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科学说课稿

2025/09/13教案

此篇文章科学说课稿(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科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应用第1课中学习的简单电路制作的检验器,通过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平安用电常识。激发同学进一步探索电路秘密的欲望,为继续[第3课]“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做好准备。

二、同学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五年级同学。

1、五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同学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检测电路的能力。生活中同学对导电和不导电的物体也有一些了解,但还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认识。

3、针对同学的动手能力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采取小组合作、一帮一(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协助动手能力差的同学)的对策,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体验胜利的乐趣。

三、教法学法

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同学科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同学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同学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师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为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同学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学习目标预设

科学概念:

知道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识别。

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平安用电的生活意识.

五、重难点和处置战略

根据教材和同学的实际,确定本课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和平安常识.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本课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本课的关键点在于:同学对资料进行充沛的自主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促成认知的提升。

解决设想:

注重同学的思维梯度,通过“结构性的资料”和科学的实验探究,逐步使同学从问题与困惑中走出来。提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但随着同学认知提高过程的资料,为同学不时登上更高思维阶梯搭好跳板。

具体措施:

通过用简单电路检验身边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探究、归纳概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通过提供结构化的资料;鼓励经历探究发现过程;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

资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有结构、有意义的资料不只可以揭示现象,更暗含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与程序。精心挑选有结构的资料,会引领同学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为了顺利完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我精心准备如下资料:

1、电路检测器——电源、导线、小灯泡

2、待检测物体——常见物体如:小车、泡沫、铅笔、剪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瓶、钥匙、硬币、橡皮筋、木夹子等。

[说明:这些资料是同学身边的资料,有导体也有绝缘体,大局部同学比较容易判断,富有结构性;铅笔、小车、剪刀等是由多种资料组成的,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更容易实现合作交流;铅笔的笔芯削得特别长,铅芯这个资料容易引起同学的认知抵触;同学身边的橡皮、水等资料并未提供,为同学自主选择资料预留了空间]

3、“人体验电球”[说明:用来进行人体和水的导电实验,协助同学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界线的认识]

4、电工工具等[说明:引导同学分析认识导体绝缘体的生活应用]

[实验报告单中预留了同学自主选择资料的空白表格,资料的展示和汇报交流使用实物投影进行,平安用电知识配以相应课件]

七、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紧扣同学的思维与活动,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同学的实际,本课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环节,将根据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一)置疑激趣,引发探究---巩固新知,切入课题,引入探究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自主预测,充沛探究,形成新知

(三)交流质疑总结提

科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地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部分:

1、创设情景、制造声音

2、收集事实、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欣赏乐曲、思考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并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建立起“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最后从正反取证,验证假设。满足了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要求,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特别是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探索求知的过程。

2、学生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3、教学方式的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属于探索性实验,从教学进程来分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这种实验并不适合大步子教学,四年级的学生从接触科学到现在,他们经历的观察活动比较多,验证性实验比较多,而对探索性实验在三年级下册部分单元学生才有所涉及,但教学期望与实际效果有一定距离,为此,本课宜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而我们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说教学理念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考虑,我对本堂课的设计理念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展开一系列实验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缘由,知道整个的探究过程。“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是经过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话,学生并不这么认为,有人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产生了声音,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所以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为此设计了几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分为实验探究、观察讨论、教学评价三个部分。

三、说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科学探究: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教学创造最佳的学习氛围,我从小学生喜欢“做游戏,猜谜语”的心理特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好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材料,收集一些有关声音的资料。上课伊时,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通过让学生说说听到的声音,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让学生初步感觉到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此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声音,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乡间的蛙叫蝉鸣,城里车水马龙的声音。所以声音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再也熟悉不过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现在你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不能自己来制造声音呢?在制造声音的过程中,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这些物体事先准备好,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揭示了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分组操作,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声。

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主要起到一个导向作用,同时适当的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接着对学生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这些物体你不动它,它会发出声音吗?你能使它们发声吗?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管理课堂,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2、活动: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1)、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现象的活动。

