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
此篇文章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三国,一个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一个扑朔迷离、疑问重重的年代;三国,一个令人神往、轰动几世的年代。三国,它是一段言不尽,说不明的奇幻历史。
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时,我还只是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虽说能看懂许多字,但却不知其意。就这样,一直到了四年级,我再次观赏了这本名著。从前笼罩在心间的浓雾变稀了,文章大意也悟出了许多。如今,我又翻开了这本陈旧的书,打开尘封的记忆,畅谈今之感言。
每每回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段诗句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三国。或许,这正是三国的一个写照吧。说到《三国演义》,也许有人佩服诸葛孔明的足智多谋,感动关云长的忠心耿耿,感慨桃园三结义的情切。而我却对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_雄”的曹操情有独钟。也许有人不解,认为曹操不过是个_雄、枭雄。而你们却忽视了曹操的不凡才能。曹操门客众多,这无不是表明了他任人唯贤、知人善任么?曹操的军队如此之雄大,这难道也不是表明了曹操超人的`领导能力么?曹操取冀州,夺荆襄,灭刘表,拥军百万,上将数千,兵精粮足,横扫中原。意气扬扬,踌躇满志,旌麾南指。三国时期,“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然大多旋起旋灭,而后天下三分。三分之中,曹操实力,据天下三分之二,天下最终一统的基础由此而奠定。这怎么不说明曹操的政治手腕与军事能力超乎寻常呢?曹操上任济南相后,罢免了八名依附权贵,贪赃枉法的县级官吏,又下令拆毁祠堂,禁止祭祀。一时使济南的社会风气改变不少。迁都许昌后,曹操立即招募农民,利用荒地屯田,后来又让军士屯田。曹操还大修水利,推广种稻,使中原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不正是体现了曹操的治世本领么?
品淡茶,依坐窗前,手捧一名著,笑谈风云人物,纵观三国之变幻。悠哉!悠哉!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由无数知识的溪流交织汇聚成的知识的海洋。但我认为书中蕴含的不只是知识,它存在着,另一个世界……
每当我看到《三国演义》这本书出现在书架上,我都会忍不住去取下它。用手轻轻的摩挲它亘古的书面,仿佛整个人回到了战场,感受到了古代人民为保卫城池,宁愿马革裹尸也绝不后退半步的男儿热血情怀;看到了赵云百万军中来去自如的的飒爽勇猛;看到了三英战吕布的激烈难挡。我多想去三国的世界去撒热血、护疆土。
但是每从美好的幻想中回归时,才发现只是黄粱一梦。比起“乏味”的'现实,我更憧憬书中的世界。书中的世界更加凶险,更加奇妙。
夜半,枕在床头,心里想的满是三国。诸葛亮轻抚鹅绒扇,望着满城曹兵,面不改色心不跳。司马父子在城门口凶猛的望着诸葛亮,而诸葛亮却仿佛没有看见一般,从容的弹着琴。
他深知自己兵数不如司马懿,明知道自己不是敌方的对手。但他仍从容自得,冷静应对。就是这一种举动才使多疑的司马懿退兵。我佩服他,三寸不烂之舌敌百万的豪气,敬佩他兵临城下,面不改色的沉着,冷静。我多想进入书中,进入三国的世界,我多想在诸葛亮身边,记录他的一言一行来勉励自己。
我知道他们,这些三国里正直的人们,我知道他们厌倦战争,厌倦杀戮。但是他们即使惩奸除恶,穷尽了一生的时间也没能盼到和平。如果他们能从书中的世界走出,看到这个和平的世界,他们一定会很欣慰,因为他们知道了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和平在不远的今天终于到来了。
书中记载了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个时代的社会。那个时代被铭刻在历史书中,他们会随着书一直被人们传颂。
每一本书中都藏着一个世界,每看完一本书就仿佛游历过书中世界一个个奇妙的国度。读罢一书,游完一国,识过一人,我的心中,酸甜苦辣,五味陈杂,只为那书,那人,那戎马辉煌、快意疆场的世界……
愿我能与书同醉,一书一世界,让我再去书中的世界里游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这个连假我虽然没有出去玩,但是我看了三国这本书,里面的角色有的聪明机智、处变不惊,有些则是暴虎冯河、有勇无谋。
故事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那是刘关张结拜异姓兄弟的故事。他们三兄弟到处征战沙场,为蜀国收纳大批奇才。在那之后刘备称王,册封五虎上将,分别是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和赵云五位。蜀国除了诸葛亮还有两位聪明的人—魏国降将姜维和益州人才庞统,诸葛亮和庞统被世人称卧龙凤雏,但为何刘备没统一天下?我觉得是因为凤雏英年早逝,姜维太晚出现,魏国又涌出一名人才—司马懿,导致蜀国没有北伐成功。
接着来讲几个我履看不腻的故事吧!首先是割发弃袍,在潼关之战中,曹军大败,被马超及部下追赶,马超喊着:“留着长胡须的是曹贼”,曹操为了不被认出来,立刻把长胡须割掉。马超见状大喊:“短胡子的是曹贼”,这时曹操马上将袍子扯下,裹在头上,幸好有许褚相救,否则曹操必死无疑。
接下来还有诸葛亮气死周瑜这件事。赤壁之战后,陷害诸葛亮不成的周瑜,继续陷害刘备。他建议孙权把小妹嫁给刘备,藉机把刘备骗来,囚禁他,逼他交出荆州。不料弄巧成拙,被诸葛亮的锦囊妙计破局,不但荆州没得到,孙权的妹妹反而真的被娶走。周瑜率军追赶,为诸葛亮事先安排的伏兵所败,诸葛亮命军士大喊:“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羞辱周瑜,气得周瑜箭疮迸裂,说了临死前的`话“既生瑜何生亮”并吐血而死。我觉得周瑜心胸太过狭窄,导致今天的惨况,实在不可取啊!
