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东坡传》有感
此篇文章读《苏东坡传》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1
余秋雨贴地穿行一千多公里,横跨欧亚版块,探微究深于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与各古文明。荒野的冷井,沉默的风雨阁,阳关塞外凄迷纷飞的风雪,收归于他的《文化苦旅》。其间,他特意从书里挖出一块空白,盛放启迪他的林氏《苏东坡传》,与深思之后感知到的,苏轼身后醇和而圆熟的生命形态与厚重从容的文化面貌。
动容之余,心生好奇,遂取《苏东坡传》,细细读来,念罢掷笔,我沉默而满足。
我向早已溘然长逝的大师深深致敬。林语堂先生本人博闻强识,通晓古今,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毫不费力,着实令人难以望其项背,而同时,又秉承着对苏轼这位大文豪的一派热忱与景仰,为其笔耕不辍,以一只灿然生花的妙笔,行文腔调诙谐轻松,一字一句又压得端庄肃穆,使整本书并不流于富艳轻浮,也不过分地板正迂腐,将苏东坡本就波澜壮阔的一生,写得更添风起云涌,顿生心生望洋兴叹之感。
林先生剖析他的一生已经非常全面了,少时才华横溢,得到当时文坛泰斗欧阳修刮目相看,以至于因福得祸,科举中屈居第二。慷慨陈词,直言不讳,针砭时弊,非但没有被"察纳雅言",反而触怒新近,囿于囹圄之间几陷于死也,众友力挽狂澜,免其一死,而后,又屡屡卷入云谲波诡的政坛时局,一边流离着为生计奔走,一边自得其乐地纵情逍遥,一直到客死异乡。
生命的终了,是一抔黄土,三两凄凄哀哀的啼哭,几缕悠悠荡荡的青烟缭绕不绝。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世上所有所有的人,终究难逃生死两个大字,不过,能用他晚年最倾心的五柳先生的诗去歌咏他的一生,也堪称圆满,苏轼若泉下有知,定会欢喜异常,取酒醉饮。
笔尖在此徘徊,墨水在纤薄的纸张上晕染出一个黑黑的圆点。这是篇读后感,这样有读无感,寥寥几笔,猝然结尾,显然不行,无形中令人觉得态度敷衍而轻慢。
我轻轻地拨开记忆,慢慢思索着我眼中的苏轼,苏子瞻,苏东坡。
有一句庸常的话可用以描摹,"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正如苏辙点评,"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苏辙真是太了解他的哥哥了。苏轼的文章如此浑然天成,他的笔端如此行云流水滔滔不绝,他的想法如此洞若观火针砭时弊。毫不夸张,苏轼悠游地握住了一个时代的文脉。小人在浓稠绵密的黑暗恨得牙痒痒,眼发红,疯狂地想鞭挞摧毁他的灵魂。即使苏轼并没有很主动地涉及朝廷政事,他的诗名早已让他沾染了一身的是非,也注定了他人生的并不乐观的走向。
这同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纵容小人为所欲为,而让怀揣家国情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的有志之士被淹没,被吞噬。古中华文化脉络中缺乏明辨真与假的弊端,就在此逐渐显露,一呼而天下应和,云集景从,然而没有自我辨别的前提,文字就变成相互攻伐的利刃,伤得人体无完肤,着实是一种不太明智的文化面貌,多少沉冤由此而生,东坡侥幸得雪,那么除此之外的其他人呢?
言归正传从细微处看,苏轼被一代又一代朴实的人铭记。其伟大之处,恰恰不在于他的伟大,——当然他遭的罪都是源于为民请命——而是他的真实,可爱,可亲。
他是如此鲜活的在十丈红尘里摸爬滚打,却不是摆在神坛上慈孝温文的圣人。东坡尝过战栗的滋味,钦差奉旨前来提他时,他栖栖惶惶,藏匿于屋里不敢出来;他也手足无措,对家人的安危忧心忡忡,几欲投江以解当前困境。这是他性格中非常平凡的一面,乃至于每个人能从中窥探到曾经狼狈的自己。
但某些人自诞生那日呱呱啼哭,便一生学不会沉默,苏轼恰算是其中拔尖儿的。记得满城风雨的"乌台诗"案,泼得他满身脏水,拉得他锒铛入狱,身心俱疲。然刚踏出牢狱,酒香浓郁,穿巷而来,他顿时忘乎所以,挥毫泼墨"毕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塞翁失马""曹操窃禄"的暗讽,辛辣更胜往昔!直教人血气上涌,仰天大笑,不愧是苏东坡!
