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此篇文章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篇1
一、教学要求
1、了解汉字“依”、“欲”、“穷”、“更”的造字意义,对汉字产生兴趣。2、通过学习会朗读、背诵古诗。掌握诗意,能够感悟出诗人在创作本诗时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通过古诗中出现的重点字的汉字造字的意义的讲解,还有一些汉字的小故事,让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走进作者,了解作者创作本诗的背景及意图,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真正的热爱。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兴趣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听歌曲吗?(喜欢),那我们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登鹳雀楼》(播放音频,网络上的算侵权吗?不行就自己唱,嘿嘿),大家知道这首歌曲是根据谁写的古诗改编的吗?(唐朝王之涣)师:那大家看题目,有没有同学知道为什么叫“登鹳雀楼”呢?解题:登鹳雀楼师:大家看,这两个字里面有一个相同的部首,大家能找到吗?能。(隹),鹳雀是一种短尾巴的鸟,(PPT播放隹的甲骨文,提到带隹的字多数和鸟有关。)因为这种鸟经常爱停留在楼上休息,所以这座楼就得名“鹳雀楼”。(PPT播放鹳雀楼图片)鹳雀楼就在山西永济县。有人说,作者王之涣是站在鹳雀楼上看到的景色,其实当时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是完全看不到那个黄河入海的情形的;也有人说王之涣站在黄河边上看到了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诗人不禁感叹景色太美了!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看到更远的风景,于是登上了鹳雀楼。初步感知古诗初步感知古诗师:邀请同学朗读古诗《登鹳雀楼》(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即可)
(二)逐句解读古诗
1、白日依山尽
(一)解开“依”字的秘密“这句话中的‘依’都是解这首古诗的重点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畅所欲言)我们先来看“依”字,左边的‘亻’旁就表示我们的身体或者说一个人,而右边的‘衣’代表的是我们穿的衣服,衣服紧紧地贴着我们的身体。(可动画或者图片出示过程。)所以第一句“白日依山尽”的意思:理解起来就是太阳紧紧地依靠着山,缓缓地消失在山的那一边,也就是讲的实际上是太阳的极限,就在山的另一边。
(二)画中有话:你能在山的那一边,画出要落山的太阳吗?
2、黄河入海流
“太阳的极限是在山的尽头,那么黄河的极限又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互动)黄河浩浩荡荡地向大海奔去,最后汇集到大海里,就不再叫黄河了,所以黄河的极限就是在大海里。
3、欲穷千里目
(一)解开“穷”字的秘密“解开这句话关键的字就是“穷”字,你们觉得“穷”字是什么意思?”(互动)有人“解开这句话关键的字就是“穷”字,你们觉得“穷”字是什么意思?”(互动)有人说是“穷”是没有钱的意思。“没有钱那个叫“贫”,并不是“穷”。为什么呢?你看“贫”字的下面是一个“贝”字,‘贝’在古代不但表示贝壳的意思,也表示富人家里的重器,就是那种下面两只脚,上面一个像青铜器一样的重器,就是家里最值钱的东西。结果,来了盗匪和强盗硬是给毁坏了,大家看上面的“分”字,这样一来,富人家里值钱的东西没有了,家里也就没有钱了,变得“贫”了。(可动画或者图片出示‘贫’的过程。)那“穷”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的这个“窮”字,它是“穷”字的繁体字。(PPT出示)繁体字的汉字小常识:汉字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据今有四千年的历史过程,到商朝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甲骨文。在没有进行汉字改革之前,人们一直使用繁体字,繁体字的优点是能够较完整地保留原貌,更明确的表达意义,因为我们的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是根据对大自然和生活的观察研究出来的,很多字都是象形字,所以很容易辨认。后来汉字又经过了多次的变革才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简体字。
师:那了解了繁体字的小常识之后,我们来看这个“窮”字,你来猜一猜,这个字由哪三个元素组成呢?(穴字头、身、弓三个元素组成)刚才老师说过了,古人在造这字的时候,是根据大自然和生活的观察研究出来的,其实就是把当时的那个场景还原。“窮”字上面的“穴”字头,(此处可以有图或者PPT)我们可以理解为有一条小路直接通向山洞的里面。师:大家请看屏幕上这两个字“穷”与“究”,那要讲“穷”的意思,老师为什么又师:大家请看屏幕上这两个字“穷”与“究”,那要讲“穷”的意思,老师为什么又写了一个“究”呢?这个“穷”和“究”他们是同源字。古人都比较好奇,所以一看到山洞就想进去“一探究竟”,刚开始的时候山洞比较大,人是直立着身体往里走的,随着山洞越来越窄,身体就不能直立行走,而只能弓着身体,把身体弯下来才能走到尽头。所以说,这个“穷”字其实就是尽头的意思。
(二)学以致用
1、成语“日暮途穷”:师:你能独立解出“日暮途穷”是什么意思吗?解释:太阳下山了,暮色降临,古人因为没有电灯,所以不能继续赶路了,只好找个地方先住下来。
2、成语“图穷匕见”:师:你能独立解出“图穷匕见”是什么意思吗?解释:在图画的尽头,藏着的匕首就出现了。这个成语源自一个历史典故《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也可播放荆轲刺秦王的动画,也可不放。)
