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2025/09/13教案

此篇文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篇1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青海湖的美。表达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了解青海湖梦幻般的奇妙景色;了解课文观察与想像相结合,语言自然优美的特点。

3、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事物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通过对青海湖梦幻般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的奇妙和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文章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上、离开。梦幻——青海湖是巨大的画卷,是绝妙的世外桃源。理解“梦幻”是全文的关键。

(一)质疑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海湖在哪儿吗?青海湖有多大?它是淡水湖还是咸水湖?景色怎么样?请带着问题读一读阅读提示。

我们初步知道了青海湖大小及地理位置。我们还要理解“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为了理解课文,我们先进行自学。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难

1、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扑朔迷离pūshuò-mílí:扑朔:犹言扑腾,乱动的意思。迷离:眼睛眯起。《乐府诗集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原指分辨不出雌雄。后用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倘徉chángyáng:闲游;安闲自在地行走。

眸子móuzi:本指瞳人,泛指眼睛

粗犷:cūguǎng∶粗野,豪放;豪壮

沉湎:chénmiǎn,沉溺,耽于。比喻潜心于某事物或处于某种境界或思维活动中。

震慑zhènshè:慑:使害怕。震动得使害怕:震慑敌方。

温柔恬静:本课指风景优美,非常安静。

湛蓝zhànlán:晴天的蓝色;湖海等的深蓝色.

涟漪liányī:小波纹。

伫立zhùlì久立,长时间地站着。

鄱阳湖póyángh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在江西省北部。

繁衍fányǎn繁殖衍生;逐渐增多繁衍后代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青海湖的?

第一部分:(1~4)高原奇特的梦,是写去青海湖的路上“各种各样的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

第二部分:(5~8)梦境的继续,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作者细致地描述青海湖碧绿的草滩、蓝色的湖水及湖水湛蓝明澈的原因。

第三部分:(9——12)梦一般的传说。有关青海湖的神话传说服及其历史变迁的过程。

还写了青海湖是鸟的世界,鱼的乐园。

第四部分:(12——15)追求,而不是沉湎于梦境。

三、熟读课文,体会重点

1、作者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本文是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即在路上、在青海湖、离开。而对青海湖的描写则是先写青海湖的蓝与优美景观,再写各种传说和故事,最后写举世瞩目的青海湖。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的描写结合起来,首尾呼应,结构紧密。

2、文中引用了有关青海湖的神话传说,这对文章主旨表达有何作用?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三个传说,自先是西海龙王的故事,然后是唐代文成公主的故事,接着是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这些故事,为青海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为青海湖美丽的自然景色增添了人文色彩,更加体现了青海湖引人入胜的美,也为青海湖的美增添了梦幻般的魅力,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

3、试从文中“梦境的继续”和“梦一般的传说”中摘录有关景物描写的好词佳句。反复诵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①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用“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气的景象。

②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

湖水蓝得“醉人”,用“醉人”表达了作者的心态,已陶醉其间,同时也表现出湖水蓝得可爱、迷人。“纯正”“深沉”,表现出湖水蓝的程度,浓浓的,毫无杂色。

③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用“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湖面上的涟漪,十分贴切生动。“蓝晶晶”,指蓝得发亮,恰当地表现了湖水的色彩。“水灵灵”,富有动感,活灵活现,也正符合水面波动的情景。句子运用这两个词语,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

④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

“甜丝丝”“凉爽爽”,这里不只是身体的感觉,而且也是心理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

⑤据说,到了盛夏时节,一群群、一层层的鱼儿自由自在地浮游着,金灿灿,红艳艳,美极了。

句中的“金灿灿”“红艳艳”,表现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灿烂,光彩夺目。

四、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的体会。

①它蓝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蓝得纯正;它蓝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蓝得深沉。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怡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作者为了突出青海湖水的'晶莹明澈,运用了对比、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而且长短句结合,读起来富有音乐感。把“起伏着微微涟漪”的湖面比作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非常贴切,不但写出了水的蓝,更重要的是突出了湖水的纯净,纯洁,不受半点的污染,还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②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

作者被这大自然的静谧给震慑住了,不敢跑,也不敢喊,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作者压抑着内心的欣喜;表达出的感情比直抒胸臆要强烈得多。

③“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青海湖的水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景色那样令人陶醉;又有各种各样的鸟,在蓝天翱翔,在水面浮游,在草滩栖息;那么多鱼儿成群在水中游来游去,这么神奇、美丽的地方,简直就是扑朔迷离的梦境,置身其中,让人不敢相信,这就是现实,仿佛进入梦境一般。所以说,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4、文章最后希望人们来到美丽的青海湖浏览又怕环境遭到破坏。想一想:有什么措施既可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经济,又不破坏环境。

五、积累语言:

再读课文,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组成2-300字的短文,当堂背诵下来。

课文通过优美的语言和诗一样的文字,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神奇,表达了作者对美丽大自然的神往,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六、课堂作业设计

1、扩句。

草滩上生长着油菜花。

我们欣赏美景。

2、把排列错乱的句子写通顺。

难忘这堂课令人真

高老师三十年工作了在教育战线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对湖周围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到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教学准备】青海湖风景图(挂图或网络)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湖泊?

2、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青海湖(板书),作者还说它是梦幻般的湖(板书)。你想了解它吗?

