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估算教学设计

2025/09/15教案

此篇文章估算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估算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第51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整百数乘整十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转化到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上来,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学习经验,创设现实的学习情景,增加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对比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多次经历过估算,对于估算的基本方法学生并不陌生,教学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归纳总结估算的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的关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种方法中选择一种合理的、简洁的方法进行估算。

四、教学目标分析: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的进行估算。

2、难点:选择一种合理的、简洁的方法进行估算。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为了办好奥运会,青岛人人都积极行动起来,想知道青岛的小学生在做什么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

师:仔细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我为奥运种棵树”几个字。

生2:育才小学有18个班,平均每班发223包树种。

生3:光明小学有12个班,平均每班发340包树种。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为了美化青岛,青岛市政府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还免费向市民发放树种呢,人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植树造林。根据两位小同学的介绍,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想知道育才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生2:我想知道光明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生3:我想知道哪个学校发的树种多?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学习估算的方法。

(1)解决问题“育才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探究估算的方法。

A、引入课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列式?(223×18)

师:同学们,这是几位数乘法?(板书: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算223×18?

生1:我想列竖式计算。

生2:我想估算。

生3:我想口算。

师:这些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要求育才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应该选用哪种方法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估算,好吗?

B、独立探究

师:下面我们就开动脑筋,先自己想一想、估一估,然后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说一说,准备全班交流。

C、全班交流

师:谁能说一说?

生1:我是把223看作200,把18看作20,200×20=4000,所以223×18≈4000。

生2:我把223看作220,把18看做20,220×20=4400,所以223×18≈4400。

生3:我把223看作200,18不变,200×18=3600,所以223×18≈3600。

D、验证,总结方法

师:好了,同学们想到了3种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分别是4000、4400、3600,育才小学究竟发了多少包树种呢?赶快用计算机计算下吧。

师:精确的结果是多少?(4104包)

师:精确的结果是4104包,我们估算的.结果都在4104包左右,看来同学们的方法都是合理的。同学们看,这几种估算的方法都是把因数看作什么数来估算的?

生1:都是把因数看作整十、整百数。

生2:都是把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

师:是,估算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两个因数都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也可以只把其中的一个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另一个因数不变。同学们,这两种方法相比,哪种方法更简便些?

生:都看作整十整百数简便,这样口算起来更快。

师:所以,在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都选用这种方法。

E、估一估:

151×19713×49

(2)解决问题“光明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

A、交流估算方法

师:下面独立解决“光明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准备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

生1:我把340看作300,把12看作10,300×10=3000,所以340×12≈3000。

生2:我把340看作350,把12看作10,350×10=3500,所以340×12≈3500。

生3:340是整十数,可以不变,把12看作10,340×10=3400,所以340×12≈3400。

B、引导对估算结果作出判断。

师:同学们,我们先看第一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是3000,不用计算器,猜猜看,估算的结果比实际发的包数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生:我认为少了,因为把340看作300,变小了,把12看作10又变小了,两个因数都看小了,积肯定就小了。

师:说得多清楚!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同学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是3400。你认为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为什么?

生:我认为还是估小了。因为340不变,另一个因数12看作10变小了,所以,估算的结果还是小了。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同学的方法,结果是3500。你认为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呢?

生:我认为估小了。

师:为什么呢?

生:你看,本来是12个340,看成了10个340,少了680。

师:这位同学说,本来是12个340,看成了10个340,少了680,所以估算的结果就一定小了,大家同意吗?

(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发言)

C、验证,总结估算规律

师:3500还是估小了,我们的判断对不对呢?用计算器验证一下吧。结果是多少?(4080)

估算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掌握估算方法,能将三位数看成接近的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进行近似计算。

2、培养先估算再精确计算的习惯。

3.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学习重点 :

掌握估算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写出与下列各数最接近的`几百几十数。

182 346 609 871

2.找出与下列各数最接近的整百数。

203 197 517 899

二、自主学习

(一)自学第15页例4。

1、一到三年级来了( )人,四到六年级来了( )人。巨幕影院有( )个座位。

2、要求六个年级的学生能否同时坐得下,就是把( )与( )进行比较。如果大于441,就( );如果小于441,就( )。

3、因为只问能否坐得下,所以不需要求出具体总人数,( )即可。

4、自己尝试估算一下,能不能坐下?

