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此篇文章《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篇1
设计理念:
以“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基本理念。在设计中注重营造氛围激发感情,让学生在老师富有启发的语言中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探究中发展自己。《课标》中对第一学段提出了“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的要求,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在自己的朗读实践中读懂课文,积累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材料说明:
这是新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它以两幅清晰的画面,朴实的四段文字,讲述了“一个种葫芦的人,不知道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只盯着葫芦,却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葫芦都落了。”这样一个故事,让学生明白要全面看问题和虚心听取意见的道理。这篇文章语言生动,是一篇有助于学生朗读、语感、理解从中明白道理的文章。
教学目标:
1、 会认读本课的生字,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词、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明白本课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图一)师述: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细长的葫芦藤上面长满了绿叶,可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可爱的小葫芦哇!那人后来得到了葫芦吗?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4课《我要的是葫芦》。
2、板书,读题。
二、 自学课文,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得的字可以借助汉语拼音,或者问同学。
2、 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分段读课文
小结:从刚才的检查中,老师知道同学们个个都是聪明好学的孩子,很快就能与这么多的生词、新词交上朋友,我相信在后面的学习中,同学们表现得会更棒。
三、 自主合作,朗读感悟:
学习第一段:
1、(出示图一)师:刚开始那葫芦长得怎么样呢?自由的朗读第一自然段。
2、 出示句子:“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葫芦长得好?理解“长满”“谢”“挂”。
生:从“长满”、“绿”、“挂”可以看出葫芦长得好。
生:从“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也可以看出葫芦长得好。
3、 你欢这些可爱的小葫芦吗?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4、 指名读。
5、 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大家都非常喜欢。从哪里能看出种葫芦的人喜欢呢?
生: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6、 练习用“每天”造句。
师:这颗葫芦长得这么好,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一定会结出大葫芦,实际上是这样吗?
(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这是为什么呢?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
出示思考题:
1、看到叶子上长了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做的?
2、说说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3小组练读种葫芦的人与邻居的话,看谁读得最好。
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1、 指名回答
2、 随机指导朗读
⑴ 那个人眼睛只盯着小葫芦,此时他心里会怎么想?理解:“盯着”“自言自语”,反复朗读体会此时种葫芦人的高兴心情。
生:他心里想我的葫芦长得多好呀。
生:我的葫芦又长大了一些了,你快长吧。
生:他想我很快就可以收到这么多葫芦了。
⑵ 邻居提醒他要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他却不以为然满不在乎。这时他心里又想些什么?
生:他想我不要叶子,要的是葫芦,所以叶子有虫没关系。
生:叶子跟葫芦没关系,我要的是葫芦。
生:我要葫芦又不要叶子,叶子上有虫有什么关系。
⑶ 角色朗读(邻居:劝说,种葫芦的人:奇怪,不以为然)
3、 补充:(绿色加工厂)
(叶子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
4、 填空,明白原因:
因为叶子出了( ),叶子被虫( )就( ),没有叶子,不能把充足的养料送给小葫芦,小葫芦缺( )所以都( )。
齐读第四段
1、 种葫芦的人见到葫芦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2、 学了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
四、 拓展练习,发展语言
1、 假如让你来劝说那个种葫芦的人,你将怎么样来说服他呢?
