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名人传》有感

2025/09/13读后感

此篇文章读《名人传》有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名人传》有感 篇1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我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大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成为了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名人传》讲述的是贝多芬、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的人生经历,他们经历了各种的磨难却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的抗争着,最终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伟人,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最好锤炼!

当我第一次翻开《名人传》时,我就被首篇引言中的这样一句箴言所吸引,引言是这样说的:“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就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乐。”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弦的思想魅力之所在。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除了《贝多芬传》之外还有《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书中的米开朗琪罗与托尔斯泰都是和贝多芬一样家喻户晓的名人,都和贝多芬一样拥有着坚强的意志,都是值得让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几个名人,向他们学习,为自己的梦想继续前进。

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并且坚定自己的信念。

读《名人传》有感 篇2

《名人传》这本书,“人如其名”,讲述了三位世界名人: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故事。作者是名声毫不低于前面三位的法国文学家,罗曼·多兰。

人生中,总会有不少的苦难,而名人的痛苦往往比普通人多多了,因为他们天生就不平凡。但正是这些比平凡人更多的苦难,让他们的信念越来越强烈。用不平凡的一生创造了一个个,一张张,一部部……传世名作。俗话说得好:“越战越勇。”

贝多芬在将近三十岁时听力几乎丧失,可是这些病痛又怎能让一代音乐大师屈服呢?不甘平凡的贝多芬用一种“勤能补拙”的.方法不断创作让这段本因是他人生最黑暗的时候得到了最高的成就。曾经有人说过:“上天给你关了一扇门,但给你开了一扇窗”。这句话用在贝多芬身上真是恰好不过了。疾病夺走了他的听觉,但又给了他更强的信念,更多的创作激情。

米开朗基罗人生曲折不平,因为他优秀的才华,不少人把他请来创作,但给这位雕塑巨匠带来的只有失望。虽然他一次次地倍受打击。但对于一位人生意义就是创造出优秀的艺术品而言的大师来说,这算什么,你们越是给我困难,我就越证明给你们看。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他用辉煌的一生为我们带来了不少伟大的艺术品,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大卫了。

托尔斯泰虽然身活富裕但却从未有过享受的想法。这位一心关心着贫苦百姓的文学大师曾不止一次在富裕的生活和贫苦大众的边界上挣扎。他这种虽然过着富裕生活而又怜悯普天之下的贫穷之人的大爱之心让人敬佩。

《名人传》这本书给我的不止是阅读的快乐,还有对人生的启发和思考。

读《名人传》有感 篇3

近日,我用多个茶余饭后的时间读完了罗曼·罗兰先生所著的巨人三传之一《米开朗琪罗传》。书是傅雷先生所译,是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书为插图珍重藏本,书中除了传记原文以外,还附有米氏相关作品彩色插图一百五十余幅。实为一书中精品。读罢此书,心中感慨万千。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在加森汀省的卡普雷塞镇,他父亲是卡普雷塞镇和丘乌西的行政官。米开朗琪罗六岁丧母,幼时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那里。后来,他打趣说,皆因吃了这个母亲的奶,他才选择当雕塑家。

1495年春天,他雕塑了的《熟睡的丘比特》,被时人评为颇具古派的狂热。随后,他又雕塑了《醉酒的巴克科斯》,《垂死的阿多尼斯》和巨型的《丘比特》。而在《耶稣之死》中死去的耶稣躺在永远年轻的圣母膝上,似乎睡熟了。

1501年春,一块巨型的大理石交给了米开朗琪罗,硕大的《大卫像》由此诞生。

1508年,教皇命令这位根本不懂壁画技术的'画家,去画西斯廷教堂的穹顶。因为教皇的固执,他只好让步执行。在工作疲劳与焦虑之外,还有家人那些可恶的纠缠。他们全家都靠他养活,滥用他的钱,拼命压榨他。

就是这样一个薄情寡义,充满妒忌的环境,一边是毫无见识,只知盘剥他的家庭;一边是不断窥伺他,期待他失败的顽强敌手。米开朗琪罗只能在其间挣扎苦斗。在这段时期,他完成了西斯廷的英雄作品。

可他付出了何等绝望的努力!

读《名人传》有感 篇4

你若问我最佩服谁?我便毫不犹豫地说: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列夫·托尔斯泰。

罗曼·罗兰笔下的这三位名人各有各的特点、精神、与意志。

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他的眼睛令人难忘“闪烁着野性的光芒”。贝多芬最突出的便是他对于命运的不屈,他虽然双耳失聪,但他仍就不肯舍弃自己的爱—音乐,他面对爱情的痛苦,命运的捉弄,他选择了反抗,创造了一系列的.作品,在他生命末日还创造了《欢乐颂》这一不朽之作。

意大利画家和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他被迫为教皇服务,并且没从事一项工程,必然有一批卑鄙小人出于嫉妒、怨恨对他进行恶毒污蔑和攻击,但是面对这些,米开朗琪罗坚定信心与信念去创作。尽管米开朗琪罗一生坎坷无数,但他挺过来啦并做得很出色,留下了传世杰作。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俄国作家,长相平平,可以说丑陋,但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在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的时候倾尽毕生努力去改变,晚年时离家出走,摆脱贵族生活。

