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此篇文章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精选5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5,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l、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面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3)×4 5×4+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于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3)×4=5×4+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7)×6 18×6+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20×(15+9) 20×15+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彩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同时板书。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8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斑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c=a×c+b×c
“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2题。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5,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四的第l、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把下面复习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面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3)×4 5×4+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于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3)×4=5×4+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7)×6 18×6+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20×(15+9) 20×15+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彩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同时板书。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8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斑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c=a×c+b×c
“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2题。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假如20年后,二位在机场见到了我,你们会怎么样?
生:(齐)高兴激动。
生1::打个招呼,宋老师好。
生2:宋老师好!
师:我把这个过程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提问是有两个宋老师吗?
生:不是,是分别握手。
生:乘法分配律(小声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习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老师非常高兴。现在正是阳春三月,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
1、引入主题图(:植树情景及信息):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1)阅读理解: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知道了什么。
生1:已知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生2:每个小组共有6人。
(2)分析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板书:(4+2)×25 4×25+2×25
2.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4+2)×25=4×25+2×25
生读算式(4+2)×25=4×25+2×25
3、春季运动会李老师欲订购9套运动服,上衣每件58元,裤子每件42元,一共需要都少钱?
口头列式,得出(58+42)×9=9×58+9×42(生读等式)
4、观察这两组算式,请你写出一些类似的式子.
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写出几组算式,有很多学生已经用字母或图形表示的。(3个学生写错,2名学生自己改过来了)
投影展示
生1:(1+2)×3=1×3+2×3
(3+2)×4=4×3+2×4
(10+2)×5=10×5+2×5
(6+4)×5=6×5+4×5
生2:(4×2)×3=4×3+2×3
生3:他的算式是错的,括号里应该是两数之和。
生4:( + )× = × + ×
(a+b)×c= a×c+ b×c
a×(b+c) = a×b+ a×c
师;尝试用文字总结发现的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乘第三个数,可以先把第三个数分别与前两个数相乘,再相加。、、、、
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集体归纳。
抓住:两个数和、分别相乘
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电脑出示下面的文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6、讨论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师: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不同,大家讨论一下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生1:就像课前老师与两位同学见面一样,老师和两位同学分别握手再求和。
生2:括号外面的字母c就像我自己,放学回来,站在门外,爸爸和妈妈在房子里,我进门后先和爸爸打招呼,再和妈妈打招呼,最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
学生的方法很多。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模仿写算式和寻找记忆方法的环节,让学生体会理解分配律的本质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习
1、数学王国正在举行有奖竞猜的`活动,你能拿到那些精美的奖品吗?
(12+200)×3=□×3+□×3
15×(40+2)=□×40+□×2
2、数学游戏:找朋友
(1)找出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将算式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一共出示了四组算式,让学生在辨别正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提问: 22×7+18 和(22+18) ×7 是朋友吗?如果要让它们成为朋友,该怎么改?
(2)整理卡片,分成两组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 (22+18)×7 ③ 22×7+18×7
分组计算比赛: 女生计算甲组的三道题,男生计算乙组的三道题.看谁算的快。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
男同学这组为什么算的慢?你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平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把乙组题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使计算简便。)
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
四、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8+4)× 25= 34×72+34×28=
先观察,说一说算式特点,再尝试计算、 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与评价: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c= a×c+ b×c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 (88+12)×7 ③ 88×7+12×7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4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习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习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数学四年级上册P48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1、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读一读乘法分配律。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代替数字,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师: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来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2、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师:我们来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习题:(40+4)X25 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书48页和49页,同学们翻书仔细看一看。看完后在课堂本上完成今天的课堂作业49页,练一练2题的第1列和第2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