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三国》有感
此篇文章读《品三国》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品三国》有感 篇1
其实很多人和我一样,了解三国都是从《三国演义》的故事开始的,也是从《三国演义》那精彩的故事开始喜欢上三国的,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人了解的三国是罗贯中的三国,而不是真实的三国。
而今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之后,终于能更真实地接近了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更真实地了解了那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因为易中天先生品的不仅仅是三国时代的群雄之间的战争,更是品出了"人"这个关键的东西。"历史就像一面镜子",而后人读历史,就是为了不重蹈古人的覆辙,所以说,"人"也是读历史的人必须要了解的。光看史书是有些枯燥的,普通人看起来也不一定能完全看明白,但看完整本《品三国》之后,确实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念书"的感觉,因为这本书是"品"出来的,展现给我们的.看的是精华,是一位学者苦心专研出来的精华。
最后想说的是,希望以后能多多看到诸如此类的书,因为这些好书可以让原本枯燥的历史变得更加平易近人,让更多的普通人来喜欢上华夏中国那五千年精彩的历史。
读《品三国》有感 篇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再次把我们带入三国那段金戈铁马的辉煌岁月。这时,一位学者在《百家讲坛》用他独特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这个人就是易中天。我也终于抵不住诱惑,买下了《品三国》这本书,再次对这段既熟悉又陌生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以前读《三国演义》时,"三国"中的人物给我的感觉是"智勇忠义"交织而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周喻是何等英姿勃发,刘备桃园三结义是何等重情重义。我会为赵云单枪匹马大战长板坡而拍案叫绝;会为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所害而悲伤难过;会为周瑜久不得胜,吐血身亡而深感惋惜。
当我一口气读完了易中天教授写的《品三国》这本书后,百感交集,千丝万缕的感慨,犹如喷发的火山,是那么强烈,合拢了书本,平静了心情。在易中天教授的引领下,我犹如梦回三国,曹操的奸雄,孙权的深谋远虑,刘备的重情重义,不但让人触手可及,而且古老的历史已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谚语曰:"勿以好恶论断之"。《品三国》中的曹操这个"奸雄"不再是"坏蛋"的代名词,易中天教授让我更为理性的认识到这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耽四州,曹操运筹帷幄,拥百万雄师,挟天子以令诸侯,为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世造英雄,这顺应了历史潮流。 《品三国》让我更加理性地去认识这段历史、认识这个世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辙已碾过千年的光阴,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不会再看到当年金戈铁马的场景,但你不能让灰尘蒙蔽了双眼。要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读一本好书会让你更为理性的认识事物,了解生活,感悟人生。同学们,让我们以书为友,以书为鉴,让一缕书香伴你我同行!让我们一起快乐读书吧!
读《品三国》有感 篇3
大家一定读过《三国演义》吧。《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奸诈胆小、滥杀无辜、傲慢无礼,很多人都讨厌他,我也不例外。直到有一天,我翻开了易中天的《品三国》,走进了一个人们不太了解的曹操世界。
人们贬曹操有一点是因为他说了一句“宁我负人,休人负我”。尽管这是小人话,但我体会到了曹操的大气和真诚,他有勇气说这句话,他就不是伪君子。事实上,是曹操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他对不起人家,但是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说宁可我对不起人家,也不能人家对不起我了。应该说,曹操还保留了一份善心在里面。但这句话在《三国演义》中就变成理直气壮了,曹操就被误解为奸贼。
人人都说诸葛亮识人心,曹操也识人心。曹操是个很有娱乐精神的人,他可以陪你说笑,也可以陪你喝酒,但是他在说笑喝酒时把每一个人的特点都记在心头。到了战争时期,曹操都摸准了每一个敌人的心思,于是做法十分正确。
说到“奸诈”,我认为是因为曹操迫不得已,当时天下大乱,面对敌人只能说假话。其实,曹操对待自己人是很真诚的。张秀曾背叛过曹操,张秀被曹军俘虏后,曹操并没有杀他,而是很好地对待他;当曹操要奖赏一个人时,一定会奖赏得十分周到,绝对会超出众人预料。曹操的这片诚意换来了一片忠心,他与曹军团结一心,努力奋战,从不像袁军一样窝里斗,因此魏国日益强大。
