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小班教案
此篇文章声音小班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声音小班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辨别生活中不同的声音,在玩瓶子过程中,发现声音的大小。
2、体验探索声音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
2、每人一只塑料小瓶置于小椅子下面。小盆4个,黄豆若干。
活动过程:
(一)、尝试猜测生活中的不同声音
谈话导入:宝宝们,今天有这么多客人老师来听咱们上课,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客人老师是来找耳朵最灵的宝宝的,那我们来比一比好不好?你听!(播放宝宝笑声)
师:这是什么声音啊?谁的笑声啊,大人的还是宝宝的笑声?
师:你们猜对了,真棒!这是小宝宝夜里睡觉做梦发出来的`笑声。可是天亮了,妈妈要请一个小动物来叫醒这个小宝宝,你听听是哪个小动物来叫醒宝宝的?(播放公鸡叫声音,幼儿:大公鸡!)
师:大公鸡怎么叫的?(喔喔喔喔)
师:那除了公鸡会叫宝宝起床,还有什么小动物也会叫呢?
师:会叫的动物有很多很多,所以妈妈可以请许多小动物来叫小宝宝,宝宝被叫醒了,(播放洗手声音)咦!宝宝现在在干什么?
师:洗手的时候会有什么声音啊?(哗啦啦)
师:洗完脸刷好牙吃完早饭,宝宝该上幼儿园了,宝宝坐着爸爸的汽车(出示汽车图)上学了,汽车在马路上会发出什么声音啊?(嘀嘀嘀、嘟嘟嘟嘟)
(二)、让空瓶子发出声音
1、师:把瓶子拿出来玩玩,瓶子有声音吗?
师:怎样让它发出声音呢?启发幼儿瓶子是因为装了东西而发出的声音(教师倒出黄豆证实)。
小结:瓶子碰碰某个地方就能发出声音。
2、用瓶子装豆让它发出声音
师:宝宝也想让你们的瓶子也发出好听的声音,请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集体操作装黄豆。
提问,我们的瓶子发出来的声音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响声大一个响声小)
师:怎么回事?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结:用力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轻响不同
4、摇瓶子游戏《大猫和小猫》
师:知道了瓶子宝宝的这个秘密,我们一起来表演大大的声音和小小的声音好吗?(伴奏: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可进行两次)
5、延伸活动
教师故意边唱歌边用一个装满黄豆(或两颗)的瓶子(透明),用力摇,瓶子没声音(是小小的声音),咦!怎么回事呀?瓶子宝宝还有秘密呢?跟老师再去找一找它的秘密好吗?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从幼儿生活背景入手,让幼儿听辨生活中不同的声音,从而引发对声音的兴趣。小班幼儿不善于集中注意力“听讲”,本活动采取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探索,了解了声音轻重,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声音的轻重与装豆子多少的关系。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整个活动运用各种感官,听一听,做一做,将艺术领域“节奏强弱”的内容自然地渗透到科学活动中,使科学探索和音乐活动巧妙的结合,达到动静交替。充分突出幼儿为主体,努力把握“玩中学”的度,注重多观察、少干预,让幼儿在游戏、体验、操作中获取新的知识,充分表现自己,从而达成活动目标。
而对于科学活动,幼儿操作是很关键的一环节,如何收放自如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幼儿的操作一定会有个体差异,所以势必会产生幼儿操作的时间差(第一个完成的幼儿和最后完成的幼儿)那么对于动作快的幼儿教师在操作前一定要提清楚要求,让他知道我接下来要做什么而不是无所事事。
今后的科学活动的开展也要围绕着以下两点进行(1)活动的材料准备是否充足,是否有效?(2)幼儿操作活动前教师的要求是否明确?科学是严谨的,而幼儿的科学活动既充满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同于成人所理解的科学。作为教师,作为组织者,在每一次的科学活动中都先问问自己:如何在具体的生活经验中帮助幼儿构建自己的科学认知!
声音小班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听听玩玩,摇摇猜猜的过程中,让瓶子发出好听的声音,了解到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的声音,并引导幼儿辨别不同的物体发出的不同声音,发展听觉能力。
2.进一步感知物体的特性与声音的关系,并引导幼儿在日后的生活中有探索的习惯,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感兴趣,产生求知的欲望。
3.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重点难点:
在活动中,孩子们跟根据自身经验进行讲述和讨论,从孩子们的回答中选出教育内容,切合孩子们的回答让幼儿知道瓶子能发出声音和不能发出声音的原因,以及不同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
活动准备:
1.空瓶子、豆子、大米、布、餐巾纸等。
2.音乐《幸福拍手歌》。
活动过程:
开始环节
1. 听听摇摇。活动开始,教师出示一个铃鼓,摇一摇,请幼儿听听这是什么声音,请幼儿拍铃鼓,感受到声音。
2. 出示空瓶,听听有没有声音,然后请幼儿说说怎么样可以让瓶子发出好听的声音。孩子们能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回答。
基本环节
3. 幼儿讨论结束后,出示几个里面装有东西的瓶子,请幼儿闭上眼睛听听,瓶子发出的声音是怎么样的',然后再睁开眼睛看看里面装的是什么?