苏轼固执并且超然地保持着自我,保持着深层的生命自信,虽自嘲曰"无药可救",窃以为正是他人格魅力之所在。故而他能脱出常人碌碌无为,日复一日生活轨道,抛弃欲望的追求,唾弃名利的缠绕,从而获得个体的独立,逃离人生的困境,纵使尘满面,鬓如霜,也能同岁月一起悠悠变老,同生命并肩走到白头。
,念苏诗,高唱赤壁赋,追溯时间汹涌的潮水逆流而上,文藻词句的浓郁芬芳刹那间馨香满怀,东坡巉巉矗立,云深沾衣,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2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苏东坡传》
《Thy Gay Genius》,这是《苏东坡传》的英文书名。如果直译过来,应当叫作《欢乐的天才》,想来是个颇具喜剧色彩的名字——译者张振玉先生依然选择《苏东坡传》为名,我想,应当是考虑了中华历代的人才济济,只怕仅以《天才》为题,便会引发我们太多的遐思吧。苏东坡——应当指出,这是一个快乐且无所畏惧的文人,天真烂漫的心至死不渝。他走过的路,与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相似;但他灵魂所经历
的一切,却足以让其他文人叹为观止。
林语堂先生用“心灵的喜悦”来描述苏东坡的一生。苏轼自己也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苏东坡像是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身上有一种熠熠光辉,恬淡之中,拨响我们灵魂的琴弦……也许,千百年后,当我们站在这样的一个视角上,重新去审视这个伟大灵魂的背影时,理应明白——那样一些人,相对与永恒,他不过是微乎其微的尘埃罢了——然而,他们却用自己有限的生命,缔造着永恒的奇迹。我想,这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苏东坡了。
我以为,苏东坡作为一代文豪,有着超乎寻常的才华是其次,最为重要的,还是他的性情。他的性情,甚至不能说清是温柔还是豪放——如果说山水滋润了他的灵魂,那么赤壁便激荡着他的胸臆。于是《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这样优秀的作品应运而生了——如果,东坡居士仅仅流连于江南的诗情山水之中,想来我们也没有机会听到“大江东去”的千古一叹了。一个灵魂对于文化与地域的兼容并包,对于浪漫豪壮的双重诠释,才可以称得上是健全和完善的。
苏东坡的文章,经得住推敲并不多——从杜撰一事,就可窥见一斑。“想当然耳”,《礼记》上的事本是周公身上的,东坡来了个“张冠李戴”,成了尧的故事。虽说杜撰让苏东坡的形象有了一丝幽默的意味,但谈笑之余,亦惊叹其人格之洒脱。人的性格难免有缺憾,也许完美之是一种苛求。但是,苏东坡的一生有着一个通向完美的趋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言:“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是一种通往永恒的希冀,一种灵魂的升华。我想,说苏轼至孝、至仁,那是溢美之辞;说他至慧、至善,未免也不够贴切;然而,回首凝望那个千年之前的生命——他的灵魂,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烟尘,但是,他的自我,已经超越了人生。
是的,苏东坡只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用喜悦来填充自己一生的人。也许他的言辞在叹息,也许他的心灵在叹息,但他的生命,却闪烁着熠熠的和谐之光。他的生命,浩然之气犹存。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3
还记得郎平在参加《朗读者》节目时提到:"女排队员们或许会不断老去,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女排精神却是亘古不变的。"听到这句话,不由自主地,我想起了苏轼。
苏轼的精神也是亘古不变的。
在许多国人甚至世人的眼中,苏轼早已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历史人物,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人们永远不会遗忘那个高唱着"大江东去"的才子,那个"江海寄余生"的雅士以及那个"醉笑陪公三万场"的狂生。苏轼在诗词书画方面卓越的成就,是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文人墨客都无法企及的。他是华夏文化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点。
苏轼爱笑。似乎读完整个《苏东坡传》,都不曾看到过苏轼痛哭流涕的场面。即使被贬,即使被捕,即使在某些时候有些惆怅、有些慌张,他从不曾落下一滴泪。被贬了,他"老夫聊发少年狂",欢笑游玩;被捕了,他笑吟吟地从家里出来接待使者;中秋佳节无法团圆,他也挥毫一笑:"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乐观是苏轼生命的主旋律,为他的人生奏响了一支高昂激越的壮歌。
苏轼豁达。正所谓"生活吻我以痛,我必报之以歌",苏轼一生历尽千辛万苦,忍受百般折磨,但他只是微微一笑,烦恼随即抛于脑后。他写诗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似乎这一切的荣华或是落魄与他毫不相关。面对舟客的发难,他毫不在意,甚至还劝慰客人不要在意时光的流逝。雨天,他"何妨吟啸且徐行";晴天,他"煮芹烧笋饷春耕".他不是隐士,却如同隐士般超脱出物质的拘束,漫游于精神的海洋。
苏轼有思想。在最凄苦的日子,他仍然在不断地思索着人生的意义,思索着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于是,我们看到了一颗闪亮的星在神州大地上升起,我们看到了"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看到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看到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最大的成就,也莫过于此。