这个具有两面性的曹操,让我想到了很多:剪刀可以剪出美丽的'花朵,但不慎会剪破手指;火可以做饭,但也会烧毁房屋;油炸食品很好吃,但会危害人类健康;网络可以造就人才,但也会让自控能力差的人走向无底深渊……
尽管曹操的奸诈不可否认,但曹操拥有一般人没有的优点:善于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勇于承认,虚怀若谷……他是一位在非常之时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远远超出了袁绍和孙权。许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不能一味的追求它的一面,因该去探索另一面。
难怪在众多历史学家的眼里,曹操是一位乱世英雄。
读《品三国》有感 篇4
我迷上,或者说关注《百家讲坛》,是从易中天开始的。易中天站在讲台上,三千年的往事流水,历代帝国的惆怅,三国的风风雨雨,茶油烟酒的典故,中国男女的趣事,大江南北的城市,南北方人的差异……娓娓道来,让你喜不胜收,让你惊叹中华文化竟然可以如此品读。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易教授开讲了:话说东汉末年……
于是有飘逸潇洒的儒将风度的周瑜徐徐走来,让苏轼赞叹不已,直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在大家的印象中,长期根深蒂固的“奸雄”形象曹操,开始在易教授的点拨下得到正名。其过人的文采才华和卓越的军事能力越来越被大家所认识。惊喜之余,人们对三国这一人才辈出的时代的重要人物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我喜欢易中天的诙谐机灵,还有他那既高深又严密的评论。他不信《三国演义》里的故事,因为小说家的言论往往最不可靠。为了还原历史的真相,他考证《三国志》、《魏略》等正史书,再加上自己有条理的科学推理和综合分析,得到了可能的最佳解释。这一点确实难能可贵,因为要做到用纯粹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历史现象非常不容易。
为此,易中天抛弃了“状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孔明,“状刘备多善而近伪”的刘玄德;抛弃了只会奸诈狡黠的曹孟德的世论;抛弃了因小气而死的周公谨。抛弃了只凭成败论英雄的偏执观点。
另外,易中天对“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的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刘表,“扶不起的阿斗”“乐不思蜀”的刘禅等三国中常认为是失败者的人物也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最后点明了深层次奥妙:三分归晋并不是魏、蜀、吴的无能,而是同为寒士阶级出身,靠武力打天下的他们,并不符合士族阶层当政这一历史潮流。蜀坚持,所以先亡。魏放弃,出了“九品中正制”,还是亡了。吴妥协,任用了大量江东士族,但后来又赶尽杀绝,迟些也灭亡了。这个由士族地主阶级――也就是世代读书,垄断官阶,如“四世三公”之类的群体参与并控制政治的历史趋势,不是曹操、刘备等一时的英雄俊杰能改变得了的。
读易中天,历史的迷雾被揭开,历史真相的秘盒被打开,历史的本质被还原。被点醒释怀兴尽之余,我们又多了一个了解历史的角度,而且领悟更加深刻了。
读易中天,我们可以遨游波澜起伏的三国历史,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品味潮起潮落的沧桑情怀。冲一杯淡茶,闻着清香,翻开一卷,尽情地享受这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奇遇之旅吧!
读《品三国》有感 篇5
每当拿起了《品三国》这一本书的时候。我就仿佛回到了那硝烟四起的年代了。三国争锋,三分天下。蜀汉占人和,北魏占天时,东吴占地利,谁也不肯让谁。我在这本书更是佩服诸葛亮的机智,关羽的万夫当之勇,刘备的仁义……
这本书告诉了我做人不能太大意,骄傲。这在三国中不止出现了一次。官渡之战,袁绍七十万大军,而曹操只有不足十万人马。但这场却是曹操的不足十万人马胜利了。还有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八十万大军却让东吴三万人马丢盔弃甲。还有刘备的复仇之战,刘备不接受东吴的'和好,最终还是一样的结果,刘备八十万大军又被陆逊烧得片甲不留,最后连刘备也气绝白帝城。这场战斗最可惜了,刘备有诸葛亮,还有三员虎将:赵云、黄忠、马超。可刘备太意气用事了,还不听诸葛亮的劝告,结果损兵折将还搭了自己的性命。
我喜欢读《三国演义》,我喜欢读《三国演义》中的人们斗智斗勇。《三国演义》还告诉了我们处事要忍耐,不能太激动。诸葛亮向魏军挑战,可是魏军闭门不应。结果诸葛亮因为过度操劳,病死于五丈原。
而魏军保住了城池,最后收复了天下。虽然最后让司马家族当了皇帝,可是这也是历史必然。
一个不太近如人意的结局,几分悲伤和惋惜。深得民心的刘备没有赢,治国有方的曹操和富有英雄气概孙权也没有赢。谁也没有赢,如果说得利最多的,那就因该是处于水深火热的黎民吧。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吧,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吧。多少人在赞叹赤壁之战的壮阔,但又有多少人在惋惜这八十万魏军呢?恐怕没有多少吧,战争的代价就是生命。
我认为大家都因去读《品三国》,去听听易中天先生的别样三国。如果一个人可以读透《品三国》他办事一定会成熟得多,周详的多。让我们回到当年,回到那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