(2)、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作好观察记录。

(3)、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难说清楚,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3、活动:再次利用实验从正反两方面收集事实,验证假设。

(1)使三角铁、音叉、声带等物体发出声音,引导他们通过看、听、摸,甚至用一些间接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2)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有结构的材料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3)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让学生感受积极参与合作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思考延伸

让学生欣赏一首吉他或者口琴等其他乐器弹奏的乐曲,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科学说课稿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科学说课稿 篇3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教师应引导幼儿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探究望。”小朋友对手本身就充满了无限的兴趣和好奇,针对幼儿的兴趣,以幼儿为中心,引导幼儿探究小手真能干。

说教材

《小手真能干》选自幼儿园综合丛书小班下学期里主题《六个宝贝》,小手是六个宝贝中重要的宝贝之一,幼儿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周围的人、事、物,丰富自己的认知,可以说手是帮助孩子打开世界之窗的钥匙。本节活动《小手真能干》旨在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比一比、做一做,来对小手产生更多感知,感受小手的能干,产生对小手的探究兴趣。

说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手由手心手背,手指头等组成,知道每个手指有不同的名称。

2、乐意跟随老师有顺序地观察自己的小手,探索手指的分工与合作。

3、萌发对手的探究兴趣,体验手的重要性。

说重点难点

根据对小班幼儿科学领域学习与发展目标的分析,结合本次活动目标,我将活动重点定为:初步了解手的构成,基本掌握每个手指的名称。难点定为: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体验到手的能干。

说教法

以手指游戏的形式导入,通过提问将话题自然而然转到本节活动的主角“手”上,有顺序地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手指名称及对应的手指。在幼儿对手的构成有了初步的了解后,基于幼儿的已有经验,把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内化为幼儿学习的内驱力,让幼儿在玩中学,乐中学。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进行科学学习。

说学法

1..多感官参与。皮亚杰认知理论里提到“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建构,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在整个活动中,我将调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看、说、想,做,玩等进行学习。

2.游戏贯穿始终。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我把游戏贯穿始终,旨在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同时潜移默化中巩固幼儿对手指名称的认知。

3、鼓励幼儿交流与分享。《纲要》中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幼儿的语言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活动中我鼓励幼儿大胆与同伴交流,乐于分享自己的发现,活跃幼儿的思维。

说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请小朋友们把小手伸出来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吧:小手小手拍......”

(二)直接感知,初步了解

1.师幼共同观察小手,初步掌握手指的名称。知道每个人都有两只手且一样大小。

(1)刚刚我们拍手时是怎么拍的?(手心对手心)翻过来是我们的手背

(2)这两只手一样大小吗?比一比?(请幼儿自己先来比一比,说一说)

(3)教师小结:我们都有两只手,有手心也有手背,两只手一样大

2、认识手指头,初步了解手指的'名称,如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拇指。

(1)伸出你们的手,数一数一有几个手指头?每手指都一样吗?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

(2)五个手指都有自己的名字,你们看到你们上最长的手指,它排在最中间,它的名字叫中指。你们都找到中指了吗?举起来看一看。

(3)有最长的手指,当然也有最短的手指,它在最旁边,是大拇指,都找着了吗?找到的小朋友快竖起大拇指夸夸自己吧,棒棒,我最棒!

(4)大拇指和中指中间的是食指,和身边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吧!

(5)最旁边的小小的细的手指叫小拇指。小拇指可用来拉勾勾哦。

(6)刚刚我们认识了最长的中指、最短的大拇指、小小的小拇指,还有细长的中指,还剩下哪个手指?请幼儿指出来。

(7)剩下的那根我们没说到的手指叫无名指。哇,每个手拍头都有自己的名字,我们一起看着我们的小手来指一指说一说!

