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网上呼救》教案

2025/09/16教案

此篇文章《网上呼救》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网上呼救》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苏娜的获救中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是能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及难点: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查找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了解互联网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地图,直接感知“距离的遥远”

教师:我们来看看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两国之间相隔几万里,可是有一种东西却可以让两地的人就像近在咫尺,这就是互联网。(出示:世界地图和互联网的介绍)

教师: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球不计其数的网络与电脑,也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系统。它也是一个实用而且有趣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允许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进行通讯和共享信息。今天我们学习的《网上呼救》讲述的正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网上呼救)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思考《网上呼救》一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学生质疑词语,学生相互解答。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四、学着概括,理清线索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了一个帮助人的故事。美国男孩桑恩凭借小小的屏幕和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芬兰大学生的性命。)

2.小组交流、思考:根据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段)写美国男孩在网上发现了求救信息。

第二部分(第3~4段)写发信息人苏娜的病情,仔细描绘了她的处境。

第三部分(第5段)写桑恩得知苏娜远在芬兰,决定立即打电话给紧急救援中心。

第四部分(第6~8段)写紧急救援中心接到电话后马上采取行动,最后苏娜脱险。

五、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回忆学法。教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生自由回答。)

教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这类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学习方法:读-画-想)

2.讨论:为什么苏娜在网上呼救?桑恩看到呼救时是怎样想的?桑恩为苏娜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

②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③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④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

⑤比赛读。

六、重点研读,加深感悟

教师:想一想苏娜为什么能最终获救?

1.再读读课文,与同桌、好友交流学习。

2.全班交流。

原因:

①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抓住描写时间的词语体会。)

②桑恩很有同情心。(“凝视”“赶紧”“连忙”“立即”这些词语表现出桑恩的同情心和镇静。)

③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天哪!她为什么不干脆自己打电话?”这句话表现出了艾眉的惊讶和不解。在桑恩与艾眉的对话和时间的紧迫中,能体会到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④紧急救援人员的及时救助。(抓住最后一句话感受。)

3.总结: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了她的生命,人与人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只要你的心中还有爱,那你永远都活在幸福之中。

七、拓展迁移

1.复述:救人的全过程。

2.讨论交流:网络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八、总结

教师:帮助人与被帮助人远隔千山万水,一个身在美国,一个却身处芬兰,两个不曾谋面的人,只是通过小小的屏幕,靠电脑网络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不仅被桑恩的爱心和机智打动,还被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打动,同时也会赞叹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网上呼救》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苏娜的获救中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是能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及难点: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查找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了解互联网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地图,直接感知“距离的遥远”

教师:我们来看看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两国之间相隔几万里,可是有一种东西却可以让两地的人就像近在咫尺,这就是互联网。(出示:世界地图和互联网的介绍)

教师: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球不计其数的网络与电脑,也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系统。它也是一个实用而且有趣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允许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进行通讯和共享信息。今天我们学习的《网上呼救》讲述的正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网上呼救)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思考《网上呼救》一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学生质疑词语,学生相互解答。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四、学着概括,理清线索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了一个帮助人的故事。美国男孩桑恩凭借小小的屏幕和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芬兰大学生的性命。)

2.小组交流、思考:根据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段)写美国男孩在网上发现了求救信息。

第二部分(第3~4段)写发信息人苏娜的病情,仔细描绘了她的处境。

第三部分(第5段)写桑恩得知苏娜远在芬兰,决定立即打电话给紧急救援中心。

第四部分(第6~8段)写紧急救援中心接到电话后马上采取行动,最后苏娜脱险。

五、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回忆学法。教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生自由回答。)

教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这类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学习方法:读-画-想)

2.讨论:为什么苏娜在网上呼救?桑恩看到呼救时是怎样想的?桑恩为苏娜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

②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③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④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

⑤比赛读。

六、重点研读,加深感悟

教师:想一想苏娜为什么能最终获救?