2、 读编故事: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颗葫芦。
五、 回归课题,总结延伸
今天大家又学到了新的知识,明白了叶子与果实的关系。其实在大自然中到处都蕴藏着知识和智慧的宝藏。只要你留心观察,用心思考,多看课外书,你们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哇、盯、邻”6个生字,会写“挂、哇”2个生字。
2、初步感知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1和第4自然段。
3、通过看图和学文,引导学生感悟葫芦的可爱,也为小葫芦的变黄、脱落而可惜。
教学重点:
正确认读生字,通过品词品句来感受葫芦的可爱,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在教学时,我以“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教学思想,以“读”为主线,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一)活跃气氛,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呢?我觉得首先应该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因此,课一开始,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猜谜语的特点,出示谜语,让学生猜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其实学生都能很快猜出谜底,但我并不满足于此,我接着让学生说说理由。这样,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葫芦的有关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了有关葫芦知识,特别是当介绍到许多人还把葫芦制成工艺品时,学生对葫芦已经充满了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字词教学注意音形义的结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生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孩子们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的自学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觉得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认、会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邻”和“盯”是两个形声字,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根据“盯”的偏旁猜猜它的意思,有意识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形声字的特点,因为在汉字当中,形声字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也是学习、记忆汉字的一种方法。“哇”,不仅让学生明白这是一个语气词,同时与前面学过的语气词联系起来,既学到了新知,又巩固了旧知。
(三)注重朗读指导,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以读为本”,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因为语文教学离不开读,体会课文用语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靠读,体察课文所蕴藏的丰富情感靠读,培养学生的语感靠读。因而,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如地读、动情地读,读出课文的节律、读出课文的情趣、读出课文的神韵。
如在激趣导入后,我首先让学生带着要求自读课文;其次,在反馈时,进行朗读接力赛,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读后请“小评委”进行评议。第三,深入细读,比如学习第一自然段,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完后数数这段话一共有几句话,划出喜欢的句子,圈出喜欢的词语。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些什么,随机从“细长”、
“雪白”、“多么可爱”、“每天”、“几次”等词语进行体会,同时辅以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然后再采用指名读、比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在读中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注重语文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我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不但体现新的理念,更要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
比如:在导入新课的第一个环节,我就注意了学生“芦”的读音,“芦”字单独出现出读二声,而与“葫”组成“葫芦”时读轻声。这个过程,不仅要让学生会读这个词语,更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这样读的美。
又如:引导学生从“细长的”体会到葫芦藤的样子时,我让学生说说还可以说“细长的什么?”这一安排,让学生对细长有了更深切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挂”用得更准确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挂”还可以换什么词?课文中用这个“挂”字给你什么感觉?从而让学生“挂”字所带来的美。
再如:学完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根据葫芦的生长过程给词语进行重新排列,这一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说话和写话的能力。
(五)发展思维,培养想象能力
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像力的最佳时期,语文课程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时,我努力挖掘训练点,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得以驰骋。如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说说“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你觉得这些可爱的小葫芦在一起会做些什么?”“假如你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自己种的葫芦这么可爱,你还会怎么说,怎么做?”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篇3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这里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叶子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班级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课件)葫芦是一种非常可爱的植物。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件)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
1、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自己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二、教法与学法
