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智远网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孤独之旅》说课稿

2025/09/17教案

此篇文章《孤独之旅》说课稿(精选4篇),由智远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得到大家。

《孤独之旅》说课稿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有一句歌词大家都熟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孤独—→坚强)

三、品读课文,理解孤独

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孤独”的句子。(学生跳读课文,品味语句。)

学生思考后交流。

例如:

“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

——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此环节,结合不同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孤独”)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迷茫、恐惧、害怕、胆怯等)

四、探究质疑、感悟孤独

1、学贵有疑,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让他们在纸上写下两类问题:

A、我有疑问,需要向其他同学请教的问题:

B、我认为值得考考大家的问题:

2、学生质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

3、师从学生刚才的质疑中挑出几个典型问题进行探讨。

五、联系自己、体验孤独

1、曹文轩在《论孤独》中说:“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2、仿写:

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

孤独是一桩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

孤独是,需要。

六、教师寄语

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磨难

杜小康孤独→坚强

(迷茫、恐惧、害怕、胆怯)

《孤独之旅》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在新教材中编入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这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并为下一篇反映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打下基础。

2、教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本课的知识体系《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

故事。学习这篇小说,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天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对课文的自主探究,学生就不能只是被动的倾听教师的讲解,被动的回答教师的提问。所以我想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有兴趣去自主探究,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的涵义。本课的阅读教学,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天然、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九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难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

二、说学情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师生双方的配合较为融洽,学生们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当前学生总体上正处青春成长期,此时他们对文本人物——少年杜小康的成长体验的理解是能达到零距离的。

三、说教法学法

【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目的的不同,他们的阅读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本人的视野,提出本人的看法,说出本人的感受。

1、说教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全课采用多媒体上课,教法设计上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在情节与现实写照中得到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 感知,情节领悟,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快速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近人物,感受主旨,与文章对话,与本人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说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二·三理论依据】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说教学过程:(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列充分地预习,熟悉小说情节)

(一)、播放《隐形的翅膀》导入新课请同学谈谈本人的“孤独”经历。我们的孤独相比一个人的孤独来说或许微弱许多,这个人是谁?(引入主人公杜小康,这样既能让学生将焦点聚焦人物上又能在开篇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杜小康,走近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本人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本人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本人的想法即可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意图】:遵照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的课文,并能加以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3)恐惧天然环境。大天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天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完成)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列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提示:出发时:P69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P72害怕,胆怯安顿之后:P73感到孤独时间久了:P74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P76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设计意图】:遵照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通过与同学老师对话,合作探究,激发阅读思维。并通过小说中对环境描写,深入人物,使文章的难点得以解决。

(四)、研读课文,结合本人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本人的感受)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本人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列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大天然对话,与小说中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理解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五)、课外作业杜小康的成长体验对你本人的成长经历怎样的启发,结合本人的成长体验,以“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500左右,文体记叙文。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自我关照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学生情商心智成长的途径。

(六)教学效果预测:

考虑学生没读原著《草房子》,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可能无法全面,这样我课前预备了一本《草房子》,在关键处可对文本的内容加以补充。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着重体现条理性,反映本文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人物成长的广阔环境

芦荡

暴风雨

《孤独之旅》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

●教学目的: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导入语设计: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情节环境语言

杜小康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鸭群生动

恐慌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芦荡传神

孤独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风雨意味

坚强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深长

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4.进行跨学科学习。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意识自我,形成人格的时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孤独之旅》说课稿范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孤独之旅》说课稿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孤独之旅》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有一句歌词大家都熟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孤独—→坚强)

三、品读课文,理解孤独

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孤独”的句子。(学生跳读课文,品味语句。)

学生思考后交流。

例如:

“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

——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此环节,结合不同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孤独”)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迷茫、恐惧、害怕、胆怯等)

四、探究质疑、感悟孤独

1、学贵有疑,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让他们在纸上写下两类问题:

A、我有疑问,需要向其他同学请教的问题:

B、我认为值得考考大家的问题:

2、学生质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

3、师从学生刚才的质疑中挑出几个典型问题进行探讨。

五、联系自己、体验孤独

1、曹文轩在《论孤独》中说:“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2、仿写:

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

孤独是一桩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

孤独是,需要。

六、教师寄语

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磨难

杜小康孤独→坚强

(迷茫、恐惧、害怕、胆怯)

《孤独之旅》说课稿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