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三国演义》有感

2025/09/16读后感

此篇文章读《三国演义》有感(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家都读过,今天,我就来讲讲我读了三国演义后感受吧!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里面主要讲的是在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这四大主要人物,三国里有三大国家,其中刘、关、张在蜀汉。里面的故事有很多,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三顾茅庐……等等故事,都有趣极了,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因为他有勇有谋、胆大心细、料事如神,是个十分厉害的军师,别人都叫他卧龙。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成语故事,如草船借箭,里面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才能,就对诸葛亮说:“你必须在三天之内造出一万支箭,如果造不出来,你就会被砍头。”结果诸葛亮说他只用一天就行了。然后诸葛亮准备了许多的船,上面放着稻草人,在浓雾里驶向曹营,曹军以为有人来攻打了,就搭弓开箭,结果箭全射在了稻草人上,射在稻草人上的箭有一万支,于是诸葛亮就不用被杀了。

《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大家看,里面有许多的道理。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2

闲来无事,捧起一本早已读过的《三国演义》,奇怪,平日里觉得无聊的《三国演义》竟觉得如此有趣,于是,我便将《三国演义》重新读一遍。

几天过去了,我终于将这本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看完了。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蜀、魏、吴三国纷争的故事。这本书讲述了近百年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有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如:智谋无双的诸葛亮,武艺超群的关羽,多疑奸诈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关羽,因为他不仅武艺超群,而且对兄弟肝胆相照,重情重义。

在关羽和刘备走散时,即使曹操对自己很好,他也丝毫没有忘记去寻找刘备的消息,也正因如此,才有了后面千里走单骑的故事,才有了后来人们所说的武帝,成为了人们口中忠义的化身。关羽就如同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爱国将军,不会为了蝇头小利而背叛国家,背叛兄弟。这也是我们应该要有的一个底线。

由此我想到了我二年级的时候,那时小小的我不小心弄坏了我同桌的铅笔盒,我又害怕我的同桌责备我,所以,在他问我是谁弄坏他的铅笔盒时,我撒了谎,说:“我不知道。”后来,我越想越不安,又想到爸爸跟我说过的关羽的故事。于是,第二天,我鼓起勇气实话告诉了他。但是没有想到,他竟然没有责备我,而是对我说:“其实我并不在意这个铅笔盒,只是想知道是谁弄坏的而已,既然你承认了,那就没事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会对别人撒谎了。

只不过,武艺高强如关羽,也难逃被敌将杀死的命运。当年,关羽驻守荆州时,孙权久攻不下,他的谋士陆逊出了个计谋,就是以归顺之名。给关羽送酒送菜,麻痹关羽,而关羽毫未察觉他们的计谋,十分骄傲。这才有了后来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国小将杀死的故事。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关羽大意失荆州”。

记得我在三年级的时候,因为骄傲和大意,导致语文阅读题的答案偏离题目要求,还有做漏了两道题,最后只得了83分,实在是“关羽大意失荆州——骄兵必败”啊!今天我才真正弄明白了当中的道理。

以史为鉴,以史为例。从《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我体会到了人生的真理,足够享用一生。而这本书,本身就是一个真理。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三国世界里面,我们仿佛不是在读书,而是在与三国历史上的英雄对话。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3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著,它就是——《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其中我被“白门楼吕奉先殒命”这个故事吸引了,特别是后面写“曹操号令三军:践踏麦田者斩。不料自己的坐骑受惊窜入麦田,糟蹋了一大块麦田。曹操想拔剑自刎。众将规劝,他便用割发代替自杀。将士们看到曹操如此守法,没有一个不遵守军法的。”看到这里我突然很佩服曹操。

因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而在这个故事中他却又是这么的遵纪守法,从此它改变了我。

记得有一次。那是一个假期里,早上妈妈对我说“如果今天你能完成作业,妈妈就带你去玩五天。”“不用啦,我今天早上就能完成。”我仰起头得意的说,“因为我就还差预习了”“哇!这么快呀!真棒!”妈妈说道,妈妈再三叮嘱,写完才能玩,我答应后,妈妈安心的去上班了。