然而,这位爱笑、豁达、有思想的天才却因为各种打击早生了华发,在归京的途中因病逝世。
纵观苏轼的一生,他没有太白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也没有杜少陵忧国忧民的沉郁悲壮。他不曾遭遇战乱,不曾眼见山河破碎,却因政治上的排挤郁郁终身。文学家、史学家不曾封给他"诗仙""诗圣"的名号,他也不曾像王安石一样权倾朝野。功不成名不就,这是读书人最大的悲哀。
但是,这些在苏轼眼里,都是过眼云烟。他只是轻轻端起茶盏,"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4
论自古以来,有哪个多愁善感之人在被屡遭贬嫡之后,仍能豁达乐观?苏东坡做到了。而谁又能将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跃然纸上?林语堂做到了。而谁又能从一本书中真正读懂一个人?这便是我一直以来想要做到的。
苏东坡的一生可谓辗转波折,这书若是由我来写,必将索然无味。虽有史册可供参考,可在细节的把握之上,林语堂先生可要比我好上一万倍。就拿苏东坡晚年在惠州盖房子的事来说,书中有:“他种了桔子树、柚子树、荔枝树、杨梅树、枇杷树、几株桧树和栀子数。”我读至此,心中不由得感到钦佩。这等细节,史料焉能记载如此详细。由此看,林语堂先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添加了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如此,这本书便骨肉俱全了。
书中一句甚好“人生如梦,一出戏演的如何,只有在幕落之时才可以下断语。”苏东坡如同陶渊明那样,早年胸怀大志,想要兼济天下。只可惜陶渊明未曾有苏东坡那样宽广的胸襟,因而罢官隐居。苏东坡不然,他一面感叹世事无常,一面重新振作精神,因此从他身上,我们几乎看不到一点消极的情绪,反而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激励着后人,这便是苏东坡不同于其他诗人的地方。也是他被世人广为称赞的地方。
苏东坡的一生,波折之处就在于他屡遭贬官。他因不满于新政,而遭小人陷害。在他少有大志时,朝堂上皆为贤臣,而到了他被贬之时,忠良之臣大多不复存在了,于是读此书就形同于读北宋的兴亡史。这也在他的诗文上体现了出来
苏东坡比其他文人更乐观。在他最初的流放岁月,他谪居惠州,只是一个普通的国民,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去想着如何让别人过得更好。甚至他在之后被流放到更远的地方时,自己最后的钱也化作了别人的幸福。
苏东坡的诗词其微妙之境,难以捉摸,就如下面这句,“旅枕梦残,渐月华收敛”,其意境极其微妙。此诗是他由杭州到密州途中,怀念其弟子由时作的。如若译为现代文,大约如此:途中,枕席残梦,如水月光渐渐收敛。残梦,月华,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卷。
《水调歌头》等名作,暂且不提。忽观这句“天浴血,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押韵,就不必再说,但就这一句铿锵有力,宛若大江东流。不仅气势磅礴,用词方面也极其到位。“明灭”“有无”两词生动传神,烘托了“天欲雪”的阴沉气氛,也暗示他百感交集的心境。于是用丝柔若奔来形容,我认为再好不过了。他的诗词往往暗含讽刺,《吴中田妇叹》就写出了赋税之沉重,灾情之严重,以及政府之腐败,官吏之残暴,饱含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苏东坡的诗词、文、书、画皆登峰造极。像东坡先生这样的全才不可不为之世所罕见。
最后我想用此书后记中的一段话来结尾,因为他评判的十分到位:岁月失于道路,命运困于党争,生活寄于风雨,襟怀奉于苍生,正是他大江东去波澜壮阔的一生。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5
星光熠熠的大宋文坛,苏东坡是最耀眼的一颗星,照亮了大宋的整个天空。苏轼出生于四川眉山,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散文大家,我们后来所熟知的唐宋八大家其三便是他们父子,于是有了“一门三学士的美誉”。
“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林语堂先生在书上如是评价道。苏东坡先生他身兼多职,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等等。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多才多艺,天妒英才,他的一生并不顺遂,可是,他并不悲天悯人,忧患来临,一笑置之,真的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1057年,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是当时鼎鼎大名的欧阳修,他对苏轼的文章极为赞赏,苏轼至此平步青云,却也没有想到,这也正是他一生浮沉的开始,北宋后期最大的问题是党争,新党为王安石为首,要变革;旧党以司马光为首要守旧。在新旧两股势力间,苏轼显得那么不合时宜,在他看来,哪一种都是偏激的,要不得,所以两边都看不惯他,后他因言获罪,他被捕入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也是他一生的转折。
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既有庙堂之上的纵横,又有江湖之远的豁达。
从政四十年,他就被流放33年,但是也开启了他开挂般的诗意人生。
