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未眠》教案
此篇文章《花未眠》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花未眠》教案 篇1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够通过感知,升华到分析概括,进而理解课文主旨
2、找到并揣摩有含义的语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主旨及思想感情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海棠》中的佳句,他半夜醒来,点起蜡烛,原因是担心花儿睡去,花儿是不会睡的。千年以后,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板书课题:花未眠 川端康成
检查预习
1、 字词 ⑴壁龛(kān) ⑵ 绽放(zhàn) ⑶邂逅(xiè hòu) ⑷陶冶(yě) ⑸拙劣(zhuō) ⑹ 迥(jiǒng)然 ⑺ 拜谒(yè)
2、 解释 ⑴不可思议(荒诞,出乎常情) ⑵众所周知(人人都知道)⑶邂逅(不期而遇) ⑷迥然(相距很远)⑸难能可贵(做了难做的事,很可贵) ⑹陶冶(培养)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引子:作者在旅馆中,清晨发现“花未眠”,“大吃一惊”,由此产生了新发现,什么新发现?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3节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5节
2、作者由花联想到文学,他指出了一种不良现象,什么现象? (明确:人们观赏画中花,不留心欣赏真的花。
3、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只有走进现实中去才能产生真知,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 ⑴李迪等人(画)、罗丹等(铜像)——对自然美仔细观察创作出优秀作品,也让人领略到自然美 ⑵宗达(自家小狗对比)——肯定宗达的写实精神、细致观察 ⑶长次郎(茶碗)坂本二郎(画)——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融合的,相得益彰。
4、举了这么多例子,作者要说明什么? (明确:自然美与艺术美是相通相融,相得益彰的
5、又联想到自己的一次游玩,在游览中发现了什么? (明确:自然总是美的,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最后一段:照应开头,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的,是亲近所的。
附板书:花未眠 ——自然美无限,人感受美有限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联想文学——人们观赏画中花,不留心欣赏真花 (例)李迪等(画)、罗丹等(铜像)—观察仔细 自然美艺术美 宗达(小狗)——写实 相通相融 长次郎(茶碗)、坂本二郎(画)—在我心中相互呼应 联想游览——自然总是美的,只是某些人看到
四、研读课文
1、讨论三个观点之间的联系。 (观点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⑵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⑶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明确:告诉我们美是无所不在的,应该提高审美能力,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⑴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作者为人而哀。 ②花到开时离败不远了,作者移情寄哀伤,为花而哀。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⑵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①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个寻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有意或无意错过的过程,但只要坚韧地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③我们要用毕生的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不断加强。
⑶坂本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我们应该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⑷ 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他向我们轻声诉说出一种哀伤之美,并一路领着我们寻找这哀伤的源头,终于发现到人类感慨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两相邂逅,才产生一番动人的情怀。而在这片情的背后,也隐隐透出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涩。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六、作业练习:完成练习题
《花未眠》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
理解隽永含蓄的语句。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座平常普通的小屋,在李乐薇那里,竟然成为她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可见,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二、朗读课文
三、简要分析
(一)主旨
提问:我们阅读的哲理散文较多的是谈的人生问题,如《我与地坛》的第一部分,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死和生命的'感悟,而《花未眠》写的好象不是人生范畴的问题,是什么呢?
明确:《花未眠》表现的是美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人们感受美——自然美的能力。
提问:人们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怎样?请用书中的话来说。
明确:原话说“人感受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说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是无限的”。
提问:那么,怎样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呢?仍然用原文回答。
明确:“光凭头脑想象是困难的。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提问:“邂逅所得”是什么意思?用一个成语来说就是——
明确:不期而遇。
提问:这倒似乎很容易,就相当于川端康成凌晨忽然发现未眠的海棠花非常美一样。是这样吗?