二、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小组等)阅读课文,想想并讨论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2、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读一读。

3、小组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全班交流:

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3:

教师引导:作者来到青海湖畔,“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作者虽然介绍了在这幅画卷里是“绿茵茵的草滩”,长满“黄灿灿的油菜花”和“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但相比之下,重点写的是什么?

2、§4:(1)这节开头的“抬眼望去”,望见了什么?

(2)眼前的美景使作者想到了什么?

(3)作者幻想到了什么情景?

3、§5:从哪儿看出青海湖的物产资源很丰富?

4、组织讨论:“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引导学生根据并联系课文内容来讲。

5、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朗读时要把惊奇、赞美、被陶醉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课外延伸:

1、鼓励学生摘录、背诵文中的好词佳句。

2、鼓励学生课外去寻找有关青海湖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支寻找其他湖泊的资料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篇4

简介青海湖,明确学习目标。初读课文,理清线索。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优美,在节日期间,爸爸妈妈一定带着小朋友去过很多风景名胜,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去过的地方的优美风景?

今天我们要再了解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的一个令人神往的湖泊,那就是青海湖。我们今天学习第4课*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简介青海湖

⑴学生展示课外收集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表扬积极收集资料的`同学。

⑵教师做适当补充。

二、明确目标

1、翻开课文,看看课文的阅读提示,给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提了几项要求?

⑴指名读阅读提示:

⑵归纳本课学习任务:想想作者是从哪几面描写了青海湖;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朗读。想想“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的意思。

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三、合作交流

1、交流弄懂了哪些新词的意思,提出不理解的让大家帮忙。

2、选择自已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

说说每段描写了什么内容:(先写了青海湖那神奇的蓝,再写了那“没有丝豪粉饰和雕琢”的粗犷质朴的美。最后写个“世外桃源”是“鸟的世界”,和湖中有说不清的鱼。)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句话意思。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情感线索,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景物的能力。(难点)

2、学习本文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重点)

3、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课,我们品味了周庄“小桥流水人家”般的江南水乡的韵味,那种韵味给我们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随着当代作家冯君莉“一起上路”,去感受大西北的青海湖,去领略它所特有的情致。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冯君莉,1955年生。当代作家,天津人。曾任青海省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发表过散文、报告文学等几十篇文学著作。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颠簸(bǒ)

深湛(zhàn)

恬雅(tián)

眸子(móu)

魅力(mèi)

逶迤(wēiyí)

安谧(mì)

娓娓动听(wěi)

潸然(shān)

篝火(gōu)

脍炙人口(kuàizhì)

肃穆(mù)

3、理解词义。

魅力:特别吸引人的力量。

逶迤:这里形容道路弯弯曲曲、延续不断的样子。

肃穆:严肃而恭敬。

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委婉生动,使人爱听。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明确:从青海湖的湖水醉人的蓝色;环境的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鸟岛之神奇及鱼之丰富几方面描写了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作者的游踪是本文的明线,还有一条情感暗线贯穿了全文,你知道这条情感线索是什么吗?

明确:文章是以“梦幻”作为情感线索贯穿全文。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景观,再到梦想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幽思,条理十分清晰。

2、细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观赏顺序。

相关语句观赏顺序

青海湖到了,……到达青海湖

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观赏草滩

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观赏湖水

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观赏乌云

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观赏万里晴空

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深褐色的山峦。观赏草滩与山峦

阳光越来越明媚,那蓝色的镜面上摇摇曳曳倒映出三五个岛屿的轮廓,……观赏鸟岛

我们沿着绿色的……继续赶路了。观赏结束

教师总结: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赏青海湖的美景,这种观察方法就是“定点观察”方法:由近及远,由上至下,言之有序。

(二)语言探究

本文运用了大量优美的语言来描述和赞美青海湖,试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那蓝锦缎似的湖面上,起伏着一层微微的涟漪,像是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明确:先用排比的句子,从多方面描述青海湖迷人的水色,再用比喻具体描述湖水,“水灵灵”,极富动态的感觉,活灵活现,“蓝晶晶”指蓝得发亮,富有色彩感。由此,湖水显得更为娇美可爱。此外,叠词的运用,也使语言富有了一种音韵美。

2、我的眼前,一片镶着露珠的绿茵茵的草滩,草滩上生长着黄灿灿的油菜花,在这绿色和黄色的背后,又衔接着一派无边无际的蓝色湖水。

明确:用“绿茵茵”“黄灿灿”,不仅突出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机的景象。

四、板书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带着憧憬的梦幻到达青海湖

青海湖梦幻般的境界湖水蓝

环境美

传说奇

物产丰

担心梦幻般的境界遭到破坏梦一般的景色

五、课外拓展

新华网西宁2012年11月20日电随着天气转冷,1700余只大天鹅陆续集结于青海湖栖息越冬,青海湖重现“天鹅湖”奇观。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和国际重要湿地,这里遍布的沼泽、湿地和不冻泉水,每年吸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从新疆和西伯利亚等地迁来越冬,翌年三四月份再迁徙至各繁殖地。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保护科科长吴永林介绍,最近一次环湖巡查发现,当前栖息于青海湖的大天鹅数量1774只,主要分布在哈达滩、泉湾、尕日湾等河口湿地和湖面水域,而且其种群数量呈现逐渐增加趋势。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吗?

示例:1700余只大天鹅飞抵青海湖越冬

(2)目前,成群结队的大天鹅还在陆续飞抵青海湖,预测到12月份最高峰期大约有三四千只大天鹅来青海湖越冬。对青海湖的今天,你怎么看?

示例:青海湖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天鹅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