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
此篇文章《朝花夕拾》读后感(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1
鲁迅先生的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中,刻画了许许多多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阿长就是其中多样的鲜明人物之一。
阿长长得矮且胖,是照顾鲁迅先生的保姆,她留着许多奇怪的习俗,像是在新年吃福橘,饭粒掉在地上必须捡起来,晒裤子的竹竿下不能钻,让先生觉得繁琐至极。阿长是位十分迷信的农村妇女,她又热切期望一生平安她虽没有文化、举止粗俗,好事,多生事端,但她又心地善良,渴望幸福,热心帮助孩子们解决疑难,对孩子们充满了爱。阿长的丑陋面孔的背后是她的憨厚,愚昧的背后是她的善良。鲁迅先生在书中不避讳得写出阿长的美与丑,怀着真挚的`情感,以此来表达对阿长的佩服、厌烦、喜欢,字里行间流露先生对阿长的深切感情,抒发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阿长有愚昧迷信的一面,是封建旧思想毒害的结果,是她的不幸。但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使先生难忘。她仍保留真诚、善良的心渴望幸福,期待生活,从阿长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淳朴以及鲁迅先生对此的深厚感情,既解决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更多的是歌颂了他们身上的美好善良。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2
童年,是令人向往的时光,很多人都在感叹自己时间的流逝,希望能回到那时候。《朝花夕拾》的作者鲁迅也在感叹自己的童年,有开心,也有不好的记忆。
鲁迅一生十分颠簸,出生时是少爷的身份,但是到13岁的时候,祖父抓进大牢,父亲生一场大病,躺在床上起不来了,鲁迅只能离开了家乡,出去留学。在小时候,他认识了闰土、在百草园里尽情地玩耍、长妈妈送他一本《山海经》。出去留学后,遇见了要求十分严格的藤野先生,碰见了自己的老朋友范爱农等等,描绘了自己年轻力壮的'时候。
鲁迅,在人们被描述为批判社会的文学家、革命家等等,但在这本小说里,描绘了鲁迅对童年的向往,我读《藤野先生》的时候,仿佛自己是鲁迅,而藤野先生站在我的面前,正在严肃地教导我。我读到《长妈妈与山海经》的时候,仿佛自己拿到了长妈妈送我的书,心里是十分的开心,为长妈妈称赞。我又看到了鲁迅在百草园里的无限乐趣,让我看到后,仿佛找回了自己的童年,找回了天真无暇的自己,难怪鲁迅会受到那么多人的称赞啊!
鲁迅写《朝花夕拾》前,他说过:“我写这本书前,仿佛看到了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些美好的事物。”
鲁迅,真的是大师中的大师啊!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3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作品,也是中学生必读书目,我今天读完了这本书。鲁迅的作品给我带来的感受很独特,像讲故事一般,不刻意追求华丽的词藻,很吸引读者。
“朝花夕拾”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的作者在回忆少年时的往事。也如同早晨盛开的花,傍晚的时候捡起。
在书中,鲁迅使用了大量讽刺和对比的手法。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使用了许多的文字叙述了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写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出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
《朝花夕拾》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这篇《五猖会》,写了鲁迅儿时要去看盛大的五猖会。正要出发去看时,父亲却命令他背书“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但是在鲁迅背完以后,大家高高兴兴地陪他出去,“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以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鲁迅说出了孩子在父母毫不顾忌孩子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
《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 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困住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 读起来让人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4