(二)、小组讨论

1、221看作(),239看作(),221+239一定大于(),但()(能或不能确定是否大于441。

2、将221看成220,239看成230,这样就与实际结果非常接近。221>220,239>230,220+230=450,所以221+239一定大于450,而座位数是441,441<450,所以肯定()。

3、规范解答。

4、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

(三)、汇报交流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估算方法:把每个三位数看作与它接近的()或(),再进行计算取()数还是()数,要视情况而定。

三、当堂检测

1.比较大小

168 + 587 800 720 - 112 500 106 + 438 500 619 - 201 400

2.估一估。

393 + 120 782 + 391 189 + 488 583 + 411

( ) ( ) ( ) ( )

3.一本书总共237页,小明看了142页,大约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4.某养殖场有小鸡607只,小鸭189只,那么养殖场大约有多少只小鸡和小鸭?

5.小强和小东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如下: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180个 340个 192个 219个

(1)小强和小东第三周和第四周一共大约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2)小强和小东第一周和第三周一共大约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3)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6.北京到大连,飞机票620元,火车票147元,坐火车比坐飞机大约便宜多少钱?

四、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估算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以前就已经接触过估算,初步了解了估算的必要性。并且能进行简单的估算,把一个数估算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这节内容是引导学生理解“大约”的意思,学会用除法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更深入理解估算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分析题目,理解题目意思。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题目,找关键字,列出正确的算式。

2、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并能根据关键字进行估算,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用除法估算的方法简便快速的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准确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规范学生的书写,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除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能准确的进行估算。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故事引入:最近天气真热呀!小红和爸爸妈妈决定出去旅游。(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

旅游结束宾馆的服务员告诉他们住了3天一共消费了267元,小红想知道他们每天的住宿费大约多少钱?你能帮帮她吗?

3、解决问题

(1)阅读理解题目

知道了一共住了3天,也就是住的天数。还知道3天花了267元,也就是总的.住宿费。要求每天(一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

找到关键字“大约”有“大概、差不多的意思”不需要求出准确值。

(2)解决问题

求每天(一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就是把总的住宿费平均分成3份。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也就是要进行估算。(估算要写约等号)

列除法算式: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

267÷3≈

(3)学生尝试计算

(4)判断分析

两种结果都合理吗?

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两种方法都用估算的方法,很快求出了结果,而且算法很简单;虽然他们的结果不一样,但与准确值差距都不大。所以都合理。

第二种往大估成270更接近267,算得约等于90更接近准确值,更合理一些。

(二)小结

一般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而个别的是需要结合乘法口诀进行估算的。

(三)巩固练习

请学生说一说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为什么?

比90元少,因为每天90元3天要270元,而实际的住宿费是267元比270少,所以比90元少。

每天的住宿费比80元多还是比80元少?为什么?

比80元多,因为每天80元3天要240元,而实际住宿费是267元比240元多,所以比80元多。

五、板书设计

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

列式为:267÷3≈

第一种:把267看成300,267÷3 ≈ 100元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第二种:把267看成270,267÷3 ≈ 90元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六、作业设计

1、面包房烤了236个面包。

(1)如果每3个面包装一袋,大约可以装多少袋?

(2)如果每4个面包装一袋,大约可以装多少袋?

2、洋葱课堂的随堂小测

七、教学反思

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估算不能只出现在估算课上,要把它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估算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单元是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口算、笔算以及加减法估算、一位数乘法估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估算,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计算方法。估算的方法虽不确定,但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60页的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使学生懂得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结果符合问题实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

难点:能使估算结果合乎实际情况。

关键: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郯子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出示图片: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

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4)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

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 )页。

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 )个。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 )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到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估算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7题。

二、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

20×4= 100×6= 300×7=

50×4= 4000×6= 700×8=

300×4= 600×6= 90×8=

200×7= 100×7= 3000×2=

(二) 新课

1、出示例题

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1) 学生自己读题

(2) 列算式

29×8≈

(3)29乘8大约得多少?