明确:邂逅取决于灵感,灵感取决于准备。正如巴比德说过:机遇往往降临到头脑有所准备的人身上。所以作者又补充了一句,即“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对自然的美的“亲近”与“反复陶冶”,主要在于留心观察,仔细观察;不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提问:文中第四段和第七到九段有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事例,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者主要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诸如罗丹的《女人的手》、玛伊约尔的《勒达像》、宗达的狗、长次郎的茶碗与繁二郎的画,都强调提高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在于认真观察自然。
(二)语句
请说说以下四句该怎么样去理解:
它的盛开,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
一朵花也是好的。
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句:1、海棠本与哀伤无关,作者说它含有一种哀伤的美,与他孤独、忧郁、颓丧的心理不无关系。(穿插作者的简介)。2、盛开预示着衰败凋谢的来临。3、作者以为海棠夜里开花无人欣赏,今天发现她非常美丽,顿生怜悯之情,进而觉得海棠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第二句:说明人感受美非常艰难。发展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是无止境的,也许到死都无法完全把自己感受自然美的能力提高到所谓最高。因为,川端康成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这样说是把美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但他认为,感受美固然很难,但人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感受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是比较容易的”。
第三句:即使是一朵花,也可以成为“美的启迪”,成为“美的开光”,能够引发人发现自然美,能够发展人感受自然美的能力,那么这朵花也是“好”的。(抓住“所以”,找原因)
第四句:强调只有仔细观察自然美,把自然美和艺术美完美结合起来,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的共鸣。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花未眠》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够通过感知,升华到分析概括,进而理解课文主旨
2、找到并揣摩有含义的语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主旨及思想感情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海棠》中的佳句,他半夜醒来,点起蜡烛,原因是担心花儿睡去,花儿是不会睡的。千年以后,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板书课题:花未眠 川端康成
检查预习
1、 字词 ⑴壁龛(kān) ⑵ 绽放(zhàn) ⑶邂逅(xiè hòu) ⑷陶冶(yě) ⑸拙劣(zhuō) ⑹ 迥(jiǒng)然 ⑺ 拜谒(yè)
2、 解释 ⑴不可思议(荒诞,出乎常情) ⑵众所周知(人人都知道)⑶邂逅(不期而遇) ⑷迥然(相距很远)⑸难能可贵(做了难做的事,很可贵) ⑹陶冶(培养)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引子:作者在旅馆中,清晨发现“花未眠”,“大吃一惊”,由此产生了新发现,什么新发现?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3节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5节
2、作者由花联想到文学,他指出了一种不良现象,什么现象? (明确:人们观赏画中花,不留心欣赏真的花。
3、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只有走进现实中去才能产生真知,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 ⑴李迪等人(画)、罗丹等(铜像)——对自然美仔细观察创作出优秀作品,也让人领略到自然美 ⑵宗达(自家小狗对比)——肯定宗达的写实精神、细致观察 ⑶长次郎(茶碗)坂本二郎(画)——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融合的,相得益彰。
4、举了这么多例子,作者要说明什么? (明确:自然美与艺术美是相通相融,相得益彰的
5、又联想到自己的一次游玩,在游览中发现了什么? (明确:自然总是美的,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最后一段:照应开头,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的,是亲近所的。
附板书:花未眠 ——自然美无限,人感受美有限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联想文学——人们观赏画中花,不留心欣赏真花 (例)李迪等(画)、罗丹等(铜像)—观察仔细 自然美艺术美 宗达(小狗)——写实 相通相融 长次郎(茶碗)、坂本二郎(画)—在我心中相互呼应 联想游览——自然总是美的,只是某些人看到
四、研读课文
1、讨论三个观点之间的联系。 (观点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⑵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⑶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明确:告诉我们美是无所不在的,应该提高审美能力,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⑴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作者为人而哀。 ②花到开时离败不远了,作者移情寄哀伤,为花而哀。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⑵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①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个寻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有意或无意错过的过程,但只要坚韧地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③我们要用毕生的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不断加强。
⑶坂本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我们应该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⑷ 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他向我们轻声诉说出一种哀伤之美,并一路领着我们寻找这哀伤的源头,终于发现到人类感慨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两相邂逅,才产生一番动人的情怀。而在这片情的背后,也隐隐透出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涩。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六、作业练习:完成练习题
《花未眠》教案 篇4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能够通过感知,升华到分析概括,进而理解课文主旨
2、找到并揣摩有含义的语句,提高品味语言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主旨及思想感情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
导入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海棠》中的佳句,他半夜醒来,点起蜡烛,原因是担心花儿睡去,花儿是不会睡的。千年以后,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板书课题:花未眠 川端康成
检查预习
1、 字词 ⑴壁龛(kān) ⑵ 绽放(zhàn) ⑶邂逅(xiè hòu) ⑷陶冶(yě) ⑸拙劣(zhuō) ⑹ 迥(jiǒng)然 ⑺ 拜谒(yè)