4. 幼儿了解了不同的东西所发出的声音是不同并有了初步的经验后,我请幼儿听声音猜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孩子们对猜很感兴趣,都为自己能猜对里面的东西而兴奋不已。
5. 听了能发出声音的瓶子后,请幼儿思考“是不是往瓶子放了东西都能发出声音?”一开始孩子们都很肯定,然后我做了一个示范,放了餐巾纸在瓶子里,摇一摇,请幼儿听听有没有声音,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放布没有声音,有的说放棉花没有声音。针对孩子们的回答,我请幼儿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试试,放什么东西放入瓶中可以发出声音,什么东西放入瓶中不能发出声音。
结束环节
5.音乐游戏《幸福拍手歌》。
播放音乐《幸福拍手歌》,让幼儿自由选择一个可以发出声音的瓶子,然后跟着音乐的空拍处摇动瓶子发出声音,游戏几次后结束活动。
活动策略:
科学区的重点在于幼儿的主动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注意力集中并且具有自主的自发性的猜测和探索,孩子们的好奇心是有效开展活动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运用到了示范法、谈论法以及讨论法,幼儿积极参与其中,使得课堂活动有效进行。
活动反思:
小班孩子对周围事物感兴趣,但相对比较单一,选择与孩子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声音,根据小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将教育目标巧妙融入其中,使孩子们在真实再现的生活情景中,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发现、表达,提升经验。活动中,在讨论在瓶子里放什么东西能发出声音的时候,孩子们的回答就有一定的局限性,回答的都是自己经验过的,而家长们一般在瓶子里放的都是各种豆子或米,这容易导致幼儿思维的限制,也没能让幼儿很好的进行思考。所以在以后的活动中,要结合孩子们的已经经验和扩展孩子们的经验,发挥孩子的想象与发散思维想结合,让活动更能体现教育价值!
声音小班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感受用常见物品制造声音的乐趣。
2、发现通过碰撞、敲击、摇动物品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3、敢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在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
4、学习使用"摇"、"敲"、"碰"等动词。
活动准备:
物品-勺子、木珠、塑料盒、瓶子、豆子、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听故事
1、教师讲述故事《熊宝宝的宝盒》,引发幼儿好奇与探索的愿望。
2、提问:你们喜欢熊宝宝的宝盒吗?为什么?
熊宝宝的宝盒都有什么?为什么会发出声音?
你们想不想也有这样一个宝盒呢?
二、制造声音
1、观察材料,提问幼儿材料的名称。
教师:老师也有宝盒,看看一看里面都有什么东西?
2、引导幼儿探究"用他们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3、幼儿动手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教师:用两件物品怎样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你是用什么方法让它发出声音的.?
试一试其他东西看看能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
三、分享与交流
1、教师请小朋友演示他们的发现。
教师:你们真能干,制造出了那么多好听的声音,哪个小朋友给大家表现一下,
你是怎样制造出好听的声音的?
2、引导幼儿归纳:用敲一敲、摇一摇的方法,可以制造出好听的声音。 听的声音。
声音小班教案 篇4
目的:
1、通过幼儿自主探索,了解玩具发声的各种方法。
2、初步激发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准备:
各种玩具
设计思路:
“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孩子的“兴趣”和“需要”是幼儿生成活动的契机。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近期的兴趣点以及已有的经验基础,从而生成新的主题活动。幼儿的年龄特点就是对身边的事物特别感兴趣,近期我班幼儿对于声音非常敏感,针对他们这一需求,故生成了“声音”这一主题活动,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活动中,幼儿发现玩具也会发出声音,但究竟怎么会发出声音则是一知半解,于是我便预设了“会发出声音的玩具”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玩具,旨在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自己操作和尝试,了解玩具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周围事物的愿望和兴趣。
活动过程:
(一)启发提问,引起兴趣:
通过游戏,引出声音的主题。
(二)第一次探索:
1、激发幼儿让玩具发出声音的愿望。
2、幼儿探索电动玩具的发声方法。
(三)交流讨论:
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让玩具发出声音的。
2、引导幼儿说出“开关”,了解开关的作用。
(四)第二次探索:
1、启发提问,激发幼儿帮助其他的玩具发出声音。
2、幼儿第二次探索,尝试用其他方法来让玩具发出声音。
3、引导幼儿用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进行尝试。
(五)讲评:
1、幼儿介绍自己用了什么方法。
2、引导幼儿说出各种方法的名称,如:捏、拉、摇、敲……大家一起做动作。
教学反思:
从这堂课,我们也看出一堂教学活动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放任自流,还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顺其自然。不管哪种占主导,都应该处理好教的方式,让孩子们感觉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场游戏活动。教无定法,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作用于人的`感官才能发挥作用。教学方式实质上是一种刺激手段。讲授法、提问法刺激听觉感官,示范法、观看法刺激视觉感官,练习法、游戏法综合刺激各种感官……因此,教学方式的成败与否,关键是看能否发挥出它应有的刺激性。教师要不断锤炼自身的刺激能力,如独具特色的肢体动作,极富渲染的表情神态,变化多端的语言声调等,这是实现教学方式刺激性的基础。因此优秀的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孩子的肢体、眼睛、嘴巴,了解孩子的内心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声音小班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主动借助各种材料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受自制声音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纸盒、有盖的瓶子、豆子、脸盆。
2、白纸、塑料纸、餐巾纸。
3、纸杯、玻璃纸、塑料杯、小木棒若干。
4、小旗、金箍棒、扇子、蒲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教师利用谈话引入课题。
师:“孩子们,我是小小魔术师,今天我要给大家变一个魔术。”
(二)基本部分
1、制造声音
教师出示一只空瓶子摇一摇,请幼儿听一听有没有声音。再拿出一颗豆子摇一摇,请幼儿听一听有没有声音。
师:“现在我要变魔术了,注意看好了。”
教师将这两个没有声音的东西变得有声音,只要把豆子放进瓶子,盖好瓶盖,摇一摇,你们听到什么了?