1.再读读课文,与同桌、好友交流学习。

2.全班交流。

原因:

①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抓住描写时间的词语体会。)

②桑恩很有同情心。(“凝视”“赶紧”“连忙”“立即”这些词语表现出桑恩的同情心和镇静。)

③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天哪!她为什么不干脆自己打电话?”这句话表现出了艾眉的惊讶和不解。在桑恩与艾眉的对话和时间的紧迫中,能体会到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④紧急救援人员的及时救助。(抓住最后一句话感受。)

3.总结: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了她的生命,人与人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只要你的心中还有爱,那你永远都活在幸福之中。

七、拓展迁移

1.复述:救人的全过程。

2.讨论交流:网络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八、总结

教师:帮助人与被帮助人远隔千山万水,一个身在美国,一个却身处芬兰,两个不曾谋面的人,只是通过小小的屏幕,靠电脑网络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不仅被桑恩的爱心和机智打动,还被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打动,同时也会赞叹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网上呼救》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现在,网络已如空气一样渗入我们的生活。本课就充分体现了在当今这个信息社会,网络是如何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与价值的。课文讲述了一个12岁的美国男孩桑恩是如何通过互联网,救助一个旧病复发、独自一人在图书馆里找寻资料的20岁的芬兰学生苏珊的感人故事。课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情节紧张、扣人心弦,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互联网的功不可没,也让我们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跨越国界、真诚相助的动人真情。课文是按照“呼救 ——救助——获救”的顺序记叙故事经过的,对苏珊为什么发出求救的内容的记叙属于插叙。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梗概,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 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互助及网络的优势。

5.体会“插叙”的作用。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课前请学生初步了解一下美国和芬兰在世界地图上的大致位置;了解一下文中所

提到的心脏病猝发是怎样的一种情形。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生字中,要注意“恩”和“思”字形相近,“援”的右半部分不能写成“爱”,“郎”和“朗”字形相近。要求认识的生字中“灼”是翘舌音。

2.朗读与默读指导

默读课文既便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又便于思考问题,因此教学时应适当运用。对于本文来说,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教学的重要手段。文章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很细致,人物的语言也鲜明地体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要想感悟人物美好的心灵,应该读好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言。人物的`对话要读出紧张感,体现当时紧急的情况。

3.阅读指导

(1)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是按“呼救——救助——获救”的顺序写的。

(2)阅读的重点应放在体会苏珊“呼救”这一部分。从体会苏珊的旧病复发开始,了解这种病发作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感受。苏珊为什么要采取“网上呼救”的方式?在阅读时注意抓住描写苏珊病情复发时的语句,体会苏珊当时境遇的痛苦与危险,通过朗读的方式促进对这一部分内容的体会,还要通过朗读把当时的情形表现出来。体会为什么必须要采取“网上呼救”的方式,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互联网有它不可替代的优势:不受任何空间、地域的限制,是最快捷、便利的一种通讯方式,为体会板块主题“信息与生存”做了铺垫。

(3)阅读的重点还应放在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上,了解桑恩看到这个呼救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艾眉接到电话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进而体会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人物善良的心地,人间的真情。

(4)最后一个自然段戛然而止,文章似乎缺少个结尾,但细细品读你会发现,言虽尽但意未止,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或许是关于网络与人类生活关系的思考,或者是对人类这种善良本性的感悟……都给人以震撼、感动。课堂小结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畅谈自己学习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促进学生对“信息与生存”整个板块有一个整体的感悟:动物界信息传递的方式——古代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现代人类信息传递的方式,从中感悟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用智慧推动了世界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未来将会怎样,是个未知数,但要靠我们去创造。

4.活动提示

(1)朗读的练习提示,旨在提醒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内心感受,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和情感。

(2)思考与交流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一问题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训练,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顺序复述课文,再在此基础上提炼课文内容,进行概括。“教材分析”中提及到了,可以参考。

“苏珊为什么要采取‘网上呼救’的方式?桑恩看到这个呼救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艾眉接到电话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一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苏珊是旧病复发,呼吸困难、身体瘫软、无法移动;她独自一人在图书馆里,周围没有可以帮助她的人,此时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一部电脑。基于这几方面的原因,苏珊只能采取“网上呼救”的方式,这是可能使她获救的唯一希望,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到网络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桑恩、艾眉看到这个求救后心里起初都不相信,认为这可能是一个恶作剧,这是人之常情,面对一个在互联网和通过电话得到的一个素未谋面、毫不了解的对方发来这样一个求救信息,怎能不使人产生怀疑、感到惊诧呢?但他们最终相信了苏珊的呼救,这是他们美好、善良的心灵的体现。这道思考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重点,深入地感悟课文。

苏珊之所以能得救,其原因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借助了互联网的绝对优势,它超越了时间、地点、国界、语言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一个旧病复发、身处痛苦中的病人得以及时救助;二是还因为有像桑恩、艾眉这些富有爱心、同情心,对工作有极强的责任心的人,才能使苏珊及时获救。

人物心理描写的好处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加以引导、体会,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的心理,也使学生感受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描写出来,使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更鲜活,更便于表现文章的主旨与情感。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朗读加以体会,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拓展与运用