(课件)《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三、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在此基础上,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呢?我觉得首先应该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的动画的特点,因此,在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葫芦制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老师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学习 “葫芦”二字。(课件)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了解更多的有关葫芦的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有关葫芦知识。告诉学生,它可以用来盛东西,装水、装酒,可以炒着吃,也可以放在柜子里供人们观赏,多可爱啊!学生对葫芦一定会充满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根据课标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同时让学生在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基础问题。因此,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桌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课件)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低年级段课本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图。这些插图使教科书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插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最为直观的教学辅助用具。在此基础上我利用书上的插图,把它变成一本有趣的连环画,借助连环画师生一起来合作,讲故事,这样既带领学生熟悉了课文,又为后面的朗读指导打好了基础。在完成合作讲故事后,让学生就课文质疑。
(三)还原画面,读中积累
在把课文读通读顺,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疑问后,老师接着说“我们听了这个故事,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学了整篇课文之后啊,相信你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引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考虑到学生学习课文可能存在的阅读困难,教学中将课文以连环画的方式呈现,融整体感知、初读反馈、学习字词于一体,展开教学。并巧创情境,以补充连环画为抓手,充分发挥板画的功能,逗引孩子反复读书,在读中还原画面,在读中积累语言。让学生告诉我们,该在画面上画写什么,同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圈圈画画,找出描写葫芦藤、葫芦花、葫芦叶、小葫芦的句子,教师进行板画(课件)既找到了这一自然段的`学习重点,又进行了学法的渗透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边读书边圈画的好习惯。在二年级,识字写字依然是学习的重点,在本课中,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课件)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其中比较相似的两个字——哇和挂,这两个字在本课中既是要求会认的生字也是要求会写的生字,在处理上,让学生采用字形和字义联系的方法,利用偏旁来进行区分,并且利用换一换的办法,换不同的偏旁对这两个生字进行扩展,由两个字扩散到水洼的洼、青蛙的蛙、娃娃的娃,为了便于识记,我引入了一首生字童谣,在节奏和律动中我们既学习了知识,又感受了趣味,符合二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
( 课件)在学生找到描写葫芦藤、葫芦花、葫芦叶、小葫芦的句子,读出来跟大家分享时,我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且通过给葫芦藤添叶子的环节让孩子体会”长满了”一词的意思,并且以添叶子作为激励手段,鼓励孩子读好“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
(课件)在把葫芦画好后,我又有了一个“夸一夸”的设计,首先以夸可爱的小葫芦作为示范,让学生仿照夸一夸葫芦叶、葫芦花、葫芦藤,其中既点燃了孩子对小葫芦的喜爱,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同时还为与后文葫芦叶变黄、小葫芦的掉落进行对比作了铺垫。
(四)首尾对比,造成悬念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怎样让如今的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就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这里教师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进行对比,直观形象,在对比中感悟种葫芦的人伤心之情,达到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同时也起到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而在惋惜难过之时学生心中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而且一个一个都落了呢?产生了新的疑问“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
(五)随乐起舞,趣味儿歌
在课堂的结尾,教师通过一首儿歌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跟着熟悉的两只老虎的旋律进行哼唱,这样的形式是二年级的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使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语文和音乐相结合相渗透,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哇、盯、邻”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领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过动画片《葫芦兄弟》吗?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有关“葫芦娃”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就叫:我要的是葫芦。(板书课题,齐读)
二、指导看图,观察,比较: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两张“葫芦娃”的图片,找一找,这两张图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出示两幅图,比较,学生说话。
三、设疑、朗读感悟: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整个故事读一读,并找一找,故事的哪一段是写第一幅图的,哪一段是写第二幅图的。
学生读书,指名说出自己找到的。
1、学习第1段。
(1)请同学们认真地把第一段读两遍,看看谁能把这三个词组补充完整。
出示:
细长的
雪白的
可爱的.
(2)指导读词组,并结合识字“葫、芦、藤”。
除了葫芦藤,你还知道哪些藤?(指名说)
(3)这么可爱的小葫芦,谁愿意来读一读?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段,句中结合学习“哇”。
2、可爱的小葫芦最后怎样了呢?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四段。
设疑:读了这两段话,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鼓励学生自由提问)
3、学们问得真好!现在就请大家带着问题读读故事的第二、三段。
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三段,领悟寓意。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第二、三段。
(2)指名说说“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会掉下来呢?”
提示:同学们说得真不错!想听听葫芦兄弟是怎么说的吗?(课件出示:葫芦兄弟的话)
(3)讨论:听了葫芦兄弟的话,谁能把刚才的问题回答得更好呢?