这三位名人经历了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但他们都共同选择了要不屈不挠的抗争,虽然罗曼·罗兰笔下有对这三个人的负面写作,但丝毫不影响我对他们崇拜的心。

读了《名人传》,也看了人物经历,我想我们该明白:命运的坎坷,生活的磨难,以及情感失利这些东西都不可避免,我们应向这三位主人公一样与命运抗挣,要乐观自信勇于斗争。

读《名人传》有感 篇5

古往今来,人类生生世世在编织着梦想与希冀。而每个世纪,总有那么一些人,赤脚攀登着人生的苦痛,用血肉阻挡着荆棘,只为追求人生坚定而又遥不可及的那一束光——理想。可在这条承载着美好却又困难重重的人生大道上,多数人经受不住现实的残酷和命运的磨练,逐渐败下阵来,只留下被时间吞噬的不成样子但依然坚定的少数人,挺直腰杆去迎接接踵而来的困难,坚持去攀登自己梦想的顶峰,这才是追逐理想的执念。

阅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深有感触。罗曼罗兰是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他的作品是人们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书中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的故事,他们经历了各种磨难但没有向命运屈服,在生命的最后一秒仍不屈不挠地抗争着,最终成为了伟人。这也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艰难和挫折是对命运和人生最好的锤炼!

开始读了贝多芬的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对音乐有火一样的热情,先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但是灾难还是降临到了他的头上,1802年,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障碍已经无法治愈,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你能想象,一个将音乐嵌入灵魂的人眼睁睁地看着指挥棒与乐队错开却毫不知情吗?你能想象,面对满堂雷鸣般的掌声却目光如水,呆滞得如一尊雕像吗?如果,那个人是你呢?但它却能顽强的和命运抗争,这也许是他后期能写出那么多不朽作品的原因吧。

贝多芬的坚强意志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他的精神和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话:"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能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淡白色的粉末在轻轻的敲打中纷纷散落,望着那几近完美的雕像,他微笑,忽又皱眉,拼命摇头,最后,竟在一声脆响中一锤子将雕像砸成满屋子的碎片,他,就是米开朗琪罗!面对困难,他的人生词典里只有两个字,那就是逃避。但他又强制自己去忍受,去面对。随着名人传中细致生动的刻画,我步入米开朗琪罗的世界。缓缓揭开了他神秘的面纱。

米开朗琪罗的命运是痛苦而又无力反抗的,他受着历代教主的差遣,携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命运似乎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工作。不停地雕,不停地刻,不停地用小刀和小锤敲敲打打,不停的呈现心中所谓的完美。

在那专制横行的年代,他雕刻着,追求着至真至善的艺术世界。但在艺术的外壳下,却隐匿着谨慎到了极点而产生的怯懦,一生虽忙忙碌碌却毫无自己的作为,这样的人生,可谓悲到了极点。

托尔斯泰面容丑陋至极,目光犀利如寒剑,正视他,他的眼眸能长驱直入直刺内心,正因此特点,托尔斯泰思想与家人格格不入,另外宗教信仰的冲突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无法想象,至亲至爱极力反对自己,击伤自己是怎样的场景。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是,由于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所以受到道德哲学的影响较大。他为了创造出真真正正的文学,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在那段创作文学的时间里,他是比较充实快乐的。但是托尔斯泰苦恼的是: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生活感到羞愧难安,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的自己的社会破裂,然而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所以在精神上,他一直是个孤独的流浪者。

触着溅火的书页,耳畔仿佛碰撞出一声声不屈的怒吼,随着罗曼罗兰那激情燃烧的文字,我仿佛跃入那无声的世界,聆听那来自心底的铿锵有力的旋律。《名人传》教会了我:用坚定的信念去面对挫折,追求梦想,用自己的毅力去实现理想。

读《名人传》有感 篇6

在假期我读了《名人传》这本书,他一开始讲述了贝多芬一生的遭遇。我通过读了贝多芬小时候的磨练时,明白了我们其实就生活在幸福之中,只是没有用心去感受。

从小,他就被父亲关在琴房里,每天要练上六七个小时,每次在窗外看到别的小朋友在院子里快乐地玩耍时,他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渴望,他是多么希望自己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啊,可是父亲对他非常严厉,每天都用藤条打他,逼着他练琴,有时他对音乐都不感兴趣了,甚至快要厌烦音乐了。而母亲对他来说就像天使一样,他关心着爱孩子知寒问暖,她与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读过了贝多芬的`这个惨遭后,我突然感觉到自己原来生活的这么幸福,有父母的照顾,老师的关心,朋友的问候还有陌生人的帮助。在家中,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手上明珠,无微不至的照顾,生怕我们有一点的磕碰。然而现在的教育与贝多芬的父亲截然不同。在学校,老师细心的给我们讲解不会的知识,小朋友在一起快快乐乐的玩,每天不会因为做一件事儿被关在房间里几个小时。在回家的时候,陌生人为我开门。

每个人都生活在幸福之中,只是不知道,也不曾感受到。我们需要用心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