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
此篇文章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精选6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 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
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二、三自然段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 庐山的云雾(板书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介绍,我们知道景色秀丽的庐山有 ,有 ,有 ,有 ,有 ,可作者为什么最喜爱庐山的云雾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回答问题。
出示:作者最喜欢庐山的云雾是因为庐山的云雾 。
二、精读课文
(一)探讨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 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变幻无常)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最喜欢庐山的云雾?(更、神秘的色彩)
指名读第一句。
3 神秘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怎样的感觉呢?(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云多、雾浓)是啊,在庐山游览、漫步,眼前飘来的是云雾,迎面拂来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的是云雾,你们仿佛在空中行走,走进了仙境,此时此刻你们感觉自己就像......(体会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齐读第二句。
4 齐读第一段。
(二)感知第二自然段
出示第二自然段
1 自由朗读第二段,找出中心句。(板书:千姿百态)
2 说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到底有哪些姿态呢?
(笼罩在山头的~~`缠绕在半山的`~~弥漫山谷的~~~遮挡山峰的~~~)分别出示图片与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云雾的千姿百态。
3 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写云雾的姿态的?(打比方)
出示句子天空:
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像 ; 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像 ;
弥漫山谷的云雾像 ;遮挡山峰的云雾像 。
4 通过对图片观察想象,齐读第二段。
5 练习背诵。
过渡:庐山的云雾之所以神秘,除了千姿百态,还有瞬息万变,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出示第三自然段
三)精读第三自然段
1 齐读第三自然段。
2 这一段主要写了庐山的云雾什么特点?(瞬息万变)
3 瞬息万变又是什么意思呢?(很短的时间内有很多变化)
庐山的云雾有哪些变化呢?(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4 图片欣赏,读课文。
5 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很快呢?(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了···)
6 在本段的最后还有一个符号叫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还有很多变化)还有哪些变化呢?(学生自由说)
(学生开始的时候只说有关于动物的想象,点拨之后想象比较丰富)
7 仿照课文中的句子把刚才想到的变化连在一起说说。
说得真好,变化这么多这么快,用一个词来概括就叫——瞬息万变。
8 齐读第三段,练习背诵。
四)理解第四自然段
置身于这“千姿百态”的云雾之中,你们舍得离去吗?欣赏到这“瞬息万变”的云雾,你们还想踏上回家的归程吗?来到庐山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
1 齐读最后一节。(板书:令人流连忘返)
流连忘返是什么意思?(对景色非常喜欢,舍不得离开)说明作者对庐山的云雾非常喜欢。
2 用“流连忘返”说话。(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风景如画的西湖,连绵起伏的长城,美丽的北大荒···)
三 小结: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吸引了许多的游客,我们一起来向大家介绍神秘的云雾吧!
齐读课文
四 拓展延伸
1 庐山四季风景如画,古代许多诗人都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句,如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2 仿照课二、三段,写一段话。
傍晚,西边的天上出现了千奇百怪的云彩。
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篇课文,整个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古诗两首》《庐山的云雾》《锡林郭勒大草原》和《赵州桥》。《庐山的云雾》是这个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文通过对庐山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的描写,赞美了庐山秀丽的景色,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喜爱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基础知识和能力属于中上水平。根据中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学习特点。我在设计教学时主要以直观性、多样性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以及图片欣赏的辅助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课文知识、培养能力。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遣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听说你们荔浦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们能不能给老师介绍介绍啊?(学生发言)
2、谢谢同学们,那今天哪,老师也带大家去旅游,去看看我们美丽庐山的云雾。(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然后说说这段主要描写了几幅图。
2、学生举手回答 (共有四幅图,1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2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3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4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幕)
3、通过指名朗读,全班齐读等方式,重点把握“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这四幅图
4学会用比喻句“……像…….”说话
5、学生画图,巩固课文内容
6、指出省略号的作用
7、幻灯片展示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8、找出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初步认识“总——分”的段式。板书:千姿百态
(2)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按照第三段寻找中心句的方法,找出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庐山的雨雾瞬息万变)板书:瞬息万变
2、指名回答“瞬息万变”的意思
3、齐读课文内容,体会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4、理解“一泻千里”的意思
5、指导朗读,注意“一缕轻烟”读的时候要轻一些,“一泻千里”要读出气势
6、指名朗读第三段。
7、欣赏庐山云雾的图片
8、这么美得风景,你想回去吗?
9、齐读最后一段
10、学习词语“流连忘返”
四、总结
五、作业布置
完成14课的课堂作业
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1)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奇丽风光。
(2)练习说话:庐山的`云雾()
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喜欢的原因。
(2)交流相机给“秀丽”、“尤其”换词。
(3)指导朗读。
(4)小结并板书:多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云雾地千姿百态的?(读书回答)
3、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句子写得这么优美?(体会比喻句之妙)
4、指导有感情朗读。
5、让学生画出不同位置的云雾。
6、根据板画引背。
7、小结方法。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想想读懂了什么?