指名说。
(4)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三段。(结合学习“盯、邻”)
师范读,生模仿读。多种形式练读。
四、课堂小结:
师:你们喜欢这个种葫芦的人吗?为什么?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我要的是葫芦》写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因为没有治葫芦叶上的蚜虫,所以他的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从而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我把这一课分为两课时来完成。
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
1.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3.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而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
1.会写8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人物的对话,品味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加深理解课文。
这篇课文的内容短小,蕴含的哲理浅显。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这是学生会质疑的问题,因此教学时我以此为突破口,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因为他不知道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力求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我上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下面就我上的这节课来谈一谈
二、说教法、学法:
1.教学时,采用变序阅读法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人物语言。
3.通过练习题,体会句子的不同语气。
首先是激趣导入。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小朋友,今天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快看!(然后点击葫芦动画课件)然后让学生跟动画葫芦打招呼。这一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跟葫芦打招呼的过程中指导他们读准葫芦的音,引导他们知道葫芦的“芦”是读轻声的,学生读准小葫芦的音后,点击课件小葫芦不高兴——高兴。这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接着老师告诉学生今天要学习一篇有关葫芦的的课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们学得兴趣盎然,有实效。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自学课文。让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流利,把生字读准。在学生自学课文后,老师检查生字字音,分为全班齐读,去掉拼音开火车读。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学习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我是以课文第一幅插图来引入课文第一段的学习的,让学生观察图中的小葫芦是怎么样子的,让学生先观察图,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引导学生说出葫芦可爱后,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书中是怎么描写的呢?请你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找出相关的句子,并把它画下来。于是学生在课文中找找画画句子,在学生找完句子后,我让学生汇报学习结果,指名让学生读出关于小葫芦可爱的句子。学生找出句子后,我课件出示句子: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由于这些句子中的词语都是学生较好理解的词句,于是我没有抓住“细长”、“长满”、“雪白”等词语来一一讲解,我通过让学生反复地来体会出小葫芦的可爱,有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直到读出小葫芦的可爱为止。在引导朗读时,我设计了许多的激励语,如: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读出小葫芦的可爱,读出你喜爱;听出来了,你有点喜欢小葫芦,有更喜欢小葫芦的吗?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觉得小葫芦的确很可爱,咱们再来读读,把心中的喜爱读出来。通过激励性的话语,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在反复的练读过程中读出了小葫芦的可爱。接着巧妙地抛出问题,并合课文第二幅插图,让学生质疑。我是这样设计过渡语的: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怎能不让人喜爱呢?可是就是这么可爱的小葫芦却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让学生观察图说说看到变黄、落地的小葫芦心里的感受,然后让学生带着难受、惋惜的感受朗读句子: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但在授课的'过程中,由于过于紧张,此环节的教学遗漏了直接进入了第二第三段的教学。
第四个教学环节学习二、三自然段。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是先学习第一段知道小葫芦的可爱,再来学习最后一段为什么可爱的小葫芦会落了。然后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小葫芦会落”的问题来学习中间两个自然段,找出小葫芦落的原因,由于遗漏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教学,给我以下的教学带来了许多的不便。我是这样设计过渡语的:长得这么好的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一个一个都落了呢?请小朋友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第二、三段,找小葫芦落的原因。接着老师指名学生汇报,并结合回答板书。结合板书提问: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去不治,那么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学生找出句子后,老师出示句子: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让学生观察这两句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告诉学生这两个句子意思一样,但是表达的语气不同,感叹句表达的较为强烈。并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这两句话语气的不同,然后让学生试读,直到读出两句话的不同语气为止。然后通过学习第三段中种葫芦的人和邻居的对话体会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知道这两个句子一个是反问句,一个是肯定句,他们的句式不同,意思相同,表达的语气也不同,接着让学生通过读来读出它们不同的语气。有分组读、男生女生读、齐读。通过一读再读,使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这节课的重难点的解决水到渠成。
最后一个环节学写生字。在指导写字环节,我先让学生读一读生字,再让学生找出关键笔画,一边范写一边讲解,接着学生描红练写,最后师生共同订正。
《我要的是葫芦》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一课,这里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首先说说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教材第三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叶子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学情分析:我所教授的班级是二年级的孩子,他们聪明活泼,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很好的理解课文。