教师小结:声音原来是制造出来的,现在我要考一考你们,看你们谁能制造出声音来。
2、分组制造声音
(1)教师介绍四个区域的材料,鼓励幼儿去每个区域探索,尝试让这些东西发出声音来。
(2)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教师进行区域指导。
如“瓶罐区”重点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器皿装豆子,听一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纸区”引导幼儿听一听挥动纸、搓搓纸发出的声音。
“杯子区”引导幼儿敲击不同的杯子,尝试对着不同的材料的杯子说话,听一听声音有什么不同。
3、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1)你们是怎么制造声音的?制造出来的声音像什么?
(2)声音表演会
要求幼儿用手里的`东西来制造表演出这些声音。
下雨天场景(模仿下雨、打雷)摇晃豆盒像下雨声。
打电话(用嘴对着被口说话)
着火了(揉搓塑料纸)
刮风(摇动旗子)
4、了解噪音的危害,结合实际对幼儿进行教育,教育幼儿要保护嗓子和耳朵。
师:孩子们,刚才我们自己制造出很多声音,但是,你们知道什么时候让声音大一点?什么时候让声音轻一点呢?奥,对了,小朋友们睡觉时或爸爸妈妈下班回来时,我们要轻轻的走路、轻轻地说话,老师上课回答问题时,要高声回答。孩子们,在我们的周围有的声音优美动听、如优美的歌声、动听的琴声、小鸟叫声、小河流水声。而有的声音像汽车喇叭声、小朋友大吵大闹的声音、电钻钻洞的声音、这些声音非常的刺耳,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叫噪音。我们如果听到很响的声音时,要马上按住耳朵并张大嘴巴,平时也不要大吵大闹,要保护好嗓子和耳朵。
(三)结束部分
在音乐《小鸟飞》的伴奏下,带领幼儿到室外去寻找能发出声音的物体。
声音小班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无处不在,有鸟叫声,雷鸣声,树叶的沙沙声,琴儿的叮咚声……这些都有会引起孩子们的好奇和探索,为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教师采用"六个一"交互使的办法,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乐于倾听各种悦耳的声音,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
2、通过探索,操作活动来激发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兴趣。
3、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4、培养幼儿有礼貌、爱劳动的品质。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件能发出声音的玩具。
2、电脑、投影仪、投影屏、激光笔《这是谁的声音》的光盘
3、录音机,有"牛、羊、下雨、洗衣机、小蜜蜂、公鸡"的图片
活动过程:
3、听一听:老师启动"会发声音"的玩具狗
2、玩一玩:请幼儿自选玩具
3、说一说:玩具发出的声音。
4、看一看:根据图片模仿各种声音。
5、唱一唱:《模仿声音》的歌表演
6、猜一猜:电脑娃娃中的《这是谁的声音》
播放课件"小孩笑声、马叫、掌声、枪声、汽车跑的声音"
小结:今天我们玩得真开心,听到了这么多好听的声音,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件玩具,我们继续去寻找更多的声音吧!
活动延伸:
请小朋友们和老师继续寻找更多的声音。
[评析]小班幼儿对声音非常感兴趣,教师抓住幼儿特点,将生活中有声的现象集中在一起,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在听、玩、说、看、唱、猜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幼儿愉快地参与了本次活动。
活动反思:
活动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积极性,加强游戏的趣味性,首先出示多种物品,让幼儿感受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是不一样的,以游戏为主线让幼儿在听一听,说一说,玩一玩中主动地参与活动,学会倾听,听辨和模仿不同的声音,体会与同伴一起游戏的快乐。整个活动层次清晰,层层推进,幼儿很感兴趣,在操作活动中尝试、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成分体现了“玩中学”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