鲁迅先生在中年时回忆童年的点点滴滴,并写下了一本书《朝花夕拾》,名字正如内容,想必别有一番滋味!就如一朵美丽的鲜花,自如地在清晨绽放,在夕阳西下时将这朵花摘下,夕阳照耀下地花朵早已没了清晨时的鲜艳颜色和美丽的花瓣,也没有了醉人的花香,只能带给人们一段浓浓地回忆……
每个人的童年都好像是一串美丽的珍珠,每颗珠子上都沾满了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无论是何种滋味,都在心里留下了浓浓的.回忆。正如《朝花夕拾》中的十个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童年时的一幅绚丽多彩的记忆画面。
细细品读先生的散文,眼前仿佛看见了先生小时候活泼可爱,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样子。他时常进入百草园玩耍,虽然有读书的辛苦,但仍改不了一些学生的淘气。
童年是美好的,是自由自在的,让人回味悠长。我的童年也很丰富多彩。小时候住在老家,叫上几个小伙伴到田野里玩,渴了就喝一捧清凉的河水,饿了就摘几颗野果子洗了吃。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鲁迅先生摘了覆盆子一样,舒适地躺在草地上,边吃果子边休息,直到晚上。当然回家时免不了被骂上几句,但下次照样我行我素。
童年正离我远去,只留下有趣的记忆。倒不如细读几遍《朝花夕拾》,从中回味一下童年。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5
还未细读此书,我便已感受到一股韵味,“朝花夕拾”这四字,透露着一些重又回味往事的诗意。但诗意听来终太过柔美,书中的十篇散文字字是铿锵的,总在那生动的嘲讽中射出些批判的犀利,鲁迅先生的浩然正气便在这黑的字中真实地体现了出来。
鲁迅的文字总以他独特的方式暗藏深刻的含义,有时让我的理解也有些犯难。《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初读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前半段批判反对白话的人,后半段却接连写下对《二十四孝图》的厌恶,但多次体味后方略知如此写作的目的`。白话实则更象征着新的文学与知识,阻碍新事物发展的人必遭谴责,前文交待了这样的内容。《二十四孝图》宣传旧的愚孝,充满对孩童的残酷,“肉麻当有趣”,鲁迅表其厌恶,抨击此书,实则抨击旧文学、复古之说。因此,文章的前后便和谐统一了。
《朝花夕拾》中的选文是回忆性散文,我曾在鉴赏鲁迅文章的书中看过对此的详解。书中写日本学者曾指出鲁迅文中记事与事实不符,质疑文体的确立。其实回忆性散文虽源于事实,但为突出中心,也常将材料适当典型化,且鲁迅在《小引》中也写,“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我便略微总结,回忆性散文取材于真实经历,但又不缺乏文学性、艺术性。我也明白了,写作需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需突显中心。
阅读《朝花夕拾》,鲁迅先生那幽默而又有力的文字给我的心带来极大的共鸣。我感受着他为后人走出文学之路的坚实、卖力,这一刻的我不禁又潜入文字中,重品花香。
《朝花夕拾》读后感 篇6
最近,我看了一本散文书——《朝花夕拾》。这是一本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就更加充满了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书中有批判,有嘲笑,能够视为鲁迅的杂文笔法向散文的渗透,不仅仅仅使其中的韵味更加丰厚,而且显示了鲁迅现实关怀的一面,这也是真正的鲁迅。这本书确实十分好看。
《朝花夕拾》与一般的自传或回忆录的写法不同,它不是个人生活的'编年史,而只是从生活回忆中选取一些有好处的片断,写出一组既各自独立又具有连续性的系列散文。鲁迅的生活阅历相当丰富,即使在本书中所反映的青少年时代,可写之事也很多,但他只从中选取了十个题目,这与他一贯主张的“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的严谨的写作态度有关。这十篇散文,每篇都有很深的思想好处和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众多散文中,能够称得上是上乘之作了。
这本散文中,我觉得最好的一篇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散文里,鲁迅曾怀着真挚的感情为长妈妈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他的魂灵!”这种刻骨铭心的人间挚爱,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还有那《二十四孝图》中的“卧冰求鲤”、“老莱娱亲”,被鲁迅斥责了一顿,好搞笑!
《朝花夕拾》以清新、平易、深情、舒缓的笔调记述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亲朋师友的挚诚怀念,寄予了对现实的思考。期望大家多多去看《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