(课件)葫芦是一种非常可爱的植物。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一般要经历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懂得在这一过程中,前一环节直接影响着后一环节,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该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之所以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喜欢读寓言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含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生活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件)根据以上教材分析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为了达到预期目标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是:1、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2、教学难点是让孩子们自己领悟到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二、教法与学法
(课件)《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故事性较强,考虑到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设计了情境创设法、采用变序阅读法等教学方法,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读读、找找、画画、想想、说说等方法让学生充分阅读,自主探究。另外,由于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很喜欢读,因此,教学中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再加上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去领会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以及中心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人物的神态、语言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
三、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在此基础上,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知者呢?我觉得首先应该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我根据低年级孩子喜欢的动画的特点,因此,在上课伊始,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各种葫芦制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老师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学习 “葫芦”二字。(课件)这样,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了解更多的有关葫芦的知识。然后老师再进行简单介绍,补充有关葫芦知识。告诉学生,它可以用来盛东西,装水、装酒,可以炒着吃,也可以放在柜子里供人们观赏,多可爱啊!学生对葫芦一定会充满兴趣,从而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根据课标中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同时让学生在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基础问题。因此,这一环节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或请教同桌多读几遍,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课件)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低年级段课本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定的插图。这些插图使教科书图文并茂,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这些插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最为直观的教学辅助用具。在此基础上我利用书上的插图,把它变成一本有趣的连环画,借助连环画师生一起来合作,讲故事,这样既带领学生熟悉了课文,又为后面的朗读指导打好了基础。在完成合作讲故事后,让学生就课文质疑。
(三)还原画面,读中积累
在把课文读通读顺,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疑问后,老师接着说“我们听了这个故事,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学了整篇课文之后啊,相信你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引入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在第一自然段的'学习中,我考虑到学生学习课文可能存在的阅读困难,教学中将课文以连环画的方式呈现,融整体感知、初读反馈、学习字词于一体,展开教学。并巧创情境,以补充连环画为抓手,充分发挥板画的功能,逗引孩子反复读书,在读中还原画面,在读中积累语言。让学生告诉我们,该在画面上画写什么,同时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圈圈画画,找出描写葫芦藤、葫芦花、葫芦叶、小葫芦的句子,教师进行板画(课件)既找到了这一自然段的学习重点,又进行了学法的渗透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边读书边圈画的好习惯。在二年级,识字写字依然是学习的重点,在本课中,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课件)在学习第一自然段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其中比较相似的两个字——哇和挂,这两个字在本课中既是要求会认的生字也是要求会写的生字,在处理上,让学生采用字形和字义联系的方法,利用偏旁来进行区分,并且利用换一换的办法,换不同的偏旁对这两个生字进行扩展,由两个字扩散到水洼的洼、青蛙的蛙、娃娃的娃,为了便于识记,我引入了一首生字童谣,在节奏和律动中我们既学习了知识,又感受了趣味,符合二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
( 课件)在学生找到描写葫芦藤、葫芦花、葫芦叶、小葫芦的句子,读出来跟大家分享时,我相机进行朗读指导,并且通过给葫芦藤添叶子的环节让孩子体会”长满了”一词的意思,并且以添叶子作为激励手段,鼓励孩子读好“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这句话。
(课件)在把葫芦画好后,我又有了一个“夸一夸”的设计,首先以夸可爱的小葫芦作为示范,让学生仿照夸一夸葫芦叶、葫芦花、葫芦藤,其中既点燃了孩子对小葫芦的喜爱,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同时还为与后文葫芦叶变黄、小葫芦的掉落进行对比作了铺垫。
(四)首尾对比,造成悬念
我们知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怎样让如今的课堂成为充满爱意的课堂,体现创意的课堂,就要在“教与学”上下功夫。这里教师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打破了按课文顺序分析的常规教学法,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课文的
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课件出示课文中的两幅插图进行对比,直观形象,在对比中感悟种葫芦的人伤心之情,达到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同时也起到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而在惋惜难过之时学生心中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小葫芦为什么会慢慢变黄而且一个一个都落了呢?产生了新的疑问“是呀,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发现问题使他们对下面的学习充满了期盼,再一次激发他们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
(五)随乐起舞,趣味儿歌
在课堂的结尾,教师通过一首儿歌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跟着熟悉的两只老虎的旋律进行哼唱,这样的形式是二年级的孩子们所喜闻乐见的,使学生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让语文和音乐相结合相渗透,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