(三)汉字小故事师:“大家知道“千里目”是什么意思吗?”(千里眼),我们先来听一个“千里眼”的小故事:“话说《西游记》中的石猴出世的时候震天动地,凡间闪出了一道金光,一直射到玉皇大帝那里,于是玉皇大帝就派“千里眼”和“顺风耳”前去查看,结果他们两个人来到天边,利用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法力,回来报告玉皇大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再比如说:我们平时能不能看到太阳呢?(能),大家知道太阳离我们有多远吗?(1.5亿公里),什么概念呢?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呢,你说远不远?(远),那么远,我们怎么还能看得到呢?因为太阳实在是太大了,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所以说呢,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了解到其实我们人类还是能够看到千里之外的东西的。但前提条件是这个物体得足够大,那么中间还不能有任何东西阻挡。师: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也是在讲极限,那就是我们人师:那么我们再回头看看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也是在讲极限,那就是我们人类眼目的极限。
4、更上一层楼
通过之前老师的讲解,我们知道这首诗实际上讲的就是极限的问题,要想让千里目达到极限,必须更上一层楼。解开这句话中的“更”字就特别的重要。
(一)解开“更”字的秘密请大家看屏幕(PPT出示“更”字的甲骨文)“更”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是两条鱼尾巴,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更”字就是像鱼刺的那样特别密集的意思。
(二)学以致用:
(1)如鲠(gěng)在喉:解释:像很多鱼刺一样卡在喉咙里非常难受。
(2)作梗:
(3)田埂:
最后一句话是:更上一层楼,实际上并不是说再上一层或者两层楼就行了,“更”就是要不断地上,不断地攀登,坚持不懈地,才能够把我们人类的极限发挥到极致。
(三)总结延伸
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我们利用古人造字时所看到的大自然和生活的观察研究的一些现象,重新解读了《登鹳雀楼》,这首诗实际上就是讲了极限的问题。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千里目”,这个“千里目”可以理解为是各种天赋,有的同学擅长唱歌、有的擅长运动、有的擅长画画……,但如果我们不去努力、坚持不懈地做,就不能很好的将它发挥到极致,那么天赋也许就会被埋没和浪费。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篇2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篇3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范读课文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五、了解课文大意,指导朗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六、识字、写字指导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七、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八、复习生字,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篇4
教学目标:
1、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能背诵并默写诗文。
过程与方法:初步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简单概括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在合作中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情感与态度:初步理解古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能联系生活去感受和领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教学重点:
创设情境,利用画面和音乐等帮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从而达到有感情的诵读。
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采用合作式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向学生渗透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的学习方法。
课前准备:
为了使学生们在课上更好的理解诗的意境,我提前布置了以下两点预习任务:
1、积累描写祖国壮丽景色的故事。
2、预习《登鹳雀楼》,试着理解诗意,查阅相关资料。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的体会诵读古诗的韵味,我还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课件,给学生提供了有形的画面和意境深远的音乐。
环节设计:
一、导入:
1、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过好多古诗,上学以后我们也学了很多古诗,古诗已经是我们的好朋友了。那你们能说说这位好朋友有什么特点吗?(学生回答,师板书:每首四句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字数相同。)
2、师:现在我出几个题目考考你们,看谁能背出这些古诗?