2、 解释 ⑴不可思议(荒诞,出乎常情) ⑵众所周知(人人都知道)⑶邂逅(不期而遇) ⑷迥然(相距很远)⑸难能可贵(做了难做的事,很可贵) ⑹陶冶(培养)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引子:作者在旅馆中,清晨发现“花未眠”,“大吃一惊”,由此产生了新发现,什么新发现? (明确:“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3节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5节
2、作者由花联想到文学,他指出了一种不良现象,什么现象? (明确:人们观赏画中花,不留心欣赏真的花。
3、作者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只有走进现实中去才能产生真知,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 ⑴李迪等人(画)、罗丹等(铜像)——对自然美仔细观察创作出优秀作品,也让人领略到自然美 ⑵宗达(自家小狗对比)——肯定宗达的写实精神、细致观察 ⑶长次郎(茶碗)坂本二郎(画)——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是融合的,相得益彰。
4、举了这么多例子,作者要说明什么? (明确:自然美与艺术美是相通相融,相得益彰的
5、又联想到自己的一次游玩,在游览中发现了什么? (明确:自然总是美的,这种美只是某些人看到罢了。 最后一段:照应开头,突出美是无限的是邂逅所的,是亲近所的。
附板书:花未眠 ——自然美无限,人感受美有限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联想文学——人们观赏画中花,不留心欣赏真花 (例)李迪等(画)、罗丹等(铜像)—观察仔细 自然美艺术美 宗达(小狗)——写实 相通相融 长次郎(茶碗)、坂本二郎(画)—在我心中相互呼应 联想游览——自然总是美的,只是某些人看到
四、研读课文
1、讨论三个观点之间的联系。 (观点⑴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却是有限的。 ⑵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需要反复陶冶。 ⑶艺术美与自然美是相通的。 明确:告诉我们美是无所不在的,应该提高审美能力,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这也是课文的主旨所在。
2、讨论一下几个句子的含义。
⑴ 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明确:它的哀伤来自无人欣赏,凌晨四点的海棠美丽芬芳,却少人喝采,作者为人而哀。 ②花到开时离败不远了,作者移情寄哀伤,为花而哀。作者深悟到:人类感受美的能力是极有限的,而自然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彻悟后的心绪流露。按理说,大自然总是有美可寻的,只要人活着,就该毫无阻碍地享受它,可遗憾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
⑵ 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明确:① 一个微小的.生命都要努力展现自己的美,作为人更要勇敢活下去。②人生是一个寻求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有意或无意错过的过程,但只要坚韧地活下去,才能不断发现美。③我们要用毕生的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不断加强。
⑶坂本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明确:文学艺术家应该发扬写实精神,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这才是文学艺术的极致。我们应该不断地发现美,亲近美,感受美,也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美存在于自然中,美也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
⑷ 第四段引述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明确: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
五、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人有人言,花有花语,二者交流,也是一种缘分,它来自于心灵上的豁达与冲淡。川端康成对此深有感触,看到海棠花未眠,于是写下了一篇素雅恬静、韵味深长的小品文——《花未眠》。他向我们轻声诉说出一种哀伤之美,并一路领着我们寻找这哀伤的源头,终于发现到人类感慨的是生命发现美的机会并不常在,两相邂逅,才产生一番动人的情怀。而在这片情的背后,也隐隐透出了沉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的苦涩。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邂逅了哪些美呢?
罗丹说得好啊,“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今天起,让我们尽情拥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吧!
六、作业练习:完成练习题
《花未眠》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川端康成以及他的相关作
2、体味作者从自身感受起笔,从而引申开去的写作手法
3、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借助文本进一步提高散文的认识鉴赏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一些美学知识,理解美与审美问题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的主题,把握作者写作的目的
2、鉴赏文本的语言,重点体会文章精彩句子的内在意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资料、文字资料、朗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美”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我们不是常常深感生活平淡乏味而赞叹作家、艺术家笔下的美景吗?我们不是常常神往于迷人的如情似梦的桂林山水、神奇雄壮的黄果树瀑布吗?究其根源,不是生活本身平淡乏味,而是我们缺少一颗感受美的心灵,缺少一副感受美的五官。若打开“五官”,用我们鲜活的心灵、审美的眼睛感受我们生活的环境,你就会发现,你终年生活的山乡村野、天然生态的花鸟虫鱼,都是那样的令你耳目一新!川端康成从“花未眠”这一自然现象引发了对自然美的一系列值得玩味思考。
二、作家简介
日本现代文学大师。1968年因《雪国》一书“以敏锐的感受及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精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该书还被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抒情文学的顶峰”。川端康成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散文,其中尤以《伊豆的舞女》、《千只鹤》、《睡美人》、《雪国》、《古都》等最富盛誉。他的作品在虚幻、哀愁和颓废的基调上,以病态、诗意、孤独、衰老、死亡来反映空虚的心理、细腻的感情和忧郁的生活,追求一种颓废的至美,达到一种空灵虚无的艺术至境。1972年4月16日,这位追寻东方美的文学大师,在公寓用煤气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同时注意以下问题:
1、字词读音和写法
绽放(zhàn)壁龛(kān)邂逅(xièhu)相似(sì)似的(shì)
渗透(shèn) 盛放(shèng)盛饭(chéng) 陶冶(yě)拙劣(liè)
模样(mú)翌日(yì) 拜谒(yè)不可思议(yì)凌晨(líng)
毋庸置疑(zhì)迥然不同(jiǒng)坂上走丸(bǎn)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邂逅:偶然遇见。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辨别它的滋味。
拜谒:拜见,瞻仰。
迥然:形容差的很远。
开光:佛家语,谓佛像开眼之光明。
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
微不足道:微小的不值一提。
3、在课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朗读过程中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理解课文。
⑴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第八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
⑵作者在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基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
⑶在文章第五段中,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也是好的”?
