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

2025/09/17教案

此篇文章《怀念母亲》教案优秀(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 篇1

一、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感受课文朴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着的作者怀念母亲与怀念祖国的深厚情感。

3、积累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老先生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教学准备:

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赋得永久的悔》(ppt演示文稿)。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引出课题。

1、师:(板书:季羡林)今年暑假,有着“国学大师”,“学界泰斗”美誉的作家季羡林老生在北京逝世,这位被称为“国宝”的老人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同学们,让我们轻轻地,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2、学生轻声呼唤季老的名字

师:在老人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份不寻常的:“悔”,用他的话来说那是“永久的悔”

3、课件出示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最深刻的情感。

学生阅读后谈体会

师:从季老先生的“悔”,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对母亲深深的的怀念,老先生把这种怀念直接写进他的另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怀念母亲》。

4、板书课题,指导读题。

(设计意图:《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式熟读课文,为感悟、品评做准备。

1、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文章里摘录了作者1935年写的日记,离现在有74年了。年代比较久远了,大家读一读自己感觉难读的句子。

2、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学生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课文选编了作者上世纪三十年代写的日记,年代久远,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练习读好“难读的句子”,这些句子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

(三)潜心感悟、品评文本,感受怀念之情。

师:刚才我们已经反反复复朗读了课文,把课文读通了,读顺了。现在我们把课文默读一遍,边读边想哪些地方作者怀念母亲对我们触动很深,值得我们细细地读、细细地品,细细地思考?用笔画一画,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段落,都可以。

1、从词语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学生边默读边圈画,教师巡视,请学生将画下来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些词语: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评价学生的板书,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

师:说说为何要写上这些词。

学生联系课文谈对词语的理解。

师:从这些词中你们感觉到作者怀念母亲情之切。挑出一个词来,如从“频来入梦”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觉到母亲总是走进作者的梦里来。

师:只有他的亲生母亲不断走进他的梦中吗?

生:还有祖国母亲!

师:请你把这些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一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把词语放回到句子中再读课文。

2、感受作者怀念母亲的情怀

师:是啊,作者怀念的除了生身母亲还有祖国母亲。可是,自己的生母“频来入梦”,季老却说“不知道是为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到底是为什么。

(1)学生再次阅读《赋得永久的悔》谈体会。

(2)联系“11月18日”的日记谈理解。

指名朗读日记。

说说感受,谈谈作者怀念母亲的原因。

(3)理解,感悟后引读:

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后来到了德国,来到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

3、感受作者怀念祖国的情怀

师:母亲给了我多少的爱,给了我多少的温暖,当他远在异国他乡,孤寂时时涌上心头,母亲怎不频来入梦呢?此时此刻,季老怀念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母,还有那──(祖国母亲)

(1)指名分别读一读季老的几段日记。

(2)说说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

(3)读读最让你感动的一则日记,说说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出示:1935年11月16日的日记

(1)学生谈谈体会。

(2)重点指导理解“这种凄凉是甜蜜的”

师:一般我们在哪些情况下觉得凄凉?

季老感到凄凉又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3)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学生交流。

(4)朗读联系,读出“甜蜜的凄凉”。

从交流中,我们体会到了游子那诚挚的爱国心,请同学们深情朗读,再次走进老人的心田。读:

──11月16日……

(读中评议,评议后再读)

这种思念是多么深切啊,他在异国他乡想到故国的一切,读:

──11月20日……

时间愈久,思国的神经愈发敏锐,即便是一丝丝轻轻的惊动,也能勾起游子对故国的无限眷恋,读:

──11月28日……

4、学习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了解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从而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是永远不变,从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设计“由词语到句子”逐步体会作者的怀念之情,体现了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课文的'主线:怀念母亲和怀念祖国既让学生分别体会,又进行综合感悟。)

(四)展示交流诗文、名言,抒发感情。

师:关于母亲,关于母爱,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名言格句。你知道哪些?

学生交流。

师:非常好!老师也搜集了很多,有些你们已经说到了。我请同学读一读,让我们重温母爱,感受母爱!

出示课件:以滚动字幕的形式出示名言格句,学生接读。

1、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2、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3、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4、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5、一位好母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乔治赫伯特)

6、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7、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8、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9、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他们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进你的怀抱里。(冰心)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在季老的人生名言里有这么一句话“平生爱国,不甘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季老的爱国之心由此可见一斑了。何止季老?古今中外,有多少名人怀着对祖国的赤子之心啊!大家知道,今年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诞辰六十周年,同学们也一定有很多祝福的话语要送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你的祝福写下来吧!