(4)挑生回答

师总结:因为29接近30,30乘8得240。所以29乘8大约得240,可以用约等号≈来表示。

29×8≈240(元)

答:带250元够买门票。

2、试一试

21×6 ≈ 48×5 ≈ 397×3≈ 510×7≈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1、(1)估算39乘5时,因为39接近( ),可以将39看做( )进行估算,所以39乘5约等于( )。

(2)估算598乘3时,因为598接近( ),可以将598看做( )进行估算,所以598乘3约等于( )。

说一说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即可。

2、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27×4≈ 73×5≈ 61×7≈ 319×5≈

302×9≈ 396×4≈ 7×111≈ 6×219≈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

3、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估算的例子。

(挑生举例)

(四)课堂小结

上这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我们应尽可能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估算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第70页例2,练习十五第4至7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估算,初步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2、感受乘法估算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验估算的价值,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让学生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解释估算的理由和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估算。

1、引课:老师知道同学们在十一长假中安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小明一家非常喜欢旅游,他们来到一座公园。在公园售票处,小明遇到了一群也想去公园参观的孩子,共29人,每张门票8元,他们带了250元钱,够吗?你们愿意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

出示例2:每张门票8元,29个同学参观,带250元钱够吗?

2、分析问题

(1)认真读题,独立思考。说一说,你从题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分析问题,建立联系。“带250元钱够吗?”指的是够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指的是250元钱够不够买门票。

(3)理解了题意,我们来动脑筋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独立思考)

谁来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可能会回答:29×8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要解决带250元钱够吗?为什么要先算29×8

选择算法。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是用笔算计算出精确的结果呢?还是用估算,只要算出一个大约数就可以了呢?你们来说说。

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计算出精确的结果。通常采用估一估的方法,然后进行比较就可以了。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3、引出目标:这节课我们要学会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并且知道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估算。

4、解决问题

(1)、独立思考:怎么知道29×8大约得多少?好好想一想。

(2)、小组交流: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相互交流。

(3)、小组汇报:哪个小组的.组长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

小组代表发言,完成板书:29×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我们在计算29×8时,先把29看成30,因为30×8=240(元),所以29×8≈240(元)

强调:我们把29看作30,估大了,然后把估计要花的240元和一共带的钱数250元进行比较,因为240元<250元,所以带的250元够买门票。

(4)、强调≈:29×8大约等于240元,用约等号表示,跟老师一起书写≈,弯弯的像波浪一样。读作“约等于”。

5、小结:我们用过去学过的知道把29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再用刚刚学过的口算乘法就把估算结果求出来了。

(二)、结合生活,创编例题。

1、情景引入:美丽的公园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又来了一些同学,现在是32个孩子带250无钱,够吗?注意:现在和前面一样,每张门票8元钱。

2、尝试估算

请你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简单地记录你的估算过程,注意写答语。

和小组交流,统一意见。

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有:

组一:32×8≈240(元)

240元<250元

答:带250元钱够买门票。

生说:我们是把32看作30来计算的,因为30×8=240(元),所以32×8≈240(元)。

师说:这种估算方法是正确的,可是结论合理吗?大家好好想一想吧。

组二:32×8≈240(元)

生说:我们的估算方法和上一组是一样的,但是,2×8=16(元) 30×8=240(元)16+240=256(元)

256元>250元

答:带250元不够买门票。

2、也许还有很多估算方法,上面这两组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有的认为够买门票,有的认为不够买门票,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回顾一下:把32看作30是估大了,还是估小了?30×8=240(元),也就是花240元钱只买了30个同学的门票,还差2人没有买票。经过比较,知道带250元不够买门票。对于这个问题,仅仅估算出一个大约数是不够的,要考虑剩余的人数。

你们现在清楚了吗?没关系,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需要慢慢体会。我们来比一比,看一看。

3、比较分析,感悟估算。

观察以上两组算式:

29×8,把29看作30,30×8=240(元),够买门票;

32×8,把32看作30,30×8=240(元),不够买门票。

请大家思考:拿了同样的钱去买门票,估算结果同样都是240元,为什么29个同学带250元钱够买门票,而32个同学却不够呢?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我们老师要适时的引入大估和小估的问题。师总结:这两个问题的估算方法都是正确的,但是由于估算得到的仅仅是一个大约数,它与准确数始终有一定的距离,因此,遇到实际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们外出办事时,通常会多带一些钱,这样遇到万一的情况比较保险。

(三)、灵活运用,解决问题。

1、小明在动物园参观。

(1)、出示: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野牛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仔细读题,思考以后在练习本上解答。)

过程略。

(2)、和29×8比较,同样是估算,为什么它在估算后要进行比较,而这一道题在估算出一个大约数就结束了?它不需要比较吗?

师小结:不是所有的估算题目都需要比较,我们要看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道题求是这头野牛大约有多重?我们已经求出大约数,当然不需要比较了。

(四)、全课总结: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要用到乘法估算,只要你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有意识地运用估算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你会觉得数学很有趣。估算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当它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要注意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希望大家都能在生活中用好我们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