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他带着家人开垦城东的荒地,自号“东坡居士”也正是这个时候,他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千古名篇。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这是何等的气度,但这是谁又能像此时的他正经历着人生最低谷的黑暗时刻,这个时刻他还写下了《寒食帖》这一幅书法作品,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大家都说,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可是苏轼却是不是在吃,就是在吃的路上。
被贬杭州,为了治水,修了如今著名的苏堤,他还将猪肉切成方块,烧的红酥,然后分送给百姓吃,这就是东坡肉。
被贬惠州,朋友写信安慰她,他却写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地处海南,荒凉之际,他却发现了生蚝的美味,给儿子写信说:“无令中朝”生蚝这么好吃,可别告诉那些当官的。被贬的人郁郁寡欢,而苏轼有心情开玩笑。在他去世的前两个月,他还曾写道:“问汝平生工业,黄州、惠州、儋州”
回首一生,21岁出仕,22岁丧母,28岁丧妻,29岁丧父,43岁入狱47岁丧子,50岁后一贬再贬,在65岁的时候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总是磨难多于喜乐,但是世界以痛吻他,他却报之以歌,“莫听穿林打叶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去看看《苏东坡传》,了解他的一生,有一天我们会明白快乐也好,悲哀也好,这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豁达的心态去度过每一天!
读《苏东坡传》有感 篇6
暑假里读完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感触颇深。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把人物 、个性 、形象描写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让我读起来轻松愉快,越看越想看,让我对东坡先生有了全新的认识,让我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态度。
在这里,我主要讲人不讲诗,因为东坡先生的诗书数不胜数,并有他的诗具有当年赴考过长江三峡水流的气势。苏东坡的真名叫苏轼,虽文章闻名天下,可仕途却历尽艰辛,多次遭人迫害,可他依旧保持着乐观的天性。就像在“乌台诗案”中被冤枉、贬职,他仍在逆境中表现出乐观向上的精神。这不正是“谁道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最完美的诠释吗?
在书中,作者林语堂更是巧妙地写出了东坡先生识大体、顾大局的长远胸怀。当苏东坡悠闲地游完变幻莫测的庐山后,由衷感慨地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其中诗里有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更写出了一个哲理。由于人们身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面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沉思。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嘛!”
书中最让我感触的,还有他那一颗纯洁明澈的心。他的好朋友刘景文刚有成就,却在两年后一命呜呼。苏轼觉得他命运坎坷,遭遇不公,便为他写下“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首名句。苏轼不仅自己乐观,还勉励他人也要坚持不懈,积极向上。有一次,林语堂的一个作家朋友在写作中遇到了低谷,缺失了灵感。他就写了信给他。信中写到“世上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不肯放弃才是你的姿态,别忘了你还有个朋友。信中还运用了东坡先生给他的朋友写的名句。林语堂朋友看完信,深受启发,完成了第一个报刊文章。
书中说到他任徐州太守(杭州知州),被贬惠州之时,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著名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他所修建,“苏堤春晓”已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为此今年暑假爸爸妈妈还特地带我去杭州西湖看一看。“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让我近距离领略了西湖的神韵之美。这让我更觉得东坡先生真是伟大,一生漂泊还到处都留下他创作的诗文名句,令人佩服。
是啊,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千古传诵的诗人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东坡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今后我在生活、学习、为人处世中也要向东坡先生那样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用宽广的胸怀去对待他人。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塑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苏轼,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