样的写景美文应以朗读为主,但是感觉学生没有读到位,我也没有指导到位。比如“银雨洒金街”这个环节,没有抓住“腾空而上、随风飘飞、漫天浮游”等词语进行指导朗读,也没有找到相关的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去体会“银雨洒金街”的奇景。最后,学完课文,由于时间关系,我总是抓住了一些句子来读,没有让学生整篇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公开课上这样的写景文,是第一次,我想以后还会继续尝试。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篇5
整堂课,我围绕文章的中心句“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展开教学。设计了“作者两次来到黄果树风景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两个主干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黄果树瀑布的特点,在读中感受作者内心的陶醉,体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
在教学中,一开始,我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庐山瀑布的美景图,一下子将学生带入到壮观的瀑布世界;然后我们一起欣赏《望庐山瀑布》的配音朗读,并试着自己有感情地朗读,唤起学生对“瀑布”的喜爱与向往之情。这样做,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当你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时,你最想干什么?”引发了学生对黄果树瀑布的'渴望;“当你听到黄果树瀑布越来越大的声响时,表明我们离瀑布越来越近了,你又在想什么?”道出了“游客们”内心的急切心情;“现在,那匹宽幅白练就在你的眼前,你内心又有什么感觉?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近了黄果树瀑布;“作为游客,你千里迢迢来到风景区,难道就只想远远地看着瀑布吗?你还想做些什么呢?”则又让学生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了谷底,享受黄果树瀑布带来的凉爽与惬意;“游客就这么久久地坐在瀑布跟前,感受到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此时,你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把学生和作者、游客和大自然紧紧地融为一体,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学得挺感兴趣,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美中不足的可能就是采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设计较少,很多时候需要靠学生的想象,缺乏直观的体验。这也使得学生的思路不开阔。
今后在多媒体的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
《黄果树瀑布》教学反思 篇6
课前预习:
1、了解本课的作者,完成《助学》 “预习积累”第2(1)题。
2、通读课文,完成《助学》“预习积累”第2(3)题,并查阅《现代汉语词典》了解四字短语的意思,积累在笔记本上。
3、大声朗读课文4—5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4、小组合作搜集有关“黄果树瀑布”的资料和图片,小组之间交流。
(任务完成,1、2两项任务由小组长检查,评出等级并计入本周语文学习评价。)
相关课程标准: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4、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品味语句,体会文章酣畅的景物描写,感受作者强烈而独特的情感体验。
3、通过多种形式的听说和朗读来感受瀑布的壮美和魅力,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评价任务:
1、能够有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结合小组合作搜集的“黄果树瀑布”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3、能够简单地赏析文章独具魅力的语句,并通过想象感受不同感官带来的不一样的瀑布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李白有诗云:“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王安石吟:“拔地万里青嶂立,悬空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赵孟頫更看见:“飞帘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碧空。”……为什么这么多的文人墨客都被瀑布折服呢?我想这其中总是有些缘由的吧!那么诗人于坚,是否也是因为些什么而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黄果树瀑布》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于坚,走近《黄果树瀑布》。
二、知瀑布——知识扩展,领略壮观
(下面请我们的优秀导游小组带领我们一起领略祖国大好河山——黄果树瀑布吧!)
(小组四人按分配任务进行——生D:操作准备好的黄果树瀑布各种景致的组图幻灯片。生A、生B、生C:分别进行解说,引导全体同学共同游览黄果树瀑布的美景。)
生A:大家注意,我们将要看到的就是位于我国贵州省镇宁县白水河上的黄果树瀑布。它是我国最大的瀑布,也是亚洲最大的瀑布。瀑布宽约20米,从60米高处的悬崖上直泻犀牛潭。(瀑布倾泻的声音)
生B:大家靠近一些,来观赏瀑布万马奔腾的阵势。(瀑布全景图)
生C:大家快看!水拍击石!(瀑布近景图)
听这雷劈山崩的震撼!(水击石的声音)
生A:大家快来感受这飞溅的水花!(瀑布飞溅的水花图)
透过腾腾的雾气,大家可以欣赏日光下的五彩缤纷。(阳光下的瀑布图)
(感谢导游小组带给我们的精彩讲解!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美景,那于坚领略到的美景是否和我们一样呢?)
三、读瀑布——听读课文,体验感受
1、听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思考: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习方式:(1)学生听朗读,整体了解课文内容。
(2)请三名同学分别朗读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并示范。
(3)学生分别总结文章段落内容,思考之后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写作者对黄果树瀑布以前间接了解的印象和后来亲身游历黄果树瀑布后感受到一种新鲜、生动、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愉悦和震撼。
2、本文讲述了作者对黄果树瀑布的感觉变化。纵观全文,作者对黄果树瀑布产生了哪些独特的感受?