这本书里面我最欣赏、崇拜的人物是诸葛亮。他在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等着名事迹中,都能展现他的足智多谋、临危不乱。虽然他屡次北伐没成功,但他还是努力尽忠汉室,誓约讨伐曹操、司马懿,所以后人以鞠躬尽瘁来形容诸葛亮。我一直觉得,若魏延没有踢倒诸葛亮祈求长寿的七星灯,或许诸葛亮还能多活几年,历史可能也就会改写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分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
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进入了一个群雄争霸的时代。《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画卷作家罗贯中用他那如椽的大笔,描绘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骁勇善战的关羽,性格直爽的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还有曹操,刘备......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成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国演义》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话,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历史总是在不断改变。
书里的人物多种多样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我最佩服的当然还是诸葛亮。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却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三国演义》有兄弟,有敌人,有谋略,有忠心,有奸诈,有阴险,演绎了历史的变迁,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感情、比星闪得还美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文学名著永远是全世界人民的无价之宝,是值得人民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我看过很多书,其中我感兴趣的属《三国演义》了,我从四年级时就十分喜欢三国。
喜欢到连上课都看,我的三国被老师没收好几次,好不容易才要回来,可是马上又被没收了,老师同学都叫我三国迷。
我知所以那么喜欢三国是因为里面的人让我太感动了,比如赵云他让我十分震惊,一个敢独闯曹营,杀死五十多原大将,他对刘备忠心不二,一心为刘备拼了60多年直到老死,我就纳闷,他本来可以回到营寨,带点兵马,再去救人,可见赵云多么英勇,别人老说吕布是三国第一。可我不这么认为,吕布虽然有勇但一点某略都没有,还贪图财富,认了三个父亲,杀了三个,一点也不忠义,所以死得很早。我认为赵云为天下第一。
然后就是诸葛亮,他这个人是受徐庶之托,才在刘备帐下做事,可是他本来不想投刘备,因为刘备是当时势力最弱的',他投刘备之前有着很大的压力他投刘备等于去自误,但是他看刘备如此用心想拜他为军师于是才投刘备,他还没得诸葛亮时,与曹操交战是屡战屡败,刘备得他是如虎添翼,百战百胜。一开始,张飞关羽等人对他不服气,可诸葛亮在博望破一战不得不让张飞关羽等人心服口服。
在六出祁山时,一次,大部分武将都去救粮只剩一批文官,手下只有三千兵马。司吗懿帅十五万大军前来攻城,诸葛亮,让手下200人扮成老百姓,城门大开他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一看心想:“孔明一项用兵谨慎,从不冒险,四个城门大开,无半点伏兵,必有奸计。”然后大叫:“撤退”。
再一个就是曹操,他疑心很重。一次,一个叫陶佛的人见他在帐中睡觉,双脚露之外面,马上去帮他盖被,曹操北惊醒,误认为它是行刺,将他斩首。还有华佗。曹操头很痛,无药可医。华佗给他开了一拂药,吃了马上不疼了,他让华佗留在他身边为他看病。华佗说:“将军的病为脑瘤,需马上打开头颅取出脑瘤,可是曹操认为华佗要趁机行刺,将华佗斩首。不久头疼发作无药可医与世长辞。
在这些人中最擦惨的是曹操,因为疑心丢了性命。所以大家别疑心太重,不然会误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