(三)师幼互动,巩固认知

1、手指谣:“大拇指,大拇指,你在哪里?.......”师幼共同做手指游戏,边说边根据童谣里的内容找到相应的手指。

2、手指的名字都了解了吗?接下来老师要和小朋友来玩一个“你点我说”的游戏。

3、教师出示手的图片,看,屏幕上有一只手的图片,等等老师点到哪根手指,你们就说出那根手指的名字,都准备好了吗?游戏开始啦!

4、教师小结:刚刚玩得开心吗?我们的小朋友可真棒,能根据手指的长短,大小、粗细来判断手指,还能说出相应的名称。来伸出我们的小手,我们再来说一说我们手指的名字吧!

(四)实际操作、亲身体验

1、教师分发橡皮泥,幼儿动手捏一捏。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单介绍自己是如何捏的,教师引导幼儿尝试说一说用到了哪些手指。

4、教师小结:小朋友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有时候我们所有的手指都要来帮忙,比如我们要从一整块橡皮泥上取下一小段时就需要用到所有的手指;有时候只需要两根手指也能把事情做好,还有时候一根手指的用处也很大呢!

5、生活中还有哪些事需要所有的手指合作才能完成呢?(画画、吃饭、穿衣服......)

说活动总结

幼儿在本次科学活动中兴趣浓厚,在掌握手指名称的基础上,对手有了更深的认识。感受到手的重要性,想要探究保护手的方法。

科学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热胀冷缩是指物质遇热膨胀和遇冷收缩的性质。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有些水泥路在冬天的时候会裂开;茶壶里满壶的水在烧开时会有水溢出来等等。热胀冷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比如乒乓球踩瘪了,可以浸在开水里烫一下,球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压力变大就会重新鼓起来;果酱瓶的铁盖子拧不开,我们只要把瓶子倒过来放在热水里浸泡一会,玻璃瓶和铁盖子放在热水里都会膨胀,但是玻璃膨胀小,铁盖子膨胀大,瓶口和铁盖子之间的缝隙就会变大,瓶口就容易拧开了。一般物体都会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只是有些物体不是变化比较小,我们很难看出来;有些物体变化比较大,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出来。

中班的孩子对周围世界的敏感性不断增强,他们会很惊喜地发现这个世界很神奇:为什么袋鼠爸爸会生孩子,我们的爸爸不会?为什么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外星球有没有和我们一样的小朋友?等等。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提出的问题也都是以“为什么”为主,他们关注现象,更关注现象后面的科学道理。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良好的动机去探究周围的世界,他们是勇于实践的探索者,会积极主动地探究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班孩子对热胀冷缩的现象在生活中有遇到过,但是对于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的经验还不是很系统,很科学,因此在中班开展“热胀冷缩”的科学探索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梳理、提升这方面的知识经验,还可以激发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让幼儿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这也是我们所提倡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一种启蒙教育”理念。

●说目标

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教学活动内容,我制定了以下几个目标:

1.通过操作,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

2.知道热胀冷缩与生活的关系,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其中“发现热胀冷缩的现象,积累热胀冷缩的经验”是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我将提提供各种操作材料,在活动中通过幼儿猜测、操作、记录和交流来解决重难点。

● 说准备

根据活动的目标,我提供人手一份的瘪乒乓球三个、杯子三个、记录纸一张,每人两个笑脸贴纸,大记录纸一张,ppt

1.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瘪乒乓球、杯子,是为了让幼儿进行实验,感知热了能使物体膨胀的现象,这份材料很好地体现了《纲要》所提倡的“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记录纸的`设计很简单,但是它的提供不仅可以帮助幼儿记忆实验的结果,让孩子有据可证,更让幼儿学会尊重科学的实践和真理。

2.笑脸贴纸是让幼儿将自己的猜测或是实验结果展现在大记录纸上,便于教师和同伴的统计。大记录纸可以将幼儿的猜测和操作结果进行汇总,便于幼儿直观地了解同伴的想法和实验结果,并便于更好地进行相互交流。

3.Ppt的内容是由一个生活录像短片“怎么办”和“热胀冷缩在生活中应用”图片组成的。录像短片是为了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图片是为了帮助幼儿扩散思维,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说过程