明确:
⑴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的美。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提示:先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
⑵以这两个优秀的艺术家为代表,说明人对美的感受能力是有限的。(提示: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有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
⑶“一朵花”也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引发人发现自然之美,所以说“一朵花也是好的”。(提示:注意第三段中“花未眠这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句和本段中“一件古美术作品,成了美的启迪,成了美的开关”句,结合分析可知,这句话是从自然之物对于美的启迪的角度而说的。)
五、引导提高,讨论研究
教师:作者通过一朵没有睡觉的花引发开来,一直写到了“美”这个问题,正如同学们所理解的,作者在文章中写了很多优美的句子,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觉得它写得很好呢?现在开始,你们可以四人一组分组讨论,先看看你们的认为美的句子是否相同,再看看你们的原因,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明确:在最后的交流中教师对以下的句子稍做说明引申。
⑴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
作者说的是很微小的事情,其实谈的确实很高深的美学问题,这就可以引导学生得出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⑵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根据对下文的理解,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生命也是有限的,而自然的美是无限的。“哀伤”是作者悟出这个结论后感受到心情的`遗憾。
⑶只要有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接近死亡,这是多么凄惨啊。这并不说明画家就是害怕死亡,他只是为无法进一步去认识美而感叹。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写了很多的句子,可以看成是他对美学得出的结论。
六、课文分析,结论总结
教师:根据上面同学们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川端康成在这篇文章里得出了很多的美学结论,请大家来归纳。
明确:文章中间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的内容
⑴自然总是美的,而且是无限的
⑵自然物可以启迪人,可以发展人感受美的能力
⑶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
⑷艺术品是对自然美的反映,好的艺术品也可以提高人感受美的能力
⑸艺术美和自然美和谐统一
⑹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
[总评]今天这堂课我们从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学到了许多哲理。美是无处不在的,用作者的话说就是要“发现存在的美,感受已经发现的美,创造有所感受的美。”
而体味散文的美,首先要透过“散”的外表,理出内在的经纬。请同学们记住抓关键语句法,并反复实践,这同样是一种审美能力。
七、知识检测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川端康成是日本小说家,1968年因为长篇小说《雪国》、《千只鹤》、《古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罗丹是法国雕塑家,代表作有《青铜时代》、《思想者》。
C、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擅长绘画和雕刻。
D、文章的7、8、9三段共列举了十位画家,他们均是日本和法国的画家。
D、李迪,钱舜举是中国南宋画家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安详声名狼藉磬竹难书扣人心弦
B、沧桑苦思冥想绰有余裕推陈翻新
C、诅咒卒然仙逝断井颓墙毕恭毕敬
D、真谛杉杉有礼意味隽永逆来顺受
B(A、磬—罄C、卒—猝D、杉杉—彬彬)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她从小学到高一功课都很好,学琴也是一天没耽误,还正式师从陈浩学习。
(2)听爸爸说那个瓷花瓶是祖上下来的,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日子再艰难,也不能卖。
(3)这种应试教育是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承袭,它源于隋唐,于两宋,登峰造极于明清。
A、期间留传滥觞B、其间留传泛滥
C、期间流传泛滥D、期间流传滥觞
B
(附录)板书设计
花未眠
(触发点)
↓
以小见大
↓ ①自然的美是无限的,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
关于审美的思考
②美是邂逅所得、亲近所得
《花未眠》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情况。
2、学习从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触景生情、即事明理的艺术特点。
3、理解本文所阐述的关于美与审美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揣摩重要词语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文是一篇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随笔散文。散文讲究触发和感悟。我们应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会与作者对话的本领。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含义蕴藉,我们要多读。
2、自读质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全班共同研究。培养同学们的归纳能力。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引入
“一花一木一世界”,古往今来,许多文人用自己的智慧在诠释着自然,解读着自然。北宋词人苏轼半夜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写下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样的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日本作家他又是怎样在解读着凌晨四点的海棠的美的。
二、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说家,生于大坂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时父母、姐姐、祖母相继去逝,14岁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去逝了,给他终生留下了精神创伤。此后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恋,使他养成了感伤和孤独的性格。他是一位高产作家,一生共写了五百多部(篇)小说,以中短篇为主。代表作是《伊豆的舞女》、《花的圆舞曲》、《雪国》等。1968年,他以“卓越的感受性,并用您的小说技巧,表现了日本人心灵的精髓“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一)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教师朗读,学生自读,听朗读录音等。
(二)在学生对课文基本熟悉的情况下,由教师提示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子和关键词语提出疑问,并引导学生解答这些问题。
问题大致有这些:
1、作者写作本文是由哪一件事触发了情思?作者是怎样在强化自己的动情点的?