《鹿柴》空旷的山林,斑驳的光影,偶尔传来的说话声,让我们体会到静中有动的山林景色。
《早发白帝城》高入彩云的白帝城,猿声不断的两岸青山,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让我们领略了祖国山河的壮美。
《望庐山瀑布》一道白练飞流直下,让我们怀疑是九天银河从天而降,这是何等壮观的景象啊!
这一首首流传千古的诗文,让我们再次得到了美的享受。一首好诗不但能带给人美的享受,还能引起人们的思考。本课里面的'两首古诗,就既给我们描绘了景色的壮美,又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一起体会,看谁能发现并理解它们。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二、检查预习,呈现目标。
1、出示整首诗文。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相信每个人都能把这首诗读的正确、流利,现在就给你们一个展示的机会,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古诗?
(这里读的时候要注意提示本诗题目的读法:登/鹳雀楼)
2、师:请大家想一想,学习一首古诗,我们要学习哪
些方面的内容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并板书在旁边:了解作者、诵读、理解诗意、背诵、默写。
3、提出合作时的要求:
今天我们就围绕着几个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来学习《登鹳雀楼》这首诗。在学习中,大家要积极发言,把自己的想法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同时将重点内容记录下来,并选出一名中心发言人。最后咱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有收获。
三、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学生合作交流前面总结的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并适时指导。
四、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1、请一组派代表介绍作者情况。大致了解一下内容即可:王之涣字季凌,绛州人。唐朝著名诗人。但作品在《全唐诗》中只流传六首。擅长描写边塞风光。如《凉州词》。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常有鹳雀栖息,因此得名。
2、请一组派代表谈谈对诗意的理解。只要求整体感知诗意即可,不要逐字逐句的解释。重点指导学生体会诗的深刻内涵及意境。
3、指导诵读。
(1)师: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诗的意思,下面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请大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人边听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请学生自由谈想象的画面及感受。
(2)师:谁能带着这种感受给大家读一下前两句古诗?再指名读前两句,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宏大气势。借助课件里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体会前两句所描绘的画面的雄伟和壮丽。再请学生配乐朗诵。
师: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望,见到远处雄伟的高山,辉煌的落日,听着耳边传来的黄河的怒吼,望着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不觉吟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播放这个画面的同时,我逐一示意了四名学生朗诵这两句诗文)诗人看着眼前这波澜壮阔雄伟壮丽的景色,突然感悟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又缓缓吟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示意了三名学生朗诵后两句。
(3)师: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站在鹳雀楼上,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完整的朗诵一遍这首古诗。
这里我请几名学生展示配乐朗诵,根据每人朗读时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最后齐读一遍全诗。
4、指导背诵。
请两名学生试着背诵这首古诗。
说一说怎样可以很快的背下来?向学生渗透:理解记忆的方法和熟读成诵的道理。
学生自由背诵。
在班内展示背诵。
五、课外拓展练习。
1、默写《登鹳雀楼》。
2、搜集王之涣的《凉州词》,试着背下来。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重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
1、录音机、配乐朗诵磁带。
2、挂图、活动的诗人和太阳。
3、田字格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同学们都背得不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登鹳雀楼》)
2、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二、解题、介绍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
3、揭示挂图。述: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县的西南城上,前面可以看见中条山,下面临近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鸟儿鹳雀在楼台上休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台叫做鹳雀楼。有一天,唐朝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了这首诗。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听完录音,同学们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四、初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指名读后正音。
3、再读古诗,想想哪些词语你能理解,还有哪些不能理解,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五、学习理解诗意
1、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
(2)说说哪些词不懂,借助图画理解白日、依、尽。
(3)指名说一二行诗意。
(4)看图想象,说说黄河怎样流入大海。
(5)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6)指导朗读。同学们想想,应该怎么读,试着在座位上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过渡:看到如此壮丽的景象,诗人产生什么想法。
2、学习三四行。
(1)理解词语的意思:欲、穷、千里、目、更。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结合生活体验谈谈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师小结: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5)指导朗读。
六、想象诗情
1、听录音,看图想象诗人所观察的景象,诗人观察时的动作和神态。
2、表演:把自己想象到的情景表演给大家看。
七、指导背诵
1、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2、随音乐一起背诵。
八、作业
1、指导写生字:登、欲、穷。
2、抄写、默写这首诗。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登鹳雀楼》,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