第一个环节:引出课题

采用看录像短片的形式,将生活中现实的场景展现在幼儿面前。通过一个小朋友的困难,激发幼儿帮助他的愿望,继而激发幼儿想出各种办法使乒乓球变圆。通过这一个环节幼儿的交流,教师能较好地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

第二个环节:猜测实验

通过幼儿的猜测,让幼儿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同伴和教师面前,允许孩子出错。

接下来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崇尚科学,形成让事实来说话的观念。当然,实验的过程是一个发现变化的过程,需要孩子仔细观察,从而发现“热胀”的现象。

通过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尝试简单的记录方法,学会看简单的记录表。

在交流中,让幼儿了解同伴的想法和经验,促进幼儿间的交流。

教师的小结是对生活现象的科学提炼,让幼儿初步感受科学的严谨性,了解物质的这种现象是“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个环节:讨论交流

通过同伴间的交流,让幼儿对自己观察到的生活进行表达,教师能从中了解幼儿积累的生活经验,也能引发幼儿对生活更积极地观察和探究。

通过ppt的展示,图片的直观性更能让幼儿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是这么广泛,科学无处不在。

科学说课稿 篇5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经过引导学生参与一些活动,让他们关注自我的饮食情景,学会给食物分类,了解一些常见食物所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从而懂得自我该吃什么、该怎样吃。学生要在一个个实践活动过程中,了解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成分存在于不一样的食物中,明白没有哪一种食物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饮食习惯是否伴随着知识的增长在向着科学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识有没有得到增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自我平时吃了些什么东西还是比较熟悉的,但对所吃的各种食物究竟能够为人体的生长发育供给哪些营养等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而这恰好会影响学生饮食态度与习惯的构成和坚持。为了帮忙学生树立正确的饮食观念,我们设计了活泼、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的过程中,比较简便、清晰地掌握科学知识要点,为后面学习"怎样搭配食物"作好准备,为建构自我正确的饮食习惯、健康的生活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由以下四大块资料组成:

第一块是引导学生回忆大家平时常吃的食物和最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现丰富多彩、品种多样的食物。教学时能够让学生将自我吃过的食物有选择地带一些到课堂上来,使活动更直观、生动。

第二块是指导学生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食物的种类很丰富,给食物分类的标准也很多,这一过程中学生完全能够按照自我的标准给食物分类。分类的食物能够是学生自我带的,也能够由教师为学生供给一些食物图片。

第三块是经过阅读资料了解食物中所包含的主要营养,帮忙学生认识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和作用,明白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这块资料能够利用多媒体将知识呈现出来,这样会更加直观、生动、灵活一些。同时还要让学生从自我所带的食物中发现它们各包含哪些营养,学习按照营养的成分给自我所吃过的食物分类。这一次分类是对食物所包含营养的分析和巩固。

第四块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这样的次序编排与教材资料安排上有一些变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已经了解营养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统计活动,再分析班级里学生的饮食情景是否科学、合理。这一实践活动不仅仅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饮食习惯,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计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与本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景和教材的特点,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过程与方法

●按照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懂得营养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我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增进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谈话: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干什么?

2、我们为什么要吃东西呢?

3.小组讨论、汇报,学生广泛发言。

【评析】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引起学生对营养话题的关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时又了解了学生的饮食情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并为统计全班同学爱吃的三种食物做好了准备。

二、用分类的方法认识食物

1.你能利用学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据日常生活实际将它们分分类吗?你能说出这样分的理由吗?