学生写完后,配乐朗诵自己写给祖国母亲的祝福语。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升华学生对母亲,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学生板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思潮起伏

六、教学反思

平时备课喜欢到网上去查找资料,欣赏名师的经典课堂,偶尔也把一些认为实用而又有价值的课“搬”到自己的课堂,进行“移植”,大多时候都能找到我和学生共同提高的幸福感。

去年我移植了闫学老师教的《匆匆》一课,感觉上起来得心应手。要上《怀念母亲》一课了,不知为什么,脑子里突然冒出闫老师教《匆匆》的课堂实录来。我把两篇课文进行比较,发现它们有好多相似之处,比如写作的年代都比较久远;比如作者都是中国有名的语言大师;比如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深厚的情感:一个是对时光匆匆的感慨,一个是对生身母亲和对祖国母亲的怀念,等等。于是我决定模仿闫老师的课堂实录设计教学《怀念母亲》。

《赋得永久的悔》作为补充资料既能够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又能为学生感悟作者的怀念之情做好铺垫。因此,我既用它来引出课题,同时又把它当作学生感悟“怀念之情”的桥梁,在课堂上有效使用。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让学生由词入句逐步理解,起到分散难点的作用。将课文的主线分为“怀念生身母亲”与“怀念祖国母亲”两个部分,由“频来如梦”引出对母亲的思念,由对生母的怀念引出对祖国的怀念之情。两部分的教学都是让学生读相关段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的感受,再细读相关语句加以体会,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文本中获得感知。从饱含深情的字里行间,学生充分体会到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他们明白了母爱是博大的,更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两位母亲身份虽然不同,但作者对两个母亲的怀念永远是真挚的。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怀念母亲》教案优秀,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 篇2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会“崇高、真挚、爱慕、敬意、凄凉、沮丧、频来入梦、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终天之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难点

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敬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计划

两课时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 篇3

一、听故事导课:

1、同学们,无论你在哪里,有两个人,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你,甚至用生命去爱你,他们就是我们最亲爱的爸爸妈妈啊!正因为有了父母的爱,才使我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2、下面老师给同学们讲两个故事。

震撼心灵的母爱故事

父亲藏饺子视频。

3、大家都被故事中的父母感动了,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二、调查表的形式对比父母的爱:

1、同学们,爸爸妈妈的爱是那么无私而伟大。他们总是把最好的,最宝贵的留给你们,你心疼你的爸爸妈妈吗?

2、现在,老师要问同学们几个小问题,(出示表一)以举手的形式问。

3、课前老师也调查了40位爸爸妈妈对你们的`了解。下面请位同学读一下这张调查表的内容。

(课件出示生读)

4、同学们,通过这两张调查表,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呢?请同桌讨论一下。(生发言)

5、是啊,你们对爸爸妈妈的爱比起爸爸妈妈对你们的爱真的微不足道啊!父母为我们终日操劳,默默奉献,在孩子身上倾注了太多太多的汗水,而我们作为儿女的对父母的关心却远远不够。

三、体会父母的爱:

1、爸爸妈妈对你们的做的事情看起来平凡,但他们对你们的爱是伟大的,是不求回报的、是无微不至的、因为他们的爱就在一个个生活细节中。下面请同学看几组图片,老师相信你看后会有感所悟。(观看图片)

2、出示父母辛苦工作的图片。

2、这就是你们的爸爸妈妈,你们每个人的爸爸妈妈都在用各自不同的方式爱着你们。同学们,你的爸爸妈妈是怎样关心和爱护你的?

(生讲述师点评)

四、听感恩父母的故事,写下感恩卡:

1、刚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父母,当我们生病时,她们比任何人都着急;当我们伤心时,她们比任何人都心疼;风雨中送我们上学,天天早起为我们准备可口的饭菜。

虽然只有一部分同学讲述,但我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会装着对爸爸妈妈的感激,是吗?那么我们该怎么回报父母呢?

2、同学们,你们一定懂得了应该用你的爱去回报父母。那你们应该怎样去做?怎样回报你们的爸爸妈妈呢?请把你想说的写在纸上。

3、欣赏《跪羊图》或者是《天下父母心》。

4、请同学们把心里话大声读出来。

5、全体起立,一起朗读承诺书。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3、感情朗读。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重点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如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怀念母亲》教案优秀 篇5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___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 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⑴ 摘抄词语。

⑵ 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寝不安席、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⑴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①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② 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③ 感情朗读。

⑵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② 感情朗读。

⑶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①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② 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③ 感情朗读。

⑷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 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 感情朗读。

三、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四、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