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动情点在文章的开头,占据显要的位置。并且指明了动情点。本文先用标题“花未眠”指点,还用一句话直接点明“情缘”:“花未眠这么众所周知的事,忽然成了新发现花的机缘。”作者还着意描写这一点。“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更觉得它美极了。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还尽力映衬这一点。用其它的花来衬托。
2、如何理解“它盛放,含有一种哀伤的美。”
共同讨论后明确:“哀伤”引人注目。海棠本是无情物,“哀伤”从何而来?这是运用了“移情”的修辞,把作者的感情“嫁接”到了海棠身上。好像是海棠花因凌晨盛放而无人喝彩会感到哀伤,作者于海棠花的美丽形象中寄寓了深沉的美学思考。
3、文中画家雷诺阿说:“只要有一点进步,那就是进一步死亡。”是否可以理解为作者害怕进步吗?
共同讨论后明确:不能这样理解。他仍在说:“我相信还在进步”,他不是害怕进步,而是以他的话来说明人对美的感受是有限的,优秀的艺术家也不例外。
4、如何理解自然美的无限性和人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可以各抒已见。
5、如何理解“美是邂逅所得,美是亲近所得。这是反复需要陶冶的。”这句话。
共同讨论后明确:作者用议论句表达美学见解。作者早就知道“在夜间是不眠”的,但只有这一次凌晨四点的凝视才让作者真正地感到自然之美。因是偶然发现,所以说是“邂逅”所得。这说明发现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与“亲近所得”对应的是“凌晨四点的凝视”,这句话指出了发现美的途径。“反复陶冶“是偶然得之的基础。美感需要长期有时是一生的积淀。这三句话指出了审美的机遇、审美的态度和审美的基础,完整地表达了作者的美学见解。
6、理解“就算画中花很美,可真花的美仍然是很显眼的。然而,我们仔细观察画中花,却不怎么留心欣赏真的花”。
学生自由而充分地发表自已的见解。大致是:真花随处可见,人们司空见惯,往往疏于观察。艺术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生活和自然之美,引起人们的留心和观赏并从中领略自然之美。作者提醒人们,留心欣赏真的花;作者特别提醒文学艺术家,要认真观察自然,否则只能创造出拙劣的作品来。
7、理解“如果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
共同讨论后明确:从一朵花联想到生命,想到人生的璀璨,具有强烈的珍爱生命的意识。
8、理解“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收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
共同讨论后明确:说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能给人更多的美感,而真正反映自然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欣赏者美的共鸣。
(三)我们连接动情点、启悟点、升华点,接通感悟线,就可以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实现和作者的对话。
凌晨四点凝视海棠花,发现哀伤之美(触发)。
-------真正发现一朵花是难能可贵的,为此要活下去(动情);
-------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感悟)。
壁龛里的一朵插花引起作者凝视注视(触发)。
-------艺术美往往不及自然美,却往往更加引人注目(感悟);
-------艺术家应领导追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统一(感悟)。
第一次发现岚山之美(触发)。
-------只有独处静观才能真正发现自然之美(感悟)
-------艺术家要以高尚的写实精神,师法自然,创造反映自然之美的真正艺术(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