2.小组交流、汇报。

【评析】让学生根据自我的日常生活经验给食物分类,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渠道和思考的空间,对于学生能讲出理由的分类,教师给予合理评价并鼓励学生大胆想像,这样的教学方法更贴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富有儿童情趣,使全体同学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动之中。

三、指导学生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1.谈话:以小组为单位统计一下你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2.活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并作出统计图。

【评析】经过统计活动,使学生了解用图表的方法,更能一目了然地看清统计结果,从而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阅读资料,认识人类需要的营养来源和作用

1.让学生自学教材第44页的资料,经过阅读使学生明白粮食类包含丰富的淀粉,供给人热量和力量;鱼、肉、奶、豆类包含丰富的蛋白质,是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油脂类包含丰富的脂肪,供给人能量、坚持体温;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包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纤维。

2.经过阅读资料和对统计图的分析,思考: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营养是否均衡?我们应当吃什么?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评析】经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凌乱、模糊的认识更加清晰化,使学生了解按营养成分为食物分类的科学方法,明确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从而构成"建立合理饮食结构"的意识。经过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关心和注意自我的饮食,为正确搭配食物、设计自我科学合理的饮食做好铺垫、打了基础,把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把课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实践。

教学片断赏析

1.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类的教学环节

师: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给食物分分类吗?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分?

(学生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

师:请同学汇报一下,你们有几种分法,为什么这样分?

生:我把苹果、梨分为一组,因为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单独分为一组,因为它是水里的动物,把鸡蛋也单独分成一组,因为它是鸡下的,鸡在岸上活动。

生:我把巧克力、面包、鱼分为一组,那些都是我喜欢吃的,把其他的分为一组,那些是我不喜欢吃的。

生:我把苹果和西瓜分在一齐,因为它们都很圆。

师:噢,你是按形状把它们分组的.,不错。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齐,它们都是绿色的。

师:噢,你是把它们按颜色分了组。想法挺好的,同学们如果把思路打开,把眼界放宽,我们会想到更多的分法。

【说明】学生按自我的标准分,教师不加以限制,能够给学生供给更大的发挥空间,能够挖掘出学生更多的潜能,教师及时鼓励可使学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饭、馒头和花卷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粮食。

生:我把鱼、豆腐、各种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菜;把苹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齐,它们都是水果。

生:我把鱼、虾、蟹分为一组,它们都生活在水中;把苹果、柿子、梨分为一组,它们都长在树上。

生:我把柠檬、芒果分为一组,它们都是黄色的;把草莓、樱桃分为一组,它们都是红色的。

生:鸡蛋、鸭蛋能够分为一组,它们是圆的;芸豆、扁豆能够分为一组,它们是细长的。

师:经过今日的讨论交流,教师觉得你们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学一下子想出很多种分法。教师相信,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必须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

【片断评析】利用贴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情境,更能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合作与学习,当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升高时,教师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的潜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教师鼓励学生"只要你们做什么事都善于动脑的话,你们必须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让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期望学生永远都不要言败,只要付出,终归会有收获。

2.阅读资料、建立合理饮食的教学环节

师:自学教材中不一样种类的食物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的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学、讨论)

师:谁能说说经过学习和讨论,你们都明白些什么?

生:经过阅读和讨论,我们明白米饭、馒头、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包含丰富的淀粉,它能够供给我们热量和力量,支持我们的活动。

生:鱼、肉、蛋、奶、豆类包含丰富的蛋白质,是我们生长发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种油类食物包含丰富的脂肪,它能供给我们能量和坚持体温。

生: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包含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食物纤维,是我们坚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师:经过汇报,我明白同学们对食物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有了必须的了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这种做法科学吗?为什么?我们应当怎样吃?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经过讨论,我们明白,人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好多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又分别含在不一样的食物中,比如,我们组有的同学喜欢吃肉、有的喜欢吃鱼、有的喜欢吃鸡腿,但大多数同学都不喜欢吃蔬菜,这样营养就不够全面,如果经常这样就会损害我们的健康。

生:经过学习我们明白,每种食物分别包含不一样的营养,而这些营养对我们的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如果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使我们缺乏一些生长所必需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身体健康就没有保障。

生: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就会构成偏食的习惯。我们明白,没有一种食物包含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我们必须养成食物多样化、不偏食的好习惯。

【片断评析】经过学习、讨论、交流,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明确不偏食可保证身体正常发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