写着,写着,我抬头看了看时间,“哇,已经11点了呀!”我说着站起来伸了伸懒腰,突然一个念头从我脑中闪过,爸爸妈妈去上班了,奶奶带弟弟去玩了,爷爷带妈妈去公园玩了,家里就剩我一个人了,不如玩一会儿电脑吧!突然妈妈说的话提醒了我,我便打消了这个念头继续写作业。

我写完了,妈妈也回来了,看见我写完了作业,表扬了我,还说要带我去看电影呢。

我做到了诚信,所以我很高兴。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4

《三国演义》用杨慎的一首诗开头,意境深远,我细细的品来,赞不绝口。“成败转头空”“都付笑谈中”告诉我们,名利对于人生不重要,重要的是喜相逢,珍惜相聚的时光,享受那青山和夕阳、秋月与春风。

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读完了小时候应该读完而没读完的三国演义。大三时候看过新版《三国》电视剧,每一集都像大片,看过之后直呼过瘾。读完原著之后,发现是一部瑰宝,一部英雄的史诗,读来受益匪浅。

我发现,毛泽东的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策略来源于三国,声东击西、虚实结合的战术也都来自三国,天时、地利、人和都有考虑。可以说,读懂了三国,打仗打输都不容易。

古往今来,能成就帝王之业的,识人很重要。保持开明的心态也很重要,不然袁绍、吕布也不会失败,他们都是刚愎自用、不听谏言、自以为是的结果。

三国后期,人才凋敝,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蜀中无大将,寥化为先锋,说明蜀国的人才培养出了问题。诸如魏国和吴国也是,能人慢慢减少。多年的战乱,百姓无暇学习,造成三国后期人才整体匮乏。

从诸葛亮身上,我学到了他是智慧的化身,但是识人方面与刘备、曹操有差距,所以只能当个谋士,不能当主公。任用马谡,失掉街亭,可能是诸葛亮一生唯一的败笔,但是却对蜀汉命运产生了致命打击。诸葛亮用人方面也不行,事必亲躬造成精力消耗太大,造成“英年早逝”,所以作为领导要懂得放权抓重点。

从司马懿身上,我学到要适时隐忍,“小不忍则乱大谋”,低调处事,该放手就放手,韬光养晦,不断修炼自己。

从周瑜身上,我学到虽然智勇双全,才智过人,但是也要修心养性,扩大自己的胸怀,多向厉害的人学习而不是嫉妒。

此外,我悟到了一种佛家的思想,曹魏篡汉,司马篡魏,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所以,做个好人,与人为善,别人也与你为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每个朝代的开创者都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休养生息,但是继承家业的子孙们慢慢开始享受,直至朝代灭亡。所以天下的管理者,要能者居之,保护好良好的晋升渠道,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才是好猫。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5

《三国演义》是一本长篇的历史小说,他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细致入微的展现了魏蜀吴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从汉来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长卷中,其中最精彩的还是前部分的乱世。

东汉末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彻底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中国也随之进入了一个群雄纷争的时代。三位有志之士在桃园结为异性兄弟,这也是日后震惊中外的三兄弟的第一次聚会,之后,他们变投入了起义之中。他们从一无所有开始,经历了生离死别,艰苦努力,创立了蜀国,瓜分天下,这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他们投靠过许多人,也曾坐拥一州之长,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辛勤打拼,最后实现称王称帝的目标。

当然,其中还有一位功劳十分大,他就是卧龙—孔明,也就是诸葛亮。以前听到过一道脑经急转弯,说如果诸葛亮可以活到现在,世界将会有什么改变。答案是:世界上会多一个人。我思索了很久,如果诸葛亮可以活20xx多岁,那么中国说不定早已超越了MG,消灭了RB,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了,虽然,这不现实,但也说明了他的不凡。这也是我喜欢他的原因,足智多谋,机智聪颖,一个人就抵过50万大军,厉害得紧。

读了这本书,顿时,洋溢着一股英雄气概,天下舍我其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