学习方式:(1)学生细读课文,从文中标画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
(2)学生讨论具体有哪些独特的感受。
(3)体会情感变化,教师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变化。
明确:“并不会特别的激动”→“似曾相识的无聊感” →“猛然间听见了瀑布的声音,当时我心里一阵激动”→“我和它立即建立了一种陌生的接触” →“它抚摸我,亲近我” →“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我和这瀑布之间建立了一种真正的关系”。
(作者的这种情感变化是和他观赏黄果树瀑布密不可分的。作者所经历的黄果树瀑布是怎样的呢?)
四、观瀑布——美读课文,感受壮美
反复朗读作者描写亲历的黄果树瀑布的语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黄果树瀑布的?
学习方式:(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文中标画描写瀑布的语句,在课本一旁做好批注。教师巡回指导。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交流。
(3)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在此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赏析,指导学生朗读,可单独朗读,男女生朗读,小组朗读,集体读,读出感情。
(4)教师做好点评总结。
预设:
a.“它放射的声波令我的耳膜鼓了起来,……它先是侵入我的耳朵,然后灌满了我的耳朵,最后是震耳欲聋。”
(作者从听觉角度抓住了瀑布的声音进行描绘,直接写出了瀑布的有声带给我的震撼感觉。
b.“与此同时,我的头发开始潮湿,……像落汤鸡一样里里外外彻底湿透。”(作者通过“潮湿”这一触觉感受的描写使得并不舒适的感觉引发了美好的
感情,突出了直接的接触带来的痛快淋漓之感。)
c.“那悬挂在高原上的大瀑布,犹如一只弥漫于天地之间的巨手,从高处……呼吸着潮湿。”
(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并用一系列的动词抓住了视觉进行了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亲近瀑布时痛快淋漓的感受。)
d.“我感受着我的生命在巨大的水声中的惊恐、疼痛;在潮湿中的寒冷、收缩。”
(由身体上的外部刺激引发了心灵深处的欢乐感受。)
e.“我周身湿透,我有湿透的话要说。”
(作者以形象夸张的比喻形容自己的情感和生命完全被瀑布所浸染,有强烈的抒情性。)
f.“这里永远不会进入摄影镜头……你看到的就是水犹如玻璃粉碎那样的运动。”(作者抓住了独特的视角——瀑布的.背后观察,与瀑布的接触更加的亲密;同时运用了比喻,描绘了立体的黄果树瀑布。)
明确: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的角度去观察描写黄果树瀑布,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朴实、宏伟、壮丽的黄果树瀑布,也由此带给了作者不一样的独特感受。
五、感瀑布——再读课文,体味升华
1、黄果树瀑布是独一无二的壮丽景致,为什么作者却在第四自然段中说一个“灰飞烟灭”了,“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学习方式:(1)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独立思考。
(2)教师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明确:一个“灰飞烟灭”了,是指图片上的那个黄果树瀑布。那个缺少生机,缺少活力,没有生命的黄果树瀑布在这一刻消失了。而“另一个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是指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内心感受的黄果树瀑布。它是真实的,“活的”黄果树瀑布。它让作者真正体味到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
(作者由开始看到图片的不激动以及似曾相识的无聊感在亲身接触黄果树瀑布之后感受产生了极大地转变,这是运用了写作手法——欲扬先抑。而作者仅仅是要表达对黄果树瀑布的喜爱赞美之情吗?)
2、文章的第七自然段对我们写作有何启发意义?
明确:我们应该学习作者这种不写千篇一律的陈词滥调,力求亲身经历、亲身体验,非写出独特感受不肯下笔的写作态度和创新精神。
六、悟瀑布——齐读课文,再会壮美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主旨。
明确:这篇游记散文生动地写出了作者所见所闻的黄果树瀑布的壮美,表达了作者为拥有那种全新的发现和体验,内心所产生的无比喜悦的心情,从而告诉读者,认识自然景物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注重实践,亲身体验,就会获得真知。
作业设计:
一、大声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一段中表达出作者最主要感受的词是 。文中“作为一个一直统治着我的一个早已干瘪的概念”指 ,而“另一个瀑布”是指 。
(2)这段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写黄果树瀑布的?表现了它怎样的特点?
二、完成本课《助学》“学习测评”1—9题。
板书设计:
黄果树瀑布
于坚
“不是特别激动” 幼时观赏图片瀑布
抑
某年亲身游历瀑布
“无聊感” 入口初见
“一阵激动” 远观听声(听觉)
扬
“在我的生命里复活了” 身临接触(视觉、触觉)
“有湿透的话要说”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由学生模拟真实导游现场,并加入视听的感染使得一些想象力较弱的学生脑海中能够先产生具体的画面,由此在品读课文时更加容易走入创设的情境之中。情由境生,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能够感受到瀑布的洒脱、飘扬之美了。
本节课在按照“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思路进行分析的同时,把重点集中在了第3、4、5自然段的理解品味上,在此充分发挥了学生眼、耳、口、心齐动的阵地作用,通过学生的“朗读—赏读—美读”使得学生在体味作者情感和描写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但由于课堂内容设计的限制并没有达到最佳效果。但总体来说,本课的教学实践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目标,使得学生明白了语文应该怎样学、怎样用,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走得更长、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