“网络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方便和问题?”网络给我们带来的方便就不必说了,学生可以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可能带来的问题可以从“青少年儿童可能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网站,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这一内容上引导、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有了网络还要不要书本,要不要老师了呢?”这一论题结论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教学有它的不可替代性,网络只能作为它的一个补充。当然学生可能会举出一些利用网络自学成才的例子,但应引导学生思考,那些只是少数事例,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学生通过开展辩论的过程,会对这一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4)以下词语供理解课文时参考:

漫游:本文指在网络世界中随意游玩。

灼痛:文中指苏珊病情复发时所感到像被火烧一样的疼痛。

哮喘:气喘,通常指喘息时喉咙带鸣声的。

救援:救助支援。

心急如焚:着急得像被火烧着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灵机一动:灵巧的心思一下涌上心来。形容突然想出某种主意或办法。

5.课时安排:建议3课时。

《网上呼救》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3、解题。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

什么网?谁呼救?

二、细读课文。

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

为什么呼救?结果如何?

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什么地方?从地理空间来讲,他们隔得很远。

苏珊怎么了?

她能自己帮助自己吗?为什么?

桑恩是怎么做的?

他们是如何救助苏珊的?

苏珊求救时为什么要用黑色粗体的大字?

如果没有互联网,会怎样呢?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四、你还有什么疑问吗?释疑。小学四年级语文《网上呼救》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网上呼救》教案 篇5

一、激趣导入,课题质疑

1.你喜欢上网吗?你上网一般做什么?

2.板书课题,质疑。

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

2.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识记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3.默读课文,认真进行圈点批画,边读边将自己的收获批注在课文的旁边。

4.交流感悟,初步感受一个美国孩子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及时获救的神奇。

(1)为什么苏娜在网上呼救?

(2)桑恩看到呼救时是如何想的?

(3)桑恩为苏娜做了什么?结果怎样?

三、研读课文,潜心感悟

一个美国男孩桑恩竟让远在芬兰的女孩苏娜及时获救,太神奇了!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苏娜最终能获救的原因是什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一)学生自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并将体会写下来。

(二)小组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汇报。让学生明白苏娜最终获救是大家共同协作的结果。原因有四:

1.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

(1)桑恩在美国,苏娜远在芬兰,他们相隔万里,没有互联网,苏娜不可能发出求救信号,桑恩也不可能收到求救信号。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查找美国和芬兰的位置,体会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

(2)找出描写时间的词语,体会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将近6点,桑恩发现求救信号;6点14分,桑恩将苏娜的情况告诉了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6点24分,艾眉接通了芬兰方面的电话;不久,苏娜获救。

2.桑恩富有同情心。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

(1)你能帮助我吗?桑恩按键打出:出了什么事?(桑恩发现求救信号,立刻关切地询问。)

(2)桑恩凝视着苏娜刚刚发出的信息最后决定立即打电话给紧急救援中心。

①读这段话,引导学生抓住凝视、赶紧、连忙、立即体会桑恩富有同情心。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挺住!桑恩用粗体大字打出,我们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她好久才回答:痛。痛得更厉害了。

桑恩两眼盯着电脑屏幕,他叫苏娜说出她所在的地址。

①挺住!一句中感叹号有什么作用?(表示语气坚定。)

②桑恩为什么用粗体大字打出信息?(因为苏娜感到眩晕,桑恩担心她因看不见而失去信心。)

③从两眼盯着中你体会到什么?

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1)出示句子:天哪!她为什么不干脆自己打电话?体会艾眉的惊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艾眉立即吩咐桑恩叫苏娜把当地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号码传过来。10分钟以后,艾眉接通了芬兰方面的电话。体会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4.当地的紧急救援人员的及时救助。

出示句子:不久,当地的紧急救援人员赶到了那所学校,救出了苏娜。想象救援人员遇到的困难,体会救助的及时。

四、拓展延伸

1.讨论交流: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

2.网络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网上呼救》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理解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

3、解题。

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

什么网?谁呼救?

二、细读课文。

学生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例如:

为什么呼救?结果如何?

文章主要写了几个人?他们分别在什么地方?从地理空间来讲,他们隔得很远。

苏珊怎么了?

她能自己帮助自己吗?为什么?

桑恩是怎么做的?

他们是如何救助苏珊的?

苏珊求救时为什么要用黑色粗体的大字?

如果没有互联网,会怎样呢?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四、你还有什么疑问吗?释疑。小学四年级语文《网上呼救》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