2、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处还可补充些什么。
4、出示填空引背。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总结课文。
1、配乐朗读或背诵课文。
2、诵读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七、写字教学
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成因,培养学生了解和关注自然的兴趣。
2.掌握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学习生动的描写和科学的解说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生动的描写和科学的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掌握文中运用的下定义、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教师导入
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瀑布文明中外,然而最神奇的还要数庐山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你们想去看一看这神奇的景象吗?想去探寻云雾的成因吗?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现代作家江祖凡的《庐山云雾》。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鄱阳湖()缭绕()蜿蜒()()
引qíng()挟持()翡翠()
丙烷()缥miǎo()波光粼粼()
薄纱()附着物()心旷神怡()
tuǒ圆()重峦叠zhàng()掩bì()
2.填空。
《庐山云雾》的作者是______,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
3.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的行文思路是:庐山—()—()—()—()。
4.本文在表达方式上采用生动的描写和科学的说明相结合,1—4自然段运用______,介绍了______;5—11自然段运用______,介绍了______。
三、合作探究
1.分析引用苏轼的赞美庐山的诗有何作用。
2.有感情朗读1—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庐山云雾特点的一个句子。
3.精读5—11自然段,概括一下庐山云雾的成因。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这座山是东北——西南走向,长大约二十五千米,宽约十千米,南北狭长,略成椭圆形。()
(2)按照气温不同,雾可以分成两种,气温高于零摄氏度的叫做暖雾,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的叫做冷雾。另外,由冰晶组成的雾叫做冰雾。()
(3)在平原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雾却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比如城市的工厂区也往往多雾。()
(4)有时候,一股云流顺着陡峭的山峰一泻千米,倾注到深谷中,好像一条瀑布,这就是庐山有名的“瀑布云”。()
5.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这样,长江的水和鄱阳湖的水大量蒸发,再加上庐山上植被丰富,也不断蒸发出水分,这就是使庐山多雾的主要因素。
(2)消除暖雾比较麻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经济、有效的方法。
课堂检测
1、下边词语书写错误的是()
A波光粼粼翡翠B重峦叠嶂缭绕
C变幻莫测尘埃D心旷神贻挟持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只见,山峰如翡翠,屋顶似珊瑚,红绿相间,绚丽夺目。()
(2)山谷纵横交错,而云雾总是喜欢走入山谷的。()
(3)绿水青山历历在目,滚滚长江蜿蜒如带,鄱阳湖面渔帆点点,山下公路纵横,梯田层层。()
3、清晨,站在庐山上,如果是晴天,清秀的景色,历历在目。只见,山峰如翡翠,屋顶似珊瑚,红绿相间,绚丽夺目。可是,回头再看,山峰、屋顶全隐没于一片云海之中。一阵阵云雾飘荡起来,使你置身在云雾之间。浓云如烟雾,把一切都淹没了;淡云似的薄纱,飘然而过。有时候,一股云流顺着陡峭的山峰一泻千里,倾注到深谷之中,好像一条瀑布,这就是庐山有名的“瀑布云”。
(1)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
(2)这段文字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在说明文中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3)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4、
教师出示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背诵交流与庐山有关的诗词。
字音字形可要掌握准确哦。
阅读中注意归纳每段的说明内容,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先独立思考,再集体合作,确定最佳答案。
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1)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奇丽风光。
(2)练习说话:庐山的`云雾()
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喜欢的原因。
(2)交流相机给“秀丽”、“尤其”换词。
(3)指导朗读。
(4)小结并板书:多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云雾地千姿百态的?(读书回答)
3、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句子写得这么优美?(体会比喻句之妙)
4、指导有感情朗读。
5、让学生画出不同位置的云雾。
6、根据板画引背。
7、小结方法。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想想读懂了什么?
2、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处还可补充些什么。
4、出示填空引背。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总结课文。
1、配乐朗读或背诵课文。
2、诵读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七、写字教学
庐山的云雾优秀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认识课文后的12个生字及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秀”,“幻”“增”,“添”这四个生字。
(2)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准备:
录相、录音、词卡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去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板书:庐山的去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播放录相]
[导语]你们看,这就是庐山![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过听。
结束提问:
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三、预习课文
要求:
(1)读准课文后生字字音以及由生了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情况
A、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字词?(生答师出示)
B、你利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
(2)检查朗读情况
四小节由四个同学朗读。要求:其余同学认真听,注意有没有添字、漏字、读破句,并作记号。
(3)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读后提问,并相应板书:景色秀丽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过渡语:庐山的景色是这样的美丽,我们如何把看到的描写出来呢?我们试说第一处风景。
出示风景一
(1)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简单的描述一下,提问:如果不看图只听老师的描述,你觉得庐山的风景美吗?
(3)默读课文第一小节,学习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要求:划出文章的中心句,想想第一句与后几句是什么关系?
检查默读情况:
A、这一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是什么关系?
B、课文中哪些词儿你不理解?(生提出问题,集体解答)
C、图文对照,哪几句话描写了图上的景物,找出来,读读,你们喜欢这风景吗?请一同学试读出喜欢的语气。
D、指导朗读。(方法:生读,生评,不当处师范读,听录音读。培养语感)
庐山内“山谷、高峰、瀑布、溪流、云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师范读,让生感受语气的变化)
E、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么多的雾,我们在山上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找出描写自己游玩时感觉的句子读读。
师引读,庐山的云雾那么多,在山上游……
提问:你真的能摸到云雾吗?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
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雾多?
师引背:漫步山道……
D、句式比较:漫步山道,感觉真是舒服极了。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提问:哪句句式好?为什么?
描写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E、播放腾云驾雾片断。体会飘飘欲仙的感觉。
F、实时指导朗读,读出飘飘欲仙之感。方法:看录相、听录音、找感觉,学一学。
G、试背:方法:引读、引背、试背相结合。
H、请一同学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把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介绍给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听听。
五、复习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七课庐山的云雾,了解到庐山景色秀丽、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还学到了几个新的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六、作业:
1、描红
2、田格出示:秀、增、幻、添,四字观察其在田格中的间架结构。并抄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